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前期建州女真遷移圖解
(多圖預警,流量黨慎入)
(題圖為圖們江入海口處俄朝鐵路橋)
本人水平相當有限,謬誤之處敬請指正。
請勿用於商業用途。
所用地圖工具 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Google Earth Pro
所用標記:歐陸風雲4相關勢力徽章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高麗大將李成桂——也就是後來的李氏朝鮮開國君主,擊敗吉州女真,當地女真部落紛紛臣服。
吉州,又稱海洋、海陽,就是今天的朝鮮咸鏡北道吉州郡。
與現在一般人的認知相反,在當時,朝鮮半島東北部並不屬於朝鮮。實際上,朝鮮半島東北部,自遼金時代起,就是朝鮮與遼金等朝反覆爭奪的區域。
在元代,朝鮮半島東北部直至文山、元山以北,都歸屬元遼陽行省開元路管轄。此處居民,以女真人為最多。
明洪武三年(1370年)(以下省略朝代名)
王氏高麗恭愍王王祺接受明朝冊封,成為明朝屬國。
洪武四年(1371年)
明設遼都衛指揮使司(於1375年改名為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治所在今遼寧遼陽市。女真千戶名豆蘭帖木兒(漢名李豆蘭或李之蘭),為阿羅不花之子,投靠高麗大將李成桂,居於北青州(今咸鏡南道北青郡)。朝鮮勢力逐步向半島東北擴張。
洪武五年(1372年)
女真翰朵里部先前遷至琿春河口朝鮮一側居住,同年因受兀狄哈首領達乙麻赤的襲擊而遷至朝鮮會寧。
洪武七年(1374年)
高麗恭愍王遇刺,王禑繼位,恢復對北元的朝貢,開展兩端外交。
洪武九年(1376年)
明軍與北元丞相、太尉納哈出戰於蓋州城南,大捷後乘勢向鴨綠江上游進軍,並進抵圖們江流域。
洪武十五年(1382年)
明朝派元降將胡拔都深入到圖們江流域,招撫當地的女真人,此舉引起朝鮮警覺。
洪武十六年(1383年)
王禑根據李成桂的建議,將高麗民人遷入海洋地區,民夷雜居,此地逐漸納入高麗勢力範圍。八月,胡拔都又率明軍進抵端州,女真首領金同不花歸明。高麗王禑派李成桂率兵出擊,雙方戰于吉州,明軍敗退。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又派千戶白把把山率70餘騎至北青州,但由於兵力單薄,為高麗軍擊退。
洪武二十年(1387年)
納哈出投降明朝。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
明設鐵嶺衛,命戶部咨高麗國王:
「以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其土著軍民女直、韃靼、高麗人等,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人民悉聽本國管屬。境疆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復有侵越。」
鐵嶺衛最初並不在今天的遼寧鐵嶺,而是在朝鮮咸鏡南道與江原道的分界處。能夠看出來,明朝是想繼承元朝在半島東北部的疆域
