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日常工作規範第一講:班主任的每一天
07-11
第一節: 打招呼教學過程:一、教學案例視頻:「我跟老師打招呼,老師不理我」晨會課上,我與學生討論「怎樣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學生各抒己見,提了很多建議。我點頭肯定了他們的觀點。我微笑著總結:「同學們都說得很好,老師知道你們都是有禮貌的好孩子。從現在開始,從你們與老師的問候開始,我們一起努力!」這時,我班的楊陽同學站起來,看上去有些激動,認真地說:「張老師,我們每天跟老師打招呼,很多老師都不理我們的。」「哎,是的。」有不少學生附和著。他們肯定與楊陽有過同樣的冷遇。聽著孩子的話,我的心猛地一顫。是啊,我們每天進校時,孩子們見了我們就熱情地跟我們打招呼。我們呢,是無暇顧及呢?還是不屑一顧呢?總是習慣的騎著車子徑直衝到了校內,忽視了回應孩子甜甜的問候。孰不知,孩子們會怎麼想,會有怎樣的感受?最近我看到一項調查,結果顯示:98.6%的學生見到老師能主動問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師主動跟學生問好或打招呼。面對98.6%和9%這樣懸殊的數字,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和警醒。師生關係是一種非常獨特的人際關係,教師的行為有時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應該平等、友好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自覺地去尊重每一位學生。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內心情感體驗,注意在一些生活細節上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關懷備至、小心翼翼地去觸及那些稚嫩的心靈。第二天早晨,我騎車到校門口看見值日的學生齊刷刷地站在大門兩邊。他們正等著向我問好呢。我趕緊下了車,推車進入校園。孩子們端端正正地給我行了個隊禮,甜甜地問了聲:「老師早!」我沖他們點點頭,微笑著回敬了一句:「你們早!」這本來微不足道的頷首一句話,竟然會讓學生們很感動。他們沖我一個勁兒地笑。有個小女孩湊近同伴的耳旁說:「老師跟我們問好呢!」我從孩子們那一張張笑靨如花的小臉上,讀出了他們的幸福與滿足。看著孩子們,一種愧疚油然升起,孩子,老師太大意了。從此,我見到學生都要主動地與他們問好,因為我想留住美好,留住幸福。 教育,不能忽視細節。教師本來就是在學生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會貽誤一顆心,一個生命。關注每一個細節,就是關愛每一個生命。關注細節,研究細節,善待細節,我們才能將教育做到極致。二、案例分析走進任何一所中小學,都會隨時聽到學生向老師打招呼的聲音:「老師早!」「老師好!」,而老師回應學生打招呼的情況很難與學生「對等」。這的確是一個引人深思的現象。張暉老師寫的案例讓我們對校園中的這一現象有了很深的感受,也引發我們思考。1、張老師是一個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師。(1)張老師利用晨會時間對學生進行禮貌教育,這既是班主任常規性的教育內容,也是他教育責任心的反應。但是,學生們的發言使他的心「猛地一顫」:「張老師,我們每天跟老師打招呼,很多老師都不理我們的。」「哎,是的。」有不少學生附和著。他們肯定與楊陽有過同樣的冷遇。學生對老師是講禮貌的,而老師卻不理會學生們的問候。張老師給自己也是給我們大家提出了一個普遍的而卻尖銳的問題:我們是無暇顧及呢?還是不屑一顧呢?總是習慣的騎著車子徑直衝到了校內,忽視了回應孩子甜甜的問候。孩子們會怎麼想,會有怎樣的感受?習以為常的現象,暴露出了深刻的問題。一些教師對學生「打招呼」的冷漠,實質上是對學生人格的不尊重。教師應該平等、友好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自覺地去尊重每一位學生。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內心情感體驗,注意在一些生活細節上與學生進行心與心的溝通,關懷備至、小心翼翼地去觸及那些稚嫩的心靈。張老師的認識是深刻的,體現了教育者應有的教育理念和熱愛學生的情感。我們佩服張老師敏捷的感受能力,而且能夠及時地反思,迅即認識到問題的實質。(2)知錯必改,張老師又給我們做出了榜樣。張老師認識到自身的問題,立即改正:第二天早晨,張老師騎車到校門口,看見值日的學生齊刷刷地站在大門兩邊。他們正等著向老師問好呢。張老師趕緊下了車,推車進入校園。孩子們端端正正地給他行了個隊禮,甜甜地問了聲:「老師早!」張老師沖他們點點頭,微笑著回敬了一句:「你們早!」這本來微不足道的一個動作,一句話,竟然會讓學生們很感動。他們沖張老師一個勁兒地笑。有個小女孩湊近同伴的耳旁說:「老師跟我們問好呢!」孩子們的反應,使張老師有了新的感受:我從孩子們那一張張笑靨如花的小臉上,讀出了他們的幸福與滿足。看著孩子們,一種愧疚油然升起,孩子,老師太大意了。張老師從此以後不再是被動的回應學生「打招呼」了,而是見到學生都要主動地與他們問好,因為張老師想留住美好,留住幸福。張老師以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言行打開了建立和諧師生關係的突破口。我們應該向他學習。2、給張老師幾點建議:(1)既然張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教育過程中,發現了學生們對老師有意見,而且不是少數人的意見,可以就此機會讓學生幫助自己找找在處理師生關係方面的缺點。學生們肯定會有積極性的。如果當時時間不允許,不妨給學生們留個「作業」:同學們,你們提的意見太好了,我想,你們可能對老師還有很多的意見和建議,每個人都想一想,找個時間幫助老師,好嗎?如果這樣做,可能還會發現師生關係方面更多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師生關係會出現更新的局面。(2)張老師在班上發現的問題,不只是一個班級的問題,涉及到全校和更多的老師。張老師的認識如此深刻,當然會想到如何在全校解決這一問題。這樣,整個學校師生關係的情況就會有新的改善,大大有利於「和諧校園」的建設。學校的素質教育會得到新的升華。如果張老師已經這樣做了,可以在文章的最後補寫出來。如果準備這樣做,可以寫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沒有想到這一點,就令人遺憾了。