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行記—對「習以為常」的反思
來自專欄書該怎麼讀
今年2月春節時去埃及旅行,有些感觸始終放不下,拖到現在才寫成文章。這不是講埃及旅遊攻略的,而是講因為旅行,有了對比,我看到了過去「習以為常」的事情。獲得了新視角,把平常看出了不平常,思維上有了變化。所以斷斷續續抽出時間,記錄下來,也算給自己一個提醒。
這篇文章不短,紙面終究還是難以完全傳達心裏面的感受,希望有緣人能自行感悟,或許這就是一個改變的契機。1.導遊米多
米多是個埃及人,但他看上去像是西班牙裔美國人,你看過電影《速度與激情》里的那種男主角嗎?戴著墨鏡,很壯實,短短的鋼絲髮質剪個寸頭、皮膚略微有點黝黑的帥哥。
米多是我們旅遊團在埃及的導遊,他工作時和平時都不穿埃及傳統的長袍子,在埃及這個國家,他算是現代化和世俗化的力量。
第一次見面時,他站在旅遊大巴頭一排拿著話筒跟大家說,以後可以叫他米多或者多米,很多中國客人其實記不住他這個老外的名字,心裡記成多米,就是很多大米的意思,不過米多已經習慣了。
米多全程跟了我們7天,沿著尼羅河的走向,從埃及最南部的城市阿斯旺一直向北,到最北部的地中海城市亞歷山大。埃及這個國家幾乎三分之二都是撒哈拉沙漠,只在延尼羅河兩岸能長些植物讓人類生存。
尼羅河很多中國人都熟悉,80後以前的人幾乎都看過一部電影叫做《尼羅河上的慘案》,那時候物質貧乏剛解決,但精神上依然貧乏。電視上的節目不像現在,異域風情的東西很少很少,所以每一部都會被看過很多、都會被記住。
出發去埃及之前,我們在北京的機場集合,領隊給所有人做心理準備,她說埃及還不是發展中國家,而是「第三世界國家」。這意思就是說比發展中的還要落後。
對此,我也沒有什麼概念。是很窮?基礎設施差?很不方便?甚至有動亂和恐怖分子?不知道。埃及是伊斯蘭教國家,反正穿長袍的伊斯蘭教國家都會會給人一種極端和恐怖主義的印象。
去之前,我對這個國家的了解並不多,僅限於上學時課本所學,它在北非,文明古國,有金字塔、沙漠和駱駝。它的人種不是黑人,信伊斯蘭教,至於和阿拉伯人是不是一種人就不清楚了。
在我的想像中,埃及人就是《阿拉伯的勞倫斯》那樣的。騎駱駝,包著頭,拿著彎刀,懷揣著古蘭經遷徙的人。
臨走前補看了兩部關於蠍子王和木乃伊的電影,對理解現實世界裡的埃及也沒啥用處,但對金字塔更期待了,腦子裡就帶著很多未知上了飛機。
事實上,埃及和中國的東亞文明完全不一樣,和中國小城市都不能比,和我們想像中的埃及也完全不一樣。這倒是一次顛覆認知之旅。
如果去歐洲或者美國,它們只是更發達更富裕一些,過去看過很多讀過很多歐洲和美國的資料,是可想像的。而埃及是超預期的。
但也正是這些想不到的才是旅行的意義,才是讓你開眼界、碰撞你思維的價值所在。
2.零錢
米多去過很多國家,他的老家在埃及紅海沿岸的城市赫爾格達。這裡石油資源豐富,他爸爸過去開了一家石油公司,家庭條件好讓他能在埃及上私立學校,能在開羅大學學習希伯來語,之後又到韓國首爾和中國北京留學。不過他的爸爸幾年前破產了。他這個二代就得出來自力更生了。
在北京,米多也住過地下室,成了個外國北漂。一開始他在北京語言大學留學時住的是留學生宿舍,兩人一間的,可是同屋住的是韓國人。米多嫌韓國人吃很多蒜,又臟又經常放臭屁,於是就搬了出來。韓國人在哪都很討厭,這倒不意外。
米多在中國學會了漢語,在埃及就能做導遊帶中國團掙錢了。在埃及,導遊工作獲得的收入能讓他過上中產階級生活,這讓他能好過些。
米多的父親有不止一個老婆,他媽媽已經和爸爸離婚了。在伊斯蘭教里,男人可以娶四個老婆,但前提是要公平對待,也就是說要買房子買車子得每個妻子都有一份。做不到就不能娶。米多賺了錢除了養活自己,還得養他離了婚的媽媽。偶爾他會去看看爸爸,米多目前他還沒有結婚。
