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方言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07-11
《國歌》有句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如今,中華民族未必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漢語方言卻的確是到了相當危險的時候。 漢語方言,自古就有。《論語·述而》:「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說明孔子平常講方言,讀書、主持典禮(贊禮)的時候講標準語。《禮記·王制》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的話,隋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篇》也說:「夫九州之人,言語不同,生民已來,固常然矣。」漢語史的研究也證明,漢語方言現象跟中華文明史同樣古老,同樣悠久。漢語史、音韻學、方言學等學科的研究還證明,現代漢語各方言尤其是南方的吳語、閩語、客家話、贛語、湘語、粵語等方言中,保留了程度不等的上古至中古漢語的語音特點。例如,閩語、客家話、粵語中保留了一些上古漢語沒有「舌上音」(類似j、q、x與zh、ch、sh之間的聲母)、「輕唇音」(f等齒唇音聲母)的痕迹;吳語、湘語(湖南省中小城市以下人民所說的老湘方言)中,保留了中古漢語聲母的「全清—次清—全濁」對應系統;閩語、客家話、贛語、粵語、吳語、晉語等保留了上古、中古漢語語音的入聲系統。取吳語的聲母,加上粵語的韻母、聲調,基本上就是隋唐音韻,今天的人們就能領略到唐詩的韻律,韻味,理解辛棄疾詞所說的「吳音媚好」。 為了保存祖宗留下語言,千百年來,人民尤其是南方的人民,作出了可歌可泣的努力。其中,客家人的精神尤其感人:為了使語言能代代相傳,不輕易變化,他們一直恪守著「可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古訓。 可是,這些好不容易才得以保存下來的古代語言特點,最近一二十年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衰落的情形,可謂觸目驚心:環北京地區的許多大中城市,例如河北省的保定、石家莊,山西省的太原、大同,年輕一代基本上都只會說普通話,而不會說方言了。據說,方言成了地痞流氓二流子的專用語言。吳方言、湘方言等部分地區,濁聲母已消失殆盡;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等的入聲韻尾,-p、-t、-k三分系統正在變得殘缺不全乃至合併為一個喉塞尾。我最近做了一點調查,發現,80、90後來自方言區的大學本科生、研究生,許多字已經只會普通話的讀音,而不知道家鄉話的讀音了。換言之,在他們的語言結構里,漢字的三個讀音系統:方言白話音、方言讀書音、標準語(普通話)讀音,前兩個系統,已經降低到相當於「文盲半文盲」水平,不太會讀了。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漢語方言就會大面積、大幅度淪陷,消失。 每年回南方老家,我都會發現,能跟我用地道家鄉話交流的人,在日漸減少。倘若我也跟唐朝詩人賀知章那樣,「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有朝一日,就會出現這樣的悲慘局面:家鄉再也沒有一個能聽得懂我說家鄉話的人! 方言的衰落,不是單純的語言演變,它必然會出現「多米諾」效應:建立在方言方音基礎上的地方戲曲,跟鄉音密切攸關的鄉情,都會發生變化,由濃轉淡;古音韻特點的消失,會讓人們跟包括唐詩宋詞在內的文化遺產之間的聯繫,日益淡泊,直至完全丟失。 我沒有興趣做遺老,一味哀嘆方言的衰落;我也不認為,方言現象會徹底消失。事實上,古往今來,方言演變一直就存在著兩股力量:向心力和離心力。此消彼長,鹿死誰手,還很難說。但是,我認為,目前普通話對於方言的鯨吞蠶食,速度過快,很可能會對文化的多元化,對地域文化的保存、保護、發展,對於人們的鄉土情懷,產生不利的影響;還可能會讓許多人尤其是上年紀的人,產生不適、暈眩的感覺,突發心臟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乃至危及生命。因而,特作此小文,算是給有關方面、給大家,提個醒,敲個警鐘。 2010-11-19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跟加藤學漢語
※「船」和「床」的讀音怎麼區別?
※行走在漢語寫作的高原上——讀張煒的《你在高原》
※《漢語知識 》_現代漢語的佛源辭彙
※教外國人學漢語的最大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