華人的教養,90%是負面的(深度好文,育兒必讀)
熱點解讀,辛辣點評,發掘真相,遠瞻未來
來源 | 網路
● ● ●
關於孩子的教育,
我們聽得最多的莫過於這句話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受了這句話的蠱惑
父母們以愛的名義,
讓孩子開始了名目繁多的
學前教育、興趣班、課外培訓
……
但結果往往是
家長花錢送孩子進興趣班
成功地扼殺了孩子的興趣
● ● ●
華人的教養,90%是負面的
中國的教育
向來為人所詬病,這是不爭的事實。
我們國家是歷來講家庭教養的
常常聽到長輩告誡孩子說,「要有教養」。
然而一份來自新加坡的研究得出的結論是:
華人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有90%是負面的。
包括口頭的溝通和非語言的溝通,
比如講話的語氣、語調和肢體語言。
華人父母的所有負面教養,
背後幾乎都有一個默認的「前提」,
和一個要達成的「明確目標」。
這個前提是負面教養的最核心信念,
那就是「小孩永遠都做得不夠好」。
這個理念的灌輸,可以達成以下兩個目的:
第一,藉由「小孩永遠都做得不夠好」這個訊息,可以鞏固長輩的「話語權威」。
第二,促進小孩的上進心,以便去達成那個「明確目標」。
這個明確目標,就是中國數千年都沒有改變過的價值觀:「功成名就」。
在今天的經濟社會,還得加上最重要的一條,「賺大錢」。
我們常常聽到長輩問孩子:
你這次考試成績怎麼樣?
但很少聽到長輩問孩子:
你這些天過得快不快樂?
其實,華人是世界上極度現實和自利的民族。
● ● ●
在功利心的驅使下,那句「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商家營銷口號,成功擊中了家長的心。
但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五歲才有形象思維,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邏輯思維的萌芽,8-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讓四五歲充滿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孩子去記憶漢字,背出一百以內的加法,他雖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帶來的後果是:孩子想像力的空間被固化的知識填滿了。
現在我們的問題是搶跑,
幼兒園學小學的東西,
小學上中學的課,到了大學裡,
反而要補幼兒園該學的東西,
比如行為習慣、人格培養。
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卻讓他們跑錯了方向!
● ● ●
在華人的世界,資歷便是權威,所以我們的父母長輩在教育孩子或者不能說服孩子時,便會驕傲地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或者氣壞敗急地罵,「老子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
」它奠定了長輩「我不會錯」、「我說了算」的位置。這個位置一旦鞏固,等於教會一個人,對長輩要言聽計從,要聽他們的話,否則就是不尊重他們,甚至大逆不道。
這造成了一個嚴重後果:孩子喪失了問問題的能力。
華人孩子奧數成績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現實科目上,成績也是極好的。但是,大家心理其實都清楚一個事實:我們的孩子會回答問題,卻不懂怎麼回答開放式問題;我們的孩子會做試卷,卻不懂得提出問題。
他們從小被教育得規規矩矩,不敢頂撞父母頂撞老師,所以缺乏逆向思維;他們相信標準答案,卻不懂得發散思維。為什麼國內的教育體制出不了偉大的科學家和大師,這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個對孩子的負面教養是,我們對孩子總是批評多於肯定。每當他犯個錯,或是把事情做砸了,來自長輩的訊息通常是:你怎麼這麼笨呢。不管是來自言語的直接責怪,還是搖頭嘆氣等肢體語言,最終要向孩子傳達的就是:你不夠好,You"er no good 。
我們很少向美國父母一樣對孩子說,喔寶貝,你太棒了,你簡直是個天才。
所以一些孩子長期的壓抑之後,就是自我貶低,開始叛逆,「我就是這樣不行那樣也不行,愛怎樣怎樣吧。」
教育的目的
並不是要分出個輸贏
而是要培養人,發展人,完善人
● ● ●
華人的負面教養,
華人世界的功利取向,
當今社會的物慾橫流,
將一個人的價值
緊緊的和現實利益綁在一起,
諷刺的是,這樣的教養,
在世界舞台上與西方碰撞時,
99%的人只能用手和腳,
幫助西方人實現他們腦力的智慧。
推薦閱讀:
※深度解碼駿派D60 盤點那些「逆天」配置
※西遊漫注——深度揭秘你看不見的玄機《西遊記》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深度好文:不要祈求太多
※一衣不整,何以拯天下?(深度好文)
※男人的深度和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