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於平淡與混吃等死的界限在哪裡?
我覺得是一樣的,我覺得我自己也是混吃等死。這可能是從我媽身上繼承下來的。
當年學校想進一步提拔她,但是她做到了副主任就不想再上去了,因為這是可以混吃等死的最高級別了。這就像微軟的Senior一樣,Office一大堆人不願意上Principal,因為反正也沒多多少錢,但是要求卻高了很多。他們覺得好好做個Senior,公司給多少拿多少,平時沒事寫寫代碼,也很爽。
後來教育局還讓她去當職稱的評委,但是嫌受賄很麻煩,後來就推了。因為自己教的好,當時都是全市統考的所以成績直接可以跟外校比,名聲遠播,學生家長紛紛要求開補習班。我媽嫌累,都推了,不然收入應該可以比我爸中年改行後多好幾倍。
從小這些事情就深深地影響了我,我覺得我對很多東西的態度就是很隨便的。第一個當然是高考了——反正我覺得考上聖華南皇家理工大學就夠好了,為什麼還要學習呢?放棄編程去拼交大浙大就可以給我帶來什麼嗎?我當時的判斷是不能,所以繼續寫我的代碼,在確保自己能考上的前提下盡量不學習。上了大學也是,反正我畢業都要工作了,我幹嘛還要好好讀書呢?非專業課全部低分飄過,專業課因為自己本身感興趣,自動就考的還不錯。
然後就工作了,一開始一個人過,覺得賺錢很重要,但是千金難買爺開心呀!在上海日子過的不爽,按照慣例差不多輪到我升職了,我還是覺得受不了,跑到北京去了。後來在北京也是,混多一年應該也升職了,我覺得空氣太糟糕,跑了(逃。按照國內的搞法,大概就是12月跳槽的這麼個意思。
翻牆前幾年認識了老婆,覺得她很有幹勁,想好好維護自己的事業。我覺得挺好,有了老婆做後盾,我就可以安心的混吃等死了(逃。國內碼農各種跳槽賺錢,創業買幣,搞得轟轟烈烈,我一個都沒碰,覺得好麻煩,每天就想在家裡玩遊戲寫GacUI,其他什麼都不想做。
賺錢都嫌累,大概就是混吃等死的意思了。
在於語文考試分數。
修辭手法,要考的。
1、安於平淡:不刻意但也不拒絕創造價值。
混吃等死:不願意創造價值。
2、安於平淡:仍然會腳踏實地活著、勞動著。
混吃等死:不願踏實、不願勞動,喜歪門邪道。
3、安於平淡:不拒絕有一些順其自然的小目標和追求。
混吃等死:沒有什麼目標和追求。
4、安於平淡:無所謂成功失敗騰達沒落,但會惜福,會珍惜眼前的所有(包括人與物)。
混吃等死:一味地消耗、衰減,甚至浪費、揮霍。
5、安於平淡:知足常樂。不會放縱或屈從額外的慾望。
混吃等死:慾望很多、很亂,比如不會拒絕嫖娼或賭博,等等。
6、安於平淡:不攀比,心中少有不平之意。
混吃等死:即使身無分文了,也照樣妄念叢生,甚至生邪念。
7、安於平淡:一般脾氣比較好,比較放鬆、平和。
混吃等死:脾氣不會太好,甚至在消耗完之後產生戾氣。
8、安於平淡:如果萬一遇到機緣發達了,也不會得意忘形,甚至會放棄。
混吃等死:一旦有錢了,就會得意忘形,加倍揮霍。
9、安於平淡:不會拒絕自己該擔的責任和義務。
混吃等死:沒有擔當,沒有責任心。逃避一切義務。
10、安於平淡:有正常的社交,也可以有一些很好的朋友。
混吃等死:社交一定是不太正常,也沒有什麼真誠的朋友。
想到了再補充吧
對於大多數沒背景沒資源的普通人來說,你必須活得特別努力,才敢勉強維持生活的體面,也讓自己活得有底氣,然後才敢說自己「安於平淡」;
至於那些拼不了爹也拼不了顏值,還懶癌纏身,每天花大把時間去刷遊戲,刷抖音,刷知乎,最後睡前又覺得一陣莫名空虛的人,基本都是在混吃等死~
身懷利器而從不出手,叫甘於平淡。身無利器而唯有嘴利,叫混吃等死。大佬不想搞事叫安於平淡,鹹魚搞不起事叫混吃等死
謝邀。
界限就在於是否還在創造價值。
界限在於選擇權。安於平淡是自己樂意選擇的,混吃等死是因為沒更好選擇了。一隻有健全翅膀的小鳥站在樹枝上,從來都不會害怕樹枝的斷裂,因為令它安心的從來都不是腳下的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
所以,關鍵從來不在於樹枝,而在於翅膀。沒區別啊。
但是當別人說你混吃等死的時候,一般你會自稱安於平淡;
當你自己覺得混吃等死的時候,別人就會稱讚你安於平淡了。
以前看范蠡的評價,說他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他有幸看過權利的巔峰,但還能走下來,還能找回自己的生活。
