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面神經麻痹
顏面神經麻痹 |
新鮮的鱔魚血是治療顏面神經麻痹的特效偏方 。 作法是將活的鱔魚剁掉頭部,然後採集新鮮的血,直接塗抹在患側的臉,二小時後再將臉洗凈,通常30分鐘後就可以見到療效。不過,想要完全痊癒,還要幾周的時間。(第一周為急性期,大約只能改善「眼瞼不能閉合」及「口角漏水」而已。第二周才開始進入恢復期。) 早晚各塗抹一次。
【注意事項】 塗抹完幾分鐘,血就開始凝固,此時臉部會有緊繃感,這是正常的,不用擔心。 一定要用新鮮的溫血,不能用冷藏過的血。 新鮮的血凝固得非常快,所以塗抹的動作也要快!建議使用烤肉刷子直接沾取鮮血塗抹。 鱔魚滑溜,建議戴棉布手套來握住。 鮮血會流動,建議患者不要穿上衣,以免鮮血流到衣服上,不易清洗。 選購鱔魚時,要挑選大隻而且有力氣的活鱔魚,小隻鱔魚療效比較差。 建議採用「偏方+驗方+穴位按摩」多管齊下。偏方:鱔魚血。驗方:「牽正散」的衍方。(參考資料在下方) 穴位按摩:耳後區(風池、天柱、翳風)顏面區(地倉、頰車、顴髎、四白、下關、陽白、太陽),顏面的穴位建議用手指尖敲擊來刺激它。太乙神針(昇陽穴、補虛穴、偏癱穴)手部(合谷)足部(太沖)。風池穴可用吹風機熱風吹之。另外,可以參考焦乃軍示範的DVD--《肩周炎、面癱》 耳穴按摩:主穴(口、眼、面頰、額、腎上腺、三焦),配穴(脾、肝),參考圖在下方。可以用透氣膠帶貼「王不留行籽」在反射區上來幫助按壓。 頸項僵硬,無法入睡者,可用刮痧板刮肩、頸及背部膀胱經,建議抹上含姜的按摩膏。 減少視覺刺激,如電視、計算機、強光等。 由於食物容易積留在患側,所以餐後一定要刷牙或漱口,以維護口腔衛生。 要多做功能性鍛煉,如抬眉、雙眼緊閉、鼓氣、張大嘴、努嘴、示齒聳鼻、拍打臉部。 濕熱毛巾熱敷,每晚3~4次以上。勿用冷水洗臉,遇風、雨寒時,注意頭面部保暖。 神經的修復需要大量的維生素B,所以建議額外補充大量維生素B與維生素C。 絕大多數疾病都是在睡眠中康復的,因此,要縮短生病時間,睡眠一定要充足。 偏方:摘自《偏方大全》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鱔魚血治顏面神經麻痹
【用料】鱔魚1條。 【制用法】先以白面和水作麵糰,貼緊在患側頰部(防止鱔血流溢),再以針在口角外緣0.5公分處(直對瞳孔)之「地倉穴」劃十字,橫豎各約長0.5公分,略使滲出血,而不流血,然後將鱔魚頭切去,滴血於劃十字面位上,2天後擦去,每隔2~3天照此法施行1次。 【功效】逐風邪,通經絡。用治顏面神經麻痹。 【注】據《食物療法精萃》介紹,用此法治療50例,年齡不等,全部有口眼歪斜,口漏氣,不能鼓腮、吹口哨、含水,患側麻木、酸脹、發緊、顏動作不靈活、嘴角下垂、眼不能合、流淚,以及有頭暈、失眠等癥狀,經用上方5次,治癒42例,好轉8例。
鱔魚血麝香方治面神經麻痹 【用料】活鱔魚血、麝香末各適量。 【制用法】活鱔魚血加適量麝香末,調拌均勻。將藥物塗敷地倉、頰車、下關、顴、大迎、巨等穴位周圍(詳見注釋)。口向左歪塗右側,口向右歪塗左側。 【功效】祛風通經活絡,活血化瘀。主治面神經麻痹之口眼斜。 【注】據《浙江中醫》1982年第17卷1期介紹,治療56例,經分別塗敷5~15次後,41例獲癒,13例進步,2例系腦腫瘤引起者無效。