這引起高麗強烈不滿,王禑出兵伐明;主帥李成桂於威化島回軍,迫使王禑退位,並實際控制高麗。經過與明廷的商榷,明朝放棄了鐵嶺衛原址,將剛設立的鐵嶺衛先是移到了今遼寧瀋陽南邊的奉集堡,後來就去了今天的鐵嶺市的位置。鐵嶺市區名字叫做銀州區,實際上「銀州」才是鐵嶺的古稱。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高麗置吉州萬戶府,猛哥帖木兒被朝鮮授予萬戶(一說上萬戶)。這個猛哥帖木兒,別稱童猛安(一說這是兩人)就是努爾哈赤的六世祖。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七月,李成桂登基。開創李氏朝鮮。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明朝定李朝國號「朝鮮」。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朝鮮於孔州設慶源府:
「安邊以北,青州以南稱永興道;端州以北,孔州以南稱吉州道,令東北面都巡問使、察理使統治之。又置端州以北州府郡縣及各站路官吏「
朝鮮勢力向圖們江流域擴張後,朝鮮與女真關係驟然緊張。
PS:注意這個慶源府,隨後的年月里它沒事就會搬一次家,即改變一次治所~
建文二年(1400年)
兀良哈女真破慶源府,殺萬戶李清。朝鮮斷絕互市,使得兀狄哈女真攻慶源蘇多老,也就是今朝鮮新星郡(又稱塞別爾郡)。
永樂元年(1403年)
明於公險嶺以南地區設建州衛,首領為都指揮使阿哈出(漢名李誠善)。
這個公險嶺以南地區,就是公險鎮。公險鎮最初於1108年王氏高麗大將尹瓘向半島東北部擴張時而設,但也因此與女真發生衝突,隨即廢置。
到了15世紀,公險嶺和公險鎮已經成為了歷史地名,無論是明朝還是朝鮮,都已經搞不清楚最初的兩者在哪裡了。按照李花子所著《明清時期中朝邊境史研究》所述,公險鎮應該在吉州以南地區。但正因為彼此都搞不清楚,朝鮮便有意地將其位置往北了說,藉此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朝鮮對明廷奏稱:
「照得本國東北地方,自公峴嶺歷孔州、吉州、端州、英州、雄州、咸州等州,俱系本國之地.....」(李朝太宗實錄卷7,四年五月己未)
實際上一竿子把公險鎮推到了圖們江。
按此來看,建州衛最初的設立地點,應該在今日中朝俄三國交界的圖們江口。
永樂二年(1404年)
明朝女真官吏王可仁等向明成祖提出朝鮮「咸州迤北,古為遼金之地」,成祖遂派王可仁經朝鮮招撫咸州以北參散、禿魯兀等10處女真;朝鮮知後,派藝文館提學金瞻赴明,利用遼、金二史《地理志》記載的疏漏,向明禮部提出「考遼、金《地理志》,則虛實自明矣」;明成祖最終表示「朝鮮之地,亦朕度內,朕何爭焉」,答應李朝的請求,將參散、禿魯兀等10處女真之地,讓給朝鮮。
永樂三年(1405年)
年初,明廷派使臣高時羅等到猛哥帖木兒居地吾音會進行招撫。猛哥帖木兒作為翰朵里部首領,在女真部落中頗有威望。他統轄鏡城、慶源、吾音會等地面女真,被朝鮮視為「東北面之藩籬也」。
猛哥帖木兒以明朝聖旨中只「稱吾都里衛,不錄萬戶之名」為由,表示不迎命;李朝試圖「以豆滿江(圖們江)為界」,對猛哥帖木兒的態度欣喜若狂,急忙派大護軍李愉赴吾音會,授意猛哥帖木兒對明廷的招附,「以應變事宜」,並「賜表裡段衣一領」,以表酬謝。
這裡要說一下吾音會這個地方。
一般認為,吾音會,又稱阿木河,即今日的朝鮮會寧,位於中朝邊境圖們江上游。
但另有說法,認為吾音會位於咸鏡北道鏡城郡瀕臨日本海一帶。
如鄭岩《明前期建州女真歷史考察》一文,稱當高時羅奉命招撫猛哥帖木兒時,朝鮮上書明廷試圖阻止,說「猛哥帖木兒、答失等並管下一百八十餘戶,見居公峴鎮迤南鏡城地面;把兒遜、著和等並管下五十餘戶,見居公峴鎮迄南慶源地面,各各附籍當差,俱系欽蒙准請。」(李朝太宗實錄卷9,五年五月庚戌)
