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尹建莉:獨特的育女經背後的教育之思(下)

第三節 尹建莉:懲罰孩子不讓你寫作業的背後教育之思: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不好好寫作業,但其實孩子天生並不反感寫作業,之所以後來不喜歡,是因為家長把孩子寫作業的胃口給弄壞了。「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這是尹建莉提出的對付被弄壞的學習胃口最有效的一招。

1.尹建莉:懲罰孩子不讓你寫作業,是「吊」孩子學習的「胃口」

有一陣子,圓圓寫作業很不認真,爸爸見了,氣得撕掉了不認真的部分,要求圓圓重寫。圓圓有抵觸情緒,擺出一副就是不想寫的樣子。尹建莉見了,趕緊從爸爸手中搶過作業本,平靜地對圓圓說:「如果你覺得寫作業不好,那以後就不用寫作業了。」

圓圓起先覺得很開心,可轉念一想,不寫作業的話明天肯定會挨老師罵,就想把作業本搶過來。尹建莉說:「既然你寫作業那麼不認真,那我就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了。」圓圓急得想哭,一邊搶作業本,一邊說:「我要好好寫。」然後就備感珍惜地寫作業去了。

懲罰性質的罰抄幾遍作業的做法,對孩子的學習只有毀壞,沒有成全。在調動孩子寫作業熱情上,尹建莉認為可以適當使用逆向思維,要刺激孩子寫作業的熱情,而不要激起孩子對寫作業的厭惡之情。

想讓孩子喜歡或珍惜什麼,就不要在這方面給得太多太滿,更不能以此作為交換條件或懲罰手段,強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適當地剝奪,讓他通過危機感和不滿足感,產生珍惜感。

圓圓也經常丟三落四,犯一些低級錯誤,尹建莉對此從不直接批評孩子,而會開玩笑地說「你像牛頓一樣」,把一件本該生氣的事以玩笑的形式化解了。這既讓圓圓意識到自己哪裡錯了,又不損傷自尊心,還暗含了對她的理解,甚至隱藏著對她某種才能的褒獎,這樣的批評語,孩子比較愛聽。

尹建莉認為,欣賞孩子不只讚賞他的優點,更體現在如何看待他的缺點。你看他總是用「像牛頓一樣」的眼光,那麼他就會越來越像牛頓。

2.尹建莉:幫圓圓做作業,也是保護孩子孩子的學習興趣

尹建莉還做了一件讓常人難以理解的事情,那就是幫圓圓做作業,而且一幫就是兩年。在寫作業上,圓圓一直比較自覺,可有一陣子,圓圓總是抱怨:「一個生字幹嗎要寫三行啊!作業太多了!」

尹建莉就問圓圓:「這些生字你都會了嗎?」經過測試,圓圓確實都會了。於是尹建莉就提議:「那好,只要你會的生字就不需要再抄寫了,媽媽幫你寫。」圓圓一聽興奮地同意了。從那以後,尹建莉經常幫圓圓寫作業,每次哪些由圓圓自己寫,哪些由媽媽寫,都由圓圓來判斷。

這樣的做法雖然有些另類,但尹建莉相信孩子的判斷能力。替孩子寫作業能給孩子省下不少時間,而且穩定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利大於弊。於是,每次尹建莉一筆一畫模仿圓圓的筆跡寫作業的時候,圓圓就在一邊看課外書。

3.尹建莉:「吊胃口」教育,就是飢餓教育

現在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孩子「厭學、逃學、棄學」?

還是一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們的孩子得的都是學習上的「飽食症」,學習對於孩子沒有一丁點「吸引」了,對於得了「飽食症」的孩子,必須採取教育的「飢餓療法」,讓孩子進一步完成他的學業。

何謂飢餓教育?

「飢餓教育法」是指慾望被強烈地刺激起來,慾望從強烈變成了饑渴,才能得到學習機會,而他們也往往因此更珍惜、更投入,學習效果常常能「事半功倍」。「飢餓教育法」源於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一個人真正的「精神飢餓感」應該從兒童時期開始培養。

幼兒時期的毛澤東為什麼以「旁聽生」的身份「玩學」、「學玩」,卻能取得如此成就?而比他大很多的表哥們正二八經坐在哪裡專業讀書,卻學不會呢?這又是為什麼?