當然,有的班主任你會想:我僅僅是一個普通教師,人微言輕,很難對全校發揮什麼作用。你不妨想想,你有學生呀!他們的作用可能會很大的。(3)張老師還可以在師生如何「打招呼」的方式方法上有新的嘗試,通過與學生討論,改變非常普遍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打招呼」形式。比如,早晨第一次見面,問候語可以靈活一些:「老師早!」「老師好!」「您早!」「您好!」等等。而老師回應學生的語言也可以更靈活些:「你早!」「你好!」「你今天真精神!」「好帥呀!」「好漂亮!」等等。「打招呼」強調發自內心,真誠而不是應付,對學生說些簡明的「讚美語」,對學生更具激勵性。一天里,師生再次見面時可以用微笑、點頭、擺手、擊掌、撫摸(教師對學生)等多種方式「打招呼」,自然而親切。(4)心理學家提出,「打招呼」是一種陽光心態的反映,核心是尊重人,對人熱情的問題。「陽光心態」使人產生舒適感,幸福感。教師要保持積極的陽光心態。三、案例拓展:因為學生的問候而煩惱一直倡導「尊師」的我正在被陣陣「老師好」的聲浪包圍著。只要走出辦公室,「老師好!」「老師好!」就不斷傳入耳中。這種拖著長腔甚至有點刺耳的打招呼形式已經讓我有些膩煩了。真的,有時一個同學能問到五次好,我無奈地應付著。久而久之,連點頭也懶得動了,只抬頭看他們一眼,甚至一走而過,不留一絲痕迹,可學生依然熱情不減。其實我不願回應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這個班級中有幾個調皮的孩子,他們見到老師總是大聲喊:「老師好」。如果你回應,他們立刻就說:「老師好,老師妙,老師呱呱叫」。為了避免這種難堪,我往往對這種問好敬而遠之。也只是覺得這是孩子們淘氣,沒有刻意去在乎和解決這些事,沒想到竟有人主動找上了我。那一天,我從二班下課,一班的陳一亭老遠就喊:「老師好」。陳一亭是我們班最調皮的男生,可能那些問好就是出自他的思想,我不願理他,心裡「嗯」了一聲,繼續向前走去。陳一亭不滿意地嘟囔道:「老師,你怎麼不擺我呀?」聽到這句話我心頭一震,立即停下腳步,不好意思地說:「對不起,老師剛才沒有聽見」。然後又真誠地對他說:「陳一亭好」。他撓撓頭,顯然沒想到我的舉動,有些羞慚地說:「老師也好」。這件事讓我久久不能釋懷。我在想:這種特別的問候是在故意搞笑,還是想引起我的注意?而我,作為一個班主任,竟然不採取任何措施,妄圖逃避,這樣做合適嗎?我不斷地捫心自問。既然他主動找到了我,這就是最佳的火候了,我應該出面來解決這件事。於是,在上課時隨著一聲「起立」我大聲說:「同學們好,同學們妙,同學們呱呱叫」。這一聲猶如平地驚雷,炸開了鍋,同學們嘰嘰喳喳地說了起來。陳一亭等幾個男同學笑了起來,有幾個女同學問:「老師,是誰這樣呀,太不像話了」。我沒有吭聲。沉默了一陣,又說:「同學們,你們的問好本身是對老師的尊重,可如今,這種變味地打招呼只能讓我們敬而遠之,這是你們願意看到的嗎?」沒有人再去說話。我又接著說:「『老師好"只是一種形式,它不在於次數的多少,不在於聲音的高低,而在於能否來促進師生關係,能否和老師真正地交流。哪怕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個微笑,都足以傳遞這種心靈地碰撞,讓老師感動不已」。也許我的話觸動了陳一亭最柔軟的那一部分,他站起來,顯然有些激動:「老師,對不起,我錯了,以後您再也不會聽到這樣的問候了」。掌聲響了起來,承載著信任與期待的掌聲,奏響了一曲和諧的師生之歌。從此,我再也不必為學生的問候而煩惱了,他們成熟地打招呼反而成就了我,那是一種享受,一種快樂,一種幸福。這個案例也是發人深思的,反映了學生和老師在「打招呼」方面不同的心理活動。藉此,反思一下我們的想法和做法吧!第一講:班主任的每一天第二節:忙亂的一天教學過程:一、案例視頻: 忙亂的一天新的一天開始了早晨到校後,張老師習慣性地走進了教室。像以往一樣,進教師後,張老師就開始處理自己發現的班級現象或學生的成長偏差。當看到學生鄭直在抄作業時,張老師想也沒想就把鄭直叫到了教室外邊。他想用早自習課前的幾分鐘來處理這一事情「抄作業有什麼好處?」「有好幾個同學在抄作業,為什麼單單抓我?」鄭直的回答讓張老師大為惱火。伴隨著張老師和鄭直的爭吵,自習課開始了。張老師的批評強度越大,鄭直的辯解「理由」就越充分。直到自習課結束的時候,張老師和鄭直的爭執也沒有停止。樓道里聚集的看熱鬧的學生越來越多,張老師的批評聲調在不斷地加高。當張老師和鄭直正爭論的「熱火朝天」時,語文科代表膽怯地問第一節語文課需要講的單元檢測題在哪裡。這時,張老師只好先把這事放一放,準備這一節課的講解內容。可到辦公室拿單元檢測題時張老師才發現,檢測題還有幾份沒改完。原來,張老師原定今天早自習課時把檢測題改完的,可因為處理鄭直的事情把改檢測題的事情忘乾淨了。而且,張老師昨天只是改了試卷,還沒有分析這次檢測的具體情況。在課堂上,那幾個檢測題沒改的學生大有意見,抱怨張老師偏心;由於不了解檢測的具體情況,張老師只是對了答案,並沒有指出這一單元學生的學習收穫和現存不足。因此,這一堂課上的很不成功第三節課是體育,張老師便把鄭直叫到辦公室,準備繼續處理鄭直抄作業的問題。儘管鄭直很不情願,但不得不來到張老師的辦公室。可剛開始處理沒幾分鐘,張老師就接到了政教處主任的電話,詢問他今天早晨怎麼沒把星期一召開的班會記錄交上來。張老師趕緊開始找班會記錄,幸好很快就找到了。但找到班會記錄後張老師發現,「班會反思」一欄還沒有填寫。於是,張老師草草填寫完畢,然後快速地送到政教處。當然,因為班會記錄送晚了,這一次的班會記錄量化分沒得滿分。「都是鄭直惹得禍!」張老師邊走邊怒氣沖沖地想。等張老師回到辦公室準備繼續處理鄭直的事情時,十幾分鐘已經過去了。在這十幾分鐘里,鄭直一直站在那裡等張老師回來。當張老師正和鄭直談話時,總務處又通知他去領班級的消毒液。沒辦法,張老師只好趕緊去領。在回辦公室的路上,張老師遇見李老師,就一堂課的教學設計問題兩個人忘情地聊了起來。正侃的起勁時,張老師忽然想起鄭直還在辦公室里,便匆忙告辭跑回辦公室。等他回到辦公室時,發現鄭直已經回教室了。辦公桌上放了一張紙條,是鄭直在回教室前留下的。紙條上的文字不多,但幾句話語足以表達鄭直的不滿。下午剛上班,科代表送來了作業。張老師便趕緊花了一節課的時間把作業改完,接著開始備課。張老師邊和同事聊天邊備課,直到下午第三節課要結束的時候,張老師才準備好了第二天要講的內容。伸伸懶腰,張老師告訴自己終於可以休息一下了。正當張老師在網路瀏覽中「漫遊」時,校長把他叫到了校長室——鄭直的家長向校長打電話投訴張老師浪費學生的時間。放學後好長時間了,校長的批評還沒有結束。等蔫蔫的張老師收拾好東西準備回家時,窗外早已華燈閃爍。剛踏出校門,張老師又開始擔心了,為了迎接明天教育局的檢查,各班第四節課衛生大掃除,自己沒有進班級檢查一遍,不知道學生們打掃的是否徹底,明天早晨7:30檢查可就要開始了…蹬著自行車,張老師感覺特別疲憊,忙亂了一天,也帶來了一天的鬱悶。