本文採用吾音會(阿木河)為會寧一說。
三月,明廷派使臣王教化的等經由朝鮮招撫猛哥帖木兒。王教化等持有明成祖的敕諭二道,分別給李成桂和猛哥帖木兒。兩道敕諭都明確指出,猛哥帖木兒「恭敬朕命,歸心朝廷」,表明明朝對猛哥帖木兒的態度。敕諭中又載,與猛哥帖木兒關係最為密切的阿哈出在舉薦猛哥帖木兒時說,猛哥帖木兒歸順明朝之心由來已久。
四月,王教化等至吉州猛哥帖木兒處。猛哥帖木兒在面對隨行朝鮮官員時依舊稱不事明朝。
五月,猛哥帖木兒公開歸順明朝。朝鮮遣使赴明要求放棄對猛哥帖木兒的招募,但被明朝拒絕;朝鮮同時遣使赴猛哥帖木兒處,方知後者先前都在演戲。
明於慶源一帶設毛憐衛,首領為都指揮使巴兒遜。
永樂四年(1406年)
阿哈出推薦猛哥帖木兒為建州衛都指揮使,此舉再次引起朝鮮不滿。
四月,猛哥帖木兒請求明廷要求朝鮮釋放家屬。
七月,朝鮮按明廷要求釋放猛哥帖木兒家屬。
永樂五年(1407年)
九月,因女真人大量逃往建州衛,朝鮮進行出入境限制,以摩天嶺(端川與吉州之間)為南北分界線;朝鮮對此稱「帝(朱棣)於東隅置建州衛,是扼我咽喉,掣我右臂也」。
永樂七年(1409年)
朝鮮移慶源府治於蘇多老,再次引起女真反感。
永樂八年(1410年)
二月,兀狄哈女真攻克慶源,殺兵馬使韓興寶。朝鮮命趙涓出兵報復。
三月,趙涓擊敗翰朵里部,並誘殺毛憐衛都指揮使巴兒遜,使得毛憐衛一蹶不振。但實際上,翰朵里和毛憐衛都沒有出兵參與先前的慶源之戰。朝鮮召回趙涓,並派人向猛哥帖木兒解釋,無效。
四月,翰朵里部和毛憐衛合兵攻打慶源。朝鮮無力支撐慶源,將其南移至鏡城並撤銷。猛哥帖木兒擔心朝鮮報復,也離開吾音會。
阿哈出之子釋加奴(漢名李顯忠)隨明成祖出塞征戰有功,封為建州衛都指揮僉事。
永樂九年(1411年)
釋加奴推薦其弟猛哥不花為毛憐衛都指揮使。猛哥不花率部居於婆豬江一帶,是為西毛憐衛,而東毛憐衛仍在朝鮮慶源一帶,首領為阿里,其手中有毛憐衛印。
猛哥帖木兒移居鳳州古城。此時,阿哈出也居住於鳳州古城。按照猛哥帖木兒後到鳳州的情況看,阿哈出應該比猛哥帖木兒動身要早。
兩個問題:婆豬江是哪條江?鳳州又是哪?
針對第一個問題,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婆豬江是鴨綠江的一條支流,稱佟佳江,今天叫渾江(注意不是瀋陽的那條渾河),發源於吉林白山市,是遼寧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和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的界河,最終流入鴨綠江。猛哥不花居住於婆豬江一帶,也就是差不多居住於桓仁寬甸交界一帶。
第二個問題就複雜了。
按照《李朝實錄》的說法,鳳州又稱奉州,也叫方州——羅列了這麼多名字,就是沒提在哪。
今人研究,說法有三:
一說輝發河上游吉林梅河口市山城鎮北山城(刁書仁《論明前期斡朵里女真與明、朝鮮的關係--兼論女真對朝鮮向圖們江流域拓展疆域的抵制與鬥爭》);
一說元開元路靠近朝鮮邊境的一座古城(鄭岩·明前期建州女真歷史考察);
一說黑龍江牡丹江市東寧市(縣級市)(郭毅生·明代建州衛新探)。
事實上,第二種說法是概括了第一種和第三種說法的共同特點——確實,這兩個地方距離朝鮮邊境都不遠,但東寧距離野人女真諸部更近一些。
建州女真和野人女真諸部並不和睦。朝鮮曾稱:
