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軍隊建設第一個中長期規劃——巨龍的騰飛(簡式防務1978年增刊)三

中國軍隊建設第一個中長期規劃——巨龍的騰飛(簡式防務1978年增刊)三

來自專欄架空世界若干

第三章1958年至1968年間中國陸軍的突飛猛進

一、陸軍正規化、合成化、機械化建設。

陸軍總部機關建設。中國軍隊在1958年以前可以說是一支大陸軍,甚至可以說是一支大步兵部隊。其陸軍被尊稱為老大哥。不單單是體現在這個海軍空軍防空軍武警等部隊是由陸軍部隊成建制改編而來,更是體現在陸軍的領導機關和總部機關一直不分家。甚至在中國軍隊的55年軍銜上都有所體現,中國軍隊中只有陸軍的步兵部隊的軍銜沒有前綴。此外,中國軍隊的元帥和大將是不區分軍種的,一水陸軍服飾。甚至海軍司令官肖勁光都是一身陸軍的軍裝,在海軍中非常扎眼。但在1958年6月的中共黨政軍議軍會議之後情況得到了改變。中國軍方在原來炮兵、裝甲兵和工程兵領導機關基礎上組建了陸軍領導機關。由元帥徐海東出任司令員,大將譚政出任政委,大將許光達任副司令兼副政委。

陸軍大裁軍。1957年8月的議軍會議上,中國陸軍的32個軍被壓縮為24個合成軍,雖然各獨立兵種部隊被合併進各合成軍,但是依舊被壓縮了50萬人。全部野戰兵力僅130萬人。這次裁軍中,11軍、19軍、29軍、43軍、46軍、55軍、66軍、68軍被撤銷番號。

合成化。裁軍後剩下的24個軍得到加強,成為合成軍。原裝甲兵直屬的8個坦克師,全部轉入各合成軍(其中3個簡編坦克師縮編成坦克旅),此外由組建了16個軍屬坦克旅。炮兵直屬的27個預備炮兵師(其中6個火箭炮師全部拆散分散到各合成軍,又重新組建了3個炮兵師),8個戰防炮師(除戰防炮第3師師部組建反坦克兵學校以外,其餘全部以團為單位轉入,師部改為守備師和海防師師部)全部轉入各合成軍。各合成軍均組建了高射炮旅(1965年起部分合成軍改建為防空旅)。此外,還編入了工程兵、防化兵、通訊兵、汽車兵等特種部隊。各軍所轄陸軍師均進行了整編,每個師均編入1-3個機械化師以及摩托化師,未進行摩托化改編的步兵師也加強了運輸車輛的配屬,基本上實現了師團火力摩托化牽引的要求。1963年7月,中國陸軍宣布初步完成合成軍建設。1963年,陸軍試點組建陸航團和空中突擊團;1966年,陸軍將部分陸航團和空中突擊團合併成空中突擊旅,並將5個空中突擊旅分別編入北京第27軍、38軍,瀋陽第39軍,廣州第41軍,昆明第14軍;在其餘的合成軍內編成1-2個陸航團。

機械化。中國陸軍從朝鮮戰爭結束後一直在加強自己的機械化水準。尤其是1955年,中國軍隊在接收蘇軍原駐旅大地區的第七機械化師的裝備成立第一機械化師之後,對機械化作戰非常迷戀。彭德懷曾經說過,只要10個第1機械化師,他就能打遍亞洲。該師成立之時受中共軍委裝甲兵直接領導,1957年轉歸瀋陽軍區直接領導。該師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幹部處、後勤處和技術處。下轄第1、2、3機械化團、坦克第31團(中型坦克團)、第32團(重型坦克團)、第1、2炮兵團和高炮團,師直編有偵察、通信、工兵等9個營,總員額13572人。全師配備中型坦克137輛,重型坦克22輛,100自行火炮24輛,152自行火炮45輛,裝甲車23輛,各種火炮110門,高炮50門,各種汽車878輛。該師是中共第一支由機械化步兵、坦克兵、炮兵和高炮等兵種組成的合成戰術兵團,是中央軍委和瀋陽軍區的快速機動力量,可以獨立進行戰役戰鬥任務,也可加強給合成戰役軍團。它的成立,標誌著中共陸軍又向現代化邁進了重要一步。但是,也是由於這種機械化師裝備重人員少,造成沒有可持續進攻能力,於是很快,這種師便消失了。1957年8月,第1機械化師奉命進行改編成陸軍第190機械化步兵師,將所屬2個坦克團和第2炮兵團調出,同時充實營連兵力。

A機械化步兵師:1958年3月,陸軍確定以190師為模板確定標準機械化步兵師編製。並以機械化步兵師為作戰主力,編成合成化軍。1961年,台灣戰爭前,中國共編成18個機械化步兵師和23個合成化軍。1963年,中國陸軍共編成28個機械化步兵師。1968年中國陸軍共有32個機械化步兵師。