米多人很好,在埃及很多景點,他都會幫圍堵在車門口的小販問一下車上的人有沒有想買明信片、錢幣、冰箱貼的,但他只會很快地問一兩遍,也不會打擾大家。通常,這些東西也就一兩美元,但中國客人都不怎麼感興趣,很少購買。
米多自己還在車上代賣過埃及特產椰棗,還有不知是哪裡生產的虎骨膏藥貼。這些東西是他朋友的,但可能他也會有提成吧。除了這些之外,如果你需要,也可以找他換一些錢,把人民幣換成埃及鎊,或者把埃及鎊換成人民幣。把整錢破成零錢,米多也很樂意幫忙。
除了導遊解說之外,米多確實幫助大家解決了很多實際的問題,提供了額外的服務。我就買了一箱十二盒椰棗,米多多送我們一盒,米多賣的埃及椰棗不僅是一顆棗,還加上了一顆大杏仁,吃起來味道就更香了,就不同於迪拜或者其他中東阿拉伯國家加工的光禿禿的椰棗。
就像米多個人命運一樣,埃及這個國家在最近二十年也同樣經歷了越走越差的命運。如果把埃及這個國家看成一個人,它還沒有米多這麼幸運,還能靠一技之長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它跌得很慘。而與之相比,中國則實現了現代化,大量農民進城,溫飽後小康,小康後又能消費升級出國旅遊看世界了。
米多不會給客人兌換美元,儘管美元在這個國家是更硬的通貨,隨處可用。但因為埃及的浮動匯率制,每一天美元的匯率都會變,而他如果攢一段時間美元去換埃及鎊,可能就會損失很多。而對一個跟團導遊來說,每天找銀行兌換也不現實。
在第一站阿斯旺,也就是有阿斯旺大水壩的那個阿斯旺,在尼羅河上我們坐了三角帆船,這是一種埃及傳統的船,兩個人操縱一條船,船夫就穿著傳統的埃及服飾,一個長筒袍子,赤著腳拉著桅杆和風帆,出海時升起帆,風吹著帆就能開動了。
在船上,船夫會給客人表演簡單的埃及舞蹈,以此來獲得一點小費。相比船夫的熱情,中國客人似乎都很冷淡。在國內,表演完之後鼓完掌,完了就完了。埃及是個有小費文化的國家,服務員幫助你後你應該給他小費。
表演完之後,船夫收到了很少的幾張人民幣。在領隊提示下,客人們幾乎都「意思了」一點。人民幣在埃及也部分通行,比如上廁所時就要一兩塊錢,但是如果用埃及鎊,也就只需要一兩埃鎊。可實際上那時人民幣兌埃鎊的匯率是1:2。用埃及鎊更加划算。
船夫不想留人民幣,他又找領隊想兌換一下。在埃及當地,領隊當然是想要埃鎊和美元,不想要人民幣啦。換不了人民幣,船夫又拿大張的埃鎊找領隊想換成埃鎊的零錢,領隊也沒換。
領隊在船上用漢語對我們說,埃及當地也缺零錢,哪怕你去銀行破錢,都不一定能破開。這是一個貨幣上缺零錢的國家。不同於我們,零錢多的是,還有硬幣。甚至都已經進入微信支付時代了,都不用現金了。這要是在中國,就用二維碼掃碼打賞了。
我最後只記得船夫臉上黝黑的皮膚,皺紋,還有一點習以為常的無奈的眼神。他可能經常會遭到拒絕。在這個上廁所仍然要收費的國家,破錢也是需要成本的。
在這裡,可能你買一罐可樂,小鋪子里就不找你零錢了,頂多再給你一罐,湊出你給的價格。這種坑遊客的不光彩也被寫進了眾多埃及旅遊攻略提醒。而這種貨幣的緊縮,走之前也在旅行攻略上看到了,所以我一直會有一種擔憂,去了埃及買東西不找錢,當地人可能會欺負你。
沒有錢,也沒有信用,其實他們的經濟就受影響了。購物不放心,一個國家的旅遊業的信譽讓一小撮佔便宜的壞商販搞壞了,其實是非常不值得的。但似乎落後國家要發展成熟都得經歷這種過程。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才知榮辱。
3.文物
旅遊業是埃及支柱產業之一,老祖宗給他們留下了讓別的國家羨慕的古文明遺迹,埃及人躺在上面吸引歐美和亞洲人觀光就能獲得大量收入。這個國家有阿斯旺大壩,有椰棗,有食品飲料礦泉水,其他的我就沒聽說有啥輕重工業了。
埃及有很多戰鬥機是向中國買的。埃及人用的一部分手機也是中國品牌的,在那裡,華為和oppo設立了工廠。