「猛哥帖木兒等,始緣兀狄哈侵擾,避地到來本國東北面慶源鏡城地面居住當差,後因防倭有功,就委鏡城等處萬戶職,經今有年。「(李朝太宗實錄卷9,五年五月庚戌)。
如此看來,實在是沒有跟自己的對頭越走越靠近的道理。
再根據永樂二十年(1422年)猛哥帖木兒擔心韃靼越過開原城報復來看,其當時應居住于吉林梅河口,故本文採取此種說法。
永樂十年(1412年)
建州衛饑荒,奏於遼東都指揮巫凱,明廷發糧賑濟。
永樂十四年(1416年)
明設建州左衛於鳳州巨陽城、慶源熏春城(即吾音會以北一帶),以猛哥帖木兒為都指揮使。
《李朝實錄》記載:
「女直率中原數多軍人,於前年正月至四月,造大船及汲水小船哥二百三十艘,載軍人,泛自向愁濱江、將築巨陽城、慶源熏春城,實之以吾都里兀良哈。「
慶源熏春城,可以判斷出就是今天的琿春;而巨陽城,按郭毅生《明代建州衛新探》所說,也是黑龍江東寧(即在郭毅生先生文中,鳳州和巨陽以及東開元是一座城)。
這裡存在問題,即琿春沿琿春河,東寧沿綏芬河,並不在一條水繫上;且東寧所在,實在與朝鮮毫無關聯,不會使朝鮮出現朝廷嘩然、太宗李芳遠自悔失策的局面。按董萬倫《明代建州女真遷徒新證》所說,位於綏芬河流域的巨陽城早已廢棄,為野人女真所佔。
永樂十五年(1417年)
成祖遣太監張信赴長白山南羅耳建長白山寺,被朝鮮誤讀為要在此設衛所,遂於富家站(咸鏡北道清津市東北)重設慶源府。
永樂二十年(1422年)
三月,猛哥不花、猛哥帖木兒跟隨明成祖出征韃靼部阿魯台。此前,開原女真首領楊木答兀與韃靼合謀,劫掠開原城後東逃圖們江一帶。
九月,猛哥帖木兒擔心韃靼部越過開原進行報復,遂在班師途中請求返回朝鮮阿木河(即吾音會)居住,得到允許。
釋加奴約在此年去世。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
三月,建州左衛回遷吾音會,於六月遷徙完畢。楊木答兀所部也幾乎同步遷移完畢(針對這種情況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雙方並無聯繫,遷移純屬巧合;另一種認為雙方私下合謀),居於圖們江一帶。
建州衛在李滿住的帶領下遷至婆豬江多回坪吾彌府(今遼寧桓仁滿族自治縣古城鎮)一帶。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即在不同的史料中,建州衛的遷移軌跡的時間順序略有不同。下文要說的1436年的一次遷移和本次遷移的先後順序,在一些史料中是反過來的,望知曉。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
猛哥不花遣人跟隨明成祖出征。
洪熙元年(1425年)
經猛哥帖木兒招撫,楊木答兀弟楊滿皮等入朝進貢,楊木答兀被迫逃亡兀狄哈女真。
宣德元年(1426年)
明廷晉陞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都督僉事,釋加奴之子李滿住為建州衛都督僉事,猛哥不花為中軍都督同知(仍掌毛憐衛)。
宣德二年(1427年)
猛哥不花去世。
宣德四年(1429年)
三月,明廷封猛哥不花之子撒滿哈失里為毛憐衛都督僉事(後升為都督同知)。
四月,李滿住要求與朝鮮互市,朝鮮不準,明朝准許其在遼東通市。
宣德七年(1432年)
猛哥帖木兒之弟凡察被明廷封為建州左衛都指揮僉事。
宣德八年(1433年)
二月,明廷晉陞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右都督,凡察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朝鮮進攻建州衛,即婆豬江之戰,建州衛受重創。