地倉:口角旁4分(同身寸,下同)處。 頰車: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中,咀嚼時咬肌隆起處。 下關:顴弓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張口即閉。 顴:顴骨下緣凹陷赴。 大迎:下頜角前1寸3分骨陷中。 巨:目正視,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緣處。
海鰻血治面神經麻痹 【用料】活海鰻1條。 【制用法】將活海鰻切段取血,或用帶血的肉塗抹腮部。口向左歪塗右側嘴角周圍,向右歪塗左側,每日上、下午各1次。同時配合針灸治療則更有效。
【功效】活血通絡。用治面神經麻痹之口歪斜。 驗方:摘自《中國驗方全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牽正散 【藥物組成】白附子、白僵蠶、全蠍(去毒),各等分,並生用。 【製劑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一錢(3g),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祛風通絡飲 【藥物組成】防風10g、羌活10g、當歸10g、赤勺10g、川芎10g、白附子10g、僵蠶10g、蜈蚣2條、全蠍6g。 【製劑用法】上方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溫服,2周為1療程。加減法:有內熱者加連翹15g、黃芩10g;痰多者加竹茹10g、浙貝10g;頭痛者加菊花10g、細辛3g;面肌痙攣者加天麻10g、鉤藤15g;氣虛者加生黃芪20~30g;陰虛者加生地15g。
【適應病症】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病案舉隅】姚某,男,38歲。口眼歪斜2天,麻木,刷牙漱口時口角漏水,當時因急於上班,未加註意,第二天發現面部向左側歪斜,故前來就診。患者右側眼瞼臉不能閉合、露睛約3mm,右側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露齒困難,鼓腮時漏氣。無半身麻木及不遂等症,一周前曾患過感冒。測量血壓16/11kPa,頭顱CT掃描未見異常,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正常,右側腮腺及頜下淋巴結不腫大,無硬結,舌苔薄白,脈浮。診斷為右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中醫證屬中風,風邪阻絡。治宜祛風活血,化痰通絡,用祛風通絡飲予以治療。經一個療程治療後,患者喝水已不漏水,右眼臉已能閉合,額部皺紋已出現,病情大有好轉。考慮病症急性期已過,進入恢復期階段,患者又出現全身乏力、氣短等,故於方中加入生黃芪30g,繼服2周後徹底治癒。 【資料來源】張振山,北京中醫,1997,(3):13 【評按】此證為患,風之與痰乃主要病因,頑邪阻絡是基本病機。祛風通絡飲雖系經驗之方,但系在「牽正散」的基礎之上加味組成。本方在臨床運用上可根據不同兼證進行加減。經過75例1~3個療程治療後,治癒63例,佔84%,好轉7例,佔9.3%,無效5例,佔6.7%,總有效率為93.3%。在治癒的63例中,經一個療程而治癒者8例,2個療程治癒者32例,3個療程治癒者23例。臨床證明,服用此方者,時間越早療效越好。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程度越輕,療程也越短。及時、系統地治療多在1~2個月內徹底治癒。如果病程超過6個月以上,多數患者難以完全治癒。
