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到底該如何處理
來自專欄一周乾貨鋪
現在總能聽到大家在說「信息過載」,每天都感覺像是淹沒在大量的碎片化信息里,想看的東西很多,也總會有新的東西出現,但怎麼也看不完。
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開始覺得疲憊,不知如何是好。
於是,不少人選擇逃離,放下手機,回歸書本。
但,這樣真的能解決問題嗎?
在我看來,逃離並非一種最好的辦法。
因為現在我們躲過了手機這一承載碎片化信息的渠道,未來也總會有一些新的渠道出現,倒不如學會正確地看待「碎片化的信息」這件事。
這個時候我們不妨來定義一下問題。「應對碎片化的信息」這個問題里,碎片化其實只是信息的一種表現形式。
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要面對的問題實際上是:「如何處理信息」。
【1】信息的價值取決於接受信息的人能挖掘到什麼程度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先看一張早教故事機的圖片,可以思考一下:你看到了什麼?
這個圖準確來說屬於碎片化視覺信息,我對不同的人從這個信息里看到的東西做了個簡單歸類,大概如下:
①A看到後,會覺得這個東西挺可愛的,可能可以聽音樂,這個是屬於表層信息層面;
②B看到後,可能會思考這個東西的價格、對於小朋友的成長是否有幫助、是否安全等等,這個屬於價值和意義層面;
③C看到後,可能會思考這個東西設計背後的原理、目的,甚至組成材料等等,這個就屬於結構和底層規律層面。
這樣下來,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了:信息的價值取決於接受信息的人能挖掘到什麼程度,具體如下圖:
【2】為什麼我們要「處理信息」?
根據前面的模型圖,我們也可以延伸出對於信息挖掘層次對應的能力(如下圖):
①獲取表層信息,需要理解能力,理解信息的內容;
②獲取價值/意義信息,則需要判斷能力,如判斷信息的好壞、價值與否等;
③獲取結構/底層規律信息,則需要洞察能力,可以看到背後的本質、邏輯。
從圖片我們可以看到:越往上對於能力的要求就越高,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再深入點看。
對於信息的挖掘表面看是能力的區別,本質上是思維認知的差異。
就如同北大徐遠教授說的: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而當人的認知水平到達一定程度後,對於A事物的洞察力等能力是可以遷移到B事物上,因為萬事萬物本質上都是相通的。
所以,這也就解釋了我們為什麼要做「處理信息」這件事,根本上來說是:藉由這個行為,促進自己思考,當思考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形成認知升級,再進一步地完成個人能力的躍遷。
【3】對於微信朋友圈,我的一些看法
雖然前面已經定義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處理信息」。
但談到「信息碎片化」這件事,必不可少地還是需要稍微提一下:「朋友圈」、「X條」等所謂提供碎片化信息的平台。
談到這些平台,很多人第一反應都是:太浪費時間了,一刷完全停不下來。
在我看來,這些平台為人詬病實際上是因為在它們的影響下,我們的注意力被切割成碎片,我們不再擁有專註力,能耐心看完幾百個字的短文已是極限。
人的注意力本就是有限的,如果我們將注意力都用在了這些平台上,其它更重要的事情能投入的注意力也就越來越少了。
那麼,是不是徹底放棄這些平台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呢?
倒不如先問問自己:為什麼我們這麼喜歡刷朋友圈呢?
有的人會希望通過它來獲取信息,有的人是保持存在感,有的人則是將朋友圈作為銷售的渠道等等。
存在即是合理,它存在的意義是值得肯定的,明白自己刷朋友圈的目的後,自然就可以找到解決辦法了。
比如,如果是希望保持存在感,則可以每天在一些固定碎片的時間用來和好友互動即可,就無需耗費大量的時間來做這件事。
如果目的是獲取信息,那麼是否可以找尋一些更好的信息平台等等。
【1】信息收集:建立信息池
處理信息的第一步是建立信息池,將自己需要的、想看的內容收集到一個固定的地方。
而現在信息收集的工具非常多,滴答清單、方片收集、有道雲筆記、印象筆記等等,都是可以體驗的,看個人使用習慣選擇。
那麼,這時候有些人可能會問了:要怎麼知道哪些信息是有價值的,值得收集的呢?
在講述方法論之前,不妨先看看我之前通過找房得出的關於判斷信息好壞的心得。
在我剛到深圳後第一次找房,面對市面上琳琅滿目的招租帖,基本上是處於懵逼的狀態。
滿是困惑的我,還專門跟有經驗的朋友請教,朋友說:看得多了,自然就知道哪些房子比較好了。
直到後來,當我看了一個月的招租帖後,我竟慢慢理解了朋友的意思。
從一開始看帖子感覺都差不多,到後面,我就能看出很多信息了,比如房子是業主直租,還是中介發布的?再比如房子是不是真的如照片里那麼乾淨等等。
所以,如果面對繁雜的信息,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通過大量的閱讀來建立基本的認知。
看多了, 自然就知道好壞了。
【2】信息整理:定期分類
在收集信息時,我們常常出現的問題就是:松鼠病,特別喜歡囤各種資料,資料收集好以後就撒手不管,到最後自己收集了哪些資料,自己都不清楚。
所以,信息的整理是非常必要的,這是讓我們了解自己信息庫存的好方法。
在整理的時候可以這麼做:
①斷舍離:將已經無時效性、無用的信息刪除;
②分類:這裡的分類可以通過建立目錄的方式進行,也可以嘗試打標籤,或者兩者結合,均看個人的習慣。在分類的過程,也能幫助我們全局看自己收集的信息。
【3】信息加工:提煉、重構
只有經過加工的信息,才能稱之為知識。這個過程就相當於將一塊塊的鐵片進行錘鍊,才能變成可供使用的鐵具。
對於已經分類好的信息,我們可以這麼這麼加工:
①提煉:將其中的要點進行提煉,比如講了哪些精華的觀點、引用了什麼論據進行佐證、論據之間的邏輯關係等等。
然後將提煉好的信息進行深度加工,比如做一個行業分析報告、寫成系列的長文,甚至寫書等等。
②重構:在看信息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和信息碰撞出一些新的火花,比如對於某篇文章自己有更好的見解,就可以嘗試對其中的內容進行二次編排等等。
【4】信息應用:知行合一
當信息加工成知識後,接下來就是對於知識的應用,在對知識的不斷實踐後,它才有可能變為智慧。
此外,就如同之前我們在《信息爆炸化時代,該如何做好知識管理》一文中提到的,可以將新的知識補充到個人的知識體系里,起到動態更新、不斷迭代的效果。
這樣長期積累下來,把「信息」變成「知識點」,再把「知識點」變成「知識體系」,然後應用於生活/工作,「知識體系」就自然成了自己的「智慧」。
最後,簡單總結下處理信息的四個步驟:
1、建立個人的信息池,將需要的信息收錄到一個固定的地方;
2、對已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做好相應的分類;
3、深度加工已分類的信息,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4、通過實踐不斷強化自己的知識,完成個人能力的動態迭代。
分享完畢,希望有助:)
更多閱讀:
學會管理時間,一天能有25小時
學會精力管理,到底有多重要
為什麼保險對年輕人這麼重要 | 職場有用功
推薦閱讀:
※碎片化信息的價值:懶惰與慰藉
※如何每天進行碎片信息的接受、整理、消化和吸收?
※思想,將何處安放
※如何理解碎片化閱讀的淺薄?
※如何管理你的碎片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