八月,楊木答兀糾結兀狄哈女真圍攻明遼東都指揮使裴俊,被猛哥帖木兒所救。
十月十九日,楊木答兀等糾阿速江等衛頭人弗答哈等
掠建州衛,殺猛哥帖木兒及其子阿古,即阿木河事變。凡察告難於明。
宣德九年(1434年)
二月,明廷晉陞凡察為建州左衛都督僉事,使其成為實際掌權人,並要求楊木答兀等歸還人畜財物。
趁建州左衛群龍無首,朝鮮將原在石幕的寧北鎮移至伯顏愁所。迫於壓力,建州左衛民眾開始向婆豬江流域的建州衛遷徙。
夏季,朝鮮於會寧置會寧鎮,將慶源遷至會叱家(蘇多老以北,今新星郡境內)。
這也標誌著朝鮮對建州女真態度趨於強硬,在日後採取了較多的軍事手段對其進行打擊。
宣德十年(1435年)
李滿住、撒滿哈失里上言忽剌溫境內野人那列禿等掠所屬那顏寨,明廷要求那列禿等歸還人畜財物。
朝鮮於伯顏愁所的寧北鎮設鍾城郡。
正統元年(1436年)
閏六月,李滿住使其子古納哈等朝於明,還遼東逃人,明英宗嘉其效誠,賜采緞、冠服;並上章言忽剌溫野人相侵,乞徙居遼陽婆豬江;英宗命遼東總兵官巫凱計議安置。
建州衛遷至婆豬江流域兀喇山城(今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
正統二年(1437年)
正月,凡察使所屬指揮同知李伍哈朝於明,上奏稱「居鄰朝鮮,為所困;欲還建州,又為所阻;乞朝命」。
二月,英宗准許建州左衛內遷,但消息被朝鮮隱瞞。
九月,朝鮮討伐建州衛,李滿住等藏匿。
十一月,明廷封猛哥帖木兒之子董山(又稱充善,滿文轉寫cung?an)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
十二月,英宗再次准許建州左衛內遷,但被朝鮮阻攔。
朝鮮於孔州(即原慶源府治所)置慶興郡。
正統三年(1438年)
正月,先前猛哥帖木兒戰死後,凡察鑄新印,而舊印歸於董山;英宗要求兩者協同署理。凡察、董山爭衛遂始。
五月,明廷要求建州左衛留在鏡城境內,不得內遷。
七月,朝鮮為穩住董山,許配會寧民女給董山。朝鮮意圖咸鏡北道、南道,但不願得罪明朝,故明面挽留董山凡察,暗地裡逼迫其自行逃離,將責任推給二人後,自然可得慶源。
六月,李滿住使所屬指揮趙歹因哈上章,言「自徙居婆豬江,屢為朝鮮侵掠。今復徙居竄突山東南渾河上,為朝廷守邊圉,罔敢或違」,即其已遷徙至蘇子河畔灶突山。
灶突山,又稱煙囪山,滿語稱「呼蘭哈達(hūlan hada)」,也就是今日的遼寧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日後成為了清王朝的龍興之地——興京。
別疏又言「毛憐衛印為指揮阿里所匿,請別鑄印畀撒滿哈失里」,英宗不許。此時西毛憐衛已經與建州衛同居。
正統四年(1439年)
四月,李滿住上言「都督凡察、指揮董山為朝鮮所誘,叛去」,英宗敕朝鮮世宗李祹問狀,祹疏自明非誘。英宗命凡察、董山即居鏡城,復敕祹撫諭之。
正統五年(1440年)
四月,英宗以李滿住與福余衛相侵盜,敕遼東總兵曹義備邊。
六月,凡察、董山率建州左衛逃亡至建州衛所在。這也意味著在朝鮮在半島東北部不再有強力的對手。
九月,朝鮮世宗李祹上言凡察、董山率部逃至建州衛駐地,曹義亦疏陳「凡察等去鏡城,率叛軍馬哈剌等四十家至蘇子河,乏食」;
英宗敕義使編置三土河(今吉林輝南境內三統河)及婆豬江迤西冬古河(今遼寧桓仁大雅河)兩界間,仍依李滿住以居,發粟賑之;貰逃軍馬哈剌等,命還伍。復諭祹使歸其種人留朝鮮境者。
至此建州衛、建州左衛合居一處。