中國的旅遊業也很發達和豐富,有古迹有風光有多民族文化,可埃及就只有沙漠和古埃及文明,法老、木乃伊和金字塔。條件有限決定了埃及人只能「啃老」幾千年前古文明留下的遺產。
埃及中部城市盧克索,這裡相當於埃及的「西安」,古迹很多,好像隨時能從地底下刨土刨出些文物來。在大巴車上看,田野里不經意間就會出現一塊地,用繩圈起來要進行考古發掘了。路邊又有殘缺的大石像架起了腳手架要修護一下了。
盧克索最牛的地方是這裡有帝王谷。所謂帝王谷,就是很多古埃及的法老不再建地上金字塔之後,他們就在帝王谷集中修地下陵墓。金字塔太容易被盜墓者盯上,而地下墓穴就能埋葬起他們的金銀財寶,不那麼吸引盜墓賊,還可以把自己做成木乃伊,不受打擾地期待靈魂復活。帝王谷風水好,面朝著城市,位於太陽西落的方位,很多任法老最後都葬在這裡。這感覺跟陝西境內很多漢朝古墓一樣,都是古文明的集中地。
在王的墓穴中,自然會有很多寶貝,以及壁畫。幾千年下來,寶貝或被盜或安放在博物館裡,壁畫因為沙漠乾燥的原因,有所保留沒有脫落乾淨,墓穴甬道牆上屋頂上很多畫是黃的、藍的還清晰可見。
沿著通往墓穴深處的甬道下去,那些壁畫根據古埃及文明的說法,寓意著墓主人會順著墓道在死亡中走向另一個重生。畫上多是狼頭人身,還有沒穿多少衣服的古埃及人,蛇、鳥和太陽、星星,以及象形文字。
墓穴里原本規定不能拍照,但仍然會有人拍照,有時候看守不管,有時候他心血來潮也會管一管,因為這畢竟是他的名義上的職責,但他時常處於不盡職的狀態。看守一般都是穿著傳統服飾的大爺。很隨機地管,有時候一個白人和一個亞裔人在對房頂拍照,他過去跟亞裔人說話,而不管白人老頭仍然仰著頭舉著相機在那拍照。
一般,所謂「管」就是看守讓你刪掉照片,但你也可以不刪,而是給他賄賂,一兩美金,放在手機下面一起偷偷遞給他,這樣他會讓你離開,跟你說一兩句你也不懂的話,可能就是叫你下次注意吧。這已經成為了一條明規則了,明到攻略里會告訴你,同行的人也會告訴你。
實際上,拍照肯定會損害那些古老的壁畫,讓穿越數千年的壁畫脫落。大量遊客進入,他們的呼吸、觸摸本身也會損害壁畫。在中國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我第一次感到脫離人世間的極樂震撼就是看到莫高窟的壁畫,也是上千年的遺留。但在那裡並不讓拍照,中國工作人員也會嚴加看守。這些遺留會被當作寶藏一樣,被嚴肅對待被尊重,不容毀壞,彷彿你偷偷拍一下都會內疚,都會讓牆壁立刻褪色一樣。可是埃及好像沒有實力建立起保護措施,也沒有意願大量花眼下的錢保護過去的東西給未來的人創造收益。
埃及人不那麼盡職。有的看守還會幫你拍更裡面的畫面,那些遊人進不去的地方的畫面,然後向你收小費。他們似乎並沒有保護的意識。這不僅僅是缺保護費的原因了,簡直就是對文物的態度就很隨意,就像我們對待紅燈時過馬路的態度一樣,紅燈亮了就停一下,不停也沒關係,該闖就闖,哪天你開心了就等等。
對他們來說,文物古迹太多了,這就是他們的日常。中國飛速更新城市和農村的樣貌,但埃及很長時間都不變。在埃及開羅的國家博物館,埃及保留文物最豐富的地方,很多石像就隨意地擺放,沒有欄杆,你可以去觸摸它,幾千年前的東西,誰不想觸摸個歷史呀。可摸得人多了,石像就開始變黑了。這要是兵馬俑像,老遠就得攔起來,怎麼會讓你摸呢?可對埃及來說,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沒了、壞了,以後沒準還能挖出來呢,先眼前用著吧。
中國八十年代以前也是這個樣子,長城上隨便摸、隨便刻字,隨便卸下磚頭拿回家修房子。它們對當地百姓來說,跟村頭的草垛沒啥區別,那會內心就不豐富,怎麼可能看得出「意義」這回事。落後的人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有人不遠千里花錢來看這些,既然願意花錢,我們還是趁機掙點錢吧。以後,誰能管得了以後呢?