這就是教育的規律——兒童需要「飢餓教育」!!!

只有「飢餓教育」,才能讓兒童「我要學」!

只有「飢餓教育」,才是「順其自然、順其天性」的教育!才是「不教恰恰教、不學恰恰學」教育!

這種教育就是無聲的教育、無痕的教育。

這就是教育中最大的教,大教若無教,其實,這是真正的教,讓你不知不覺中感受到教,感受到知識的存在,感受到知識的魅力。這就為日後學習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我們知道,毛澤東在湖南長沙求學期間,在路燈下深夜看書;在最熱鬧、最嘈雜、最混亂的地段「鬧中求靜」的讀書;假期又身無分文的與同學步行千里讀「無字的書」。

就是在新中國建國以後,毛澤東外出視察工作,總是先讓衛士把他兩個裝滿書籍文件的大書箱送上專列。他上車後,擦把臉就開始看書。他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不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在毛澤東最後幾年裡,仍讀書不止。他說:「我活一天就要學習一天,儘可能多學一點,不然見馬克思的時候怎麼辦?」小字本看不清,就看大字本。從1973年至1976年,他看了幾十本大字本書刊。沒有大字本的,就用放大鏡來看。有一次高燒到39度多,兩三天不能吃東西,躺在床上還要看書。

1975年7月,毛澤東的眼睛動了手術,無法看書,就叫工作人員念給他聽。一部南北朝時瘐信寫的《枯樹賦》,讓人對他讀了幾遍,他就跟著背了幾遍。視力稍有恢復後,醫生規定他每天只能看書15至30分鐘,但他總是遠遠超過。醫生只好給他配製了幾付眼鏡,右側卧床時戴沒有右腿的眼鏡,左側卧床時戴沒有左腿的眼鏡。

這是什麼力量?

這是「飢餓教育」的力量!!

這還是「我要學」的力量!!!

教育,就是激發孩子要的「我要學」力量!

第四節 尹建莉:考好了不獎勵的背後教育之思:

尹建莉,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了考好了不獎勵的教育理念。

家長要建立這樣一種信心:不提分數或名次要求,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從家長的態度中知道,學習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而是為了自己學會。他不對分數斤斤計較,才會最終獲得好成績。

這是個奇怪的定律——想要「100分」,就別要求孩子考100分——聽起來像個悖論,但它真正成立。

日常生活中我們說一個人好,大都是德行好,可是在我們中國學校教育里,要是說一個人好指的就是「分數」高、「成績」好。其它,再好不值錢,靠邊兒站。於是古人的「立德、立言、立功」就拋在腦後了,只要一個「立功」的分數,殊不知,這是我們教育最大的失誤,最大的敗筆。

1. 尹建莉:把獎勵當作學習的誘餌,是一種行賄手段

把獎勵當作學習的誘餌提出來,是一種成人要求兒童以成績回報自己的行賄手段。它讓孩子對學習不再有虔誠之心,卻把心思用在如何換取獎品,如何討家長歡心上。這讓孩子的心總是懸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虛榮浮躁,學習上很難有心無旁鶩、腳踏實地的狀態。我們一直很注意在各方面鼓勵圓圓,但只給她精神鼓勵,幾乎沒動用過物質獎勵。在學習上更是執行「不獎勵」政策。

我在另一篇文章《只有「記功簿」沒有「記過簿」》里講到,我們給圓圓的獎勵就是經常在一個小本子上記下她值得表揚的事情,畫朵小紅花。即使這樣的「畫餅充饑」,也沒拿它用作學習方面的激勵,小本中沒有一朵小紅花是因為考試成績好得到的。

採取「考好了不獎勵」的政策,當然也有「考壞了不批評」的政策配套。就是說,在我們這裡,她考好考壞都是正常的,不會因為她考好了我們就興高采烈,考不好就生氣失望,相關的獎懲當然更沒有。

並非我們內心真的不在意她的學習成績,作為父母,我們也強烈地希望她有好的學習成績,但這種願望一直是鎖在心裡,轉化到日常細節的處理和思考上,而不是經常把它表露在言語和表情上。

家長們也許擔心不在學習方面提醒或刺激,孩子就會不好好學習,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在我們的體會中,家長不渲染考試,不強化分數,會讓孩子在考試方面心理一直比較坦然,使他的學習注意力不被分散,學習中沒有壓力,不但不會影響孩子的成績,從長遠的時間裡來看更能促進學習進步。

