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急著上天台,根據這條定律那些贏錢的可能馬上就會敗光獎金

先別急著上天台,根據這條定律那些贏錢的可能馬上就會敗光獎金

來自專欄 Dizzy In Science

世界盃才進行了一半,已然成了球迷們的「世界悲」。

一次又一次的爆冷讓很多人輸得血本無歸,天天喊著上天台。

但長遠來看,少數悶聲發大財的幸運兒就真的留得住錢嗎?現實情況是非常不樂觀的。

因為人們對於來得快的意外之財,也容易花得更快,從而成為轉瞬即逝的黃粱夢。

昨晚梅西、C羅雙雙退出世界盃

比如世界上最惡劣的彩票中獎者當屬英國男子邁克爾·卡羅爾

2002年,年僅26歲的他仍是一貧如洗的垃圾工,卻意外買彩票中了970萬英鎊(相當於1億人民幣)的巨額獎金。

原本這巨獎足以徹底改變了卡羅爾的一生,他卻僅8年內就敗光了所有的獎金。

最後,他又重新淪為垃圾工,落得妻離子散的下場。

剛中大獎的英國男子邁克爾·卡羅爾

雖說這只是個極端的案例,但我們很難否認外快賺的錢確實容易花得更快。

這類現象看似習以為常,背後卻暗藏玄機。

試想一下,擁有時的快樂,和失去時的痛苦,哪個更令讓你刻骨銘心?

答案顯然是後者,這是因為我們會產生一種心理效應。

那就是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泰勒提出的稟賦效應。

人們往往會高估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並在決策過程對「避害」的考慮遠大於對「趨利」的考慮。

而稟賦效應其實是來源於我們常見的一個事實:損失厭惡。

沒錯,當我們擁有某個物品時,放棄它都像是一種損失。而我們天生就是不喜歡承擔損失的。

因此,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寧願得不到,也不願失去。

那麼問題來了,要怎樣才能抵消掉損失帶來的痛苦?

為何當我們大手大腳地花錢就不會對鈔票產生「稟賦效應」?難道意外之財在我們眼裡就不是錢嗎?這一系列問題還得追溯到行為經濟學的發展。

一直以來,經濟學上有一個屹立不倒的理性人假設。也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聰明和理性的,總能清醒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任何時候都會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比如當我們更需要錢時,就會果斷拿麵包去賣錢;與之相反,當我們更需要麵包時,則會拿錢去買麵包。

可在現實中,我們往往表現得更「蠢」一些,更多時候靠著直覺來做出選擇,

想減肥卻控制不住美食的誘惑、辦了健身卡沒用就作廢、為了購物瘋狂刷爆信用卡等非理性行為比比皆是。但傳統經濟學一致將這些常見的現象視為是偶然誤差,能夠在大規模市場競爭中自然消除。

直到丹尼爾·卡尼曼和阿摩司·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論橫空出世,才讓經濟學開始變得更有人性。

所謂的前景理論指的是人們在決策過程中對利害的權衡是不均衡的,會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

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和阿摩司·特沃斯基

試想一下,如果你今晚買A球隊的話,一定能賺30000元。

如果你買B球隊的話,你有80%的概率賺50000元,卻20%的概率什麼也得不到。

那麼,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傳統的經濟學是通過效用函數來進行分析:50000×80%=40000,其期望值要大於30000,那麼理性的選擇是買B球隊。

但前景理論認為人們對一無所得的擔憂,遠大於賭一把獲得更高效用的考慮。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會買A球隊,當然實際情況也是如此。

因此,他總結出了前景理論的價值函數,同樣的期望效用(X軸),損失和收益所對應的主觀價值(y軸),是全然不同的。

前景理論的價值函數曲線

在前景理論和損失厭惡的基礎上,經濟學家們設計了一系列好玩的實驗。

例如,現在有兩件東西供你選擇,價格一致的巧克力和咖啡杯,你會選哪個?

當我們對這兩件商品沒有偏好的時候,擁有哪一個都是無所謂的。

那麼,當有人將巧克力和咖啡杯隨機分配到你和其他人的手上。

然後,詢問大家是否願意將手裡的咖啡杯或巧克力和別人交換時,會發生什麼情況?

按理來說,交換的概率大概是50%,但事實並非如此。

一位叫傑克·奈奇的經濟學家就做了上述的實驗。

結果表明,在分到咖啡杯的人中,只有11%的人選擇用咖啡杯去換巧克力;而在分到巧克力的人中,只有10%的人願意去換咖啡杯。

顯然,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手裡的東西比別人的更好,所以不願意去交換。

這個現象引起了另一位經濟學理查德·泰勒的興趣。

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他讓獲得咖啡杯的人充當賣家和沒有咖啡杯的人充當買家分別給咖啡杯標價。他發現賣家給出的要價的中位數是$4.25-$4.5,而買家的出價的中位數是$2.25-$2.75。

而前者足足是後者的兩倍之多。後續類似的實驗中,泰勒也得到了大約2∶1的比例。

泰勒將實驗結果進行歸納總結後,首次提出了稟賦效應。

即人們對往往會高估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

相應地,他也給出了稟賦效應提供了一個數值為2的損失厭惡係數。簡單來說,要至少獲得的2倍以上的快樂才能抵消相同損失帶來的痛苦。

不過,我們大多數時候很少去評估損失厭惡係數,索性就避免失去所擁有的東西,產生敝帚自珍的情結;比如衛冕冠軍容易沉迷於過往成功的經驗而慘遭失敗。人們會高估目前工作的價值,誇大「辭職成本」。