4.垃圾城
即使是在紐約,我們看照片也會發現很多街道上有塑料袋呀,紙杯啊,有垃圾這都正常。人多的地方都會有垃圾,無論是發達國家的城市還是發展中國家的。
但是開羅,埃及的首都,中東北非人口最多的城市,它垃圾多得讓人出乎意料,讓遊人崩潰。在去往開羅之前,阿斯旺和盧克索,城市裡沒有北京和上海那樣的高樓大廈,跟中國四線縣城一樣,一片城鄉結合部的感覺。多是兩三層樓,還爛尾,沒建完人就搬進去住了,髒兮兮的河流垃圾堆。
開羅垃圾多是出了名的,它有個稱號叫「垃圾之城」。米多還專門給我們講過,希望大家不要告訴朋友們,這裡垃圾多,發展中國家發展後就能解決這個問題。相信他在北京也看到過沒有垃圾的首都是什麼樣。
在開羅,在金字塔附近的旅遊區,街邊的垃圾都是壘成半人高的,連成片的,成山的,都難以想像。我懷疑這個城市這個國家就沒有環衛系統。在中國再小的城市都會有環衛部門,有環衛工人掃馬路,可這裡沒有。或者有但也是癱瘓不作為的。
你能想像沒了警察,沒了消防員,沒了公立醫院,沒了學校,沒了自來水廠,沒了電廠,沒了電話局和互聯網,沒了公交車和地鐵,沒了這些會怎樣?你可能想像不出來。我們默認城市應該配全基礎設施和公共部門,但開羅就能給你缺一個。
人很容易把自己的生活環境當作「理所當然就這個樣子」,習以為常,畢竟生下來就能看到環衛工人,他們十幾二十幾年都一直出現,沒有缺過位。其實幹凈的環境、走在路上不用擔心治安都是很多人共同努力做出來的,我們是沒有感受到背後付出的辛苦。這些來得容易就容易讓人忽視它,不珍惜它。
就像點外賣一樣,幾個按鍵很快就下單了,等著一頓飯送上門。可在這背後,程序員掉了多少頭髮寫了多少代碼,送餐員高溫和下雨下雪大冷天的都得送,大廚得不停地炒菜,多方之間還得結算錢,這麼多後台的工作在消費者這就被簡化輕鬆了。我們和城市的關係就是城市也不告訴你一聲,悄悄地就把公共服務都給了你。
在這埃及,所有的都得自己做。在中國我們只要付出錢就行,但第三世界國家,零錢都沒得用,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服務,要浪費很多時間,還擔心很多。文明和資本主義福利了我們,也改變了我們無意中習以為常的世界的邊界。
開羅不僅是旅遊區有成片成片的垃圾,一條街一公里長,一公里都有垃圾,有的巷子里還有打包了的垃圾。垃圾本身彷彿就構成了埃及的又一大奇蹟。很窮的國家沒錢買東西消費,不會有這麼多垃圾,富的國家會處理垃圾。這麼多垃圾明擺著擺在路邊,老百姓天天看到,也生活在垃圾堆里,外國遊客也能看到,去訪問的國外元首也能看到,依然這樣,只能認為是國家對此卻無能為力了。我覺得這真是一種奇葩的存在!
