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為什麼美,美在哪?
我們經常感嘆大自然的美,人類也用無數的詩詞、音樂、繪畫去讚揚美麗的大自然。但其實,「自然」、「環境」、「優美」這些詞都是只存在於人類腦中的概念,它並不是從宇宙誕生起就有的客觀事物。那麼,我們人類,為什麼會覺得大自然很美呢?美的感受是怎麼來的?
上兩篇關於人臉和人體的美說過,「美」這個概念都來源於人自身,如今我們共有的審美是有特定偏好的祖先們在人類在繁衍、演化過程中世代相傳留下來的,自然的美也不例外。
但是不同於人本身有越平均越美,越對稱越美,男女特徵越不同越美這些可以測量的規律,大自然的美似乎沒有什麼規律,即不對稱,也不平均。而造成這種審美標準的巨大差異原因在於,人體的美,更多地取決於遺傳法則中的性選擇,也就是通過分裂出兩種性別的染色體增加基因多樣性的方式來保持種族健康繁衍。而自然的美,更多的是來自自然選擇,即人類為了在環境中生存而留下來的特殊偏好。
大自然的美來自哪裡?
人類公認的美麗的大自然模板,就在我們最早祖先生活的地方——非洲大草原。
人們都喜歡大草原的照片,即使他們從沒去過那個地方。在一項實驗中,不同年齡的測試者(8-35歲,和70歲以上)觀看了熱帶雨林、落葉林、針葉林、沙漠及東非大草原。8歲小孩表示更願意去拜訪甚至住在大草原,15歲以上的測試者則會開始有不同的偏好。其他類似的實驗也表明,越是沒有受過後天文化影響的人,越喜歡非洲大草原的景象。這些現象說明這種偏好可能是一出生就嵌在人類腦子裡的。
非洲草原為何如此特別以致受到所有人的喜愛?
一,草原上的樹分布稀疏,而且分枝點低,水平伸展,樹冠很大,整體像一把大傘。這類形狀的大樹通常都長在資源最豐富的環境中,而且他們提供遮陰,庇護的功能。連從中國發源的盆栽,也喜歡把樹修剪成傘狀,我想這並不是巧合。
二,視線開闊,有地形起伏。這種環境能讓身為捕獵者、採集者的祖先們更容易判斷該往哪去,在哪會有俯瞰地平線的最佳觀測點,哪裡最有可能出現最豐富的資源。
三,環境內有水域,周圍有一定的複雜性。水是生命之源,任何有清澈水源的環境都讓人愉悅。而相對複雜的環境,會勾起人們探索的慾望。太簡單的環境會讓人覺得沒有潛在資源,太複雜的環境會讓人迷失,背腹受敵,不安全。
喜歡這些特徵的祖先們,成功地在大草原上生存了下來,並在遷移至其他大陸的過程中,保留了這種偏好。如今我們認為的大部分大自然的美,也都基本遵循非洲大草原的這些基本特徵。
除了空間上的特徵,時間的變化也是我們覺得自然美的另一要素。
比如黎明和黃昏的光線變化,那是所有風光攝影師們都會苦苦等待的「黃金光線(magical light)」因為這些光線的變化,是祖先們在自然環境中決定行動的指南。黎明和黃昏是一天中重要的模式切換節點。幾乎所有的陸地動物都遵循這個規律。白天中光線的變化也預示著天氣的變化。所有這些關乎生存的光線變化會讓人類祖先們全神貫注地去觀察。
再比如自然中四季的變化。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不同的特徵指導著人們進行不同的活動。春天的花朵之所以美麗,是因為祖先們看到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接下來的果實豐收。花對女性的吸引力更大,因為男性是捕獵者,需要更多地關注遠方的獵物,而女性是採集者,更關注預示著收穫果實的植物細節。(男女身體特徵的不同導致分工的不同,進一步導致審美的不同,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話題,很值得各類設計師去研究。或許我會另起文章寫寫這方面的發現。)
自然風景審美的啟示
如今我們放假出去玩,如果目的是吃喝玩樂,必然是去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香港紐約倫敦這些人類物質極為豐富的地方,但大多數人是希望暫時遠離城市的鋼筋鐵板,去沉浸在自然風光里放鬆心情的。
我們可曾想過,優美的大自然風景為什麼會讓人感到身心愉悅?我們旅行,看似是為了增加我們新的記憶,在日後回顧一生的時候,翻翻照片告訴自己原來自己去過這麼多地方,但在我看來,我們更多的是去找回祖先們歷經千辛萬苦和兩百萬年的自然淘汰才遺留下來的,深深刻在我們基因里的記憶。
各個風景區的「景點」、「觀景台」,看到的景色基本都符合有水有大樹,視線開闊,有地形起伏,有一定的複雜性這些特徵。這些普遍被認為美的環境,給人帶來的不是新穎的感受,而是熟悉。
從這個觀點出發,旅行,不是去尋找新的記憶,而是去找到祖先的家。優美的環境,即便你從沒去過,帶來的卻是一種熟悉感,家的感覺。
我們的基因的進化沒有物質文明進步的快,所以一回到大自然,我們就會全身舒暢,因為基因認為這就是我們應該待著的地方。而之所以不會有太多人為了自然放棄城市的生活,是因為我們後天形成的思想告訴我們,待在城市會獲得更多的物質回報,更有利於後代的成長和繁衍。
當今我們創造的室外環境,如在城市中建造公園,濱江風光帶等等景觀工程,也是為了讓我們這些「離家出走」的現代人,找回熟悉的感覺,以免出現心理疾病。沒有什麼減壓方式是比去自然環境里走一走更物美價廉的了。
而景觀設計師所設計的大部分園林,都在在模仿,或者誇張自然中的基本特徵,比如設置視線開闊的觀察點,組團式地種大樹,搭配高低不同的植物,製造地形,形成一定的複雜性,設計精緻的水景等等。這些「超常刺激」就像人給自己化妝一樣,為的就是增加視覺刺激,讓我們大腦多分泌一些多巴胺,生成快樂和興奮的情緒。
最成功的例子恐怕屬於紐約的中央公園了。這個公園建造在一片荒蕪的平地上,然而它的設計和建造是如此的成功,以至於絕大部分的公園使用者都以為這塊綠地是被城市規劃保留下來的大自然,而不是人工建造的產物。
把大自然引入城市,是公認的適合人類安居樂業的模式,我們天生就需要優美的自然環境給予我們心靈的安慰,與之相反,很多科幻電影中描繪的未來景象,全是冷冰冰的高樓大廈,這十分不符合人類的基因設定。沒有人會在看不到任何自然環境(哪怕全是人造的「自然」)里開心地生活還沒有心理疾病。我想未來一定不會出現那樣的城市,它不是人類發展的需求。
上圖中科幻電影里的城市場景,震撼是挺震撼的,它充分顯示了人類的創造能力。但估計沒人希望今後的城市會變成這樣。
下一篇美學系列的文章,我可能會寫藝術產生的美。這是個更加複雜的話題,我不一定駕馭得住。知識的積累是沒有盡頭的,既然無法做到完美,就先階段性地總結一下我目前關於藝術審美的積累和感想吧。歡迎繼續關注~
推薦閱讀:
※水墨丹青之東方神韻(水墨風景)
※★人生無完美,曲折亦風景?
※在陌生的風景里吟唱
※已經路過的風景,就不要再去打聽
※終其一生,她唯獨沒取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