搜風通絡緩攣湯 【藥物組成】葛根30g、僵蠶10g、全蠍6g、白附子15g、蜈蚣1條、荊芥穗10g、防風10g、薄荷10g、白芷10g、川芎10g。 【製劑用法】蜈蚣焙乾研末沖服。余藥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14天為1個療程。臨證加減:內熱加黃芩;痰多加浙貝母、竹茹;面肌痙攣者加鉤藤、白芍;血虛者加當歸;氣虛者加黃芪;陰虛者加生地黃;納少腹脹者加陳皮、砂仁。 【適應病症】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病案舉隅】某男,36歲。口眼歪斜2天,左側眼瞼不能閉合,露睛約3mm,閉目時左眼球轉向外上方,左側額紋消失,鼻唇溝平坦,鼓腮時漏氣,進食時液體從左側口角流出,露齒困難,齜牙時嘴歪更劇,無半身麻木及不遂,無語言謇澀,5天前有外出受涼史。查血壓15/11kPa,頭顱CT掃描未見異常,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正常,左側腮腺及頜下淋巴結不腫大,無硬結,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診斷為右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左側)。辨證為風那中於太陽與陽明經絡,筋脈失養。治以搜風活血、化痰通絡、緩除攣急,用搜風通絡緩攣湯治療。經治1個療程,左側面部麻木消失,眼瞼已能閉合,額部皺紋已出現,喝水己不漏水,病情大有好轉。但胃納欠佳,舌質淡紅,苔白潤,脈緩,於原方加砂仁10g,又服2周病痊癒。隨訪1年未複發。 【資料來源】張長義、等。山東中醫雜誌,1997,(12):549 【評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屬祖國醫學面癱範疇。太陽與陽明之經脈皆循行於頭面部,當人體感受風邪後,此二經首當其衝受邪,風邪阻絡,經脈失養而致口眼歪斜。自擬搜風通絡緩攣湯系在「牽正散」的基礎上加味而成。方中荊芥穗、防風、薄荷祛太陽之風;白芷、葛根祛陽明之風,葛根又善鼓舞胃中清氣上行以輸津液,使清陽得升,筋脈得以濡潤,放能緩解面部肌肉之攣急;全蠍、蜈蚣、僵蠶為搜風剔絡之要葯,配川芎活血通絡之功益著;白附子祛風化痰,善引葯勢上行而治頭面之風。諸葯合之,使風邪祛,經絡通而病癒。臨床觀察顯示,本病及時系統地治療1~2個月可以徹底治癒,病程超過6個月以上者多數難以完全恢復正常。
清熱解毒湯 【藥物組成】銀花20g、公英15g、野菊花15g、葛根15g、當歸10g、赤芍10g、生薏仁20g、柴胡6g。 【製劑用法】上藥水煎服,日服2劑,飯後溫服。7天為1療程。隨證加減:發熱口渴加花粉15g、生石膏15g;頭痛加川芎10g;體痛加秦艽15g、胃納不佳者加半夏10g、生麥芽15g;惡風寒者加防風10g。治療期間若出現其它急症,以治療急症為主。 【適應病症】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屬熱毒內盛者。 【病案舉隅】王某,女,23歲,當天晨起突覺右面部不適,右口角漏水,右眼不能閉合,右耳根部壓痛陽性。查體:右側額紋消失,右眼臉不能抬舉,右瞼裂不能閉合,右鼻唇溝變淺,不能做皺眉、鼓腮、吹口哨動作。右面部及右耳部壓痛陽性,伴舌前2/3味覺減弱,右鼓膜充血,伸舌居中,四肢運動正常,語言清晰。脈浮,舌質尖紅,苔中根薄黃,體溫37.3℃。診為右側急性面神經麻痹,證屬熱毒內蘊,風火上擾,脈絡失養。治以清熱解毒,疏風通絡。