圓圓的學習成績基本上一直令我們滿意,每到學期末我們翻看她的成績冊時,總是感到非常愉快。放假了,我們可能會帶她去買一件非常好的衣服,但只是因為這衣服好看,並且此時應該給她買一件了,我們絕不把她的考試成績和這件衣服聯繫起來。

2.尹建莉:把獎勵當作學習的誘餌,讓孩子憎恨考試

任何考試都有變數,誰也不能保證在每一次考試中都取得好成績。如果一個孩子很早就想得到一雙旱冰鞋,家長說如果考試能進班內前十名就給他買。結果孩子考了第十二名,家長就說等到下次考試進了前十名再買。家長認為這樣可以激勵孩子繼續努力。孩子由於和家長有言在先,也會答應下次爭取進前十名,但他心裡會不由自主地對下次考試憂心忡忡。他下次進入了前十名,會有暫時的愉快,但用不了多久,家長一定會在新一輪考試中有新的條件提出來。每一次考試都是個坎,需要他去跨越,一旦做得不理想,他就會有挫敗感。不知不覺,他變得反感學習、憎恨考試了。

在孩子的學習上使用激勵手段,一定要考慮方式和學習之間的內在關係,不要讓這兩者形成衝突。同樣是買旱冰鞋,如果換個做法,則效果會好得多。

家長如果在孩子考試前就知道他想得到一雙旱冰鞋,並且準備給他買的話,最好在考試前什麼也不說,也不對孩子提任何名次要求。當孩子拿回第十二名這個成績時,讚賞地對孩子說:不錯,都快進入前十名了。然後轉移話題,問他是不是想買旱冰鞋,正好放假有時間去玩了。

這樣就把考了第十二名這個「劣勢」說成一個優勢(「快進前十名了」),後面又緊跟了去買旱冰鞋這件讓孩子期待的事——考試成績和買旱冰鞋這兩件事就沒有一點衝突,孩子在這兩件事間建立了良好的條件反射,想到「學習」時會伴有愉快的情緒體驗。

無論家長心裡想什麼,你給孩子的感覺一定要讓他覺得簡單愉快。給他旱冰鞋,並不是因為他進入了前十名,只是因為他喜歡輪滑運動;給他一百元,並不是因為他數學得了一百分,只是因為他想去買周杰倫新出的歌曲——不要無故拒絕也不要隨意獎勵,尤其不要在孩子的正常需求上附加任何和學習有關的條件。

3.今天的教育:失在哪裡?誤在哪裡?

今天我們的教育,失在哪裡?誤在哪裡?

「存分數,滅人性」——如今是以分數為「王」的天下,家長和老師的眼睛只能去「盯」分數、心裡只「愛」分數,把分數當孩子的命根子。在分數比天還大的世界裡,你品德再好,學習不好,有啥用?一句話新聞,沒有用。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失誤!

現在教育上「分數」的一刀切,一把尺子量數百萬人是教育最大的失誤,是「分數」這把尺子將「教之道,德為先」的的方向盤「量」偏了,將「育」人的「修身」車子開錯「軌道」,走進了教育的死胡同。這就是教育的失誤!

對於教育的失誤這個問題,智慧老人鄧公早在20多前年的幾次講話強調未成年人的教育及「教育失誤」問題:

如1989年3月4日,鄧公就指出:十年來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對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夠,教育發展不夠。(《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87頁 1993年10月版)

當年3月23日,他又指出:我們最近十年的發展是很好的。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發展不夠。(同上 290頁)

6月9日,他說:「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裡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同上 306頁)

9月16日,鄧公又說:「我們最大的失誤在教育,對年輕娃娃、青年學生教育不夠。……而教育的失誤補起來困難得多。」(同上 326頁)

鄧公說的對,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我們在追求高「分」的同時,將育人的「修身」之道早已拋在腦後、九霄雲外去了。

教育需要考試,這是無容置疑的,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不能讓「分數」這個簡單的數字來左右孩子的命運,成為生殺予奪的權力。

教育孩子應該「淡化」分數的心態,「因性」發展,才能讓我們的孩子有發展的空間,才能有時間尋覓、尋找撬動地球的支點!

