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關前和明朝真正的關係

清入關前和明朝真正的關係

來自專欄煮酒品史小專欄

清朝入關前,同明朝的關係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不僅是一個嚴肅的歷史問題,也是一個涉及民族關係的敏感問題。通過各種史料不難看出,實際上清朝入關前同明朝的關係從未達成「兩國」狀態。我們應該看到建州女真本為明朝屬部。自從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就開始了經略東北,而本來游牧在朝鮮的建州女真。也囊括到明王朝的統治範疇之內。建州衛為明朝正式冊封的少數民族土司,在事業關係上隸屬於遼東都司,一度隸屬於奴兒干都司,行政關係掛靠在兵部之下,這樣過去了兩百多年。

努爾哈赤在遼東崛起後,開始使用「女真國國主」之類的稱呼,但是這個時候是背著明朝自稱的,明朝當局並不知情。在他的領導下,建州女真曾經同明朝遼東地方官員劃分過一個「界碑」,這個界碑里的文字,根據熊廷弼的奏疏是這麼說的:

其碑文有所謂:你中國,我外國,兩家一家者,種種悖謾。此界碑之大畧也。

不過,這之中的文字不過是熊廷弼經過轉述而得來,首先建州女真是不可能簡單地說「我外國」,在雙方盟誓的碑文上應該寫注有建州方面自認的國號,事實上後來努爾哈赤、皇太極同袁崇煥講和之際,就曾使用過類似「滿洲國」一類的國號,可見於滿文老檔之中,不過,滿文老檔是經過清朝若干次重修之後,其主要目的就是篡改清朝先世同明朝的臣屬關係,所以其原文可能本來是下對上的,談遷在《北游錄》里曾說建州在明朝的文書中,曾自稱「敝國小邦」就是典型的證據。

在這裡要聲明的是,明廷從頭到尾都沒有承認後金自稱一國的狀況,在主觀上,明清戰爭對於明朝而言一直都是中央政府同地方土司政權的戰爭,和播州戰爭的性質一樣。大明朝從未承認後金的國號,曾同明朝方面展開議和接觸談判的皇太極,後來曾在諭文里抱怨說:「逮至朕躬,實欲罷兵戈,享太平,故屢屢差人講說。無奈天啟、崇禎二帝,渺我益甚,逼令退地,且教削去帝號,及禁用國寶。朕以為天與土地,何敢輕與!其帝號國寶,一一遵依,易汗請印,委曲至此,仍復不允。朕忍耐不過,故籲天哀訴,舉兵深入。」可見大明朝從未承認後金的國號,實際上,明清之間交戰不斷的重要原因恰恰是後金希望明朝承認己方對遼東的佔領以及正式國號,甚至為此可以取消稱號,易汗請印(實際上崇禎初年,皇太極尚未稱帝,根本無帝號,可見清朝方面所謂削去帝號顯然是後來潤色,不足取信)。上述矛盾貫穿了整個明清戰爭的全部,即使到了崇禎末年松錦決戰之後,明廷依然不承認清朝方面的國號,即使此時雙方已經展開新一輪議和,崇禎也沒有直接給皇太極下過一封文書,他倒是給陳新甲下了個文書:

諭兵部尚書陳新甲,據卿部奏遼瀋有休兵息民之意,中朝未輕信者,亦因以前督撫各官未曾從實奏明。今卿部累次代陳,為保其出於真心。我國家開誠懷遠,似亦不難聽從,以仰體上天好生之仁、以復還我祖宗恩義聯絡之舊。今特諭卿部便宜行事,差官宣布,取有的確信音回奏。

難怪皇太極會氣瘋了,因為即使在此時崇禎依然把建州當成其下屬來看待,直接給陳新甲下令而不是用兩國平行文書之體,顯然在對等待遇上崇禎並未鬆口。直到南明時期,史可法和多爾袞的回書,才用了「大明國致大清國」的寫法,此時南明有求於清朝,試圖獲取一些利益偏安江左,並且妄圖和清朝一起鎮壓農民軍,南明朝廷此時有求於清朝,當然不可能還跟崇禎一樣高高在上,不過,這文書也僅僅是史可法發給多爾袞的而已,未必能證明南明朝挺進行了根本轉變。

綜上所述,明朝從頭到尾就不承認清朝國號,也不承認清政權同自己平行,且不說此舉是否明智,至少在明廷剛看來後金(清)僅僅是自己的屬部,並非平等對待之敵國,而明清矛盾確實是一個國家內部地方民族政權和中央政府的矛盾,何況在文化上清朝融入中國文化心態,自認為自己是「中國」,清朝時期的中國概念更具有現代含義,顯然,那種認為清朝非中國的觀點,顯然是大水沖了龍王廟,先問問他家崇禎先帝是否答應。


推薦閱讀:

戰鬥民族的雙面性
在塔里木大學就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八學者激辯:我們時代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
伏羲與炎黃共為中華人文始祖
我看「人文性與工具性」

TAG:人文 | 明朝 | 明朝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