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國寶茶碗到底好在哪裡?
無意間看到日本幾個國寶茶碗,實在是欣賞不來,感覺就是兩個破破的碗。有沒有懂行的朋友,幫忙普及一下?也是想通過這個機會了解下日式審美。
銘:不二山
銘:卯花牆
比如馬雲說自己生活簡樸,大家會點頭稱許。要是一個窮屌絲說自己簡樸,大家會說,去你媽的。
日本人開始做樂燒茶碗,也就是圖片里的國寶的時候,正處在屌絲階段,那時他們不但不會做瓷器,釉陶也燒不明白。
日本人從宋朝學了喝茶,學的是抹茶法,用的是中國黑釉盞。黑釉茶碗是為了鬥茶時襯托白沫而做的,明代時中國人不玩鬥茶了,茶碗就改成白色了。但日本人比較軸,堅持認為黑釉碗才是正宗,雖然他們從來不玩鬥茶。在中國買不到黑釉碗了,就去朝鮮買蕎麥碗,一種粗陶碗。後來蕎麥碗也稀缺了,日本人才想到自己做。
率先動手是茶聖千利休,他找到一個京都陶工,叫長次郎,注意是陶工,這哥們是燒磚瓦的,那時日本沒人會做瓷器。用的工藝也是稀奇古怪,比如手捏成型不施釉露天冷卻等等,雖然難看,終歸是做成了茶碗。
這是日本人第一次做成茶碗,後世稱為樂燒,日本得以擺脫對唐物(中國產品)的依賴。而且千利休是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茶頭,樂燒茶碗順利進入上層社會。從這個角度看,樂燒碗做的再糙也算國寶,畢竟填補了科技空白。
偉大導師維特根斯坦教導我們,不要問意義,問使用。日本人學會做瓷器後,依然繼續用簡樸的樂燒碗,賦予這種茶碗新的意義。
千利休之後,朝鮮人李參在日本有田縣燒成了瓷器,發展很快,到十八世紀時質量已經可以和景德鎮瓷器媲美。
沒寫完
原因就是當時日本人做不出來好的瓷器。
欣賞不來很正常。
當中國人的瓷器向外傳播的時候,向東進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歐洲。全世界都驚嘆於中國瓷器的精美,於是都開始仿製中國瓷器。但是由於技術限制,和制瓷原料——高嶺土的缺乏,始終不能仿製出來。
歐洲比較犟,非要照著中國瓷器標準來,誤打誤撞做出了骨瓷。
而日本人可沒歐洲人這麼有工匠精神,雖然近水樓台,可惜陶瓷技術真的沒學明白。還不如朝鮮玩得轉,很多朝鮮瓷器在日本也是國寶。
所以你看日本的頂級國寶茶器都是真真正正的中國造,日本叫「唐物」。什麼天目窯變、油滴建盞,咱們就不說了,說一個太閣5中魅力+15的著名茶器「青磁馬蝗絆」。
這玩意放中國就是一個「龍泉青瓷葵口碗」。
左面是南宋龍泉,右面就是螞蟥絆。沒什麼區別吧,就這麼一隻碗,傳到足利義政,發現碗有裂紋了,就派人拿著碗來到大明,讓大明皇帝照著原樣再給他找一個,當時具體是那個皇帝不可考,但是推測也就是朱祁鎮朱祁鈺時期,大明皇帝很實在,找了發現不生產了,就找了個鋦碗匠把碗鋦了一下還回去了,足利義政一看鋦釘好像螞蟥,就起了名字「馬蝗絆」,成了國寶中的國寶。
後世有人考證說馬蝗絆的鋦制工藝不行,不像大明皇家工藝,也有記載也說是豐臣秀吉找了朝鮮匠人鋦的,不管是大明鋦的,還是朝鮮鋦的,就這麼一隻修補過的青瓷碗成了日本國寶。
再舉一例:五島美術館藏【祥瑞 · 青花蜜柑形水指】,聽名字一定不懂是個什麼玩意兒。
實際長這樣:
這不就是一青花罐么?