隨著蹬車幅度的變化,被路燈拉長身影不停的變化。看著自己的身影,張老師自言自語道:「做班主任真是太累了,我真不想做了!」二、案例綜合分析: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即使是把案例中的臨時性事件減少一半,依然是「忙亂的一天」。不少年輕班主任剛開始做班主任的時候,都有過「手忙腳亂」的感覺。在學校里,「樣樣工作通向班主任」,班主任工作繁忙人所共知。有調查表明:中小學班主任的工作量,相當於科任教師的2.5——3倍還多。做班主任,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地提高自身的素養,不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不善於按班主任工作規律辦事,「忙亂」是必然的,「疲憊」「鬱悶」,工作效益不良的困境是難以擺脫的。1、張老師為什麼陷入「忙亂」的困境?(1)被臨時性事件牽著鼻子走。早晨,一進教室,「張老師就開始處理自己發現的現象或問題」。本來不是只有鄭直一個人抄作業,張老師卻抓住了鄭直,而且「想也沒想」,就開始解決問題。但是事與願違,不斷地旁生枝節,打斷張老師對鄭直的「教育談話」。第二節課要用的沒有改完的語文檢測卷子——向德育處交班會紀錄——到總務處領消毒液——路上與李老師忘情的聊天。在想到鄭直在辦公室等著談話的時候,鄭直留下對老師不滿的字條已經回教室了。下午,改語文作業——邊聊天便備課——由於家長向校長「投訴」張老師,被校長「批評」得「蔫蔫」的。下班了,剛踏出校門,張老師又開始擔心了:各班第四節課衛生大掃除,自己沒有進班級檢查一遍,不知道班級的衛生搞得怎麼樣了,明天早晨7:30檢查可就要開始了……這一天張老師實在是太辛苦了,也實在太忙亂了。想一想,似乎都是被鄭直抄書事件串聯起來的。無論如何,誰也不能給張老師戴上「不負責任」的帽子,那有點冤枉張老師了。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嘛!(2)張老師也曾有自己的小小計劃(不成計劃的計劃),都被自己打亂了。早晨,張老師像以往一樣,進教室後就開始處理自己發現的現象或問題。這「像往常一樣」,似乎是張老師「計劃」之中的。以往也是如此。然而遇到的問題和現象,要用多少時間解決,能否解決好,張老師卻沒有認真思考過,計划過。把鄭直叫出教室的時候,張老師本想用上課前的十幾分鐘解決他的問題。這也是小小的「計劃」。但是,他沒有想過,十幾分鐘能否有效地解決鄭直抄作業的問題。結果,事與願違,影響了一天的工作。他第一節要給學生上語文課,原「計劃」在早自習時要把沒有改完的卷子改完,並進行分析,被與鄭直不順利的談話給打亂了。卷子沒有被批改的學生對老師有意見,認為老師「偏向」,而且張老師課上只公布了答案,沒有分析收穫與不足,導致語文課「上得很不成功」。下午,備完課後,休息一下,上網瀏覽,似乎也是習慣性的事情。卻被校長的批評打亂了。本來,「計劃」回家前到班上檢查一下「衛生大掃除」的情況,也被校長的批評打亂了。校長為什麼批評鄭老師,就是因為鄭直的事情。處理鄭直抄作業一事,「亂」了張老師整整一天。2、張老師應該怎麼辦?張老師「忙亂」的原因在於一天的工作沒有計劃。(1)如果張老師有一個工作日記本,在前一天的晚上,對第二天的工作有一個符合實際的安排,就會避免「忙亂」,至少減少忙的程度。有幾件事都是前一天必須做的:第二天要交班會紀錄表,其中的反思,當天就應該寫好了;改沒有改完的語文檢測卷子,也不應該留到語文課前一節課去做,如果確因客觀原因當天不能改完,就必須保證第一節的時間改卷子,並做好分析總結;下午的衛生大掃除肯定學校是事先通知過的,當然要寫在計劃中;改當天的語文作業,備課、都在計劃里。早晨上班時,要先看看這一天的安排。必須辦的事情,不能隨便衝擊。要分出輕重緩急。學生上課前抄作業,是很普遍的司空見慣的事情,不能採用簡單化的臨時處理措施。究竟應該如何處理?對這類事情,最好進行調查研究,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學生的學風問題,還是教師留的作業過多,或是作業難度太大。要針對具體原因通過學生共同討論,提出整體的制度化的解決措施。有了既定的措施,遇到這種情況,照章辦理就是了。如果某人抄作業,有特殊原因,也不必當時找出來談話,可以安排在中午或者下午課後來解決。(2)張老師與其他老師聊天可以理解,有時是必要的,但不能耽誤教育工作。張老師去總務處領消毒液,手裡拿著消毒液走回辦公室時,遇上了李老師,兩個人忘情地聊了半天。正聊的起勁時,張老師忽然想起鄭直還在辦公室里,便匆忙地告辭跑回辦公室。可是,鄭直已經留下字條回教室了。明明自己在找鄭直談話,「忘情」地與其他老師聊天,把教育對象給忘了,這是不能原諒的。魯迅有言:「無端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圖財害命。」張老師的這種做法,是不尊重學生人格的反映。下午第二節課時,張老師邊和同事聊天邊備課。這也欠妥。備課需要嚴肅認真,要「嚴謹治學」,邊聊天邊備課,不會「嚴謹」的。(3)張老師要提高教育的能力和班主任的權威性:進教室時學生抄作業且不忌諱班主任的存在,說明平時對此類事情沒有有效的進行教育;班主任批評學生,學生頂嘴,說明教育針對性不強,缺乏說服力,而且教師在學生眼中沒有被尊重的地位。(4) 張老師要注意提高自己的 「法治」觀念,懂得教師無權隨意佔學生上課時間談話。(5) 教師備課按常規要求應該提前備出一周的課來,不能明天的課今天準備。另外,對試卷的分析也應是考完試就要儘快完成的,這是一個稱職的教師應做到的。總之,張老師的忙亂,不是一天兩天的問題,有具體的技能問題,更需要全面提高專業素養。此外,張老師性格上的弱點,比如,缺乏毅力、容易因外界因素的干擾而轉移目標、改變計劃、分散注意等也需要加以克服,逐步強化自己的意志品質。應該指出,班主任的工作計劃,不論是一天的,還是一年的,都必須落實在「育人」這個根本問題上。三、案例拓展:一粒奶糖一片天上課的鈴聲響起了,現在是我的一堂活動課。班主任老師正準備離開。老師,我的一粒白兔奶糖被人偷吃了」,「老師,我看見是王軍拿的」,「沒錯,我也看到了」,「是呀,老師,我還看到他吃了」,「王軍是小偷」……矛頭同時指向了王軍。從大家的發言可以確信,糖無疑是那個叫王軍小朋友拿的。轉眼向那位同學望去,他臉漲得通紅,兩隻手在互相摩擦中不停地撥弄。一粒奶糖,一下擾亂了課堂的正常秩序。正當我在為如何處理這意外的插曲而猶豫時,只見班主任走到王軍面前,緩緩伸出手,撫摸著那孩子的頭,和顏悅色地問:「軍,那粒糖是你拿來吃了嗎?」「是……的」,王軍費了好大的勁才吐出這兩個字。「哦!老師知道了,那糖很好吃吧?難怪,說不定老師見了,肯定也想嘗一嘗的。」