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部奇葩的印度戰爭預告片中,或許可以明白印度英雄與中國英雄有何不同?
最近看了個好玩的預告片,於是把去年的這篇舊文翻出來重新發下。請先認真看完預告片,再看下文。
https://www.zhihu.com/video/997810822260748288每場戰爭結束,軍隊自然都會遴選出在戰爭期間表現出色的人員作為英雄人物進行宣傳,1962年爆發的中印邊境戰爭也不例外。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隊以陣亡722人,負傷697人的代價,取得了基本殲滅印軍6個旅、斃傷俘印軍8800餘人的戰績,也湧現出了一批戰鬥英雄典型。
無獨有偶。那次戰爭中慘敗的印軍,居然也在戰後大肆宣揚兩位英雄人物。不過,細細品味一下兩支軍隊宣揚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還是別有一番意思的。
先說一下印軍的英雄。1962年這場戰爭,印度人稱之為瓦弄之戰(Battle of Walong),主要有兩個戰場:東段和西段。兩個戰場基本都是按照印軍開始蠶食——中國軍隊警告——印軍無視繼續推進並增兵——解放軍開始反擊——最後把印軍一波帶走後撤軍,這樣一個劇本進行的。印軍所謂的兩個獲得最高戰爭英勇勳章的英雄,都是出現在解放軍反擊階段負責一線抵抗的,東線西線各一個。
印軍方面的東線英雄叫薩貝達?約金德?辛格(Subedar Joginder Singh)。戰爭期間,辛格中尉指揮一個排在達旺附近進行防禦。據「印宣」資料載,10月23日凌晨5時30分,辛格帶領的這個排遭遇了10倍數量並有重火力掩護的中國軍隊攻擊。中國軍隊連續發動了3次200人以上規模的進攻,都被辛格排所擊退。但印軍這個排也死傷過半,辛格本人大腿受傷。天亮時分,當中國軍隊再次發動人海戰術時,辛格親自拿起機槍射擊,殺死了52名中國士兵。子彈打完之後,辛格又拿起刺刀衝下了陣地,刺死了無數中國士兵,再次把中國軍隊趕下了陣地。
中國軍隊敬佩其勇氣,派人勸降。由於當時印軍已經全面撤退,自己也彈儘力竭,防守已無意義,為了保全倖存人員,辛格決定投降。但被俘後,他還很有「氣節」地拒絕了中國軍醫的截肢的措施,最後傷重而死。
而印方的西線英雄叫夏坦?辛格(Shaitan Singh),戰爭中是印軍庫曼團C連連長。在「印宣」的資料中,C連在極為惡劣的天氣和惡劣的地形下突然遭遇了中國絕對優勢兵力的猛烈攻擊。辛格處變不驚,指揮全連英勇抵抗,殺死了大量中國士兵,以至於中國士兵的屍體都把壕溝填滿了。於是中國又調集來了重炮,派人從後山攀上夾攻,而印軍炮兵卻是豬隊友拒絕提供支援,導致陣地終於被攻破。辛格連長堅持到最後邊打邊撤時不幸戰死,而他的連隊則全連覆滅。不過,他們的勇敢戰鬥給中國軍隊造成了1000人以上的傷亡。
(當看到這兩段資料時筆者不禁想吐個槽,因為整個戰爭期間解放軍總共才傷亡1400餘人,其中還包括比例不低的傷病。)
再來看中國軍隊的英雄。對印自衛反擊作戰,解放軍基本上也是按照東西兩線進行部署的。其中,東線作戰為西藏軍區部隊負責,西線為新疆軍區部隊負責。戰爭結束,中國國防部先後4 次授予9名官兵「戰鬥英雄」榮譽稱號,以及一個「英雄集體」榮譽稱號。比較有代表性的,宣傳也比較的最多,也可以說是東線、西線各有一位。
▲「陽廷安班」群雕
東線的英雄就是那個英雄集體——「陽廷安班」。據如今的解放軍第13集團軍149師師史記載,1962年10月20日,負責摧毀塞維拉河岸卡龍據點尖刀任務的該部某團2連6班在班長陽廷安帶領下,全班英勇作戰,他們和5班一起,攻克了敵軍地堡27個,收復了卡龍據點,打死和俘虜印軍55名,繳獲了火炮3門,各種槍支59支,並且還一直攻入印方縱深,為全殲印軍第7旅創造了條件。6班8位戰士有7名在戰鬥中英勇犧牲。關於「陽廷安班」,其實還有一個不為大家所知的事: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個解放軍著名的口號,最早就是出自陽廷安。戰鬥開始後,陽廷安對身旁的戰士喊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跟我來,打進去!」陽廷安犧牲後,6班戰士高喊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班長報仇!」的口號,奮力沖向敵人。戰後,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赴京向毛澤東主席彙報時說道:戰勝敵人,「我們的戰士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毛主席給予肯定:「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當然,解放軍其他部隊也有過類似的口號,但得到毛主席首肯,說的就是這一次。