A1963年機械化步兵師編製:該師下轄3個機械化步兵團(1個坦克營31輛裝備105炮的T54坦克,中國人稱59式坦克,3個裝步營,1個裝炮營),1個自行火炮團(36門152自行加榴炮,18門122火箭炮,18門120自行反坦克炮/36輛紅箭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個高射炮團(54門230自行高炮)以及偵察警通工兵汽車衛化5個營。全師16700人。

B坦克師:1958年3月,陸軍頒發陸軍坦克師/旅編製表,並制定了陸軍坦克師/旅編成時間,初步定於到1963年6月,全軍陸共編成5個坦克師,19個坦克旅,全部歸屬合成軍指揮。其中3個坦克旅由原來裝甲兵所屬的3個簡編坦克師整編而來。理論上,中國陸軍中的作戰支撐力量和突擊力量是合成化程度更高的機械化步兵師,坦克師/旅並不是合成軍的主力作戰力量,也不是主要突擊力量。更多時候是被用作預備隊,或者被拆散加強到某一方向。但有2個坦克師則除外,它們是第38軍下轄的坦克6師和39軍下轄的坦克3師。這2個坦克師與中國陸軍其它坦克師和華約坦克師相比,編製顯得非常龐大,合成化程度高,支持力量強大,基本上可以看做類似於北約裝甲師的存在。當然這2個坦克師也不是一開始的編製就是這樣的,而是在1963年編製調整時候擴充成。

a1958年坦克師編製:3個坦克團(3個坦克營,93輛59式坦克),1個自行火炮團(18門152自行加榴炮,18門122火箭炮,36門120自行反坦克炮/72輛紅箭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個高射炮團(36門230自行高炮)以及特務工兵汽車衛化4個營。全師8100人。

b1963年坦克師(甲級)編製:3個裝甲團(3個坦克營,1個裝甲步兵營,1個裝甲炮營),1個自行火炮團(36門152自行加榴炮,18門122火箭炮,18門120自行反坦克炮/36輛紅箭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個高射炮團(54門230自行高炮)以及偵察警通工兵汽車衛化5個營。全師14600人。

C坦克旅:坦克旅與坦克師相比減少了坦克營數量,但每營擴編1個連,炮兵數量也有所減少,卻增加了1個裝甲步兵營,合成化水準有所提高。主要配屬到次要方面軍區。1961年前在福建、南京和廣州軍區各有1個裝備兩棲裝甲車輛的坦克旅。佔領台灣後,南京軍區將第1軍坦克旅和第1兩棲機械化步兵師轉隸海軍陸戰隊,編為海軍陸戰隊第2遠征隊。第1軍於1963年重新編練了坦克旅,1964年正式改為裝甲旅。

a坦克旅編製:下轄4個坦克營(41輛59式坦克或裝備105炮的60式兩棲坦克),1個裝甲步兵營,1個炮兵團(18門152自行加榴炮/18門122兩棲榴彈炮,18門122火箭炮,18門120自行反坦克炮/36輛紅箭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8門230自行高炮)以及特務營汽車營工衛化營。全旅共5400人。

b裝甲旅編製:下轄5個裝甲合成營(3個坦克連31輛59式中型坦克2個裝甲步兵連1個122自行榴炮連1個自行高炮排),1個炮兵團(18門152自行加榴炮,18門122火箭炮,36輛紅箭反坦克導彈發射車,6門230自行高炮)。全旅6100人。

D摩托化步兵師:到1968年,摩托化步兵師是中國陸軍中數量最多的步兵師,其中一半在1968年到1973年間被改造為機械化步兵師,剩下的大部分則被縮編成機械化步兵旅,極少數3個師則被拆分成6個旅。摩托化步兵師被分為甲乙兩類,其中乙類又被分為北方型和南方型。甲乙兩類主要區別在於甲類師編有1個坦克團和1個高炮團,乙類師只有1個坦克營和2個師屬高炮營。乙類摩托化步兵師中的北方型裝備有59式坦克,在摩步團編有牽引式122榴彈炮和14.5×4高射機槍,並且在步兵營編有100毫米迫擊炮。而南方型則裝備有60式兩棲坦克,在摩步團中也僅裝備了牽引式120迫擊炮和14.5×2高射機槍,在步兵營中也僅編有82毫米迫擊炮。1963年,將原武警11師改回142師為甲類摩托化步兵師劃歸第1軍,第3摩托化步兵師改為機械化步兵師。

a甲類摩托化步兵師編製:1個坦克團(93輛59式坦克),3個摩托化步兵團(3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12門122榴,6門105無後坐力炮/6輛紅箭反坦克導彈發射車,6挺14.5×4高射機槍),1個炮兵團(24門152牽引式榴彈炮,12門122火箭炮,18門105反坦克炮/36輛紅箭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個高炮團(54門牽引式230高炮),偵察警通工兵汽車1汽車2衛化6個營。全師15900人。