那位同學臉上露出了驚訝的表情,只聽老師接著說,「不過,我不會在沒有經得別人同意的情況下就私自拿的,你說呢?」王軍點了下頭。「當時,如果你真的很想品嘗,需要徵求他人的同意,他是否願意與你分享。我想如果你提出來,同學們一定不會拒絕你的。因為我知道,你也願意把自己的好東西與他人分享的,是這樣嗎?」王軍的表情由慚愧轉為驚訝,繼而由驚訝轉為認同,「是的,我有好的玩具和零食,我願意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不過,今天我這樣做,確實是不好的。老師,我錯了!」班主任和藹地對大家說:「小朋友們,我剛才已經詢問王軍同學了,了解了這件事的情況,沒錯,那粒糖是他拿來吃了,他也主動向我認錯了。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私自拿別人的東西,這肯定是不對的,不過,我們不能因此認定他是小偷。」「老師,我們說王軍是小偷是不對的」,「是的,我也曾經悄悄拿別人好吃的東西,後來,那位同學並沒責怪我,不過我這樣做是錯誤的」……「大家說得真好,我們能對照自己,去合理地評價他人,改正自己的缺點,我真為你們高興。」我,這位課堂的執教者,今天卻成了旁觀者。一粒奶糖,一個教育世界;兩個角度,兩種迥異的結果。我們,這些在學生心靈尖上行走的教育者,切不可忘記,我們是在塑造人,一個大寫的人【點評】: 此案例中的班主任有清晰的工作思路:他意識到,必須在任課老師上課前的幾分鐘內完成這一件事情的處理,並且要選准工作的切入點。從案例的敘述來看,這位班主任應該是在不到五分鐘的時間裡就讓學生明白了他要告訴學生的道理。先以委婉的方式讓王軍承認吃糖了,然後明確王軍的拿糖、吃糖的時間與方式不對,最後讓全班同學正視這件事情。沒有清晰的工作思路,這位班主任在幾分鐘內完不成這種複雜的價值澄清類的班級事務的處理。第一講:班主任的每一天第三節:遲到處理教學過程:一、案例視頻: 替學生「撒謊為了扭轉班級的早自習無法正常進行的局面,我和學生約定7點20分前(比學校規定的時間早10分鐘)到教室上早自習。在安排這一約定時,我「放出狠話」:如果誰遲到了,不管什麼理由,都將要受到「回家反省」的嚴懲;如果我遲到了,就由學生提出懲罰我的方式。約定生效的第一天早晨,我到學校時不到7點20分,但我沒有馬上到班級去,而是坐在辦公室里胡思亂想。今天是執行約定的第一天,那些懶散慣了的學生應該不會準時到的,多給他們幾分鐘吧,當作適應期得了;另外,真要有眾多的學生遲到了,我是不可能讓他們「回家反省」的;學生們真遲到了,怎麼辦呢?批評?寫分析書?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處理那些真的遲到了的學生;或許我昨天的「狠話」會讓學生們「害怕」的,他們早已到齊了吧!到7點23分時,我想我該去教室了。會不會有學生遲到呢?遲到的學生會是誰?教室應該很安靜吧?……我一路不停地猜想著。當我走進教室時,教室里靜悄悄的,學生們都在埋頭看書。看來效果不錯,我的矛盾心理又變成了一種暗自得意。正在得意時,我突然看見有一個座位是空的——那是東超同學的位置。怎麼會是他呢?在我的印象中,東超是一個中規中矩的好學生形象,沒有一次違紀的記錄。東超性格內向並且有點自卑,因為這一性格不足經常被同學捉弄,從這個角度分析,他也是沒有膽量遲到的。那他怎麼會遲到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有心「放他一馬」,但昨天我已經在學生面前把話說「死」了,不處罰他的話,以後其他學生遲到了我又如何面對呢?這一次,我如果在大庭廣眾下責令他「回家反省」,又給那些以前經常捉弄他的學生多了一個把柄,這以後東超又該如何去面對大家?……想來想去,我最終決定還是「放他一馬」。以怎樣的方式「放過」他呢?我突然想到了辦公室里昨天印刷的練習題,又想到東超肯定快來了,心裡便有了主意。我便從三樓走到一樓的樓道口等東超。不長時間,遠遠地,我看到東超跑過來了。等東超氣喘吁吁地跑過來時,看到我站在那裡,他被嚇了一大跳。怎麼遲到了?」我把臉一板。「我——我——我錯過早班公交車了。」東超有點結結巴巴地回答,看得出,他有點緊張。「你就不能早點出來等車啊?」我繼續用生硬的語氣詢問。「我以為來得及的,老師,我不是故意遲到的。」東超的臉漲得通紅通紅的。「不論是不是故意的,事實上你遲到了。你自己說說,該怎麼處理吧?」我面無表情地說。東超低著頭,一語不發。看看錶,我知道早自習馬上就要結束了,我便「命令」道:「我今天很忙,明天再處理你遲到的事情。你去辦公室幫我把昨天印的練習題拿到教室里分發。記住,先不要告訴任何同學你遲到了,就說你今早早來了,是去幫老師印刷試卷了。」 說這些話語的時候,我的臉上仍沒有「放晴」的跡象。等東超抱著厚厚的一堆練習題出現在教室門口的時候,全班同學發出了長長的「啊」聲,接下來就是紛雜的抱怨習題太多的聲音,同學們都忽略了班級中有一位同學遲到了。我心裡終於鬆了一口氣。第二天,我也沒有去處理東超遲到的事情。一整天,我分明地感覺到東超見到我時眼神總是躲躲閃閃的。第二天晚上,當我剛登上QQ時便看到一個頭像一閃一閃的。我打開一看,只有簡單的一句話:「老師,我明白了您的苦心,謝謝您的厚愛!學生東超。」讀完之後,我並沒有立即回復,獃獃地看著電腦屏幕。我以為自己已經做得不落痕迹了,沒想到還是讓東超看出來了。一次善意的謊言,保護了學生脆弱的自尊。我想,在以後的工作中,在處理那些有特殊背景的學生出現的問題時,我是不是應該多「撒謊」呢?理應如此!二、案例綜合分析處理學生遲到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常規工作之一。正是因為學生遲到天天都有可能出現,所以班主任處理起來才不一定每一次都能非常科學、富有藝術性。遲到的處理,也考驗一個班主任的教育智慧。1、案例中張老師對遲到的處理成功的地方對東超遲到的處理原則是有科學性的。在發現了學生東超遲到後,張老師認真分析東超的個性特徵、紀律保持情況以及班級中其他同學對東超的態度,把有關東超的全部信息激活了,這是處理東超遲到能夠成功的最基本前提。換言之,案例中的張老師因為整合了關於東超的所有信息,並確定了處理東超遲到的基本原則:保護東超的自尊心與維護班級紀律有機地統一起來。張老師處理東超遲到追求的境界是很高的。老師想追求「教育無痕」,在實踐操作中也力求自己教育措施和效益都不留痕迹。比如,老師既沒有找東超談話,告知其遲到的危害,也沒有向東超解釋自己替他撒謊的原因。對東超的遲到的處理細節富有藝術性。比如,老師遠離教室,在一樓樓道口等東超,有效地利用放在辦公室的試卷,故意板著臉以嚴厲的口氣和東超說話,讓東超告知同學自己是因為幫老師印試卷遲到等細節都是合乎情理的。這些做法,使同學們不知道東超遲到的真相,保護了東超在大家心目中的印象。然而,在東超的內心肯定會引起激烈的思想鬥爭,達到的效果是深刻的。如果換了別的特點的學生遲到,張老師可能會用另外的方法。