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遠離庸俗風氣

讀報看到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年輕媽媽在辦公室講,她的孩子上小學一年級,在考試前,老師竟然這樣叮囑他:你做完卷子後,一定不要摺疊,而要拉直展開,平平整整地放到桌子上,然後移開身子,坐得偏一些,千萬別把卷子都擋住了。這不是明擺著要周圍同學抄襲孩子的卷子嗎?後來,又了解到,老師在排列考生的座位時,也是在成績優秀的學生後邊,必安排一個學習差一些的孩子,方便後者抄襲前者。這樣一來,只要作弊成功,就可以避免『差生』拖班級的後腿。」「在提高班級的整體成績上自能『立竿見影』,然而,孩子們呢?他們成長中的損失誰來擔負責任?」這是一個年輕媽媽發乎肺腑的擔憂,這是一個有良知的媽媽對學校教育遠離庸俗的「人情世故」。

要知道,學生既在觀察家庭、觀察社會、觀察家長,也在觀察學校和教師。尤其是學校及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神聖而至高無上的,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是學生的模仿對象。如果學校及教師太諳 「人情世故」,抑或選擇向庸俗和腐敗投降,那麼,我們的學生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久而久之,我們的學生又會變成怎樣的狀態?而教育的意義一旦這樣被消解,教育一旦淪落至此,這不是學校教育的悲哀嗎?

學校教育讓孩子遠離 「人情世故」等庸俗風氣的侵害,既要加強人文教育,引導孩子確立做人的基本品德,遵循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範,並落實到對於生命的意義和人生價值的認定中,同時,又要避免空洞、空泛的教育,強調養成教育,注重從點滴抓起,從細節抓起。曾看到一份抗戰時期 《私立奮鬥中學學生操行評點表》,其強調學生自治,強調做事做人,這些教育思想踐行的辦法,體現於日常生活中非常具體的細節要求中。譬如,「聽:他人私語,絕對不可竊聽」,「動:未經許可,不可動用他人之物」,「待人:絕不蔑視他人的主張;絕不諂媚權貴;他人無心的過失,必須寬恕」……整個操行評點表,達200多條。這樣的 「操行評點」,具體而微、貼近生活,自能引導學生逐步養成道德規範,遠離庸俗風氣的浸染。

作為教師,作為學校,則更應自覺成為學生的道德模範。《論語·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從一個側面道出了教師成為道德榜樣的意義。學校亦是一樣,其辦學理念、決策原則、管理方法等,無不浸潤著道德元素。據報道,北大副校長對學生作出這樣的表態:「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北大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北大替你賠償!」儘管具體操作尚有困難,但這樣的「撐腰」表態,給北大學子以多少道德溫暖呵!

如果我們的學生,尤其是那些純潔可愛的未成年學生,都未能在學校遠離「人情世故」等庸俗風氣,那麼,我們的教育又會是怎樣的景象呢?要知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時期因追求的目標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內容,但支撐他們靈魂道德的那種東西卻應該一脈相承,什麼時候都不能傾斜」,否則,就有可能「得之東隅,失之桑榆」。教育是建立道德的基礎,如果教育被庸俗之風嚴重肆虐,那麼,我們又怎麼有希望固築、支撐我們民族的精神堤壩、道德大廈?

想起白岩松說過這樣的話:「賣豬肉的人用自己夾著瘦肉精豬掙來的錢,興高采烈地出來買了饅頭,沒想到被別人染了色。然後賣了染色饅頭的人出來給孩子買奶粉,裡頭有三聚氰胺。我們每個人都在害別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受害者。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如果我們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一旦受到上述庸俗風氣的嚴重侵襲,首當其衝的是學生,其他包括教師、家長及其家庭、學校、社會不也會慢慢進入類似的「惡性循環」嗎?學校及教師要提高警惕,我們的家庭與社會也該步調一致與所謂的「人情世故」等庸俗之風作鬥爭。

推薦閱讀:

接受一個平庸的孩子
百萬孩子的首選啟蒙經典是它!!!
兒科醫生媽媽:孩子缺乏安全感嗎?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機器人的時候應該談什麼 | 精選
兩歲起教孩子識別男女

TAG:孩子 | 風氣 | 庸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