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義世界觀

唯心主義(Idealism)即唯心派,又譯作理念論,馬克思主義認為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與唯物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或理念為第一性,物質為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它是哲學中與思想、心靈、語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間關係的討論及看法。

含義

應該說,「理念論」比「唯心主義」翻譯得更為準確,後者已成為通用的辭彙。如今學界將柏拉圖形上實體的「eidos」(forms),稱為「理型論」,用以區別觀念論的觀念(ideas),觀念是由經驗而來;柏拉圖的理型,卻不是由經驗而來的;因此,「理型」會是比較適切的翻譯。

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則認為哲學可分為兩大派別,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它是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或理念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

用非馬克思主義的話講,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絕對客觀的,也是絕對物質的,都是絕對真實的,萬事萬物自我演化的,獨立於意識之外。而唯心主義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絕對客觀的,世界依附於意識而存在,無客觀實踐論證坐標。

唯心主義對心(廣義)的定義:一切抽象事物的總稱。

區別客觀主義

起源於公元一世紀的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相傳為耶穌所創立,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及其它一些分化出來的小派別)所信仰的「上帝」(或稱「天主」)創造了世界,並主宰著世界,並且認為:只有「上帝」創造了世界。人類從「始祖」起就犯了「原罪」,所有的人都墮落成「罪」的奴僕,只有信仰「上帝」(或「天主」)及其獨生子基督耶穌,並求得「保佑」才能得救,死後進入天國。他們以《舊約全書》(繼承於猶太教的經典)或《新約全書》為聖經。在《舊約全書·創世紀》中對「人性」的「三重祝福」依次是:人的靈魂是「上帝」的肖像,亞當獲得伴侶夏娃,人掌管萬物成為萬物之靈。

世界二大教:基督教(特別是其中的因明學)以及伊斯蘭教,它們都是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的產物,都承認「神」或「上帝」或「真主」的客觀存在。

如果將抽象非實體進行神化、偶像化,分支則成為神秘主義的創世說和宗教信仰主義。因此,客觀唯心主義同宗教常常有著密切的聯繫。客觀唯心主義的分支是宗教的一種比較精緻的形式,而宗教則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一種理想形式。

孔子也是堅信「鬼」、「神」的存在。《論語》的第三章《八佾》篇中記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也。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其意思是說:孔子祭祀祖先時就像祖先真的在自己面前一樣,祭祀「神」時就像「神」真的在自己面前一樣。孔子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而讓別人代理,那就如同不祭祀一樣。」王孫賈問孔子說:「與其討好於奧神,寧可討好於灶神。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孔子回答說:「不是這回事,如果得罪了天神,就沒有進行祈禱的處所了。」

墨子也是堅決地相信「有神論」的,並且墨子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要比孔子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表現和論述得更廣泛。墨子肯定「天志」和「鬼神」的作用。墨子把「天」認定為有意志的人性化的「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他認定「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中國二千餘年的封建社會發展史的歷史記載就是在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主導下的產物。

二十四部史書都是後朝對前朝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否定或主觀唯心主義的肯定,都是前朝如何違背「天意」驕奢淫逸、作惡多端,後朝「奉天承運」、「受天命」、「順民心」將腐朽的前朝推翻等。

客觀唯心主義的神指的是抽象的精神,不是具象的神靈。

主觀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的典型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

畢達哥拉斯認為:萬物的始基不是可以感覺的具體物,而是抽象的數;數才是萬物的始基,數支配著世界,數包含著萬物的「實質」;認識世界的結構及其規律,就意味著認識支配世界的數。畢達哥拉斯學派把數的概念絕對化、神秘化,把數看作是先於事物而獨立存在的神秘實體。他看到:一切事物無不具有量的屬性,都可以進行計算。它企圖在數中尋找到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原因和意義。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定:「萬物的本原是一,一產生出二,從一和二產生出無窮的數」;「從數產生出點,從點產生出線,從線產生出面,從面產生出體,從體產生出感覺所及的一切形體,產生出四種『元素』:水、火、土、氣。這四種『元素』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互相轉化,於是創造出有生命的、有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了「宇宙和諧論」。他們發現數字中存在著有比例的「和諧」關係,並且世界上的萬物都以數為「範例」。提出:宇宙天體也是按照某種「和諧」的數的關係進行運動、發出音調,組成一個「和諧」的大世界。

畢達哥拉斯學派又把這種「和諧」的理論用於人類社會,認為社會秩序也和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邊長關係一樣,存在著一種永恆的「和諧秩序」。他們認定只有貴族統治才符合這種「和諧」秩序,平民的要求和民主制都是破壞「和諧」、違反「秩序」的。他們承認「靈魂」是永恆的「客觀存在」,「靈魂」可以進入肉體,給人以生命;「靈魂」也可以離開肉體,使人死去。如此這般,即存在著人的「輪迴轉世」,而延續著人類的生生不息。

在中國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孔子,其或可為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孔子對物質世界的發展變化幾乎沒有些許的認知和掌握,更不能說孔子能夠認知和掌握「客觀規律和定律」了。儘管有關的書籍中記載著孔子向老子學「道」,也沒有孔子如何探索發現「道」和運用「道」的記載。