在成功的處理了東超的遲到後,案例中的老師進一步提升了對教育技巧的認識,並總結出面對一些有特殊成長背景的學生應該有特殊的教育舉措的結論,這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是今後再處理類似的班級工作時積累教育智慧的保證。對於張老師這樣的做法,恐怕會引起一些班主任的質疑。這樣做不實事求是!這樣做公允嗎!張老師應該保護每一個學生,對於其他人他會用什麼樣的方法呢?我們選擇這個案例正是想引發班主任們的更多的思考,教育學生確實是很複雜的,「教無定法」,要看真正的效果。2、張老師對遲到的處理存在什麼問題?張老師早晨到校後,沒有在自己和學生約定的時間之前進教室,這顯然是錯誤的。自己和學生有約定,都要早到校。但自己沒有做到,實際上給了學生一種暗示:班級的規定並不是嚴格執行的;班主任言而無信。這會給日後的班級紀律維持帶來了難度。不去教室實地觀察學生的到校情況,而是坐在辦公室里猜想學生是不是遲到了。這種想當然的推測是站不住腳的,沒有實地觀察,僅靠一些印象來推測,得出的結果是感性的,當然是不符合實際的。案例中的張老師進教室後發現學生們都到了,而且在安靜的上早自習,就有些得意。有什麼可得意的呢?這是一種偶然的結果,還是必然的結果?學生們第一天按規定到校了,很可能是學生怕懲罰、或者是在觀望、甚至可能出於好奇,都不好確定。張老師遲到了,沒有向學生解釋自己為什麼遲到,也沒有請學生提出對自己的遲到應該如何處罰,這給學生一種班主任既言而無信又搞特殊化的感覺。學生們並沒有人指出班主任遲到了,說明學生對這個問題並不關注或者不敢提出來;而案例中的張老師沒有發現這一現象隱含的信息,很可能成為張老師日後推進工作的障礙。在和學生約定了「回家反省」的處罰方式後,又感覺到這樣做不合適;而如果學生真的遲到了,張老師馬上就進教室,還不知道怎麼處理這些學生。這都說明,張老師處理學生遲到的思路和前期過程是會導致被動的。這樣做很容易使自己陷入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3、給張老師的幾點建議。首先應該指出,班主任老師把學校規定的學生到校時間提前十分鐘的做法是不對的,是違規的。學生可以以老師規定不合理作為自己遲到的理由。如果班主任就按學校原來的規定來要求、考查學生是否準時到校,完全可行,沒有必要「獨出心裁」。這裡,反映了張老師「規則意識」的淡弱。既然和學生約定好了,就一定要嚴格履行約定。老師自己沒有嚴格履行約定,可以看出以身作則做得不好。為什麼學生以前會大面積的遲到,老師都這樣嘛!所以,張老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班主任應加大對學生們普遍遲到的原因分析,找到今後工作推進的切入點。在案例中,老師已經提到早自習無法正常進行,面對這一局面,老師只是簡單地提出了解決方案:加大處罰力度。而這一方案是在沒有經過論證的前提下確定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比如,學生如果真的都還遲到怎麼辦,讓大部分同學都「回家反省」嗎?真讓遲到學生都「回家反省」,那不是連正常的課程都不能上了嗎?豈不是剝奪了學生的受教育權利!處理學生遲到問題,要加強調查研究。老師要到教室這一教育現場去實地觀察、分析學生的到校情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處理決定,而不能在辦公室里猜想現場會怎麼。老師對遲到的處理沒有定位在規則教育上,而是用簡單的「回家反省」的懲罰、恐嚇來束縛學生,即使見到效果,時間不會很長,恐怕還會出現大面積遲到現象的。張老師應該對班級遲到現象作認真的調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遲到的多種原因,讓學生自己認識遲到的危害, 自主制定杜絕遲到的措施。遲到現象司空見慣,表面看似乎很簡單,能否真正解決這一問題,是一個複雜的教育過程。三、案例拓展: 醫治遲到的病根也許當班主任的常常會忽視既不優秀也不搗蛋的中等生。凌(化名)就是一個中等生。如果不是她再三的遲到,真不知道這個皮膚黝黑、成績中等的女孩兒何時才會引起我的注意。儘管班上有幾個經常遲到的學生,但在女生中她是唯一。她又一次遲到時,我不耐煩地讓她通知家長來校。下午,凌的父母都來了,這出乎我的意料。他爸的一番話更出乎我的意料。他說:「其實我們早就想到學校來了,可孩子死活不讓。這孩子,每天晚上都睡得很晚,總是說睡不著;早上喊她起來後,她又總是蹲在廁所里不出來,直到快要打上課鈴的時間,才抓過書包就跑。領她去醫院檢查,身體也沒什麼毛病。唉!我們都快愁死了。這孩子外表看起來大大咧咧的,像個男孩,其實很自卑,她常揪自己的頭髮,每天還拚命吃零食……」聽此情況讓我又愧又急。愧的是一直沒有關注過她,全然不知她的情況;急的是不知該怎麼辦才好。一番沉思後,我決定找凌談談。課間,我到了班裡,看凌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顯得有些不安。無意中我看見凌的桌子旁掛著一個方便袋,裡面裝著廢紙、用過的包裝袋等。我說:「凌,你的習慣真好!全班同學都像你,教室清潔肯定能保持好!」凌不自然地笑笑。我又輕輕拍拍她的肩膀說:「你的這個發卡挺好看的!」她愣了一下。我彎下身子悄悄對她說:「今天放學後,我們倆聊聊天。」與凌的談話是從我自己談起的。我說:「凌,你看我的個頭才及你的肩膀,我挺自卑的。」」不,您有才華。」凌不好意思地說。我說:「對!有時我也會想,列寧、鄧小平、魯迅……都是小個頭。科學證明:凡是濃縮的都是精華。」凌笑起來。我說:「你笑的樣子真甜,真好看,平時為什麼不多笑一笑呢?」她低了一下頭又抬起來說:「我太胖。」「花季女孩兒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只要朝氣蓬勃、充滿自信都是美的。稍稍胖點怕什麼?反倒是內心的自卑讓人不舒展,看起來彆扭……」就這樣,說著走著,不覺中我把她送到了家門口。我說:「不開心的時候,聽聽歌、寫寫日記都是不錯的辦法,不妨試試哦!」從那天起,日記成了我們之間交流的重要紐帶。凌在日記中告訴我許多許多,包括連父母都不知道的她的「初戀」。我也在日記中分擔她的苦惱,分享她的喜悅。在一節班會課上,我組織開展了一項活動:每人在紙條上為班裡其他同學寫幾句中肯的評價(只寫優點),下課後交到對方手中。凌當晚就把那一張張紙條小心地貼在了日記本上。她在日記中寫道:「看到同學們對我的評價,我哭了,這是我始料不及的。原來大家並沒有把我這個醜小鴨遺忘在角落裡,原來我還是有很多優點的……」凌的性格逐漸開朗起來,遲到的次數明顯減少,但又出現課堂上打盹的現象。原來為了在成績上超過別的同學,她常常熬到凌晨一兩點。我不得不阻止她:「看來老師看得沒錯,你在心裡對自己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但欲速則不達,你要注意提高效率,不打疲勞戰……」後來的小考,凌時不時考得很優秀,這愈發讓她對自己有了信心。