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第九號交響曲》
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作品大約創作於1819至1824年間,是貝多芬全部音樂創作生涯的最高峰和總結。作品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即獲得巨大的成功。這部交響樂構思廣闊,思想深刻,形象豐富多樣,它擴大了交響樂的規模和範圍,超出了當時的體裁和規範,變成由交響樂隊、合唱隊和獨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偉而充滿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壯麗頌歌。演奏/柏林愛樂樂團合唱/德國歌劇院合唱團指揮/卡拉揚樂曲賞析第一樂章:較慢的略莊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奏鳴曲式 ? 引子中神秘的空五度像是開天闢地前的混沌,嚴峻有力的第一主題接著從混沌與黑暗中漸現,似閃電劈開長空,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第二主題為bB大調,木管樂器顯現出一絲悲涼的氣氛。發展部為g小調,弦樂器緊張的搏鬥將樂曲引發至高潮。作曲家一上來就用一種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覆表現過的主題——鬥爭,也折射出鬥爭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我們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衝擊關口,前赴後繼企盼勝利的景象。尾聲中低音曲有一種啟示似的預見,d小調的第一主題似乎要被壓抑過去,但旋律突然出現了上行音階,繼而出現重音,頑強的站立起來,在悲壯的氣氛中結束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8拍按照傳統通常應該是慢板,但是在低沉壓抑的背景後需要出現帶有動力的諧謔曲,因此貝多芬打破了這一慣例,用了快速的樂章,而且採用龐大的詼諧曲式。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似乎給正在戰鬥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陰雲密布的戰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可是在其中人們依然可以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它的開頭是敲擊聲似的八度,這種敲擊是這個急速活潑的諧謔樂章的主體,據說這是貝多芬一次在黑暗中突然走向光明處的感覺。樂曲三聲中部主旋律中帶有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徵(D大調),和諧而具有舞蹈性,輕鬆而細膩。但是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現,到了樂章最後,旋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第三樂章: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這個樂章相對前面兩個樂章顯得寧靜、安詳了許多,以充分表現溫暖的情感。旋律雖然平緩,但是不失柔美。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共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第二主題溫文爾雅(D大調-G大調),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在前兩個樂章表現出激烈的戰鬥場面之後,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中短暫的平息,但樂曲在第三次奏完第一主題之後,卻出現了猛烈的號角聲,說明革命尚未結束。 第四樂章:急板—D大調—4/4拍這個末樂章很長的引子連接了三個樂章的主題,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佔據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於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旋律是作者自己寫的《西班牙進行曲》,歌詞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器樂部分(序奏)在人聲部分上台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宣嘆調),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雲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奏響了歡樂主題,繼而加入中提琴、大管、小提琴等樂器,意味著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主體部分(管弦樂隊與人生融為一體)在合唱出現之前,貝多芬似乎「置身於燦爛的群星之中」,但樂隊有一段氣勢恢宏的喧囂(樂章開頭的號角聲),然後是男中音唱出:「啊,朋友們,再要不要這種痛苦的聲響!」經過了一系列的鋪墊,人聲部分終於浮上水面,開始了《歡樂頌》的吟唱!隨後,樂曲轉入bB大調,使歌唱聲更富有活力。緊接著樂隊奏出了多重賦格,將樂曲推向第一個高峰。待平息之後(D大調),合唱團閃現《歡樂頌》與《工人們團結起來》的旋律,並將其合併為二重聲部。第二次經過短暫平息後,合唱隊唱出:「擁抱吧,千百萬人民吻這整個世界兄弟們,在星際的盡頭,是我們慈愛的萬能之父啊,千百萬人民,你可跪在他面前/你可感到他於你同在?到星際的盡頭去找他吧,他一定住在那星際的盡頭。」最後管弦樂隊以歡樂主題為依據,將樂曲推向光輝燦爛的結尾。http://www.petrodragon.com/Beethoven9/b9.h
推薦閱讀:
※每晚古典音樂課堂丨伯恩斯坦講述肖斯塔科維奇《第九交響曲》
※詩詞交響曲:送給幸運兒的禮物
※一人一張經典碟——穆拉文斯基·《柴可夫斯基:第四、五、六交響曲》
※這智商配這段子鬼子進村曲就是列寧格勒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