朝鮮於穩城設穩城郡。
正統六年(1441年)
正月,晉陞董山為建州左衛都督僉事。
二月,朝鮮世宗李祹上奏明廷索要建州左衛
「凡察舊居鏡城阿木河,其兄猛哥帖木兒,臣祖授以萬戶,創公廨,與婢僕、衣糧、鞍馬,臣父又授以上將軍。及死七姓野人之難,其子阿古殉焉,屋宇、貲產焚掠殆盡。臣撫恤凡察,如先臣撫恤其兄。近歲徙居東良,後乃潛逃,與李滿住同處。此時臣不及知,安有追殺?或有留者,非懷土不去,則同類開諭而還,非臣阻之也。李滿住昔居婆豬江,在臣國邊境。鹽米醯醬隨其所索,時時給與。後引忽剌溫劫掠臣邊不已。今凡察與同惡,謀與忽剌溫等來侵。請飭凡察等遄返舊居,庶小國邊民獲免寇盜」
英宗敕祹謹為備。會凡察上言不敢為非,敕遼東總兵曹義遣使諭之,並廉其情偽。
朝鮮將鍾城郡移至愁州(即今咸鏡北道鍾城)。
正統七年(1442年)
二月,明廷從建州左衛析出建州右衛,以凡察為都督同知;建州左衛以董山為都督同知。
三月,撒滿哈失里被晉陞為毛憐衛右都督,別鑄毛憐衛印。先前東毛憐衛首領阿里死後,失去毛憐衛印。
五月,英宗以凡察等屢言朝鮮留其部眾,使錦衣衛指揮僉事吳良齎敕往勘。凡察所索童阿哈里等,居朝鮮久,受職事,守丘墓,皆自陳不原還,而以十人還李滿住。
正統八年(1443年)
十月,李滿住使報兀良哈將入寇,英宗命僉都御史王翱勒兵為備。
正統九年(1444年)
正月,李滿住等上言指揮郎克苦等還自朝鮮,乞賑,英宗命發粟賑之。阿里之孫北赤不掌毛憐衛印,明廷又命建州左衛出一人同領毛憐衛事,即東毛憐衛已被建州衛和建州左衛瓜分。剩餘的東毛憐衛人以浪孛兒罕為首領,受明朝承認。
正統十一年(1446年)
二月,以董山弟褚宴(又稱重陽)為副千戶。
正統十二年(1447年)
正月,晉陞李滿住為建州衛都督同知。
六月,以聞瓦剌將寇邊,敕建州三衛李滿住、董山、凡察等使為備。
正統十三年(1448年)
正月,明廷復敕戒李滿住等毋為北虜誘。
正統十四年(1449年)
建州三衛屢屢犯邊。
朝鮮於石幕設富寧鎮(即今咸鏡北道富寧)。
至此,朝鮮北部六鎮:會寧(會寧)、慶源(會叱家)、鍾城(愁州)、慶興(孔州)、穩城(穩城)、富寧(石幕)全部設置完畢。
景泰二年(1451年)
凡察死去,其孫納郎哈繼任。
景泰三年(1452年)
三月,凡察之子卜哈禿因劫掠明境而被明廷索要,李滿住等擒其獻於明廷。
天順二年(1458年)
二月,晉陞董山為建州左衛右都督。時董山陰附朝鮮,朝鮮授以中樞密使。巡撫遼東都御史程信詗得其制書以聞,英宗使詰朝鮮及董山,皆慴服,貢馬謝。
天順三年(1459年)
東毛憐衛實際首領浪孛兒罕與朝鮮矛盾激化,被朝鮮擒殺,東毛憐衛遂亡。
天順五年(1461年)
十二月,朝鮮世祖李瑈上奏明廷稱「建州眾夜至義州江,殺並江收禾民,掠男婦、牛馬」,但明廷認為朝鮮曾誘殺毛憐衛都督郎卜兒哈,致寇乃自取,故不予理睬。
成化元年(1465年)
正月,董山朝於明,自陳防邊有勞,乞進秩。憲宗不許,賜以采緞。
十月,整飭邊備。左都御史李秉上言「建州、毛憐、海西諸部落入貢,邊臣驗方物,貂必純黑,馬必肥大,否則拒不納。今諸部落結福餘三衛屢犯邊。貢使至,使者不宜過持擇,召邊釁」,憲宗命從之。
成化二年(1466年)
十一月,李秉上言「毛憐諸衛犯邊,官兵擊破之」。
十二月,毛憐諸衛復入犯,總兵武安侯鄭宏戰敗。
成化三年(1467年)
正月,李秉上言「董山歸所掠邊人,請贖俘」,憲宗敕獎董山,因戒責建州、毛憐諸衛,旋使錦衣衛署都督僉事武忠將命撫諭。是月,海西、建州諸衛復入鴉鶻關,都指揮鄧佐御諸雙嶺,中伏死,副總兵施英不能救。
三月,復入連山關,掠開原、撫順,窺鐵嶺、寧遠、廣寧。武忠至,董山等受撫。