藥用銀花20g,野菊花15g,公英15g,葛根15g,柴胡6g,當歸10g,赤芍10g,生薏仁20g,防風10g。日服2劑,水煎,每次服200ml,忌辛甘食品。服藥3天,耳根部壓痛消失,漱口已不漏水,可作鼓腮動作。前方日服3次,4天後面癱癥狀基本消失,但強笑時仍有面肌不對稱,囑前葯日服1劑,連服5天後,面癱癥狀全部消失。 【資料來源】盧天奇、等。北京中醫,1996,(2):53 【評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有因外感風熱之邪生者,屬起居不慎使然,但亦有疲勞過度,情緒不佳,使體內陰陽失之於平衡,內熱逐漸形成,從而最終導致風熱上擾顏面、脈絡和肌膚,造成面癱惡果。此證若無其它因素,應果斷辨證施治,急治其標,否則貽誤治療時機。本案例辨證準確,處方果斷,大量投以清熱解毒疏風之品,使熱毒冰釋,脈絡逐漸通暢,同時輔以柔肝熄風濡養筋脈之品,使危廈趨復堅固。 拔罐療法
作者:崔承斌、歐陽頎
(本文摘自《圖解拔罐療法》,人民軍醫出版社) 【概述】 面神經麻痹是指由於面神經受損而引起的面部肌肉運動功能障礙,可分為周圍性面癱和中樞性面癱。面癱一般指周圍面神經麻痹,亦稱面神經炎,是莖乳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臨床主要表現為口眼歪向健側,笑時口歪更明顯;額紋消失,不能皺額;鼻唇溝平坦;眼不能閉合,露睛流淚;不能做鼓腮、吹哨、露齒等動作。 本病歸屬於祖國醫學的「中風」之「中經絡」、「口眼歪斜」等病證範疇,多見於青壯年,如系中風引起,則多屬中風後遺症。多為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邪乘虛入中經絡,氣血痹阻,筋脈失於濡養所致。 【診斷要點】
【治療選穴及部位】 主穴:患側下關、牽正、地倉透頰車、對側合谷。 配穴:鼻唇溝平坦或面肌痙攣者配迎香、禾黲;鼻中溝歪斜配水溝;口角歪斜加承漿;露睛者配承泣;耳後疼痛或覺異常配翳風、聽宮、風池;額紋消失加太陽、陽白、攢竹。 【操作穴法】 方法1
方法2
【注意事項】
【典型病例】 張某,男,2天前因感受風寒而左側面部緊麻不適,吃飯漏飯、漏水,檢查見左側額紋消失,左眼閉合不全,口角歪向右側,左側鼻唇溝變淺,鼓腮、示齒時口角歪斜更甚,診斷為左側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經治療4次,諸症基本消失,為鞏固效果,又治療3次,恢復正常。 刮痧療法
作者:崔承斌、歐陽頎
(本文摘自《圖解刮痧療法》,人民軍醫出版社) 周圍性面神經麻痹是頸乳突孔內急性非化膿性面神經炎引起的周圍性面神經癱瘓。臨床以突然發生的一側面部癱瘓、口眼歪斜為主症,發病時,先為耳後疼痛,繼則一側面部表情肌癱瘓,患側額紋消失,眼瞼閉合不全,流淚,嘴角向健側歪斜,進食時食物常嵌在齒頰之間,喝水時常從口角流出。 本病屬於「面癱」範疇,中醫認為本病乃因風中經絡,經氣阻滯導致。 【治則】疏風散寒,活血通絡。 【方法】採用直接刮法。 【工具】刮拭用油可選用正紅花油或刮痧活血劑。 【取穴】 頭面部:攢竹、陽白、迎香、頰車、地倉、人中。 項背部:風池、天柱、大椎、心俞、腎俞。 上下肢:合谷、太沖。 【刮拭手法】先刮頸背部、重點颳風池。再刮頭面部,重點刮頰車至地倉。然後刮上肢合谷,最後重刮太沖。隔日1次。 【病例】患者,男,34歲。初診:口眼歪斜1天,症見:右額紋變淺,右眼閉合不緊,右面感覺遲鈍,口角歪斜左側,吐詞不清,口水時從右角流出,不能吹口哨,舌質暗紅,脈弦緊。診斷:右側面癱,證屬風邪中絡,痰阻血瘀。治宜祛風解毒,化痰通絡。刮痧治療,3天1次,10次痊癒,完全恢復正常面容。 【療程】5次為1個療程,一般需治療3周以上,病程持久者需長時間治療。 【注意事項】