不單是平民區,城區到處都一樣,城郊富人區和高科技園區能稍微好一點。可能我這麼說,你還是無法想像。真是超出想像。連搜索都無法完整呈現垃圾之城的全貌來。我希望你不要看到。
5.經濟倒退
多米2011年參加了在開羅解放廣場舉辦的數千人規模的反穆巴拉克大遊行,那天廣場上開了槍。多米也嘗到了催淚瓦斯的味道。我相信那時候他肯定很恐懼,這種感覺會存在於記憶中,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或者命運。
他說他現在很後悔參加那個抗議遊行。那時候他還是個年輕的學生,在埃及最好的大學開羅大學學希伯來語,家庭條件尚可,還能考慮留學。他後悔的不是看到了流血感到政治的殘酷,而是他在幾年後感到自己反對錯了人、感到國際政治的殘酷。埃及的經濟徹底倒退了。
埃及是中東傳統的地區強國,幾次中東戰爭都有埃及挑頭參戰,跟以色列對打。再早他獲得過蘇聯支持,獨立後總統納賽爾就把埃及帶上了自強的道路上。穆巴拉克二十多年的強人統治讓埃及有了穩定,有了經濟發展。
可是從獨立到現在,我們拉長時間看看代表性的匯率變化。埃及鎊最早兌美元是2比1,後來穆巴拉克時期,就5比1了,自從他下台,幾年之間埃及鎊匯率就泄到了現在的17比1了。人民幣兌美元很長時間是8.3:1,現在才6.4比1,還漲了。與匯率一起變差的是埃及的經濟,工作機會少了,收入少了,買麵包都更貴了。總統經常換,一個國家博物館的新館中國三年能搞定的卻建了20多年還沒完。
如果國家經濟更好,政局更穩定,像米多這樣的中產階級生活會更好,就不會下滑了。由奢入儉難,所以米多會後悔,作為一個個體參加了那場遊行,還站錯了陣營,被美國佬忽悠了,推動了對埃及人來說錯誤的歷史發展。
看一看埃及的周邊,整個中東,受美國價值觀的影響,阿拉伯之春等等把埃及、利比亞、伊拉克、敘利亞、突尼西亞、葉門、索馬利亞等等國家都搞亂了。民主並不適用這些地區,美國只是為他們自己的利益考慮,他們並不在乎這些國家動蕩之後的命運,這是米多得出的結論。
從一個有文化水平有國際視野的人嘴裡聽到這話,我是相信的,也深有觸動。不穩定是我們80後這一代沒有切身感受的東西。我們生活在一個穩定和公共安全持續保持在高水平的國家,就像擰開水管就有乾淨自來水一樣,沒人會去想到這事還要付出努力。穩定不是天然的嗎?強有力的執政黨震在那裡不就行了嗎?其實也需要做很多工作,你看不到,但背後有大量的人在做工作。而想毀掉這個穩定的也有大量的人在做工作。
就像茨維格說的那句名言一樣,「命運的饋贈都標好了價格」。如果到了不白送的時候,你就要自行承受代價了。
開羅大學是中東最好的大學,中東各國的人都會到埃及留學。在發現石油之前,中東北非其他國家都是窮得叮噹響。早年埃及還向外輸齣電影,中國人也會看。而沙特這樣的保守國家甚至都法定不讓建影院,不讓看電影娛樂,直到今年才廢除,建第一批影院,過去他們得開長途到鄰國阿聯酋的迪拜或阿布扎比娛樂消費。
米多在開羅大學學希伯來語,希伯來語就是以色列的母語。埃及規定男人要服兵役,米多就在軍隊里當翻譯來服兵役。不過以色列是不會給埃及人簽證的,所以米多在埃及學了很長時間的以色列話,卻沒法去以色列耶路撒冷看看哭牆,還有那裡的清真寺。
6.自我幻覺
這次埃及行給了我一些感觸,回來後想想最大的收穫是獲得了一種新視角。
就是看自己習以為常的身邊事時,把熟悉變陌生,找到背後之所以是這樣的原因,去感恩所有付出努力的人。只有這樣,你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意義,才能不會因為過於自我,而不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很多背後事,你不去探究,就不會看到,或者視而不見,輕視它忽略它。
父母對子女的付出;一些人在自己擅長的事上因為自己有點天賦而傲視合作者;富二代和嬌寵的成年巨嬰輕視別人的勞動付出;另一半就該為你花錢,花錢才證明你愛我,等等等等,拿這些來看,這都是相對容易理解的能反思的習以為常,還有更多的可能無法言說,每個人遇到的不一樣,也更難發覺。
我們都像溫水中的青蛙,慢慢的,水溫就變成了體溫,成為一體。在水裡的青蛙就很難再發覺水溫的異常了。
每個人一輩子都需要打破「自我」的幻覺,需要從「自我」這個殼裡出來能看到「別人」,看到平常背後的不平常之處。也只有這樣,人才能更成熟,也能和別人不一樣。
但這需要機會。也許是一次旅行,也許是一次與死亡擦肩而過的險境,也許就是一次讓你跌得很慘的大的挫折。溫水不容易走出來,常態不容易脫離。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就是命運的偶然性。還有,就是不舒服和痛苦造就了成長的你,一直都是舒適區那會有問題的。
從撒哈拉沙漠望向紅海,人在這世上它的命運可能就是這樣一粒沙子。
**********
我的知乎Live: 1. 日記,一個小眾成長利器 ; 2. 年輕人的高效讀書方法論 ; 3. 綜合刻意練習、1萬小時天才理論和異類視角,看通往成功和自我實現之路你要具備什麼?
推薦閱讀:
※在旅行中有沒有遇到過難忘的風景?
※出差前要做哪些準備?攜帶什麼東西?
※途鴿榮獲國家旅業 「最佳全球WiFi翻譯機供應商」大獎
※來一場只為看鳥的旅行
※(1 條消息)如何讓媽媽同意一個女生和4個男生出去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