四月,偕李古納哈等朝於明,憲宗使集闕下,宣詔赦其罪,董山等頓首聽命。
五月,明以左都御史李秉提督軍務,武靖伯趙輔佩靖虜將軍印,充總兵官,發兵討建州,成化犁庭爆發。
而董山等留京師,會賜宴,其從者語嫚,奪庖人銅牌,事聞,有詔切責;既而,予馬值、賚采幣如故事。董山、李古納哈乞蟒衣、玉帶、金頂帽、銀酒器,憲宗命增賜衣、帽,人一具。董山又言指揮可昆等五人有勞,乞賜,憲宗命賜衣,人一襲。董山等辭歸,鴻臚寺通事署丞王忠奏「董山等罵坐不敬,貪求無厭,揚言歸且復叛,請遣官防送」,憲宗命禮部遣行人護行,復賜敕戒諭。董山等既行,憲宗復用禮部主事高岡議,命趙輔縶董山塞上。輔留董山等廣寧,令遣使戒所屬毋更盜邊。
七月庚申,輔召董山等聽宣敕,未畢,董山等為嫚語,袖出刃刺譯者,吏士格鬥,殺董山等二十六人。憲宗命發兵益秉、輔東征,敕安撫毛憐、海西諸衛,示專討建州。
九月,明軍分道出師:左軍渡渾河,越石門,至分水嶺;右軍度鴉鶻關,逾鳳凰城、摩天嶺,至婆豬江;中軍下撫順,經薄刀山,過五嶺,渡蘇子河,至虎城。攻破張打必納、戴咬納、朗家、嘹哈諸寨,四戰皆捷;朝鮮遣中樞府知事康純等將兵征建州,渡鴨綠、婆豬二江,破吾彌府諸寨,擒殺李滿住及其子古納哈等,多所俘馘,使獻俘。成化犁庭結束。
十月,師還。李秉上疏請增兵戍遼陽,於鳳凰山、鴉鶻關、撫順、奉集、通遠諸路度地築城堡,選將吏習邊事者鎮開原,憲宗悉從之。
成化五年(1469年)
六月,新任建州左衛都指揮佟那和劄等上章,為董山子脫羅、李古納哈子完者禿乞官。兵部請進止,憲宗命授脫羅建州左衛都指揮同知、完者禿建州衛都指揮僉事。自是,凡從董山為亂者,其子姓降一等,仍襲職。
成化六年(1470年)
正月,建州衛頭人沙加保等三百餘人朝於明,憲宗敕示威德,建州三衛重新對明朝貢。
成化十三年(1477年)
十二月,太監汪直擅政,欲以邊功自重,巡撫遼東右副都御史陳鉞阿直意,上章言建州三衛為邊患,請聲罪致討。
成化十四年(1478年)
六月,明憲宗命兵部侍郎馬文升及鉞會議招撫,文升上言「建州左、右二衛掌印都脫羅、卜花禿等一百九十五人,建州衛掌印都指揮完者禿等二十七人,先後應命」,宣敕撫慰,遣還。尋復命汪直詣遼東處置邊務,汪直至邊,鉞復請用兵。
成化十五年(1479年)
十月,明憲宗命汪直監督軍務,撫寧侯朱永佩靖虜將印充總兵官,鉞參贊軍務,討建州三衛,並敕朝鮮成宗李娎發兵夾擊。
十一月,朱永等分道出撫順關,建州人拒守,縱擊破之,有所俘馘。師還,永等受上賞。
成化十六年(1480年)
六月,建州復寇邊。巡按遼東御史強珍疏論陳鉞等啟釁冒功,下吏議。汪直憾珍,劾珍欺罔,逮治,謫戍。鉞尋罷去。
成化十八年(1482年)
汪直亦得罪,建州三衛奉朝貢如故。
弘治元年(1488年)
脫羅、完者禿皆進都督。孝宗之世,脫羅三朝,完者禿五朝,明賜完者禿大帽、金帶。
正德元年(1506年)
脫羅卒,以其子脫原保襲建州左衛都督僉事。
正德二年(1507年)
二年四月,卜花禿卒,賜祭。武宗之世,脫原保三朝。
嘉靖年間(1522 - 1566年)
建州衛都督方巾,左衛都督章成、古魯哥,右衛都督阿剌哈、真哥、騰力革輩,見於明實錄,皆不知其世。迨嘉靖季年,王杲強,而阿哈出、猛哥帖木兒之族不復見。
推薦閱讀:
※清朝開國功臣中,他的戰功最大,為何死後100多年才被平反
※明朝、清朝各科殿試金榜(進士)名錄080
※@康熙 | 清朝帝王書法
※18世紀的波蘭翼騎兵和清朝八旗騎兵如果正面開打誰獲勝的幾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