第五節 尹建莉:不考100分的背後教育之思:

家長要建立這樣一種信心:不提分數或名次要求,不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孩子從家長的態度中知道,學習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和別人比,而是為了自己學會。他不對分數斤斤計較,才會最終獲得好成績。

這是個奇怪的定律——想要「100分」,就別要求孩子考100分——聽起來像個悖論,但它真正成立。

1.尹建莉:不向孩子要分數

正因為我特別渴望孩子取得好成績,我才絕不向她要分數。

庸俗目標只能給孩子帶來庸俗的刺激,不會產生良好的內在動力。從上小學就追求分數,會使孩子形成畸形學習動機,變得目光短淺,急功近利,反而降低學習興趣,影響考試成績。

在一所小學校門口,看到一小女孩興沖沖地對來接她的媽媽說「我數學考了98分!」她媽媽馬上問誰誰考了多少,聽到人家考了100分,臉上有不滿,「人家能考100分,你怎麼就考不了?」孩子原本興奮的神情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一臉委屈與沮喪。

2.尹建莉:分數只反映小孩在某個時間內的學習水平

孩子成績好壞,並不在於家長對孩子說出了多少要求和希望,而在於怎樣去說。語言不是呼出的空氣,不會消散在空中無影無蹤。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信口開河,不要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家長說過的任何話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迹,好痕迹產生好影響,壞痕迹只能產生壞影響。

分數只反映小孩在某個時間內的學習水平,最重要地是讓小孩有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鑽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心態等等。次次追求考一百分,都想超過別人,會給小孩很大的壓力,起反作用。讓他做最好的自己的就好了,儘力而為就夠了。

3.為了孩子的分數,一位母親「愁的睡不著」

2011年4月10日,我收到了一個家長發來的簡訊:」武老師!我兒子學習不用功和老師對著干、考試分數太差,害得我沒有面子,這讓我如何教育我的學生?在家長會上我的臉面往那擱?都愁死了,愁睡不著覺。我應該怎麼辦?」

看到簡訊,我沉思良久,這位家長,我們已經認識好幾年了,她是一位優秀的教師,她有一個可愛的兒子,算一算她兒子也該有十四五歲了,雖然她做什麼都要強,但她自己的婚姻卻不甚完滿。這次她兒子所表現出來的青春期煩惱是否與家庭有關呢?我不得而知,好在前幾天我接到兩位家長的電話,大都是因孩子的逃學而撒謊,實為上網玩遊戲。

4月18日晚上,我與發簡訊「愁的睡不著」的家長老師相約在一家招待所見面,在招待所里,我見到了她和她的兒子,我是幾年前見過她們母子,那時她兒子還是一個10多歲的小男生,現如今已經是一個長得比她母親還高的英俊小伙了。

從她們母子倆的「頂撞」中,我真正了解一個字,那就是「恨」,說實在的,關於「恨」我大都是說「愛我者嘆息,恨我者微笑」。對於父母我卻只能說「恨鐵不成鋼」。關於這次談話,本來在見面之前我告訴她,一定先不要帶她兒子來見面,有些話當著孩子和母親的面不好說,需要孩子迴避一下,以便更好地,詳細地了解她孩子的情況。誰知道這位作人民教師的信奉一句中國傳統的家教格言「當面教子,背後教妻」。堅持讓兒子一同見面,這樣能更好地教訓兒子是如何:「怕寫作業、怕起床、怕上學、學習不用功、跟老師對著干、好撒謊、好上網、好偷錢、好談……」。

「當面教子」這句話對嗎?

當面真的能揭孩子的短處嗎?

當面真的能教育好孩子嗎?

這位家長大概忘了「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大概忘了「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更忘了「學好三年,學壞三天」的教育諺語。教育好孩子豈能是三言兩語幾個小時就能解決的?教育好孩子豈能是你當著孩子的面「愛恨交加」地痛說孩子的昔日的「革命」史嗎?