b乙類北方摩托化步兵師:3個摩托化步兵團(3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12門122榴,6門105無後坐力炮/6輛紅箭反坦克導彈發射車,6挺14.5×4高射機槍),1個炮兵團(24門152牽引式榴彈炮,12門122火箭炮,18門105反坦克炮/36輛紅箭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坦克(41輛59式坦克)高炮1(12門牽引式230高炮)高炮2(12門牽引式230高炮)偵察警通工兵汽車1汽車2衛化9個營.全師14800人。

c乙類南方摩托化步兵師:3個摩托化步兵團(3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12門120迫,6門105無後坐力炮/6輛紅箭反坦克導彈發射車,6挺14.5×2高射機槍),1個炮兵團(24門152牽引式榴彈炮,12門122火箭炮,18門105反坦克炮/36輛紅箭反坦克導彈發射車),坦克(41輛61式水陸坦克)高炮1(12門牽引式230高炮)高炮2(12門牽引式230高炮)偵察警通工兵汽車1汽車2衛化9個營。全師15100人。

E炮兵師:由中國陸軍原來的預備炮兵師改編而來,其中原來的6個火箭炮師以團為單位分散到各炮兵師,並以原25火箭炮師、26火箭炮師和27火箭炮師的師部和師直屬隊為基礎組建了3個新的炮兵師。此時,炮兵師為5團制炮兵師。1960年,原合成軍直屬的獨立反坦克團被劃入合成軍炮兵師直轄。1965年起,炮兵師陸續被改為3旅制炮兵師。

a1958年炮兵師編製:2個152加榴炮團(54門152加榴炮),1個130加農炮團(54門130加農炮),1個火箭炮團(36門122火箭炮,12門273火箭炮),1個汽車油料彈藥團,偵察警衛指揮衛化工兵修理6個營。全師12500人。

b1960年炮兵師編製:2個152加榴炮團(54門152加榴炮),1個130加農炮團(54門130加農炮),1個火箭炮團(36門122火箭炮,12門273火箭炮),1個反坦克炮兵團(54門120自行反坦克炮,36輛紅箭反坦克導彈發射車),1個汽車油料彈藥團,偵察警衛指揮衛化工兵修理6個營。全師14500人。

c1965年炮兵師編製:1個壓制火炮旅(4個18門制152加榴炮營,4個18門制130加農炮營),1個火箭炮旅(2個12門制237火箭炮營,2個12輛制戰術火箭營),1個反坦克旅(5個36輛制紅箭反坦克導彈發射營),1個汽車團1個油料彈藥團,偵察警衛指揮衛化工兵修理6個營。全師18100人。

F高射炮旅:由原來陸軍獨立高炮團和陸軍軍屬高炮營合併而來。1965年,部分高炮旅撤銷2個高炮營增編2個防空導彈營,改為防空旅。

a高炮旅編製:下轄指揮營,2個57高炮營(18門57高炮),3個230高炮營(18門230高炮營),汽車營,工兵維修衛化3個連。全旅3900人。

b防空旅編製:下轄指揮營,2個防空導彈營(2個發射連,2套紅旗5防空導彈發射系統),3個230高炮營(18門230高炮營),汽車營,工兵維修衛化3個連。全旅3600人。

G陸航部隊:1966年,中國將5個空中突擊旅分別編入北京第27軍、38軍,瀋陽第39軍,廣州第41軍,昆明第14軍,並在其餘的合成軍內編成1-2個陸航團。到1968年,中國陸軍合成軍內編有5個空中突擊旅,22個陸航團。此外,中國陸軍直屬於陸軍航空兵部的還有8個陸航團,4個空中突擊團。

a空中突擊旅編製:下轄4個陸航營2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1個保障營。其中4個陸航營中1個混成營(1個12架武裝直升飛機的武裝直升飛機連2個12架直8直升機的運輸直升機連1個地勤連),1個武裝直升機營(2個武裝直升飛機連1個6架偵察直升飛機6架通訊直升飛機的偵察連1個地勤連),2個運輸直升機營(3個12架直8直升機連1個地勤連)。步兵營下轄3個步兵連1個機炮連,炮兵營下轄1個120迫擊炮連1個107火箭炮連1個導彈連。

b陸航團編製:下轄3個陸航營1個保障營。3個陸航營為1個武裝直升飛機營2個運輸直升飛機營。

c陸航攻擊團編製:下轄3個武裝直升飛機營1個保障營。

d空中突擊團編製:下轄4個突擊連2個特戰連2個炮兵連。

一、陸軍武器裝備的飛速發展

相比與海空防空三軍以及第二炮兵裝備的奇蹟般的發展,中國陸軍武器的發展是在不顯山不露水中進行的。但是他們的發展速度也可以稱為飛速發展。1954年,中國陸軍還是一個以輕步兵為主,以騾馬化炮兵為主要火力單位,兼有部分坦克和摩托化炮兵的二戰中期水準的陸軍。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輕步兵戰術與戰鬥能力達到了有史以來的巔峰,這點經過了朝鮮戰爭的檢驗。但是,中國人顯然對輕步兵巔峰是不滿意的,他們有著更大的野心。共產黨經常將物質看作世界的基礎。中國人顯然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們為了實現他們的野心,將武器裝備看作了第一等的大事。從1956年起,中國陸軍陸續開始給自己換裝各類先進的裝備。並稱為「國產系列」。第一種大規模裝備中國陸軍的「國產武器」是號稱中國第一槍,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在設計伊始就考慮通用化的步兵班武器——56式班用槍族。第一種大規模裝備中國陸軍並大幅領先世界同類裝備的武器是59式坦克。