孔子對他自己主張的「仁」、「義」、「禮」等等概念都沒有作出一個完整的界定,只是在別人問什麼是「仁」、什麼是「義」、什麼是「禮」的時候,孔子用某某具體的人怎樣做是「仁」、怎樣做是「義」、怎樣做是「禮」或怎樣做不是「仁」、怎樣做不是「義」、怎樣做不是「禮」等等作出具體的又很主觀唯心的回答,即是讓他的弟子們也無法清楚地理解。

主觀主義指的是主觀的我,而主觀唯心主義指的是主觀精神、意識等(每個事物都源於主觀精神,及一花一世界。)

分類主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潛意識、靈魂、精神等看作是意識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它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

因此,在主觀唯心主義者看來,主觀的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的,而外部世界的事物則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注意的是主觀唯心主義者的主觀意識指的是自然界內在非物質的總和,不是簡單指人類思維。中國宋明時期的陸王學派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英國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觀點,即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客觀精神或理念世界是先於物質世界並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的本體,而物質世界(或外部世界)則不過是這種客觀精神或原則的外化或表現,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後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中國宋代程朱理學的「理」,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德國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即是這種作為世界本體的客觀精神或原則。客觀唯心主義的所謂客觀精神或原則,實際上是把人的思維或一般概念加以絕對化的結果,它是通過抽象思維把它們升華或蒸餾為不僅脫離人頭腦並且脫離或先於物質世界及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抽象非實體。

客觀唯心主義承認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強調作為世界本源的「精神本體」,它是內生於客觀世界自身的,而且這種「精神本體」又都不約而同地帶有「事物規律」的含義,這就使客觀唯心主義常常不自覺地走向自然,走向客觀。同時,由於「客觀」是客觀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的核心,故其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這些合理的思想成分絕非偶然,而應視其為客觀唯心主義之「客觀」所然。

絕對唯心主義

絕對唯心主義,包涵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黑格爾在他的《邏輯學》的末尾對「絕對理念」進行了詳盡闡述,可其原文十分之複雜難懂,就連哲學家瓦勒斯、羅素也難以作出解釋。在追究世界的本源元素時「絕對唯心」陷入了與「客觀唯心」一樣的觀點,不同的是絕對唯心對「神靈是實體」進行了否定。亞里士多德的「神」以及伊斯蘭蘇菲主義均屬於該範疇。

絕對唯心主義屬於多神論,其本質追求的是悟性等,即是說一切萬物的根本,人人都有的本性,這都是修行與努力的結果,而不是靠妄想而能得到,以妄想為本,以所見為真的人,永遠不會發現本質的意義直到唯心的概念,成為唯我主義者。

絕對唯心主義的世界指的是意識世界,如果站在唯物的角度則會牽強的理解為唯我主義。

值得一提的是,佛教並不屬於唯心主義範疇。佛教既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佛教的觀點介於兩者之間,又似乎都有包含。

理論困難恩格斯《終結》關於唯心主義(Idealismus)這一概念,恩格斯在《終結》一書中曾下了一個著名的定義:「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關於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哲學家們對於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把他們自身分成兩個大的陣營。那些主張精神而非自然界是本源的人,……組成唯心主義的陣營。另一些把自然界看作本源的人,則屬於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這裡,「唯心主義」指哲學兩大派別中的一支。的確,「唯心主義」一詞的發源地屬於哲學的領域,其詞根idea便來自柏拉圖哲學的中心概念——Idee(理念);

Idealismus(唯心主義)一詞若直譯便是「理念主義」。

對唯心主義的認識

另一方面,把唯心主義同建立在對思維和存在之關係的特定解答上的世界觀聯繫起來雖然是有歷史根據的,但是卻並不意味著可以把這種聯繫絕對化,以至於唯心主義這個概念只能用在哲學領域之中。稍後我們將看到,哲學唯心主義不過是次生的唯心主義。然而,把它同某種特定世界觀的聯繫固定化的做法似乎已習以為常。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深度。

下面的事情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馬克思恩格斯在《費爾巴哈》中有這樣一段話:

那些使一定的生產力能夠被利用的條件,是社會的一定階級的統治條件;這個階級的由篡奪而來的社會權力,在歷次的國家形式中都得到了實踐唯心主義的表達……

三層含義

按照編譯局的譯文,這段文字有三層涵義:

1.一定的生產力水平是階級統治的物質條件;

2.統治階級的權力來自其「財產」;

3.作為國家的社會權力是一種「實踐的觀念」。

按照譯文,也可以劃分出三層涵義:

1.一定的生產力發展為階級統治提供了物質條件上的可能性;

2.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的主體條件是:在社會分工中履行公共職能的那個階級,憑藉工作之便,把公共權力變成了謀取階級私利的工具,從而成為社會的統治階級。

3.對公共權力的這種階級性質的「佔有」或「篡奪」,使得社會權力轉化為政治權力,即國家。

經歷了這一重大轉變的社會權力,無一例外地具有「實踐的唯心主義」之性質。

這種削足適履式的翻譯錯誤從一個側面說明,多年來,我們對「唯心主義」這個概念的理解比較狹窄,只知其一(哲學唯心主義),不知其二(非哲學形式的唯心主義)。因此,有必要重新檢討現行教科書中關於唯心主義的概念,以使它能夠適用於像國家這樣的非純粹精神的現象。
推薦閱讀:

楚門的世界觀是什麼?
世界觀29期:伊麗莎白泰勒病逝-搜狐新聞
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的詮釋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過程

TAG:世界 | 世界觀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