她的頭不知不覺中抬高了,臉上也常浮出很陽光的笑容。她父母再次到學校時充滿感激地說了很多凌的變化。中招考試到了,凌的狀態極好。在第一天上午結束時,凌跑來送我一個冰激凌,說:「老師,我考試時心態好極了,我一定不讓你失望!」最後的結果,凌的分數比全市最好的高中錄取分數線低了10分,但這已是凌的最好成績了。凌終於走出了自卑的陰影,踏上新的征程時她笑靨如花。案例表明:學生遲到的原因多種多樣,只有了解了每一個學生遲到的具體原因,才能有針對性地採取幫助措施。第一講:班主任的每一天第四節:課堂管理教學過程:一、案例視頻: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控制力在我上課的時候紀律保持的再好有什麼用?你們到學校又不是光為了學這一門課程來的,我很希望大家在其他任課老師上課時的紀律保持能像在我上課時那樣。誰要是再在其他任課老師的課堂上出現了違紀情況,我一定嚴肅處理。尤其是俊博、珈企同學,不要再因為你們的違紀而使任課老師到我那裡告狀了……」這樣的訓話,王老師已經不是第一次進行了。作為班主任,王老師經常利用上課之前的幾分鐘強調課堂紀律,有時候是表揚學生們在課堂上的優秀表現,有時候是為了批評學生的不足。當然了,更多的時候,王老師是在批評學生們在課堂上存在的不足。王老師的每一次訓話,都能帶來一些變化:他上課時,學生們埋頭聽課,課堂紀律非常好,但課堂氣氛不活躍;在其他任課老師上課時,一段時間內紀律保持情況良好。為了及時了解其他任課老師上課時的紀律保持情況,王老師在教室里張貼了一張反饋表,請任課老師及時把在課堂上違紀的學生名單填到表格中。凡是名字進了表格的學生,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罰。由此,其他任課老師上課時的紀律保持情況就非常好。但不長時間後,在其他任課老師上課時,學生違紀的情況猶如「春風吹又生」的野草,又「冒出來了」。此種課堂管理局面反覆地出現,使王老師大傷腦筋。王老師想,既然我和任課老師們不能杜絕課堂違紀,那我就請家長來幫忙解決這一問題吧。很快,像俊博、珈企等經常在其他任課老師上課時違紀的同學被請到了辦公室。當然了,他們的家長也一同被請來了,其他幾個違紀比較嚴重的同學的家長也被請來了兩位。由於感情因素攙雜過多,王老師在描述有關同學的違紀情況時誇大其辭,使家長聽後多半非常生氣,當面就開始批評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長回家之後還打了學生。果然,這些學生在其他任課老師上課堂時的紀律保持情況明顯好轉。但是,王老師也明顯地感覺到,一些同學在經過家長的批評後,儘管表面上很老實,但已經表現出了對王老師的不滿。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這些學生又開始在其他任課老師上課時出現違紀情況了。有一次,面對一個嚴重違紀的學生,王老師一氣之下說要請家長時,那位同學很不服氣地馬上回應了一句:「行啊,你請就是!」儘管家長來到後強制該同學向王老師道歉,但事後這個學生的紀律情況並沒有發生預期的變化。沒辦法,王老師把自己的辦公桌搬到了教室和學生們一起上課。此舉效果非常好,一時間,所有任課老師在上課時感到紀律真好,但課堂氣氛卻沉悶了,學生的思維不靈活了。一些任課老師因為王老師在聽課,課上得很不舒服。由此,所有的任課老師都感覺到教學效率反而比以前有所下降。不久,有幾位任課老師委婉地提出請王老師不要再來教室了。帶著一種既有成功感又有些失落的複雜心情,王老師把辦公桌搬出了教室。此後,其他任課老師上課時又開始陸續出現一些違紀的現象了。在不斷地反思中,王老師認識到,一味的懲罰、監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畢竟這些措施都是外在的控制約束,並沒有內化為學生的自控行為。因此,要尋找新的問題解決策略。在反覆的思考後,王老師斷定,儘管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們普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但學生們的自制力還是需要提高的,因為他們在其他任課老師上課時還不能控制自己。王老師和每一位經常違紀的同學一起分析他們自制力不高的現象、出現的原因,並確定了解決策略。尤其是他還和學生一起實踐,幫助學生提高自制力。比如,王老師和喜歡接老師「話把」的世龍制定的轉變策略有四個:一、轉變的目標盡量科學,要求世龍盡量在轉變策略實施的第一周控制自己每節課只接三次「話把」,第二周時把每節課的接「話把」的次數降為兩次,依次類推,直到控制著自己不再接「話把」;二、請世龍以一個星期為轉化周期,每晚都以班主任、任課老師、家長、班長、同桌的口吻給自己寫封信,分析他們眼中自己的變化;三、請任課老師們多提問世龍,讓他多說,減少接「話把」的次數;四,每天請世龍給自己錄像,然後分析自己課堂上接「話把」的次數,並根據錄像分析自己的轉化情況。一個月後,儘管有些同學在其他任課老師上課時還是要說幾句話或做小動作,但課堂紀律得到了很好的保證,課堂氣氛也很活躍,任課老師們都感覺現在上課「舒服」極了。二、案例綜合分析1、班主任研究課堂管理,非常有現實價值。因為在當前的班級授課制的教育形制中,一個學生的課堂違紀行為,有可能干擾同桌或周圍幾個同學的正常學習活動,也會誘發課堂上更多的學生產生類似的違紀行為,從而打破課堂學習秩序,影響教師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為了維護班級的課堂秩序,廣大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此案例中呈現的王老師的課堂管理實踐狀況,是班主任當前工作現狀的具體體現。為了維護班級正常的學習秩序,王老師想方設法地推進課堂管理。課前批評、嚴厲懲罰、聯合家長「打壓」、進教室「督陣」、培養學生的自制力……王老師在不斷的探索中,終於找到了自己認為理想中的課堂管理策略: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儘管王老師的課堂管理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他推進的課堂管理是不夠科學、不系統的,有很大的工作內容缺漏。2、分析王老師的管理意識和探索精神王老師積極推進課堂管理的強烈意識和不懈探索的勇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在其他任課老師反映了班級的課堂紀律不好時,王老師馬上在自己的課上進行批評,以期學生們能夠改正。