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不是美德,生氣才是

忍耐不是美德,生氣才是

來自專欄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忍耐不是美德,生氣才是

作者:蕭蕭依凡(富書籤約作者)

前段時間,因為「炮轟」某人,沉寂許久的崔永元老師「火」了一把。

其中的是非曲直,暫且不表,他的憤怒讓很多人覺得「接受不了」。

在大眾眼裡,崔老師幽默親民,突然當眾大發脾氣,高調得有點不像他。事實上,但凡對崔老師有一定了解的人,就會知道,他其實挺會生氣的。

正式離開央視之前,崔老師曾多次提出辭職,屢屢被勸回,最終離開是由於一個特殊的契機。

2013年,電視台進行微博管理,要求每個人簽合同,保證不參與各種討論。

崔老師拒絕了,他覺得,這是他的發聲權,不該被剝奪。

後來,一系列事件之後,台里就簽字放他走了。

離開央視之後,崔老師徹底「放飛」了憤怒,與方舟子等人就轉基因問題爭論,與司馬南反目成仇,痛批湖南教育廳。

微博成為他的主戰場,他在網上跟各種人吵架,儼然一個老憤青,他為那些與己有關或無關的事情忙碌,替大眾發聲,也為自己發聲。

2014年,魯豫有約老友記第一季中,節目組邀請了崔老師。

訪談中, 魯豫不解地問他,為什麼要跟別人這樣爭?

他說,那些人是網路流氓,「必須有人站出來跟他們干「,而那個人就是他,他可以辭了職跟他們干。立場分明,態度堅決。

他勇敢地行使著生氣的權利,他用行動告訴大家一個道理,面對不良現象和心懷不軌的人,忍耐不是美德,生氣才是。

只是,他這一生氣,毀了很多人的三觀。

人們不解的並非是事件真相,而是生氣本身。

很多人疑惑,崔老師,你為什麼就不能忍一忍嗎?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因為很多人,包括我們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

從小,長輩們告訴我們,忍耐是一種了不起的美德。

於是,遇到事情,很多人選擇忍一忍:多大點事兒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過去了。

久了,我們就模糊了忍耐的界限,生活不易,有時固然需要點忍耐。可是,忍耐的緣邊在哪裡,很多人已經不清楚了,只是一味地麻木忍耐。

讀書時,遇到校園霸凌,我們忍一忍就畢業了;工作中,遇到同事背後捅刀,我們忍一忍就過去了;結婚後,遇到家暴,我們忍一忍傷口就癒合了。

很多人就是這樣,大度能忍各種奇葩的人與事,卻偏偏忍不了「生氣」,他們自己不生氣,見不得,也看不懂別人的憤怒。

他們看不懂鄭爽在《這!就是鐵甲》中發飆,覺得她發脾氣的樣子很可笑;他們也看不懂黃子韜在《創造101》中生氣,覺得他發怒的樣子好沒風度。

鄭爽發飆,是因為裁判讀秒讀慢了,這很不公平;

黃子韜的某次生氣,是因為練習生們接力搶歌單時,一個女孩不慎摔倒,其他人繼續跑,沒人去扶她,這很不善良。

他們的生氣,都很貴。要知道,很多事情,並不會因為忍耐變好。

不懂得生氣,你可能連自己的生活都捍衛不了,更談不上做一個純粹高尚的人。

美國著名心理醫生派克曾說過:「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裡,要想人生順遂,我們一定要學會生氣。

這裡所說的生氣,不是無理取鬧,而是對壞人惡事的抗爭,是有理有據的自我保護。

做壞事的人,不會因為對方的忍耐而幡然悔悟,那些欺負你的人,不會因為你的忍耐而收手。

大多時候,忍耐只會成為善良者的軟肋,縱容了品行不良者。

所以,面對不良現象,忍耐解決不了問題,卻往往會將情況變得更糟糕;而一個人一味忍耐,容易變成被欺負體質,宿命般地遭受更多的不公和欺負。

前段時間,一個學妹又辭職了。

這是她兩年內第三次辭職,每次辭職,理由大致相同,那就是她又遇到「壞人」了,學妹口中的壞人,是那些「欺負」她的同事。

每份工作中,她總是輕易就成了便利貼女孩。

最初,同事讓她幫忙帶午餐,列印資料,她欣然答應;她還常常頂著大太陽幫同事買奶茶,因為大家覺得外賣不如她快。

後來,同事的家人忘帶鑰匙,她打的幫同事送回去;接著,同事家的寵物需要洗澡,也由她代勞;因為脾氣好,受了委屈不反抗,她還時常替別人背鍋。

不管別人多過分,她都忍了,一聲不吭,最終,每份工作中的被欺負,都以她靜悄悄辭職收場。

每次辭職,她都希望,下次能找到一家民風淳樸的公司,遇到一群善良的同事。

然而,事實是,如果她繼續忍耐下去,她遇見「好人」的概率很小。別人的放肆,越來越多的「欺負」,不過都是她用忍耐慣出來的。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叫「破窗效應」,該理論認為,不良現象若被放任,會誘使人們仿效,進而變本加厲。