日本人也想做出來這麼好的瓷器,可惜技術不行。又沒有歐洲人那股子勁頭,就只能照貓畫虎,做出來那一堆粗糙的茶器了。市場需求又大,供貨又少,那咋辦,就要強行拔高手裡的商品價值。
於是一個人出現了,就是千利休。
現在一說千利休,是茶道宗師,實際都忽略他的另一個身份——商人。而且千利休還不是一般的商人,是政治投機商人。
茶道在他手裡不是藝術,而是政治手段。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人脈」。
至於什麼「侘び茶」那只是千立休的外殼,只不過是千利休個人的審美,然而把這種「侘び茶」推廣到了全日本,成為主流審美的是千利休背後的政治勢力。
千利休借著政勢力量推廣自己,就像現在很多企業掛滿和官員握手合影的照片一樣。千利休有求於政治勢力,政治勢力也有一些事情需要千利休這種人去辦。當控制了畿內商業的千利休遇到了「天下布武」的織田信長,於是大家一拍即合。
這是千利休的起點,也是日本茶道主體審美開始固定的起點。
通過政治勢力的推廣,千利休一人的審美成了主流審美,「侘び茶」推崇的各種茶器自然就成了下面人的喜好。正所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千利休之死的原因里就有一條:高價賣茶器中飽私囊。高價倒賣茶器,真正的好東西「唐物」不多,能買得起用得起的人也不多,那麼適合大眾的自然就是日本自產的那些茶器。於是有著政治勢力加持的千利休推崇的茶器,自然成為價值連城的「名品」。
不過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政治勢力不滿千利休的時候,千利休的「侘び茶」審美也成了他的殺身之禍。千利休與豐臣秀吉之間,實際是政治主張不同,之間利益牽扯,而非審美差異,就算千利休同意造黃金茶室,豐臣秀吉還是要殺他,審美不過是說辭罷了。
正是因為千利休這種悲劇的結局,讓他的「侘び茶」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
這是千利休的終點,也是日本茶道主體審美形成的終點。
日本的茶碗,要從日本的茶藝大師千利休說起。
千利休的故事很長,簡單的說田村珠光把茶帶到日本,再有弟子武野紹鷗,武野又有弟子千利休,千利休創立了以詫寂美學為核心的日本茶道。可以說千利休是整個日本飲茶藝術的起點。
為什麼要說到他呢?
因為他的〖詫寂美學〗和〖茶道思想〗,影響了後來整個茶器系統的美學體系和製作工藝。(甚至影響了整個日本後400年的美學結構)。
先說詫寂,詫寂的英文翻譯是imperfece不完美,這個翻譯只翻譯到了形,而沒有翻譯到神。
詫是簡陋,意味著不雕琢之美。muji的那種極簡風格就深受詫的影響。
寂是老舊,類似於我們買老傢具時,所追求的那種時代的質感。
詫寂的解讀有很多,我的理解是:不雕琢之物,隨著時間而老去,所引發的關於空間和時間的禪思。
所以你看到日本的很多國寶,都出現了和中國國寶的精雕細琢完全對立的拙樸之美。
再說他的茶道思想,
千利休人生的頂峰——北野大茶會,當時發的通告是這樣寫的:「茶湯執心の者は若黨、町人、百姓を問わず、釜1つ、釣瓶1つ、呑物1つ、茶道具が無い物は替わりになる物でもいいので持參して參加すること。座敷は北野の森の松原に畳2畳分を設置し、服裝?履物?席次などは一切問わないものとする。」
翻譯過來就是:武士,商人,農民都可以參加。每個人隨便帶一個茶具即可。沒有茶葉,用米茶也可。不用擔心茶室,榻榻米和草席就是茶室。
這段通告充分體現千利休茶道思想:全民皆可飲茶。
當時中國處於明代,是中國瓷器最鼎盛的時代。而飲茶卻是當時日本的貴族文化,茶器多是昂貴的唐器(中國瓷),老百姓根本玩不起。
為了打破當時大明帝國主義的茶器壟斷,反對以奢華自high的精英主義,千利休扛起愛國主義大旗,主張以陶代瓷,大力推廣本土茶器。同時建立了本土茶器的使用標準。
有詫寂美學做背景,有人人皆可飲茶的群眾路線,有反奢華的簡樸主義,有愛國主義,有產業標準,有KOL。日本的茶具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的加錯了技能點,在古舊風的陶土科技線上,越走越遠…
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獨特的美學工藝體系。
你展示的這兩個茶具,就是產生於那個時代的產物。
除了符合詫寂美學的,簡陋+古舊之感;還包含了特定歷史背景下,「創世之作」的特殊光環。
你想理解這個國寶茶碗好在哪裡,建議你閱讀一些詫寂的美學思路,就可以慢慢體會這種茶器的獨特美感。
也不盡然,日本的國寶茶碗也有很多種,題主看到的只是其中一種。就像咱們的司母戊大鼎三星堆面具之類的,不能完全代表現代審美,但也不可否認其作為文物、國寶的價值。至於日本的國寶茶碗,比較有名的還有這種:
曜變天目茶碗:(中國的建盞)
(網圖侵刪)
本問題下面這位真是......一言難盡啊。
千利休之後,朝鮮人李參在日本有田縣燒成了瓷器,發展很快,到十八世紀時質量已經可以和景德鎮瓷器媲美。
就這麼一句話,錯了倆地方。
1.人名
2.地名
有田,指的是今天佐賀縣的有田町。以此地為中心的一系列陶瓷窯,統稱「有田燒」。
不過最後一句說得對,摸索學習與模仿之下的有田燒,確實可以和中國的陶瓷相媲美了——比如模仿中國青花盤的「芙蓉手」,在歐洲和中國瓷一起銷售,不相上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