人們這幾年推崇汪曾祺和豐子愷,覺著花生小酒豆腐乾也是不錯的日子,可在動蕩不安後還能雲淡風輕的能有幾個,還能堅持自我的有幾個。
高中時候學唐雎不辱使命,記住了一句「匹夫之怒,血濺三尺。」
歷史上匹夫一向很多,過著普普通通的日子,哪天突然覺得不行,我該去做這事,就去了,等做完了,手在褲袋邊蹭蹭,撿起丟下的傢伙什,該幹嘛幹嘛,也沒想過會不會丟了腦袋,血濺三尺,或者想過了,但也還是去了。
日子總是那麼過的,說安於平淡也好,混吃等死也好,也都是那麼過的。
你說安於平淡的人一定能打理好日子,我看也不是,陶淵明那是理想型,大部分人的平淡其實都是煙熏火燎過的糊塗日子。倒是有的人,混爸媽的老本,坐吃山空,反倒看起來精緻得不行。
可安於平淡的人是不會局限於平淡的,他只是把日子過得平淡,當他想,或者他被需要的時候,他會去做他該做的。
而混吃等死的人到死都在混吃等死。
自己眼中 vs 別人眼中
其實這個界限問題 我覺得挺值得探討的
安於清淡是自己的私事,按理不應該受到別人眼光的影響(我安於清淡關你屁事),但是放在一個具體的語境中,比如,你是一個安於清淡的輔助,涉及到了與自身adc的利益糾葛,這個時候,混吃等死這個評價,可能就會從別人眼中,越過一道界限,進去你的眼中
我覺得畢竟人生就這短短的幾十年,每個人的追求是不一樣的,混吃等死和激流勇進這兩種宏觀上的生活狀態沒有什麼優劣之分,關鍵在於能否在其中獲得內心的平靜。我想所謂安於平淡,可能就是從混吃等死中獲得了內心的平靜吧
衣
安於平淡:衣服過時了,還挺好看的,不買新的了
混吃等死:衣服還沒破,還能穿
食
安於平淡:平時隨便吃吃,逢年過節吃點好的
混吃等死:平時有空吃的就行,逢年過節訂份外賣
住
安於平淡:房子小就小吧,夠住就行
混吃等死:下月又該交房租了
行
安於平淡:油費太貴了
混吃等死:打車太貴了
工作
安於平淡:穩定就行
混吃等死:輕鬆就行
人生
安於平淡:我這一生就這樣了
混吃等死:我這一輩子愛咋樣咋樣吧
其實很簡單
安於平淡的人不過是找到了一個值得寄託的東西,或人、或事、或情,當ta的身心在此安頓,那麼名利榮辱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混吃等死的人無所寄託,便將自我引入無盡的虛空中去,在色聲香味觸法的愉悅中消磨時光。
這兩者間的界限,
一個是在精神世界中找到了自我的存在,從而對物質世界不再追逐,安時處順;
另一個則是在精神世界迷茫無著,從而將自己浸泡在物質生活的聲色犬馬之中。
對於安於平淡,我們身邊最好的例子就是父母。我想很多父母都會說:「我無所謂,只要你平安/幸福/開心就好。」成為父母的人,將孩子作為自己生命中的實在,故而能夠對生活的無常逆來順受。在孩子們看來,父母的生活總是幸苦勞碌的,但從另一方面講,他們的精神終究充實而圓滿。
前段時間很流行「佛系」一詞,講究處處隨緣、處處不執著,其實這同佛法並無太多關係,它更多的是生命中一種疲態。而佛系一詞出現,讓這種whatever的態度更為冠冕堂皇了。放在這裡,「佛系」一詞倒不像是安於平淡,更像是混吃等死的意味。
佛家教人破除我執,著重的更多是「我」而非「執」。如果佛陀教人一切都不要執著,那麼佛陀、菩薩度化世人,算不算一種執著呢?
說來說去,人在自己的生命中一定要找到那個可以執著到「忘我」的東西,事業上找不到就在愛情里找,在家庭中找,或在一切萬物中找尋。一個人沒有一丁點執著,如同溺水的人找不到可以抓住的繩子,流浪生死,暫無休息。
我現在把股份賣了去江南慢村種菊花閑來逛逛知乎叫安於平淡,當年一畢業不工作天天逛知乎叫混吃等死
安於平淡:實現自我。混吃等死:隨波逐流。界限在於有沒有找到自我。
努力過,得到過,放下了就安於平淡。沒想過,僅想過,忘記了就混吃等死。想起首詩:
《卜運算元 自嘲》本是後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經閣半卷書, 坐井說天闊。 大志戲功名, 海斗量福禍。 論到囊中羞澀時, 怒指乾坤錯。 本事遠大於慾望的叫安於平淡,本事遠小於慾望又不求改變的叫混吃等死。可是前者往往逢人就說自己屬於後者。平淡可以是個人選擇,混著等死是已經沒選擇。
推薦閱讀:
※阿里期望甚高的「3.8生活節」,去哪了?
※我不需要敬業福,我需要你好好和我說句話
※一個人可以墮落到什麼地步?
※市面上的硅膠類型的潔面儀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