嚴厲懲罰、聯合家長「打壓」、進教室「督陣」、培養學生的自制力等方式方法的不斷提出和驗證,真實地顯示了王老師不懈的探索勇氣,體現了一位班主任的教育良知。王老師的反思習慣是非常有效益的。在一次次的探索沒有取得顯著效果後,王老師都要進行認真的反思。尤其是,在確定提高學生的自治力前的反思,是比較深刻的,也是有效益的。因為這次反思後,王老師找到了如何科學地推進課堂管理的方法:通過和學生一起分析,為每一個課堂紀律暫時存在問題的學生確定了個性化的轉變策略。王老師為好接話把的世龍同學設計的四步轉變措施,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這使我們體會到教育必須重視細節,而且需要個性化的教育措施。然而,我們又會提出一些質疑:這個方案能不能真正的落實?如果若干個學生都有類似的方案,怎樣檢查?後會不會忙不過來,會不會流於形式?3、王老師應該怎樣加強課堂管理王老師不應該在課前(尤其是自己上課前)經常性地批評學生,這樣容易影響學生下一節課的學習。就像案例中的描述一樣,學生們在王老師上課的時候老老實實的,但課堂氣氛不活躍。拋開「訓話」的時間和地點來分析,就訓話的方式本身來分析,也是非常不妥當的。王老師集體訓話,沒有多少針對性,他提出的要求,學生落實起來就要打折扣,況且,有些學生可能還會覺得與自己無關。有些班主任習慣於籠統地給群體訓話,缺乏針對性,效果也往往不佳。王老師請家長來一起嚴懲有課堂違紀行為的學生不妥當。就像案例中描述的一樣,很容易引發老師和家長、家長和學生、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矛盾衝突。在這一環節中,王老師對課堂管理的定位是錯誤的。班主任加強課堂管理,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提高在課堂上的學習效益,不能進行簡單的壓制和懲罰。王老師應該加強和任課老師的溝通交流。這是因為班主任的課堂管理,是全程的,不是一節課、兩節課的問題。這就涉及到班主任與任課老師、任課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互動,自然會有一系列的矛盾需要解決。班主任處在這一人際關係旋渦的中心,首先要不斷地及時協調自己和任課老師、任課老師與學生、自己與學生的關係,使之處於和諧的互動狀態。王老師在推進課堂管理時,只注重了自己和學生關係的協調,而忽略了其他人際關係的協調。對王老師而言,要認識到人際溝通旨在實現師生真誠地理解彼此行為的真實理由,消除師生之間因交流而出現的對彼此行為的誤讀,並達成對彼此行為的諒解與共識。師生溝通的策略主要包括傾聽和訴說、信任和責任等環節。王老師進教室「督陣」是簡單化的「控制」(或者說壓制)行為。王老師進教室「督陣」,雖然能協助科任教師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但弊端更多,容易使任課教師和學生雙方感到拘謹,課堂氣氛會比較沉悶、壓抑,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得不到保證。這在案例中已經描述出來了。同時可能降低任課老師的威信。長時間在班級「鎮壓」,也增加了王老師的工作負擔,容易使他身心疲憊。這樣的監督,對學生的紀律保持進行外在控制,不利於培養學生紀律保持的自覺性,也不利於學生課堂行為規範意識的形成。依據「全員德育」的教育理念,每位教師都是德育工作者。誰上課誰負責,任課教師是所教學科課堂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如果靠班主任督陣才能上好課,是可悲的。但是,班主任確實有責任了解並研究每位教師上課時的課堂紀律情況及原因,總結好的經驗,採取有針對性的協調措施。王老師應該明確自己的角色內涵。仔細閱讀《中(小)學班主任工作暫行規定》《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班主任工作的意見》《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計劃的通知》等有關班主任工作的有關文件會發現,對於「班主任」這一崗位的角色內涵,大致有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這要求班主任依據教育方針負責管理整個班級,完成各項班級建設事務。第二,班主任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協調者。這要求班主任要協調好班級各任課教師之間、班級學生和任課教師之間、班級和其他兄弟班級之間、班級內部的同學之間、班主任、任課教師與家長、學校與社區等多種關係,化解種種矛盾衝突,力爭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自我教育。第三,班主任對班級的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負責,切實推進素質教育,在班級工作中,努力做到「一個都不能少」。第四,班主任是自身生命價值的提升者。這要求班主任在培養學生的同時,還要發展自己,實現自身的生命價值。在這樣的角色內涵的分析視野中,王老師在課堂管理推進中的職責履行應定位在「協調者」的角色上。但是,王老師進教室督陣、替任課老師做大量的課堂管理工作等細節都反映了王老師對班主任角色的認識有些模糊,需要澄清。否則,在錯誤角色定位理念的引導下,王老師出力也不討好:任課老師會埋怨班級的課堂紀律不好,班主任管理不善,學生會認為班主任多管閑事。而且,這種「責任泛化」,積以時日,有可能帶來班主任的心理焦慮,反而會影響工作。應該強調的是,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是培養學生個體自我管理能力和集體自我管理能力的過程。這是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共同教育目標。班主任在做好協調工作的同時,要從實際出發,組織建立良好課堂秩序的教育活動,提高學生遵守課堂規範的自覺性。課堂管理的主體是老師還是學生,是令人深思的問題。各個同學段的班級,情況也不盡相同。看看拓展案例,會有新的啟發。三、案例拓展: 另一把「鑰匙」這是一個饒有意味的例子。不久前的一堂生物課上,學生小A由於未能聽清老師所講內容,便聲音較大地詢問起他的同桌。一向嚴肅認真的張老師並不清楚其中原委,較為嚴厲地斥責小A「破壞了課堂紀律」。小A不服,與老師頂起了牛,一氣之下,張老師當場宣布,小A必須公開認錯,否則下一堂生物課不得進入教室。如何處理這一突發事件?作為班主任的我一時感到有些棘手,便決計對此事進行「緩處理」(因為距下一節生物課還有幾天時間)。