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閩語學習筆記—傳教士的羅馬字(一)

閩語學習筆記—傳教士的羅馬字(一)

13年下載了一本書《晨光——英國聖公會女部在福建建寧府工作的故事》(The Light of the Morning: The Story of C.E.Z.M.S. Work in the Kien-Ning Prefect),當時覺得這本書會涉及了一些傳教士羅馬字的事,但是一直沒去看,上周突然想起這本書才開始讀。

一、傳教士學習建甌話的情節

書中生動記述里這本書的作者(Mary E. Darley)學習建甌話的情節,讓我們得以一窺傳教士學習建甌話的狀態:

他們的確請了本地教師(完全不會說英語),陌生的語言是他們的第一關:

看來當時學建甌話的場景讓她印象深刻,連漆紅的桌子,先生撥弄豬尾辮(nià ciě)這樣的情節都描述出來:

他們的教學方法原來是從讀八音開始:

「sêng」(城)in an ordinary tone of voice means「city,」in a lower one(信),「believe」;spoken with a grunt(神),「spirit」 and said sharply(心),「heart」and so on with countless other words.

從她的描述來看,陰平的確是一個短促而特別的聲調,陽平是個「ordinary」的聲調,33或者44這樣吧。而陰去低於陽平,所以是22?陰上是「spoken with a grunt」不知道她是不是在形容可能出現的嘎裂還是單純說咕噥下類似個 「純低調」。

二、初學小插曲

另一個小插曲是由於她說錯一個辭彙引起的一陣爆笑,令她難以忘懷。她把「買m? cǎu」(蜜棗;IPA:mi tsau)說成「買m? cǔ?」(親吻;IPA:mi tsy),這個錯誤爆發出尖叫和笑聲,以至於之後她經常被問:

趙瑪利還給亞建寧府附上了一張圖,在她的認知里在「建屬七縣」里說著五種不同的方言,不知道她覺得是哪五種。(Our Kien-Ning Prefecture is about the size of Wales, and contains seven provinces, each larger than average English counties, in which five distinct dialects are spoken. There are six walled cities, and thousands of villages…)

三、這本書的作者「diàn sister」是誰?

看書的時候就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英文的書里基本不會提他們的漢名,而中國這本的文獻基本都是漢名,兩邊很難對起來。

作者說到,他們來華工作時都取漢名,因為他們的本名在當時的中國人聽起來顯得很奇怪。(Upon our arrival in China as missionaries, we are each given a Chinese surname, for our own would sound foreign, and even unintelligible to the natives, who never question our right to those we assume.)

回到本書,封面上作者名Mary E. Darley,在書中她被稱呼為「diàn sister」,然而建寧羅馬字里是沒有diàn這樣的音節的,所以我懷疑是diàu(趙)字之誤(後來看到作者的另一本書CAMEOS OF A CHINESE CITY,裡面拼寫果然是diàu,看來漢語拼音為了避免un混淆把au寫成ao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既然Mary,又被稱為「diàu sister」,讓我想到縣誌里的趙瑪利亞。她1897年來建傳教(跟《晨光》記述一致),愛爾蘭都柏林人(難怪書中多次提及都柏林大學),「屬於傳統貴族的基督教家庭」,她創辦的心光瞽矇工讀學校,還以建寧方言改編盲文進行教授聖經。

趙瑪利亞28歲(1897年)來華,65歲(1934年)因病回國不久逝世,在建工作37年。她後來又寫了一本書,CAMEOS OF A CHINESE CITY:KIEN-NING CITY(中國城市的瑰寶:建甌)

這本書才剛開始看,挺有意思的,裡面描述詳盡有趣,算是前一本的續集,其中一些對韻母的描寫也十分有意思。


推薦閱讀:

【閩中】沙縣富口鎮蓋竹村字表(附上中古音韻地位、廣韻註釋、康熙字典註釋)
表情包 | 發出莆仙話的聲音

TAG:語言學 | 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