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類遺迹與人類的起源
來自專欄中國歷史密碼
「史前」(prehistory)一詞,最早出現於英國學者丹尼爾·威爾遜發表於1851年的《蘇格蘭考古及史前年鑒》中。史前時期,即指文字產生以前的歷史時期,而這一時期產生的人類文明就是史前文明。目前,世界各地均發現了史前時期的人類遺迹,藉此我們可以探索人類的起源和發展,並對史前時期進行大致的時代劃分。
史前時期佔據了整個人類歷史約99.75%的時間,但世界各地文字的出現或早或晚,所以世界各地史前考古學研究的下限也不相同。一般來說,中國的史前時期,大致在公元前21世紀以前,大體上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以打制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生活以採集和狩獵為主。新石器時代則以磨光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伴以陶器的使用,生活上,以原始的農耕活動和飼養部分馴化了的家畜為主,結合狩獵和採集,也就是說,新石器時代已有了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產生。
我國的史前文明,時間久遠、內容豐富、領域廣泛。根據距今時間的長短,舊石器時代被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的舊石器文化包括距今100萬年前的元謀人、藍田人文化,而距今100萬年以後的遺址更多,北方以周口店北京人為代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文化為代表,據學者推斷,這一時期,我國的舊石器文化與西方的阿舍利文化間可能存在著交流。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以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遺址為代表,這一文化時期,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器物類型和工具加工技術,即使類型稍有變化、技術稍有進步,但都非常緩慢。舊石器時代晚期,不但遺址數量增多、遺迹遺物更加豐富,而且技術進步明顯,文化類型更加多樣。在華北、華南及其他地區,都存在著時代相近但技術傳統不同的文化類型,但總體上看,這一文化時期,除了少數地點外,石葉工藝和骨角器生產並不十分發達。
距今8000年至7000年的裴李崗文化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其遺址主要分布在豫中地區的河谷和盆地二級台地上,其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已出現家畜飼養,並伴有採集及狩獵生產方式,同時,人們已開始建造半地穴式房屋,並有公共墓地。裴李崗文化時期著名的遺址有舞陽賈湖遺址、新鄭唐戶遺址、長葛石固遺址、新密莪溝遺址等,其中,賈湖遺址是目前已經科學發掘的最為典型的裴李崗文化遺址,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和闡釋遠古時代中原古居民的社會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原始農業,原始手工業,農產品加工及釀酒業等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該遺址出土的骨笛,經中國藝術研究院測試,這一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骨笛,仍能演奏出許多美妙的中國民樂,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分布十分廣泛,在以豫西、晉南及關中地區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發現了一大批仰韶文化遺址。仰韶文化繼承並極大發展了裴李崗文化的內涵,其典型遺址有鄭州大河村、鄧州八里崗、淅川下王崗、靈寶西坡、靈寶北陽平遺址群、安陽後岡、三門峽廟底溝、鄭州西山、濮陽西水坡遺址等。這個文化時期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這一時期已經形成了較大規模的建屋而居的聚落,二是是彩陶的燒制和使用。考古實物證明,仰韶文化是繼裴李崗文化之後,在黃河流域興起的一種十分強大的文化,它反映了中國原始氏族從繁榮到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其分布之廣、延續之久、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大約與仰韶文化中、晚期同時的紅山文化是我國東北地區較為重要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存,持續了約2000年。紅山文化分布在燕山以北、大凌河與西遼河上游流域,因首次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而得名,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文化,其生產工具包括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和細石器等不同類型,農具數量甚多,有石耜、石犁、石鋤等。除農業外,紅山文化的飼養業也很發達,人們飼養豬、羊等家畜,有時也靠狩獵、採集為生。陶器分為泥質紅陶和夾砂灰陶兩種,細泥的彩陶用作烹飪,而夾砂的劃文粗陶用來盛放食物。此外,動物型的玉石雕刻是紅山文化的一大特色,豬、虎、鳥、龍等為主要形狀,製作非常精巧,工藝水平極高,紅山文化的玉龍造型簡單質樸,美觀大方,卻成為後期盤龍、紋龍造型的起源。
距今6000年至4000年的湖熟文化是我國江南地區史前文化的代表,因最早在南京市江寧區湖熟鎮發現而得名,其遺址主要分布在南京、鎮江及太湖流域,代表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燦爛文化。湖熟文化遺址大多在河湖沿岸的土墩山丘上(因此又作台形遺址),這一文化時期,人們仍以石器為主要生產工具,但已發現的刀、斧、鏃、魚鉤等小件青銅器和銅礦石、煉銅用的陶缽、煉渣等,表明該文化時期的居民已經掌握了青銅的冶鑄技術。從農具和動物骨的遺迹判斷,農業、畜牧業已有一定的水準,但從大量狩獵工具的出土來看,漁獵仍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大量卜甲、卜骨的出土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占卜活動的熱衷。生活中用的陶器大多是夾砂粗陶,還有泥質黑皮磨光陶、幾何印紋陶和原始瓷器等。幾何印紋硬陶一般都出於文化層的上層,下層則多幾何印紋軟陶。陶器的主要器形有鬲,也有帶角狀把手的鬲、鼎等,這些都是具有地域性特點的器形。泥質磨光陶中有與青銅器式樣相似的和瓿,此外,還有盆、罐、缽、豆等。
以黑陶製作為主要特徵的龍山文化距今5000至4000年,大致與古文獻中的堯、舜、禹時期相對應,其主要遺址有安陽後崗、陝縣廟底溝、洛陽王灣、汝州煤山、永城王油坊等。這一文化時期出現了較多的城址,從而印證了古史記載中的「萬邦時期」,銅器的發明和使用,極大地推動了古代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井開鑿技術又為人們遠離河流谷地向內陸發展提供了可能。此外,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蛋殼黑陶」顯示了當時高超的工藝水平,這是現代技術都難以仿製的,因此,龍山文化又被稱為「黑陶文化」。
關於人類起源的問題,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地區間的爭論更是無休無止。19世紀,達爾文的進化論對人類起源問題提出了新說法。達爾文認為,人是由猴子變來的,而自然界的發展則是從無機物到有機物不斷進化的。1856年,在德國尼安德特發現了一塊距今10萬年的人類頭骨化石,接著,在非洲發現了更古老的類人猿頭骨化石。據此,古人類學家做出了關於人類起源問題的解釋,認為人類的起源主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南方古猿階段,距今300萬年至440萬年;第二階段是能人階段,距今160萬年至250萬年;第三階段是直立人階段,大約從160萬年前至180萬年前起,持續到20萬年前;第四階段是智人階段,晚期智人的形態已經達到了現代人的水平。由於目前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類人化石僅發現於非洲大陸,因此,也有一些科學家認為,非洲是人類共同的發源地。
推薦閱讀:
※針灸醫學的起源與發展 ——摘自:國醫網 日期/時間:2012-03-13 16:34 來源:孟慶和 1942
※張發財 : 洪門起源之續
※分析何為八字,八字的鼻祖與起源
※父母是學霸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論人類的不平等起源……
※漢字的奧秘、起源和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