步兵武器:中國陸軍的步兵武器在1968年前可以說是獨領風騷,以至於南斯拉夫、羅馬尼亞拋棄了蘇聯的步兵班排武器改用中國武器。同樣,在越南戰場上,美國大兵們拋棄手中的M14乃至M16,建起越共手中的56式的現象屢見不鮮。

A56式槍族:56式槍族是1954年下達的研製任務,於1956年設計定型,同年正式投入大量生產。其研製目標是要用一個班用槍族取代正在裝備的53式步騎槍、50式/54式衝鋒槍和53式輕機槍。彈藥上採用蘇聯M43式7.62mm中間槍彈,改成56式7.62mm突擊步槍彈。通過實戰證明,56式槍族是一種性能優良的武器,精度好、動作可靠、操作維護簡便,在越南戰爭前線的戰鬥中表現良好。56式槍族包括班用輕機槍、短步槍和自動步槍。自動步槍中採用木質固定槍托的稱56式自動步槍,採用摺疊金屬槍托的稱56-1式自動步槍,採用金屬樹脂伸縮槍托的稱56-3式自動步槍。短步槍中採用摺疊金屬槍托的稱56-2式自動步槍,採用金屬樹脂伸縮槍托的稱56式卡賓槍。輕機槍中採用固定木質槍托的稱56式輕機槍,採用摺疊金屬槍托的稱56-1式輕機槍。此外,還有採用無托結構的56-4式突擊步槍。各種槍的基本結構完全相同,自動機、復進機、擊發機、導氣系統、供彈具都能在族內各槍互換使用,連同其他零部件通用率達到70%。56式槍族全部採用短行程活塞式導氣系統,其它結構與蘇制AK類似。56式步槍是槍族的基礎槍,其主要零部件都要與56式輕機槍互換通用,因此零件壽命必須按機槍的壽命要求(20000發),但步槍的重量又不得太重。56式步槍閉鎖構件結構是沖鉚機匣,要按20000發壽命要求,節套閉鎖肩部位必然是最薄弱環節。採取的彌補措施是:改變預轉襯鐵在節套上的裝配形式,保持閉鎖部位的完整,不削弱閉鎖肩根部強度,並加強了節套右閉鎖面與其基體的橫向、縱向聯接。自動機的運動、開閉鎖直接影響武器的射擊精度,尤其對點射精度的影響更為明顯。為提高56式槍族射擊精度,圍繞自動機設汁採取了一些綜合措施。加強對自動機運動的導引,機框導軌長度連同復進到位後的輔助導軌。全長為110mm,相應的機頭桿部與機框配合長度為70mm,使每一發槍彈的閉鎖狀態盡量一致。又靠攏了機匣導軌、復進簧、活塞與槍管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復進簧、活塞與槍管中心距離為18.5mm(56沖為25mm),機匣導軌位於槍管中心上方6mm,與活塞、復進簧中心靠攏,使自動機運動平穩,運動件質心降低,減小動力偶作用。減小運動中撞擊,防止射擊時全槍振動影響點射精度。槍機運動為較長行程130mm,保證自動機後退與復進適當能量,控制合理射擊頻率,前後到位撞擊面盡量接近槍管中心並左右對稱。但由此導致扳機護圈與彈匣座之間距離過長,外形不夠美觀。供彈具是鋼板製成的彈匣或彈鼓,常規裝備是步槍配備5個30發彈匣,機槍配備4個75發彈鼓,另有20發彈匣供平時執勤。步槍、機槍供彈具完全互換通用。