這不,當「好談……」還沒有說出口,她兒子眼含淚水,由當初的低頭沉默不語,到「別說了,這都是你給逼的,天天讓我學、學、學,只知道學、學、學,學不好,考不好,你是老師,沒臉見人,我沒有給你長面子」般的怒吼。

當她母親還沒有將要說的話說完,她的兒子已經憤怒了。

她的孩子接著又是怒氣沖沖說「好談……什麼呢?好談戀愛,這又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呢?我現在就替她說出來。」

這種場景不是不能夠想像,而是相當讓人震撼,這幾乎不是一般的母子爭吵。

很難想像一個兒子對自己母親的憤怒,而且是咬牙切齒,聲嘶力竭的憤怒。

這是一個兒子對媽媽的聲討嗎?是一個15歲少年對媽媽的怨恨嗎?對媽媽的仇恨嗎?

此刻,這位家長在兒子的聲淚俱下中,保持了沉默,真的一句話也沒再說。

這樣的場面,對於我來說是常見到的,此時只有沉默,沉默過後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面對這樣的母子,我既不能去說孩子頂撞母親不對,也不能說母親對孩子的愛有錯。看著淚水漣漣的孩子,我不忍心,不忍心去指責,因為孩子才十五歲。

我看著孩子,輕聲問道:「你每星期補課來回坐公交要多長時間?」孩子悠然答道「兩個多小時的,真的很煩呀」。

我又問道「你去補課老師會給你講新課嗎?」

孩子答道「沒呀,就是看著我把卷子做完,如果不會可以問老師」。

「哦」話問到這裡,我已經不想再說什麼了。我想讓孩子先走。於是孩子給他爸爸打電話,開車來接走了。

孩子走了,他的媽媽還在,我不知道這位母親此時此刻心情如何?但我的心情是沉甸甸。

孩子的母親看到孩子走了,她哭了,我知道她的心裡一定很難過。這位家長說道:「我每天往返學校早上一個多小時,晚上一個多小時,擠公車我都累死了,我為誰呀?還不是為了他,每季的補課費要4千多無,補一個小時一百多,我不都是為了他嗎?如果不是為了他,我可以住校的,不用來回跑了。」

我聽這位老師說著,看著她那滿腔怨氣,我有點無語。

我知道她很不容易。她本來是在一個小城市工作的,是一位人民教師,孩子的爸爸在省會的大城市工作,為了孩子的學習和前途,她真可謂是背井離鄉,把工作都停了,來到孩子爸爸所在的省會,在一家私立學校中學當老師。為了孩子的學習,又不惜花2萬多元讓兒子進了省最好的私立中學,從小城市來到大城市,而且進了一流的中學,更重要的是孩子從小學進入了中學,這樣的環境,這樣的心境,孩子的學習成績一路下落,母親為了兒子的學習能快速上去,給他請了家教,而且是市最好的家教中心,每一課時收費一百多元。現在孩子的家教老師也換了幾個了,可成績總不見長,而且孩子的班主任也給他的媽媽打電話,說孩子在學校不聽話,給老師對著做等等。這不孩子的母親加緊了對孩子的管理。

「每天晚上到家我工作了一天,人都累死了,不還是很關心他嗎?我寧可晚點吃飯也要關心他學習上的事。我真是不明白了,他怎麼就這麼不聽話呢?你看看我的同事,我的同學,我們學校的老師,他們的孩子現在都到國外上學了,我的這些朋友在這的幾處房子都賣了,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呀,花錢也值得呀,每當和他們在一起,我都沒法開口,你說他怎麼這麼不爭氣呢?如果他不聽話,我不要他了,不讓他上學了,我也省點心。讓他自生自滅吧、、說實話:我真的不容易,不說學費,一學期下來光補課費我都給她花了四五千,而我連一件衣服都不捨得買……」

孩子的母親一定是要把所有的委曲都說完似的,滔滔不絕。

這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可嘆天下兒女情呀。

我聽到這裡,算是明白了,她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同時也是「差轉優」的模範老師,但她也沒有跑出這個——「要面子、愛攀比、恨鐵不成鋼」怪圈子。

我就問她:「你晚上到家給孩子怎麼溝通的?」

她回答:「我以前曾問他在校的學習情況,考試成績,嫌我啰嗦。如今問他,他也不回答我,我還有什麼話可說,我們沒有共同語言。每天我都快累死了,懶得問。」

她真的很辛苦,也很累。她似乎沒有想到孩子的心情會是怎樣,在學校忙完了一天,面對的是幾個任課老師的尋問,得向幾個老師彙報,回到家,回到這個被稱之為溫暖的港灣,孩子得膽戰心驚等著再與母親彙報。這種心情孩子能快樂嗎,能與你好好溝通嗎?