又比如當我們買了股票之後,就格外看好這家公司,起初漲跌如何都捨不得將其賣出。當然,泰勒也提出稟賦效應並不是任何時候都適用的。

當你本來就認為你擁有的東西是用來交換或出售的,就不會出現「稟賦效應」。這也是為什麼花錢購物的時候並不會產生該效應的原因。

但當我們處在賣家的位置上時容易顯得不近人情,身為買家時則會表現地過於小氣。不過,商家打出的「七天不滿意退貨」等看似不划算的活動則正是想讓顧客對物品產生稟賦效應,從而順利地賣出商品。

稟賦效應的提出者理查德·泰勒客串電影《大空頭》

看上去很簡單的稟賦效應,實則踢翻了一個經典的經濟學定理:科斯定理

過去,科斯定理認為,只要交易費用為零,權利的初始分配並不會影響最終的經濟效率。

可一旦引入稟賦效應之後,經濟學家發現人們處在不同的位置上時的表現時截然不同的。因此,初始權利分配直接影響了最終的經濟效率,從而推翻了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的提出者:羅納德·科斯

進一步而言,我們會發現對一種事物的態度,其實會受到初始狀態的影響。

這又衍生出了普遍存在的框架效應。即同樣的事件,表達出來的框架不同,所帶來的效果是可能完全不一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麼一個笑話:

有個吝嗇鬼不小心掉進水裡,好心人在岸邊喊到「快把手給我,我把你拉上來!」但這吝嗇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

好心人納悶了一下,又沖著快要下沉的吝嗇鬼大喊「我把手給你,你快抓住我!」,這吝嗇鬼才一下抓住了這個好心人的手。

可以說,吝嗇鬼前後的變化正是框架效應在起作用。

理查德·泰勒在框架效應的基礎又提出了一個經典理論:心理賬戶

舉個例子,假設你提前買了一張價值1000元的世界盃球賽門票。在前往現場的途中,你發現門票丟了。

你知道現場仍能再花1000元買到同樣的票,你願意再買一張門票嗎?經濟學發現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不會。

相反,如果你之前並沒有提前買票,而準備從家裡出發去現場的時候,發現錢包里有一張1000元的購物卡丟了,你還會繼續去現場掏錢買票看球賽嗎?此時,大多數人是會選擇買票的。

那麼,為什麼產生這樣的區別呢?

泰勒認為在我們心裡1000元球賽門票和1000元購物卡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前者代表娛樂預算,丟了再重新花錢就意味著超支,相當於2000元購買張球賽門票,這會讓我們非常不情願。

而後者是購物卡,雖然它丟了,但並不影響與我們的娛樂賬戶,我們仍可以繼續花錢買票看球賽。正因如此,二者同樣都是丟了1000元錢,卻導致了我們完全不同的消費決定。

所以,泰勒認為我們會在頭腦中為錢和資產建立各種各樣的賬戶,從而管理、控制自己的消費行為。這種做法經常是在不知不覺中完成的,因此人們通常感覺不到心理賬戶對自己的影響。但人們如何將收入和支出歸類,卻可以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消費決策。

當人們把一個賬戶里的錢花光了的時候,他們就不太可能再去動用其他賬戶里的資金。因為這樣做打破了賬戶之間的獨立和穩定性,這會讓人感到不安。

而不同來源收入則會進入不同的賬戶使用。

比如,我們會將把辛苦賺來的錢,和意外獲得的錢放入不同的帳戶中。

正常人不會拿辛苦賺取的2萬元拿去買彩票。不過如果是中獎得來的2萬,拿去買的機率就高很多。

造成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在他心中,兩種情況所歸屬的心理賬戶不同。前者的2萬塊,屬於儲蓄賬戶,需要留著備不時之需;而後者的2萬塊,屬於消費賬戶,裡面的錢就是用來消費的。

你會發現,要說服我們減少對某項花費的預算是相對困難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標準都不同。

我們能做的便是改變自己對於某項花費所屬賬戶的認識。比如趕緊將意外之財劃歸到投資儲蓄等賬戶,便可影響和改變我們的消費態度了。

只是往往還沒來得及做出改變,便馬上將它們花光光了。

*參考資料

Endowment effect. Wikipedia.

劉騰飛,徐富明,張軍偉,蔣多,陳雪玲.稟賦效應的心理機制及其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04):646-654.

楊澍.選擇的推手——專訪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理查德·H·泰勒(Richard H.Thaler)[J].商學院,2010(01):26-28.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出爐!行為金融學奠基者理查德·塞勒獲獎 作者:鄒新月、陳玉琳

書籍:鄭毓煌《理性的非理性》、理查德·塞勒《錯誤的行為》


推薦閱讀:

《中國大陸的經濟:1933~1959年國民收入和經濟發展》劉大中 葉孔嘉
dota2投資學(一)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我從G胖那賺到錢了
經濟關鍵詞之 16 品牌
幾個著名的經濟學的段子,教你如何追姑娘!
央行究竟是怎麼印錢的

TAG:經濟學 | 世界盃WorldCup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