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自己活成父母的續集
來自專欄簡七讀財
親愛的嘉易:
你好,很感謝你的信賴,但是很抱歉,我不太擅長說道理。
所以,我想把我身邊的兩件小事分享給你,希望能幫你從中發現自己的真實內心。
高考放榜那天,我接到小表妹家的連環諮詢電話。
今年湖南省理工類一本分數線513分,小表妹考了597。
雖還算理想,但也沒有好到學校專業隨便挑的程度。
「這個分數,名校沒戲,要不選個985差一點的專業?學校牌子重要啊。」
「要不就選咱們本地的湖南大學吧,選個好專業,以後再讀個研,以後好幫她找個好工作。」
「女孩子么,學個會計,英語,這樣實用的專業,以後好。」
電話那頭,姨媽姨父輪番上陣和我探討「尷尬」高考分數如何填志願,小表妹卻始終一言不發。
表妹真的沒有主意嗎?掛上電話,我就收到她的微信:
看,表妹一個理科生,想學的專業是哲學。
但是,前兩天,小表妹告訴我,她聽了媽媽的話,報考了湖南大學的金融專業。
說真的,我一直都覺得,作為中國孩子,我們活得挺累的。
越成長,我們越發擁有獨立的思想;越成長,我們越發理解父母的無私。
我們希望能夠即盡責讓父母滿意,又盡興讓自己開心。
可現實常常是,我們做了別人認為對的選擇。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里,出現最多的就是標準答案,而它的存在,讓我們對自己的行為有了判斷正誤的依賴。
所以,當我們發現人生選擇沒有標準答案和正確步驟之後,我們就傾向於相信他人的經驗。
但是,別人的經驗一定有用嗎?
幾年前,我認識了一位投資非常厲害的前輩老Q,他對於我做「財商啟蒙」這件事特別支持,同時反覆叮囑我,不要給大家直接產品推薦和產品分析:「市場才是最好的教育,沒虧過的人,從來不會賺錢。」
這樣的結論,是老Q一路走來,在投資理財這件事上的深刻領悟。
老Q有個年輕「徒弟」小M,跟著老Q好幾年,在股市一直都賺的不錯。
去年,小M搬離上海,和老Q的聯繫漸漸減少,最近一次聊天,竟然告訴老Q自己兩個月內虧了30%。
老Q仔細研究了一下小M的賬戶發現,他把自己曾經告訴他的可能存在的坑踩了個遍。
老Q對我感慨:「手把手教,全部說到,是沒用的,有些坑還是得自己踩了才知道,沒有人能代替別人成長。」
我們的一生啊,終究要演自己的劇本,這齣戲,不是父母的續集,不是子女的前傳,不是朋友的外篇。
最後,我想分享清華大學法學院2016年畢業典禮上勞東燕教授的講話(內容有節選)給你,也同樣送給大家:
胡適先生一生都強調,要「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這是因為,任何主義都會有一定的蠱惑性,在接受某種主義的同時,如果不進行必要的反思,多半會成為一個「受人惑的人」。
「不受人惑」意味著要具有獨立的判斷力,不輕易相信任何灌輸的東西。
大學中的博雅教育或通識教育,便是為了讓諸位同學不受人惑。我在課內課外反覆強調,盡量去旁聽一些人文社科方面的課程,多讀一些人文社科方面的書籍,多了解一些包括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等學科在內的知識,並設法將這些知識內化為自己的修養,其意也是如此。
進入社會之後,諸位同學需要繼續花時間與精力去思考這個問題。
說到底,「不受人惑」意味著成為一個真正的公民,意味著拒絕被塑造為順民。
什麼才是真正的公民呢?
我非常認同柴靜的一段話:「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能積極地參與國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我認為他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公民。」
希望能夠幫到你的簡七
http://weixin.qq.com/r/X3W_pnnEkyTsrT3F9yBN (二維碼自動識別)
覺得不錯,點個贊關注吧^_^
更多理財知識乾貨,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簡七讀財(ID:jane7ducai)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