75發彈鼓快裝彈鼓的結構是一個容彈的扁圓柱體,在圓周的一方安一個彈匣口部形狀的出彈口。供彈時由裝在彈鼓體內的渦卷彈簧帶動撥輪轉動,使槍彈沿彈鼓體內的螺旋軌道轉動,依次送至出彈口被槍機推出彈鼓上膛擊發。由於撥輪上的推彈器作用,彈鼓內的75發槍彈能夠全部上膛射完。56式彈鼓比起俄羅斯的RPK彈鼓,其優點是裝彈、退彈可快速進行。壓一下渦卷彈簧旋鈕,解脫渦卷簧,打開彈鼓蓋,推彈器旋至最後位置,就可裝彈。彈頭朝下,向撥輪上的空位插放,不分先後次序,可以雙手插放,也可兩人同時插放,十分迅速。蓋好彈鼓蓋,旋緊渦卷簧,裝到槍上就可射擊。平時,為保護彈鼓簧,可不必旋緊。當需要退出彈鼓內的槍彈時,只需解脫彈鼓簧,打開彈鼓蓋,翻一下彈鼓就可把槍彈倒出來。除標準的75發彈鼓以外,1963年,開始配備100發的快裝彈鼓。56式有空倉掛機機構,當彈匣內槍彈打光時,槍機自行停在後邊,便於射手及時更換彈匣並裝填上膛。輕機槍上設有同樣的掛機機構,當使用彈匣射擊時,能起空倉掛機作用;當用彈鼓射擊時,不起掛機作用,但機槍持續火力強,槍管升溫高,因此56式輕機槍可利用戰鬥間隙時手動掛機,加速槍管冷卻,以彌補不能快速更換槍管的缺陷。射擊時,需向後拉一下槍機,即可裝填上膛繼續射擊。56式膛口裝置有降噪、消焰和制退防跳作用,還兼作槍榴彈發射器。所以其外觀上就是一個外徑22mm、長125mm、固定在槍管上的槍榴彈發射器。發射器的導環分布在全長上,有良好的導向和閉氣作用。發射榴彈時須關閉導氣孔,使全部燃氣能量都作用在槍榴彈上。槍榴彈自身帶有表尺板。因為槍榴彈發射器的尺寸是國際通用的,所以使用範圍比較廣泛。由於要兼作榴彈發射器,受結構尺寸限制,前部內腔空間較小,不能完全起到消焰作用,所以56式步槍消除槍口焰要靠調整槍管上的導氣孔中心與槍管中心之夾角來逐步實現的。這個夾角由90°、60°、40°、30°直到26°,射擊時槍口火焰由大到小,至26°時火焰完全消失。根據最初4年生產中抽槍進行精度驗收試驗紀錄,統計127支槍,每支槍在100m卧姿有依託單發射擊三靶,每靶20發,得出每支槍三靶平均R50。127支槍總平均R50=3.942cm。至於56式步槍的點射精度,在以上試驗統計中(每季度抽試點射精度),24支槍平均70%密集界20.2×17.44(方向×高低cm)。同樣,在最初幾年生產56式輕機槍抽槍精度試驗統計中,32支槍單發總平均R50=3.59cm,20支槍點射總平均70%密集界16.67×15.84(方向×高低cm)。56式槍族設計時,通過了嚴寒、酷暑、風沙、泅度江河、浸泡海水等嚴格條件的考驗,經過部隊裝備作戰的實踐,證明是完全能滿足可靠性要求的,故障極少。早期曾經出現過早發火、發射槍榴彈時機匣蓋脫落、表尺自動跳碼等問題,但都經過改進得到解決,但 防腐性能仍需改善。在大量生產中質量穩定,每次抽槍壽命試驗,步槍在15,000發射彈過程中達到了無任何故障、無零部件裂紋、無任何功能失效的狀況。