以一幢建築為例,如果它有破窗,且總不被修好,那麼將會有破壞者砸壞更多的窗戶;若是無人居住,破壞者們甚至會霸佔建築,或者更誇張地損毀它。

該理論適用於各種犯罪行為,也適用於人性的陰暗面,以及日常中的小壞小惡,適用於社會大環境,也適用於個人生活。

  • 在不良行為面前,一個保持忍耐的人,就好比一棟破了窗戶的建築,你的忍耐,就是暴露在對方眼前的「破窗」。

只有放棄忍耐,才能把破損補上,繼續忍耐只會讓人覺得犯錯是零成本的行為,進而變本加厲地「挑釁」,這種心理,是人性的陰暗面,不分國度不分年齡。

作家三毛在《西風不識相》這篇文章,講述過一段忍耐與生氣的經歷。

1967年,20歲出頭的三毛,去西班牙留學,帶著謙卑、溫和,處處退讓,可是,人際交往卻並不順利,而是越變越糟糕。

不知從何時起,寢室的公共和個人衛生,都歸她負責,她不僅要鋪自己的床,也鋪別人的床,起初默默地鋪兩個床,然後是三個、四個。

她的衣服和鞋子也成了公共物品,起初,大家有借有還;後來,大家見她好說話,開始自己動手;每天吃飯時,五六個女孩子同時穿著她的衣服,談笑自若。

此外,她還要幫晚歸的舍友開門,替人收衣服,幫洗頭的同學捲髮,她成了最忙的人,卻出力不討好,宿舍衛生不過關,大家認為都是她的責任。

還好,年紀輕輕的三毛,本能地使用了憤怒,改變了局面,重新掌控了自己的生活。

有一天,舍友偷瞭望彌撒的甜酒,統統擠到她的床上,坐著、躺著、吊著,傳著酒喝。

三毛不喜歡她們這樣,於是說了四次——好啦!走啦!可是,沒人理她。

後來,她們被院長發現了,院長不分青紅皂白,認為是三毛帶的頭。

這次,她徹底憤怒了,又吵又叫又打又鬧,場面一度很難看,可是接下來,一切都變了。

她做好了滾蛋的準備,奇怪的是,她沒有滾,也沒有被要求道歉。

她變得冰冷有原則,任著性子做事,那些同學倒反過來拍她馬屁,後來的時光,三毛在宿舍過得十分愉快。

你看,修好那扇破窗的,不是忍耐,而是生氣。

  • 有時,人生恰恰需要一點憤怒,來挑明底線,擊退那些源源不斷的入侵者。

有些人不「識相」,那就只能給他點顏色看看,否則,在他眼裡,你的忍耐可能是懦弱,或者是樂在其中,卻唯獨不是善良。

所以,遇到事情,請收起息事寧人,認真思考兩個問題:值不值得忍耐?忍耐能不能讓一切變得更好?

不要等到忍不了了,才選擇反抗,更不要覺得自己還能承受,就繼續默默忍受,你是自己人生的唯一負責人,要儘早儘快、有理有據地捍衛人生。

也永遠不要勸別人忍耐一些,從來沒有什麼感同身受,你永遠不知道對方到底承受了什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一旦被觸犯,他有生氣的權利,也應該有點血性,拍案而起。

作者簡介:蕭蕭依凡,富讀書籤約作者,管理學碩士畢業,著有暢銷書《僅有一次的人生,就要酣暢淋漓地活》,長篇都市愛情小說《餘生,請對我好一點》火熱上市,簡書@蕭蕭依凡,微博@蕭蕭依凡2016。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認知學院

推薦閱讀:

改變真的這麼難嗎?(三)
職場新人如何正確地處理工作與生活的關係?
很實用的人際交往小常識(精闢 共勉)
百家講壇-人際交往法則(上)
跟領導一起吃飯,如何打開話題?

TAG:人際交往 | 生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