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權終結前夜 美國從恐慌到瘋狂(圖)
普京最新的講話已經向外界點出了美國霸權終結前夕的瘋狂情緒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在烏克蘭危機仍在持續之際,全球原油產量在過去兩個月內保持飆升,在市場需求低迷之際,油價相比6月中旬的近期高位已經下跌了超過20%,最低時已跌破80美元/桶。儘管部分西方分析家將其歸結於美國「頁岩氣革命」,但更多分析指出,油價大幅下挫是美國與沙烏地阿拉伯聯手所致,目標是向俄羅斯施壓。俄羅斯自2010年後就以日產原油1,000萬桶的產量直逼沙烏地阿拉伯,原油工業在俄羅斯國民經濟也居重要地位,原油的生產與出口目前已成為俄羅斯經濟的重要支柱。國際油價的持續下跌,無疑將直接打擊俄羅斯的出口貿易收入和石油公司業績,從而對普京當局的經濟發展前景帶來直接影響。據《金融時報》披露,在10月中旬,俄羅斯石油企業就一度出現頹勢,俄羅斯石油公司曾要求俄羅斯政府提供高達1.5萬億盧布(約合420億美元)的支持。不過,伴隨著油價在10月下旬開始穩步回升,這一危機也已有所緩解。在西方主流媒體看來,當年老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政府與沙特當局針對蘇聯的「石油詛咒」已再一次的落到了俄羅斯的頭上。當美國重拾冷戰年代故伎時,這其中的冷戰心態是值得玩味的。儘管蘇聯已經解體二十多年,國際秩序也開始從單極走向多極,美國的影響力也已大不如前,但這並不妨礙華盛頓繼續用二三十年前的思路來應對普京和莫斯科。不過,在美國仍舊以這種心態面對俄羅斯時,華盛頓於經濟領域上的操作已不能確保它成為最後的勝利者,油價暴跌後,俄羅斯盧布亦暴跌,這反而有利於俄當局在原油交易後以美元套購盧布,有效填補部分損失。在國際油價已跌穿頁岩氣盈虧線之後,美國人也開始擔憂頁岩油氣產業有可能會因此被逼死。此次油價風波的主要參與國沙特等也損失慘重,他們從最初採取的「賠本賺吆喝」的方式不僅難以逼退頁岩氣對市場份額的擠壓,更要與俄羅斯展開持久戰。美國受外交戰略、內政民意的制約難以對俄持續實施高壓政策,美國對烏克蘭的地緣戰略對於俄羅斯阻力的強大程度也估計不足。從美國的全球大戰略來看,美國處於戰略收縮的階段;金融危機之後,美國的外交政策轉入了一條全面收縮的軌道。奧巴馬也麻煩纏身難以集中精力應對俄羅斯。因此,有專家就認為美國的行動可能停留於外交譴責與經濟制裁的層面,意識形態對抗的可能性較小,但本次以油價施壓的行為就已經有了幾分冷戰式政治的意味在內。對於美國來說,美俄關係雖然自「9·11」事件後進入過一個短暫的「蜜月期」,但從伊拉克戰爭後,美俄「戰略夥伴關係」就一直受到考驗,雖然兩國曾嘗試「重啟關係」,在2013年到2014年間在波士頓爆炸案和索契冬奧會上也過反恐安保協作,可兩國間狀況正如此前專家分析的那樣:一旦出現新的摩擦點,雙關係難逃再度下滑厄運。事實上,環顧近年來的美俄關係,不難發現美國以冷戰政治思維應對俄羅斯的行動不在少數。在2006年的「顏色革命」和烏克蘭危機中,當莫斯科威脅斷氣後,美國政府、新聞媒體和智庫就聯手向俄羅斯與普京當局開炮,直指在烏克蘭問題上「俄羅斯正在朝錯誤的方向前進」,稱俄繼續背離民主準則,指責俄在前蘇聯地區推行不利於該地區穩定的政策,並對其鄰國獨立構成威脅,美國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也稱「最近的種種趨勢說明俄羅斯正在偏離自由與民主之路」,時任國務卿的賴斯(Condoleezza Rice)也抨擊「克里姆林宮的中央集權」,時任副總統的切尼(Dick Cheney)也在訪問立陶宛時批評普京,美方的這一系列表態也被外界視為華盛頓以冷戰思維應對莫斯科的一次集中體現。2007年後,美、俄間的「冷戰」式對峙已變得層出不窮。美國宣布在歐洲的導彈防禦系統將部署在俄羅斯邊疆區域的波蘭與捷克等國。美俄關係因此大亮紅燈,普京就此指責美國無視國際法、越軌出格和危及和平。同年4月,在美國國務院公布的《2007-2012年外交政策戰略計劃》中,美國又指責莫斯科「強化中央集權、過多干預經濟、限制新聞自由」,稱普京利用能源控制鄰國,向伊朗、敘利亞和委內瑞拉等「無賴國家」出售武器,為此,普京就在當年6月4日稱若美國執意在歐洲部署導彈防禦系統,歐洲可能重新成為俄導彈瞄準的目標。伴隨著尤科斯總裁被起訴、「奧運戰爭」與馬格尼茨基法案的出現,美國已經不止一次譴責莫斯科「極權打壓民間資本」、對外強橫、「對內貪腐」且壓制「民主運動」,對普京及統俄黨政權就「深感失望」,俄羅斯也不甘示弱,在國內問題上堅持立場,