a56式自動步槍與56式輕機槍:最早投產的56式槍族,產量比較低,分別生產了20000支和3000挺。56式步槍全長為950mm,槍管長440mm。56式輕機槍全長為1004mm,槍管長490mm。忽視了結構的先進性,新材料、新工藝也不多,光學瞄準具也未安上,連外觀造型也沒有獨自的特點,於AK47/AKM極為相似。一直被人誤解為AK47/AKM的中國版。

b56-1式自動步槍和56-1式輕機槍:56-1式是56式的金屬摺疊槍托版,結構上槍托右向摺疊,用快慢機代替原來的保險扳把,並移至機匣的左側,很好地解決了槍托與快慢機相互干涉的問題。為了遮擋去除保險扳把後機匣與機匣蓋間的拉機柄讓位槽,56-1式自動步槍加長了槍機框的尾部長度,這樣一來,快慢機處於任何位置都能保證機匣封閉,但也增加了機匣的長度.此外,56-1式輕機槍上加裝了通用導軌,用於安裝光學瞄準鏡等。

c56-2式短步槍:該槍是56-1式的短步槍型,除了將全長減至840mm,槍管長減至310mm以外沒有任何區別。

d56-3式自動步槍與56式卡賓槍:1962年為迎接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5周年慶典,中國陸軍布置了56式穿衣工程,即「6410」工程。具體要求是:在保持56式步槍性能和內部結構不變的條件下,外形要與56式和56-1式步槍有較大變化。一種改變後的步槍重新投產,至少要用兩年的時間來實施製造工具、夾具、模具、量具和生產線的重新布設,但為了保證「6410工程」的需要,須儘早交付新槍,因此「改形」的時間非常緊張。為了應急,從軍內外的3個研究所、2個工廠抽調了16名技術專家,組成「改形攻關小組」,於1962年9月10日開始進行設計。小組內的共識是:要在保證性能不變的前提下使外形有大的變化,只能對槍托、護木、準星照門及彈匣幾個部件「開刀」。經過14個晝夜的連續工作,6個小組出台了6個外形方案,並繪製出外觀彩色立體圖。這6個方案的彩圖於1962年10月5日將向領導機關彙報,被選定以第一方案為主但需繼續攻關。改形小組繼續研究,於10月10日將經過完善的第一方案向更高級的領導部門彙報,得到批准,並要求設計一個新的多功能刺刀。該刀除具有刺刀功能外,還要有匕首、鋼鋸、鋼絲剪、螺釘起子、罐頭刀等功能,該多功能刺刀後來獲得「6410工程」創新獎。於是改形小組又是連續10天,完成12個部件、58張圖紙的設計計算,於20日將圖紙交到了試製工廠。試製工廠在要求高、時間緊、工裝少的條件下竭盡全力趕製,20個日夜連軸轉,於11月10日拿出了3支改形樣槍,與原型槍相比有3個變化:(1)外形獲得突破,既不同於蘇聯步槍式樣,也有別於歐美等國步槍;(2)材料亦有突破,彈匣、護木、握把和槍托使用了工程塑料,手感舒適;(3)金屬表面改用了黑色磷化處理,防鏽性能好,抗磨能力強,這是中國第一次在鋼件表面處理擺脫了發藍氧化的老路。11月16日,將樣槍向高層領導做了彙報,得到領導滿意。隨後攻關小組又對塑料彈匣、塑料護木作了常溫、高溫、低溫和浸河水試驗;加裝了上下左右四處通用導軌,為樣槍配備了微光夜視儀、8倍瞄準鏡,HUD瞄準鏡,激光瞄準燈等附件;重新對設計圖紙進行了細微推敲審定,於12月13日向工廠移交了圖紙,經過90天的努力終於完成了任務。1964年春,在工廠的積極努力下,經過國家靶場試驗考核,按照武器定型管理程序,按時出廠了一批改形的56-3式步槍,及時交付了部隊。同時交付的還有對56-2式短步槍的改形短步槍,56式卡賓槍。(註:56-3總體參考87A自動步槍,只是將槍托改為類似HK416的伸縮槍托。56式卡賓槍是56-3的短槍管型)

e56-4式突擊步槍:56式自動步槍的無托型。為適應傘兵、空中突擊部隊等特殊需求,1962年中國陸軍在研發56-3時候同時啟動了56-4無托突擊步槍的研製工作。該槍首次出現時候被認為是一種全新的步槍,實際上和56-3一樣,該槍也只是在主要結構不動的情況下將槍外形改為無托結構而已。56-4的槍管與56式自動步槍一樣長,但由於採用無托結構,因此全槍長度比56式自動步槍短得多,即使裝上刺刀,也比56式自動步槍時短180mm。56-4把拉機柄移到機匣頂部,左右手均能操作,並用一個提把保護機械瞄具。機匣前方有一個可摺疊的小握把,射擊時可以用於控制槍口上跳,卧姿射擊時,還可以充當腳架支撐地面,提高射擊的穩定性。

f其它變型槍:56式槍族非常成功,以至於,被稱為使用M43彈中最好的步槍。基於這種成功,中國又推出了不少56式的變型槍。其中影響力較大的有以下幾種:

CS/LR14槍族,該槍是在56-3基礎上研製的。包括自動步槍,輕機槍,卡賓槍以及精確射擊步槍。採用了7.62*51mm的NATO彈。目前,巴基斯坦等國已經採用CS/LR14槍族。

60式精確射擊步槍:該槍是1957年中國陸軍、海軍陸戰隊和空軍空降兵一起公開招標的班組精確射擊武器。採用7.62*54mm比賽用彈。基本要求是能在1000米射程上提供精密火力殺傷人員目標,這個系統必須是單人可攜、肩射,能兼容現存的所有7.62x54mm彈種、但使用58式比賽用彈時可在遠射程上達到最佳效果,也能在特定的任務需求中使用53-2穿甲彈。在步槍歸零後,其準確性要求能和53式步騎槍的狙擊型號相等,首發命中的精度應小於或等於1.0 MOA。其他的要求包括:迅速射擊、迅速再裝填和壓制狙擊步槍,殺傷人員的射程與53式步騎槍狙擊型相同或更好,可拆卸的摺疊式兩腳架,供彈具為5發、10發和20發可卸式彈匣,槍管壽命高於5,000發,配變倍白光瞄準鏡(能對付從50~1000米之間的目標),有可拆卸消聲器,配硬式運輸/儲藏箱,整合的1959式通用導軌,配套的維護工具。整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包括:1支採用加長加厚鍍鉻不鏽鋼冷鍛槍管的步槍,4個20發彈匣,4個10發彈匣,彈匣袋,600米後備機械瞄具,兩腳架及安裝到導軌上的適配器,3.5-10x40mm白光瞄準鏡及配套的鏡盒、鏡袋、鏡蓋和防反光裝置等瞄準鏡配件,夜視瞄準鏡,皮製背帶,消聲器,整套系統的儲存和攜行箱,還有武器和光學瞄準鏡的維護工具。以導軌介面來安裝火控系統(光學、後備機械瞄具和激光指示器)。