這次見面,我們聊了很長時間,我也把她需要做的和需要說的都告訴了她,但最後我還是很真切的告訴她,如果她能把她所帶班級的所謂「差生」和「好生」一律對待,那麼她與兒子之間的矛盾也將迎刃而解。只要她改變了做母親的態度,孩子的事將不是問題。

在談話中,我將「葉聖陶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教育『差生』的兒子」故事講了一下:

4.教育家葉聖陶與自己「差生」兒子的教育故事

葉至善在小學時曾因學習成績不佳留過三回級。而葉至善的媽媽很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她看到至善的成績報告單上分數那麼低,總是嘮嘮叨叨,說孩子不爭氣,沒出息、丟人現眼的。可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至善的父親葉聖陶卻從來不說什麼。他不大注重考試,也不大相信分數,他認為,一門功課學得好不好,得看是否能把學的知識全部消化,以達到終身受用。成績的好壞不是單憑考試能衡量出來的。後來,經過努力,他考取了一所以學風嚴格、學生成績優異而聞名的省立中學。他在這所學校讀了一年,又因為有四門功課不及格要留級,他了解兒子:至善最不願死記硬背什麼東西,特別是國文和英文,考試要默寫整段甚至整篇課文,可他偏偏不願死記硬背,當然考試不會及格的。他從平時和兒子的對話中感到兒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並不弱,知識面也不窄。

後來,在父親的教育和影響下,葉至善這個在小學和中學留過四次級的孩子,終於成為著名作家,後來擔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和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國少兒出版社編審委員會副主任等職。(葉聖陶 在「教」與「不教」中成就兒子的寫作人生中國婦女報 2011年8月31日)

說道這裡,這位母親帶著一種感激的眼神,帶著一種不確定的眼神走了。

過了一些日子,孩子的母親打來電話,說孩子現在好了,沒事了。我感到由衷的欣慰。但我知道,她們母子的戰爭是不會結束的,因為如果母親不改變她自己的態度,新的矛盾將還會發生。

這樣的事情,這樣的孩子,這樣的母親,在我們的身邊發生的少嗎?應當說這樣的家長不是一家,而且是很多很多。

因為,我們父母都有一種攀比心,一種虛榮心,我們的虛榮不比孩子們差。為了我們的面子,我們可以把我的理想,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愛好,我們的一切不能實現的夢想都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我們不會去問他們,是否喜歡,是否願意,是否承受得起,我們從來沒有去站在孩子的立場想想,因為我們已經度過了我們的童年,我們只想著孩子就是我們的再生體。他來實現我們的目標就好。為了這一希望,我們做家長的不惜賣房賣車,但凡能做的,我們都心甘情願。

可這樣的結果是,孩子離我們越來越遠,希望離我們越來越遠。這種遠遠的感會讓我們做家長的那種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理崩潰,而後陷入對孩子的恨中,恨自已生了個白眼狼,恨孩子辜負了自己一生的期望,恨自己祖上無德怎麼出了這個敗類,這就是恨鐵不成鋼。

其實,我們為什麼不能想一想,鋼有鋼的做用,鐵有鐵的好處,孩子只要做孩子自己就可以了。只要有用於社會就可以了。只要活出個有成色的自己不是比西施效顰要好的多嗎?

中華幾千年文化,教會我們在生活當中,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求一個「度」字,都要把握一個「度」的變化。物及必反,在唯物論中也講求一個質變與量變,也是一個「度」字。

教育並不是為了分數,只要能培養能力,分數低也沒關係。我們教育孩子,尤其是我們的老師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不要「心急」般地「恨鐵不成鋼」,不要有我的孩子學習好我在同事面前說不起嘴、沒有面子這樣的想法?不要有我的孩子學習好我將如何教育別人的孩子這樣的思想?

我們知道孔子是大教育家,但是,孔子為什麼是「教育家」?

是他的孩子特別聰明嗎?成了什麼氣候嗎?回答可能不是,為什麼?我們看——

5.孔子是怎樣教育兒子的?

孔子是怎樣教育兒子的?

這一點,我們應該像2500多年的教育大師,集民辦學校的「老師、班主任、校長」於一身的孔子老師學習,學習什麼呢?