解放軍在中印之戰的西線被提及最多的英雄,則是一位維吾爾族戰士,名字叫司馬義?買買提,時任新疆軍區騎兵3團機槍連班長。他的畫像至今掛在西北部隊的營區里,筆者前幾年去蘭州軍區時曾經見過。相關資料記載,1962年10月27日,司馬義?買買提率全班乘汽車追殲入侵印軍,途中遭印軍伏擊,汽車前輪被打穿,駕駛員身負重傷,全班人員暴露在距印軍僅50米的開闊地帶。危急關頭,司馬義?買買提端起衝鋒槍勇猛還擊,吸引印軍火力,左臂被子彈擊中,強忍疼痛堅持戰鬥;右下腹再次中彈,司馬義?買買提仍然依託汽車奮力還擊,直至胸部再度中彈壯烈犧牲。英雄行為激勵著戰友的鬥志,為部隊迅速擺脫被動局面,全殲這股入侵印軍贏得了時間。
印方的英雄事迹和英雄戰果,不免有些誇大成分。即便排除這一點,對比兩方的英雄,還是有著很多的不同。
一是,印軍英雄多貴族軍官,中國英雄多平民子弟。兩名印軍的英雄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就是都有軍官的身份,名字也都叫辛格。辛格,在印度的本意是「雄獅」的意思,屬於高種姓剎帝利種姓,「雄獅」之意正好契合剎帝利種姓中帝王和武士的職業定位,自古以來就是社會和軍隊上流的「天選之人」,地位極為顯赫。自然,在印軍看來,推崇這樣能帶兵打仗的精英,對部隊戰鬥力提升非常重要。而解放軍所推出的英雄,絕大部分則來自普通平民子弟,沒有顯赫的身份背景,甚至還有意傾向了少數民族士兵。而解放軍卻認為,士兵是軍隊的基石,所以其從戰爭年代開始,就大力推行官兵一致,並強調基層官兵的主體地位。張思德、董存瑞、黃繼光、邱少雲以及後來的雷鋒、王傑,這些被廣泛宣傳的英雄,都是普通一兵。
二是,印軍英雄多個人,中國的英雄則是集體與個人並存。印軍從英印殖民軍中建立,這樣一支軍隊也相應繼承了強烈的西方軍隊文化特徵,那就是高度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特別推崇在所謂不利條件下堅持戰鬥,以少數精英部隊對陣優勢力量,就算失敗也要堅持到最後一刻的行為。兩名印軍英雄的事迹都有這些價值的體現。而中國軍隊則是中國共產黨在艱難困苦中中一步步建立起來的軍隊。面對殘酷的戰爭,更強調集體的作用,推崇以局部的犧牲換取整體的勝利,推崇互相配合整體發力。所以「陽廷安班」和司馬義?買買提的事迹中,都暗含了這樣的意思。對於中國軍隊的這種優勢,朝鮮戰爭期間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自然最有發言權。中印邊境衝突時,有記者訪問82歲的麥克阿瑟。老人發出忠告:「誰想跟中國陸軍打仗,一定有病!」
三是,印方重英雄的現實榮譽,中方重英雄的精神傳承。兩位「辛格」戰死後,印度國內予以了他們極高的榮譽和較高的撫恤,向他們的家人頒發了榮譽勳章。而解放軍的英雄確定之後,最重要的措施是授予了他們榮譽稱號,將他們樹立為廣大軍人學習的典型。以「陽廷安班」為例,1963年被國防部授予榮譽稱號後,「陽廷安班」就在日常中取代了「一營二連六班」的稱呼,並以此來不斷強化「陽廷安班」的精神和地位。當然,這個班也成了全團重點培養和建設的一個班,選拔最好的班長和戰士,各種大項任務中始終被作為「尖刀」使用。如果大家關注這支駐川王牌部隊的新聞,應該能夠經常看到「陽廷安班」這個旗子。而司馬義?買買提被追授「戰鬥英雄」稱號後,也一直成為新疆軍區乃至當時的蘭州軍區標誌性英模代表人物,他的畫像至今都一直張貼、懸掛在大西北部隊的座座營區。
其實,宣揚英雄、激勵士氣,是各國軍隊常常見的行為,但每支軍隊又有其不同。從中印之戰後兩軍各自宣揚英雄中,就不難發現兩支軍隊在價值取向和文化方面的差別,而這種差異,與各自的武器裝備、人員素質一起,共同構成了軍隊戰鬥力的基礎。1962年的這場戰爭,中國軍隊為何而贏,印度軍隊又為何完敗,是很值得後人細細品味的。
推薦閱讀:
※全世界結個婚要花多少錢?印度嫁女傾家蕩產
※傳統印度菜不完全指南
※氮氣和茶葉結合,大吉嶺紅茶原來可以這麼好喝
※黑印度專題——嚇尿的王公
※中印戰爭對印度造成了哪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