西方認為,普京每一次出場都意味著局勢變化在「阿拉伯之春」爆發後,美國又針對俄羅斯在地中海的勢力範圍加以經略,試圖借敘利亞毒氣危機推翻大馬士革政權,把莫斯科的力量趕出中東和地中海沿岸。在普京於2013年投書《紐約時報》,直指「美國例外論」的終結後,美國共和黨耆宿麥凱恩竟在俄羅斯一家非主流網站上以一篇「意識形態濃重」的文章加以回應。不難發現,就冷戰氣氛而言,美國方面的表現更多一些。美國對於俄羅斯的冷戰思維與莫斯科選擇的意識形態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普京認為,俄羅斯要實行的則是「主權民主」,即「按照本國人民的意願選擇自己的民主制度,遵守所有通行的民主原則,自主走上民主之路。將依據本國歷史、地緣政治及其他特點,獨立決定確保實施自由和民主原則的方式。俄羅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能夠並將自主地決定民主進程以及推進民主的條件」。這種觀念在布熱津斯基等西方分析人士看來就與美國的「西方民主」格格不入,普京「加強中央集權」的行為以及他「新歐亞主義」、對東正教文化的「第二次羅斯受洗」等表現更被華盛頓分析人士視為「帝俄的幽靈正在回歸」。此外,美國針對俄羅斯的冷戰心態也和美俄彼此不同的戰略目標和國際定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其「硬實力」和「軟實力」均居世界領先地位。從小布希到奧巴馬的歷任美國總統雖然政策相異,戰略側重點不同,但仍力圖將21世紀變成「美國世紀」。這一心態就要求美國需要嚴防任何威脅其「霸主」地位的挑戰者。在美國盟友之外的國家裡,俄羅斯的地位就較為突出;該國目前是世界上唯一能在戰略核力量方面同美國相抗衡的國家,也具有反對世界霸權的政治立場。在2011年後,俄羅斯明確主張國際關係民主化,全力抵制美國對其勢力範圍進行滲透和擴張的行動尤為明顯。這種關係就決定了美俄間彼此存在互不信任的前提,美國在國家戰略利益方面與莫斯科的深刻矛盾和根本利害衝突更加劇了這種心態的出現。美國在冷戰後的全球事務中的領導實力其實已被嚴重透支,華盛頓對中東、北非等地帶控制力的減弱也印證了一個超級大國的整體衰落。在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之後,美國已經無力單獨應對全球事務的挑戰,更無法單獨發揮領導作用。美國奉行的單邊主義外交給地區安全和穩定帶來的是越來越多的衝突,西方民主價值觀也不是轉型國家的唯一選擇。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反擊雖未贏得一個傾向莫斯科的基輔,但還是證明了西方的單邊主義規則並非萬能。誠然,俄羅斯在此前的油價危機中遭遇了一部分損失,但這一危機暫時轉危為安的現狀也證明了美國在經濟問題上再不能一手遮天,當華盛頓為打擊莫斯科再度祭出石油武器,這種過時舉動除了證明其瘋狂外,只怕難有別的解釋。當下,普京治下的俄羅斯有強烈的復興意識,他在烏克蘭等核心地緣政治利益上希望獲得西方的認同。烏克蘭危機的爆發不僅反映出了美國對俄羅斯地位的輕視,還折射出美國對俄羅斯與西方尤其是歐洲合作的警惕。這一點與普京直指「美國正為了自己的利益把歐盟推上與俄對抗的前台」恰是可以兩相印證的。在冷戰思想的驅使下,美國對莫斯科的多項制裁仍未結束,不過這一行為的前景難免就會像普京所言;它引起的連鎖效應將會傷害所有人,美國目前的行為也「無異於試圖鋸斷自己正坐在上面的那根樹枝」。
推薦閱讀:
※美國白宮實習生為什麼赫赫有名?
※不立儲君,侵消相權,反腐擴大:傳統皇權戲碼在現代社會上演
※小心!川普派出心腹向中國獻媚,美國這一手離間計我們不得不防!
※富士康美國建廠 分析稱美國人工貴不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