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一舊書店無人看管隨性給錢 生意卻比以前更好

集美舊書店是間10平方米的鐵皮屋。記者 崔易 攝

投幣箱成了書店內「收銀員」。 記者 崔易 攝

2006年,初開二手舊書店的徐紅汪每天守在店裡,忙著給舊書定價,這個10平方米的書店是他的所有。9年後,徐紅汪突然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放養」書店。書店只設一個投幣箱,無人看管,消費者可以整天坐在裡面看書,如果你想買書,可隨意開價,想給多少就自己投幣到投幣箱,完全憑自覺。而徐紅汪要做的就是早上打開門,晚上將門關上。出乎他意料的是,書店開啟「放養」模式後,人氣更旺了,也更賺錢了。

經營模式很特別,但書店的名字很普通,用繁體字列印的「集美舊書店」,地址位於集美西海夜市。

記者探訪

書無定價 隨性給錢

昨日,記者來到位於集美塘埔路的西海夜市,沿街的時裝店、美甲店、精品店鱗次櫛比,記者在臨近西海夜市盡頭處找到了集美舊書店。

這是間10平方米左右的鐵皮房,牆上貼了張紙,紙上黃底紅字寫著店名「集美舊書店」,滿屋略微泛黃的書籍是店內唯一的裝飾。

記者發現,店內舊書多而雜,不僅有期刊雜誌、文學讀本、兒童讀物、教科書等大眾讀物,還有不少《廈門漁業志》、《美國市民與禁酒》、《北洋畫報廣告研究》等學術研究類書籍,甚至關於農業養殖技術的舊書也能在此找到。除此之外,這裡的舊書,時間跨度也很大,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版的書籍,也有近幾個月的期刊,運氣好的話,還能淘到幾本絕版或限量版書籍。

與預期一樣,無人看店,一個固定在牆上的投幣箱成了書店「收銀員」,唯一不同的就是投幣箱不找零。「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根據對書籍價值的判斷,自己定價……」在投幣箱上方,張貼著老闆定下的交易規矩,「隨性」是它的最大特點。店內所有書均沒有定價,購買同一本書,你可以往投幣箱里放10元,也可以是5毛錢,甚至你直接拿走也不會有人知道,當然,這全憑自覺。

顧客反饋

「這樣的老闆令人感動」

正午12點,並不是西海夜市最熱鬧的時候,這裡的多數店面還沒開始營業,可集美舊書店並不冷清。「有種淘金的感覺,如果在這裡找到自己喜歡的書,會有撿到寶的感覺。」在集大財院讀書的小張,幾乎每天吃飽飯都要來書店轉一圈,看書店是否「上新」或是有什麼好書自己之前沒發現。

記者觀察到,顧客中大多數是附近在校學生,有些人挑到中意的舊書後匆匆投幣離開,有些人並不急購買,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書,坐在書店中唯一的椅子上或者鋪張紙坐地上,他們能在這待好久。

「這樣的老闆令人感動。」一位顧客說道。「如果沒有給錢或者支付金額遠低於書的實際價值,應該會感到不安吧。」多數顧客表示自己不能利用書店老闆的信任,做出貪小便宜的事。可也有顧客為了價格糾結許久,「三本書究竟要投多少錢合適呢?15元夠嗎?」顧客陳小姐站在投幣箱前反覆掂量,還是無法給3本書定價,最後她聽從朋友建議,把身上全部零錢共17元全部放進投幣箱。

店主聲音

相信讀書人的品性

通過店裡留下的電話,記者與集美舊書店老闆徐紅汪取得聯繫,由於本人不在書店附近,記者電話採訪了他。

去年12月,徐紅汪決定改變原有經營模式。「主要考慮到成本和價值判斷。」徐紅汪說,當下書店生意本就不好做,請人看店一小時最少支付10元,長時間下來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此外,對舊書價值的判斷因人而異,店主和顧客很難達成共識,索性讓顧客自己定價。

有沒有想過會有人貪便宜或鑽空子?「我本人很喜歡讀書和收藏舊書,我相信喜歡讀書的人不會幹出什麼太出格的事,當然不排除有個別人不付錢。」徐紅汪說,舊書店生意比之前還要好,平均一天收入兩百餘元。

徐紅汪今年40歲,山西人。現在,他準備在廈大本部附近再開家分店。

專家觀點

「書店老闆相信大家,認可社會主流價值觀,覺得社會上大多數人還是講誠信的。」集美大學法學院社會學鄧瑋副教授認為,集美舊書店的模式能被社會認可並取得良性效果,體現了社會信任度的提升。

同時,鄧瑋認為市民素質的提高是支撐集美舊書店營銷模式的關鍵,而這也與集美高校文化的背景有關係。此外,從營銷學的角度來說,由於二手書進貨成本不高,這也降低了集美舊書店轉變經營模式的風險。

(記者 崔易)


推薦閱讀:

舊書如鏡,映照你我
賣書湊運費系列活動(第一彈)
「舊書」情緣 浙江老年報
「中國藏書家」簡介:陳子善 中國藏書家-孔夫子舊書網
潘家園舊書攤撿漏記

TAG:書店 | 生意 | 舊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