CS/LR11自動步槍:該槍是在56-3基礎上研製的採用5.56口徑的型號,大量出口到國際市場上。

B56式火箭筒:世界上第一種預封裝的可以發射的火箭和使用後即棄的發射器。由於攜帶和使用方便,因此受到廣泛歡迎。1958年,蘇聯引進並仿製了該火箭筒稱為RPG18。56式火箭筒是一種不佔編製的一次性使用的反坦克武器,用於攻擊裝甲車輛、軍事器材和野戰工事等目標。系統由一個發射器及其包裝的一枚火箭組成。它是攜帶型的,可從任一側肩扛發射,並且只配有一發彈藥。該系統不需要使用者頻繁的維護,只要偶然進行一下視覺上的檢查和一些簡單維護就行。發射器由兩根管子組成,一個套在另一個裡面,平時可作為火箭彈的水密包裝容器。均由用冷擠壓成形的輕金屬管製成,由卡口制動裝置把內外筒相對固定。在外筒上裝有發射機構、擊發機構、保險裝置、瞄準具、密封端蓋和背帶組件。發射、擊發機構由扳機、扳機簧、扳機座、擊針組件組成,點火系統為導火索式,包括火帽、傳火導管和點火具。內管是火箭彈發射筒,筒徑66mm,發射時,必須事先把內筒抽出來,內筒鎖定位置後擊發機構才會自動連接到火箭彈上。早期型的內筒兩側有縱槽,可在導向銷限制下相對於外筒縱向滑動。後來的改進型發射筒內筒兩側取消了縱槽,徑向定位靠擊發裝置上的導槽和內筒上定位凸銷控制,內筒仍可向後直線地拉出,併到最後位置時鎖住。平時存放和攜行時為防止異物進入發射筒,發射筒有前後蓋保護口部和尾部。前蓋與薄鋼帶、彈簧組成合件,另一端扣在後蓋上,當後蓋打開時,此合件脫落。機械瞄準具的前瞄準器為測瞄合一的網路分劃板,分劃板的距離分劃線50~305m,增量為50m。後瞄準器為覘孔式瞄準具,通過其帶孔的有機玻璃板與熱應力彈簧相連,能自動地連續修正環境溫度變化對彈道的影響。火箭彈由66mm的空心成形裝葯彈頭(HEAT)、風帽、觸髮式壓電引信、和一個火箭發動機組成。彈頭位於火箭的頭部(或身體),引信和推進器在火箭彈的尾段。戰鬥部由低碳鋼彈體、鋁錳合金風帽、紫銅葯型罩、主裝炸藥和傳爆葯柱等組成,通過連接體與火箭發動機相連。發動機殼體(連同噴管)用高強度鋁合金沖擠而成,內裝19根薄壁管狀推進劑。葯管前端通過懸掛螺栓固定於固葯盤上,後端懸垂,成為著名的毛刷式裝葯。六個彈簧固定的尾翼安置在火箭發動機的後面。當火箭在發射筒內時,尾翼向前摺疊在發動機邊上。當發射時,推時劑在火箭發動機中完全燃燒,產生1400F的壓力把火箭彈推出發射筒,沒了發射筒的約束後,尾翼在彈簧的作用下張開。這些火箭彈也可通過58式四聯裝發射器發射。作為一件輕巧緊湊的一次性用品,不佔編製,因此56式火箭筒系列可以大量配發到作戰單位中,士兵在使用完後直接扔掉發射筒,不用再背在身上。不過事實上發射完後的發射器還是可以通過專門的軍械人員重新裝填新的火箭彈的。平時訓練時,還有一種彈道相近的次口徑訓練彈,打上目標後訓練彈會破碎成藍色的粉塵。