學習他的不要「心急」、不「恨鐵不成鋼」、更不「望子成龍」?

我們知道教育聖人孔子,按照中國的傳統「老子英雄兒好漢」說法,孔老師的兒子孔鯉應該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結果怎樣?

其子「孔鯉一生似乎無所建樹。」,就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李景明的《孔子家族世系》中看出——

孔鯉生有一子即孔伋(字子思),後來成為有名的儒家學者。與父親孔子、兒子子思相比,孔鯉的一聲顯得十分平庸。曲阜一代流傳這這樣一則傳說:孔鯉曾在孔子面前驕傲的說:「你的兒子不如我的兒子。」回頭與自豪的對子思說:「你的父親不如我的父親。」孔子和子思啞然相對。(李景明 《孔子家族全書:家族世系》遼海出版社 1999年9月 第27頁)

這是真的嗎?

是的,因為,在當時「君子遠其子」好象是儒家教育的一個觀點。所以說,作為老師孔子,也很少過問兒子的學習,並沒有給兒子開什麼小灶、補什麼課。只是兩次的庭中相遇,有沒有學詩?有沒有學禮?

那麼,在古代為什麼君子不能親自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學生公孫丑問孟子,君子為什麼主張不親自教育兒子呢?

孟子說,「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孟子.離婁上》)

如果父親教育兒子,有時候教育達不到效果,就不免會發怒,一發怒,就會使父子感情受到傷害。為什麼會岀現這種情況呢?主要父親望子成龍心切,在恨鐵不成鋼的情況下,對孩子反覆出現的不良情緒,失去忍性,往往大打岀手,結果父子反目成仇。 所以古時候人們一般不親自教育兒子,而是互換兒子進行教育,以避免親情受到傷害。所以,我們應該理解古人的教育思想。

實際上,易子而教,現在也不過時,雖然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是真正的學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應該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孩子在家的心理角色和在學校的心理角色也是截然不同的。這或許是孔子老師的與眾不同的高明之處吧。

下面,我們再看一個,考試分數60分的孩子,是如何成為世界大教育家?

6.鈴木考試分數60分,是如何成為世界大教育家?

鈴木考試分數60分,是如何成為世界大教育家?

閱讀讓鈴木,這個只有60分的他成為世界大教育家!

鈴木真—是個世界大教育家,因為他小時候有一位與眾不同的父親。

鈴木上小學時,日本的升學競爭很激烈,所有家長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但鈴木的爸爸對他的成績要求卻不高,每門功課只要考六十分就行了。

「六十分怎麼行?」兒子不解地問。分數像座大山一樣壓得他有點喘不過氣。

「六十分怎麼不行?」爸爸反問道。接著說:

「六十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了就表示合格。你想想,工廠的產品合格就出廠了。既然你已經合格了,兒子,你沒有必要把全部的精力耗費在爭名奪利上。考第二名非要爭第一名,考九十多分非要爭一百分,一次一百分不夠,非要次次一百分。兒子啊,兒子啊,求知是人世間最大的歡樂,如果你成天想到的只是考試分數,那麼,求知不就變成一種無盡的苦難嗎?

鈴木父親一語道破了求學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孩子的求知慾。

兒子徒然覺得身輕如燕,興奮起來了。但轉念一想,不對,忍不住問道:

「爸爸,這樣學習太輕鬆了,空閑時間做什麼?」

你永遠記住爸爸的話,只要上課時用心上課,不懂就一定要找時間問,其他時間就用來博覽群書,把求知的歡樂還給自己。

老爸的話深深地印在鈴木的腦海力,鈴木使勁地點了點頭。

從此,鈴木就按照老爸的教導,在功課上花的時間不多,學習成績中等。而讀過的課外書是全部同學的十幾倍,從中體驗道的學習的愉悅。他在閱讀了大量的課外書後,感覺到應該還要讀天理:讀每個生命——這本無字的天書,讀大自然——這本無字的百科全書——多多觀察大自然。(周弘《賞識你的孩子》)

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好是壞?

考試的分數是多是少?

都要有無所謂的態度來對待,人各有其「志」,有其「志」必有其「力」,無論是我們的家長,還是我們的老師都不要埋三怨四、說三道四、相互推卸,更不要被別人的指指點點所左右我們教育孩子的心靈和教育孩子的理念。

但是,我們一定要牢牢握著「德育」的方向盤,讓我們的孩子朝「康庄大道」上飛跑!

