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花語】跟古代醫學大家學治學之道
古人云,「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一名醫生的培養和成長顯然離不開發奮讀書、夯實醫學基礎,勤于思考、培養醫學思維等。而當今社會,物慾橫流,有些醫生失去了進取心、事業心、責任感,早已把治學之道拋到九霄雲外了。所以,應重拾古代醫學大家的治學之道,跟古代醫學大家學習治學精神,這對醫者,甚至年輕一代的醫學生的成長有著深遠的意義。
古代醫學大家治學精神有哪些呢?
惟日孜孜,嗜學成癖晉代的名醫葛洪因家境貧困無錢買書,便背著書箱到處借書,借不到書就起早貪黑上山砍柴變賣,換來紙筆抄書。每當勞動休息時,竟用樹枝在田地邊練習。通過孜孜不倦的苦學,後來終成為東晉的醫學家、道學家和煉丹術家。明代的李建元在《進本草綱目疏》中說其父李時珍「耽嗜典籍,若啖蔗飴」,可見李時珍嗜學成癖之不一般。孫思邈更是惟日孜孜,終生嗜學,他「百首之年,未嘗釋卷」。
主張博學,精益求精古代醫家多主張學醫者必須精通醫理,具有淵博的知識,並且把博學視為醫家實現仁愛救人的基本條件。早在《素問·著至教論篇》里就提出學醫者應該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大醫習業》中指出的學醫內容亦很廣泛,從經典醫籍、諸家驗方到諸子百家、五經三史、天文地理,無所不包,他明確提出學醫者必須「精勤不倦、博極醫源」。正如《古今醫統》上訓:「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為夭折」。
安貧學道,樂道醫榮歷代醫家都主張濟世救人,反對貪圖名利。北宋名醫龐安時出生在醫學世家,家境富有,但他不顧當時士大夫鄙薄醫術的流俗而主張「拯濟為心」,毅然地選擇學醫之路。當他的醫術高超時,四面八方求診者接踵而至,許多病人痊癒後拿著金錢、綢緞等來感謝他時,他只收下藥費和膳食費,其餘一概謝絕。
推薦閱讀:
※賀照田從殷海光晚年史學思想的轉變看引社會科學治史思路的限度
※手臂及手指發麻,疼痛的診治思路 - Qzone日誌
※幫助肝細胞自己「燃燒」脂肪的 NAFLD治療思路
※康復臨床中處理肩關節受限(疼痛)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