耳穴療法(一)
治頑固面神經麻痹得癒
作者:周爾晉
(本文摘自《火柴棒醫生手記》,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安慶市供銷系統有一婦女50餘歲,患面神經麻痹長達8年之久,自以為終生不癒,上門為其治療。我便取其雙側耳穴:面頰、上、下頜、口、神門、皮質下、肝、枕,另外在健側腳背覓取一高升點(即特別痛的點),治療40天,後又貼藏菜籽一次,可管用10天,終於治好此頑疾,使她恢復容貌,驅除痛苦。 這是我治面神經麻痹患期最長的一位,也是下功夫最多的一次。 面神經麻痹以早期治為好,但晚期亦未必不可治,要拿出「鐵杵磨針」的精神,再頑固的慢性病也是可以治的。 耳穴圖如下: 上下頜→頜(耳垂九宮格3) 面→面頜(耳垂九宮格5~6之間的長橢圓區) 耳穴壓法:用火柴棒的頭壓住穴位,也可以用類似火柴棒頭大小的圓鈍器具。力道以患者能承受為佳,每次按壓時間約心中默數到200的時間。壓完一穴,再壓另一穴。壓完一耳,再壓另一耳。主穴可以重壓一次,或者一次壓默數到400的時間。以壓完後兩耳均有火辣辣的脹熱感為佳。
耳穴療法(二)
面神經炎
作者:吳杞、歐陽頎 本病系莖乳孔內急性非化膿性的面神經炎,引起周圍性面神經麻痹,亦稱倍耳麻痹。中醫稱為「口眼歪斜」。 常因局部受風寒而起,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20~40歲最為多見。多數為一側性,雙側者甚少。起病急,癱瘓前數日患側耳後、耳內、乳突區可有輕度壓痛,繼之一側面部表情肌出現癱瘓。常於清晨漱口時突然發現漏水而發現本病,症見:面頰活動失靈,嘴唇歪斜,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面部被牽向對側。部分病例因在面神經管中的鼓索支被侵,出現病側舌前2/3味覺障礙。 中醫認為本病多因感受風寒之邪,經絡受阻,肌肉縱緩不收而發病。 【辨證取穴】 主穴:相應部位(口、眼、面頰、額)、腎上腺、三焦。 配穴:脾、肝。 【耳壓方法】 辨證選取5~7個耳穴,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貼壓,以直壓或點壓手法按壓,一般早期用直壓法,恢復期用點壓法,每次取一側耳穴,2~3日1換,兩耳交替進行,10日為1個療程。 【典型病例】 史某,男,23歲,工人。左側面部不適2天而就診。2天前起床後突起上症,自覺面頰部沉緊不適,口角有歪,刷牙漏水,飲食滯留口內。診時見語言不利,左眼瞼不能閉攏,額紋及鼻唇溝消失,面肌不能隨意運動。診斷為面神經麻痹(左)。耳壓:面頰、眼、額、三焦、腎上腺等穴,中等刺激,2~3日1次,兩耳交替進行。5次後,左眼已能閉合,飲食不再滯留。經續治療5次,全部恢復正常。 【按語】 三焦、相應部位為治療的主穴,治療時刺激量宜大,其餘配穴可用中等刺激。周圍性面神經炎早期治療可單獨耳穴貼壓或耳穴電針治療,可避免局部強刺激導致的面肌痙攣。本症急性期療效顯著,複發者仍有效,陳舊性者可用放血療法較好。治療期注意局部保暖,早晚自行輕輕按摩癱瘓的面肌,每次5~10分鐘。 |
推薦閱讀:
※治療面癱的這一過程。。。。。
※面癱的癥狀表現
※張軍:面癱的診斷方法
※《自我調養巧治病》:面神經麻痹
※一刻艾-對症下灸丨面癱的艾灸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