結束語

尹建莉很注意家長的言行對孩子潛稱默化的影響。

如果孩子不小心磕到了小板橙上,大人通常會安慰孩子:「打這個小板橙,它碰疼了寶寶。」

尹建莉認為這是一種「復仇」行為,無意中教會了孩子要復仇而不是寬容,會讓孩子一遇到不痛快的就去責怪別人,不利於兒童的心理健康。

如果圓圓摔倒了,尹建莉就會盡量用輕鬆快樂的表情相對,輕輕地親親女兒碰痛的地方,媽媽的吻是可以止痛的,一邊安慰說:「很快就不痛了,寶寶不哭了。」然後帶著她給小板橙止痛:「小板橙也被碰痛了,揉揉也就不疼了。」在孩子眼中,一草一花一個小板橙,都是有生命的。

這樣做,教會女兒善待對方,也讓她知道,碰撞是雙方的事,要互相體諒。

圓圓也會和鄰居的小夥伴搶東西打架。有一次,圓圓哭著從對門回家,舉起手讓媽媽看:「這裡被小朋友咬了。」原來是和鄰居的小朋友搶玩具,發生了肢體衝突。媽媽繞有興趣地問:「嘻嘻,跟小朋友打架了?你們倆誰厲害?」媽媽這種有點好奇有點快樂的態度,讓圓圓覺得這只是一件好玩的小事,於是氣憤的情緒就平靜下來,向媽媽報告了「戰爭過程」,說完也就忘了打架的事兒。媽媽給貼了創可貼後,她又跑回鄰居家找小朋友玩了。

圓圓從媽媽給小板橙揉揉疼的舉動中,學會了寬容和體諒,學會了溫和地化解矛盾。她從小就非常懂事。一次家裡的蛋糕只剩下一小塊了,圓圓自己不吃,堅決地讓給來家做客的表弟吃。那時,她才4歲,已是如此善良如此大氣。圓圓和同學的關係非常友好,班裡選三好學生,她總能以全票當選。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而母親則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但現在的母親過於在意家庭之外的社會角色,所付出的代價便是忽視了做母親這一不可替代的重要職責,將教育子女的大權拱手讓給了幼兒園、學校。王東華指出,這是把母親同老師的重要性顛倒了,自然也就把家庭同學校的重要性顛倒了,母親和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學校教育永遠也替代不了。

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教育專家尹建莉的一部教子手記,書中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章可循。尹建莉也認為,很久以來,人們對學校教育寄予的期望太高太多,而家庭教育的功能及重要性卻被嚴重低估。「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是還原。它讓人看到學校教育的有限性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看到「教育」不在宏大的口號里,而在日常生活細節中,兒童最重要的老師首先是父母——這樣的觀念其實並不新鮮,只是以前很少有人這樣勇敢而明確地說出來。

最後引用教育專家尹建莉一段話來——結束

「在教育界,很多專家學者著作等身,名聲在外,講起來一套一套的,感覺很有見地。一旦拿一個具體的事件來讓他處理,就開始露馬腳。面對一些兒童問題,他們不能像一位真正的專家面對一個系統工程那樣,做總體性的、建設性、長遠的周全思考,只能給出簡單、浮淺甚至粗暴的解決辦法。」

「做教育的人,面對一些問題,雖然沒有人會故意支歪招,目的都是好的,但專業水平和思維質量卻不在一個層面上。有的人看到皮毛,有的人看到細胞,有的人看到基因,所能給出的建議自然也有高有低,有的真治病,有的真坑人。我在這裡表達批評,不針對任何個人人格,只針對其專業水平。如果語氣比較尖銳,那是對他們可能引起的誤導表示不滿。教育誤人,有時比庸醫誤人還厲害啊。」


推薦閱讀:

5個「想當然」式教育法,你有嗎?
怎樣才能既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又讓孩子明白父母其實深深愛著他?
評「為什麼我的兒子不沉迷遊戲?」
為什麼有些大學同學只是考前複習一個月卻比那些一學期都認真讀書的同學考試考得好?
孩子是上帝派來教育父母的

TAG:教育 | 原創 | 獨特 | 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