總重3.5kg,全長攜行狀態775mm,發射狀態980mm,最小射程10m,最大射程1000m,有效射程>350m,破甲深度350mm。

C57式中型機槍:中國陸軍基於蘇聯AK47基礎上設計而來的中型機槍,該設計與卡拉什尼科夫設計的PK通用機槍極為相似,僅僅在槍管和槍托底板有明顯區別。如大多數其他機槍一樣,PK/57式也是開鎖待擊,但自動方式和閉鎖方式都是AK步槍式的,迴轉式機頭和AK的一樣都是兩個對稱的閉鎖突筍,只是PK/57的槍機更大更堅實,因為它需要發射底面比較大的7.62mm有底緣彈。由於是開鎖待擊,因此PK/57式的擊針是半固定在槍機框上,擊針可以從槍機上分離出來,但當機頭在機框導軌引導下旋轉向前時,擊針會鎖定在機框上,當機頭閉鎖後就會打擊底火。PK/57式的機框也是與AK的相似,只是旋轉方向相反,比較大比較重,而且形狀稍為複雜一點。PK/57式也是長行程導氣活塞式,而且導氣活塞也是通過連桿與機框相連,並與機框一起運動。導氣活塞和連桿都是鍍鉻以提高耐腐蝕能力,導氣活塞和機框是通過鉸鏈連接。PK機槍沒有有緩衝器,但57式則有。PK/57式槍族的導氣活塞和導氣管都在槍管下方,導氣管通過一個彈簧鋼銷固定在機匣上,維護時可以拆卸下來。導氣箍固定在槍管上,通過導氣孔調節器與導氣管相連。調節器有三個位置。位置「1」是基本設定,在維護過的槍上使用,位置「2」和「3」是用於多次射擊後部件有污垢時,導氣調節器可以用彈殼作為調節工具。根據俄國的文獻,PK的理論射速是每分鐘650發,而57式高一些,達到800發。這是因為PK沒有高射速所必須的緩衝裝置,雖然可以通過調節導氣孔提高射速,但不推薦這樣做,因為會增加機匣和操作部件的磨損,縮短槍支使用壽命。車載型採用有抽氣功能的導氣調節器,避免廢氣進入車內。機匣是用1.5mm鋼板衝壓成U形,用鉚接和點焊裝配而成。機匣頂蓋也是用鋼板衝壓成形,在機匣前方用鉸鏈固定,在機匣後方通過一個彈簧鎖固定。拋殼挺與AK類似,也是通過鉚釘固定在機匣內。PK的拋殼口在機匣左側,有一個用彈簧銷定位的防塵蓋,而57式則有兩個,可以左右互換射擊。PK/57式的拋殼沒有AK那麼強,彈殼拋出左方約1米遠。槍管節套鉚接在機匣前方,與AKM的方式類似。快速更換槍管的鎖定裝置與郭留諾夫SG43/SGM機槍類似。槍管是區別PK和57式最容易的方法。PK的槍管比較重的,有縱向凹槽,而57式的槍管則比較輕(2.35公斤),無凹槽。槍管在連續射擊500發槍彈後就應更換,但更換速度比不上同類型的機槍。更換槍管時,要先取下彈鏈並退出膛內槍彈,然後壓下受彈器蓋彈簧卡筍,打開受彈器蓋。由於受彈器座與受彈器蓋共用一根軸銷,所以受彈器座也可隨之旋轉開啟。槍管固定栓的解脫方式和SGM重機槍的相同。固定栓解脫後,再向前拉槍管,把槍管從機匣中卸下。裝甲車輛上使用的使用更重的槍管,以提高持續火力,因為在車輛上要更換槍管並不容易。57式槍族的槍管和槍膛都是鍍鉻的。57式槍膛為右旋4膛線,纏距225mm。槍管長602mm,不包括消焰器或其他槍口裝置在內。槍口部有一左旋M18×1.5的螺紋,用於安裝消焰器或空包彈發射器。早期的消焰器形狀與M14的類似,有五個縱向的長形排氣孔。更最近的型號比較短,而且是圓錐形,也有五個排氣孔。槍管上有一個提把,既可以用於提槍也用作更換槍管時的提手。消焰器是漏斗形式樣的消焰器,與PK早期型號有所不同。扳機座固定機匣下方,包括扳機護圈。扳機裝置與RPD非常相似,也非常簡單,而且也是開膛待擊。放置式的保險機柄位於扳機座的左邊,只有二個位置:保險和全自動,並沒有提供半自動射擊能力,畢竟對於通用機槍來說也用不上半自動射擊。57式機槍採用硬木材的槍托。PK/57式鋼製槍托底板上有一個活蓋,內裝清潔工具,57式有一個鋼製支肩板。油壺就裝在槍托內。手槍形握把和槍管提把通常用淺紅色的酚醛塑料材料製成。57式採用100發快裝彈鼓或彈鏈供彈方式。彈鏈採用25發短彈鏈,該彈鏈可以組裝成200和250兩種長彈鏈。輕機槍狀態下一般使用100發快裝彈鼓,重機槍狀態下使用大型彈藥箱。57式的三腳架比PK的三腳架輕了3.2KG,只有4.5KG。該三腳架很容易地在平射和高射兩種模式之間轉換。每隻腳架都能摺疊,方便攜行,或在高低不平的地平時調整各自的高度。摺疊攜帶時,三腳架很容易讓一個人攜帶。與其他三腳架一樣,該三腳架也需要沙包以增大平衡性。該三腳架能通用於PK和57式,後來,蘇聯也採用這種三腳架。

技術性能:全長1192mm。槍管長645mm。線膛部分長550mm。膛線

4條,右旋。表尺射程1500m。有效射程1000m。瞄準基線長663。mm。空槍重7.5kg。理論射速800。戰鬥射速高於350。槍口初速825m/s。槍口動能3871J。火線高300mm。

其餘略


推薦閱讀:

《蒙元東征-設定初稿》
目錄兼穿越的背景世界介紹:假如德國贏得了一戰:世界大戰的遺產
時間線(4)
百年:第一章(2) 逢災年三州千里大旱 求活命十縣萬人逃荒
咱在認真的想……主角的選取問題

TAG:架空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