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近三百年,此三個重要衙門,漢臣一律不得染指

清朝的官員品級基本上是繼承了明朝的制度,不過每個朝代也都有自己的特點,特別是清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的政權,其特色就更為鮮明了,下面主要對清朝一些衙門和官員做一個簡單介紹,順便也羅列出乾隆朝時期二品以上官員的職銜。

清朝的各部門,有三個部門不允許漢人染指。他們是:宗人府,道理很簡單,處理皇族事務必須用皇族;內務府,則是專門針對滿人,因此用的都是滿人;理藩院,則是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和對外交往,用的則是滿人、蒙古人、藏人。

清朝施行「官缺制」,分為滿洲缺、蒙古缺、漢軍缺(漢軍八旗)、漢缺。滿族官員這四種官缺都可以擔任,蒙古、漢軍兩缺也可以做漢缺,漢人只能擔任漢缺官職。

同時,清代中央各級行政機關,施行的都是滿漢雙軌制,比如吏部尚書就有兩個,滿尚書掌印居主要位置,漢尚書居輔。所以在清朝漢人六部尚書的含金量要低於明代。用康熙自己的話說就是:

滿洲大學士、尚書、左都御史,俱系一品;侍郎、學士、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俱系二品。漢大學士,原系五品,今尚書、左都御史,俱系二品;侍郎、學士、副都御史,大理寺卿,俱系三品。

康熙說這段話的時候,正是康熙九年。為了讓漢族精英更好地服務清朝政府,主動弱化了滿漢之間的落差。康熙首先做的就是把雙方在品級間的差距盡量拉平。但實際上,漢一品官在榮譽地位權力上並不比滿二品高。

有些人一看內閣大學士或是總督等頭銜時,立刻覺得很牛。其實,正如明朝內閣大學士一樣,大學士和總督等官員的品級都是在不斷變化中最終形成的。

直到乾隆時期,清代的官員各種制度才調整完畢,之後的一百多年沒有進行過大的調整。因此,在看書或是影視作品的時候,還需要有針對性地注意時代背景。

我們以大學士為例,在一開始它的品級並不高。清初,皇太極天聰十年,也就是崇禎九年四月十一日(1635年5月15日)建立大清,改元崇德後,設內三院即國史院、秘書院、弘文院,各置大學士一人,品級為五品。

順治十五年(1658年)改內三院為內閣,清朝才有了殿閣大學士,因為品級不高,為了表示重視往往會以尚書、侍郎的職位作為陪襯。

康熙二十年前大學士中地位最高的為中和殿,有清一代只授予過四個人:覺羅巴哈納、金之俊、圖海、巴泰,圖海於康熙二十年死後,中和殿大學士就一直空缺。

乾隆十三年(1748年),裁撤了中和殿,增加了體仁閣。由此形成了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三殿,東閣、文淵閣、體認閣三閣的布局。每殿閣設大學士一人,品級為正一品,其班位次序不以殿閣為順序。

乾隆三十五年,保和殿大學士傅恆病逝後,因為乾隆對其極為看重,在潛規則下一般不再設保和殿大學士,因此只剩下五大殿閣。其重要程度開始區分,分別為: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體仁閣。當上了前三個殿閣的大學士,一般人就會稱其為「入閣拜相」。

以下是乾隆朝以後的二品以上官員職銜縱覽: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

文職外官:加兵部尚書銜的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地統領(九門提督)、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內務府總管、各部院左右侍郎

文職外官: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推薦閱讀:

「原創」八字算命地支六害總論續,害自身傷六親,不得不知
不得不學的19種PS技術
寶釵可以收攏任何人,卻唯獨不得賈母的喜歡!
不得不知的廚房風水禁忌,這樣布置,不僅聚財還能一年順到底
【科普】乳腺癌診治,不得不了解的3個」NO」!

TAG:清朝 | 重要 | 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