第二天,張老師特意前來找我,吩咐我這件事到此為止,他已決定撤回先前的「宣言」。原來,「出事」以後,班長小B當即找來小A,通過談話,小A馬上認識到了自己的不是。於是,當天晚上,班長小B召集部分骨幹與小A一起,精心擬就了一封勸說信,並由小A親自送到了張老師的手中。奇妙的是,這封信竟成了開啟師生矛盾之「鎖」的一把「鑰匙」。信是這樣寫的——張老師:你好!現在,外面的月光真好,雖然,白雲有過一點陰雲。老師,您還在生我們的氣么?您是我們最為尊敬的老師之一。這不僅僅緣於您淵博的學問,嚴謹的治學,更重要的是,您有一顆跟我們跳動在一起的心!到現在為止,我們還在猜測您當時的心境。同學們都認為,如果不是因為某種緣故,您斷然不會有當時的「怒」言。是的,我們還很隨便,有時不夠注意課堂紀律。同時我們又很「孩子氣」,就是生育我們的父母,我們有時也時常跟他們慪氣,鬧情緒——僅僅因為他們說重了我們一點。您看,我們是多麼淘氣。老師,您又戴起了老花眼鏡,在辦公室為我們悉心批改作業了吧——很是懊悔的小A期待著,我們全班同學都在祈禱著:願明天又是一個艷陽天!致以敬禮!您的學生 敬上×年×月×日師生間產生齟齬,甚至矛盾激化,實屬常事。或勸說同行,或開導學生,這是班主任常用的「處方」。可案例中的方法堪稱奇特。首先,化解師生矛盾的主體不是班主任而是學生,這是教育觀念及行為的一種轉變,此一奇。其次,選用情真意切的書信勸說老師,換一種方式盡情表達勸說他人的想法,此二奇。第一講:班主任的每一天第五節:課間十分鐘教學過程:一、案例視頻:我沒發現什麼問題呀「王老師,你趕緊去教室看一看。」年級管理員剛才報告說,「你們班的同學在玩籃球時打碎了玻璃,很危險。」王老師剛從教室回到辦公室,學生處主任就打來了電話。放下電話,王老師趕緊向教室衝去。「我剛從教室回來,沒發現有學生在玩籃球,印象中以前也沒發生過這種情況。」王老師邊跑邊想。等王老師來到教室的時候,一大堆同學正圍在那裡看熱鬧,有幾個男生還故意從教室的後門裡跑過來跑過去的嬉戲,每當一個學生跑過後門時,就有幾個學生在那裡鼓掌叫好。「有什麼好玩的,多危險啊,趕緊回自己的座位!」看到這一幕,王老師對學生的不懂事有些生氣。疏散了學生,王老師開始用木棍捅後門上方的玻璃殘片。一不留神,王老師的手讓一塊玻璃碎片劃破了,王老師的臉色越發的陰沉了。把玻璃碎片打掃乾淨,王老師開始詢問打破玻璃的富強到底是怎麼回事。「我本來是想把籃球扔到牆上的,一失手,我把球扔到了教室後門上方的大玻璃上了。」事情就這麼簡單,幾句話就可以解釋明白。「你什麼時候把籃球帶來的,我剛才在教室的時候怎麼沒發現?」王老師想進一步了解情況。「我在一個月以前就把籃球拿到教室里來了。」「什麼,一個月前?你把他放在了哪裡?」王老師顯然對富強的回答有些吃驚。「我拿來後就放在桌子底下了,一個多月了,您也沒有看見,我就一直放在這裡了。」「這個籃球在教室里放了一個月,就是為了上體育課時玩一會兒?」「不是的,我把球拿到教室里不是為了體育課上玩,而是為了課間十分鐘的時候玩。」「在哪裡玩?」「就在教室里玩,在地板上拍球,或者是把球往牆上扔。」「什麼?就這樣玩了一個月?我怎麼沒發現?那多危險啊,隨時都有可能傷到人、損壞公物!」王老師對富強的回答已不僅僅感到吃驚了,還有些後怕。因為在富強說完之後,他趕緊查看了教室的四面牆壁。牆壁上的球印一個連著一個,難以計數。「學生每天都有打碎玻璃的危險啊!」王老師心裡想。「我怎麼沒發現你們玩球啊?再說,你們不知道學校不讓在教室里進行這種危險的遊戲?」「您每次來教室的時候我們就不玩了,有幾次您不也撞上了嗎?可是您沒有管,我們就玩開了!」聽著富強的話語,王老師不停地回想。想了一會兒,王老師模模糊糊地想起來了,確實有幾次他發現了學生在教室里玩球。而且,他也想起來了,紀律委員也曾好幾次向他反映過這件事情。「以後不要再在教室里玩球了!」交代完這句話,馬上就要上課了,王老師轉身離開了教室。由於匆忙,王老師忘記了安排相關人員把牆上的球印趕緊擦乾淨。「富強,你真倒霉,讓老師逮著了!」王老師離開教室的時候,聽到這樣一句話。儘管聽著不舒服,王老師也沒有折回來問一問是誰說的。「這個月的班級量化分要在全年級倒數了。唉!我應該早發現這一問題的。可話又說回來,學生們要出的問題那麼多,我如何能在十分鐘之內就發現呢?再說了,天天如臨大敵般地去尋找學生問題,多累啊!」王老師看著自己受傷的手,有些無奈的自言自語。下一節課的課間十分鐘時,王老師又來到了教室。仍然像以往一樣,他開始在教室里不停地轉悠。但是,轉了幾圈後,他也沒發現班級中還存在什麼其他問題。預備鈴響了,一個個到別的班級借課本的學生快速地跑了回來,準備上下一節課。看著學生們坐好了,王老師就離開了。「我還是沒有發現什麼問題,唉,不知道明天又要出什麼事情。以後,我更要經常到教室轉一轉,總會發現問題的。」王老師落寞地對自己說。二、案例綜合評析由於課程安排不一致,各學段的班主任每天可以利用的課間十分鐘的數量大致有四五個。這幾個十分鐘,對於能充分挖掘課間十分鐘的價值的班主任來說,效益是巨大的。在班級建設實踐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班主任在課間十分鐘忙碌的身影。但也有不少班主任對課間十分鐘的教育價值缺乏認識,並沒有充分利用好課間十分鐘,導致出現一系列影響班級建設的問題。案例中王老師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1、王老師對學生玩球打碎玻璃的處理哪裡值得肯定?王老師接到學生處主任的電話後,立即沖向教室準備去處理這個問題,而且在去的路上還不停的回憶,想從記憶中尋找相關的信息。王老師到教室後,發現了危險所在,親自排除危險,很快疏散學生,然後再進行調查。這一系列的行為說明了王老師是負責任的,而且有很強的保護學生的意識。他當時的處理也符合實際,全班同學沒有人因此受傷就是最好的證明。王老師感覺自己對學生在教室玩球的事情並不了解,立即展開調查,這也是值得肯定的行為。尤其是在調查中,王老師不斷地抓住一些關鍵性細節詢問,直到把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全部了解到。王老師在處理富強玩球打碎玻璃的過程中,意識到由於自己的原因,不能及時發現班級中存在問題,馬上在下一個課間十分鐘到教室去轉一轉,試圖發現還存在什麼問題。這種反思意識和及時的行動,也應該肯定。可以說,王老師基本上是一個負責任的老師。2、王老師的處理存在什麼問題王老師沒有清晰地「問題意識」,缺乏發現問題的能力,因此王老師對班級中存在的很多問題幾近「熟視無睹」。此前,他對班幹部反映課間玩球的情況也是置若罔聞。富強等同學在教室里玩籃球已經一個多月了,他竟然沒有發現。而當學生打碎了玻璃之後,他還是想不起來有關的信息,就連平時班幹部向他多次反映這個問題他也淡忘了。他馬馬虎虎的工作方式,導致了問題事件的發生。王老師處理打碎玻璃的問題並不徹底。當向富強把情況詢問清楚後,王老師簡單地告訴他以後不能再這樣做了,就算是處理完畢了。這樣一項危險的課間「活動」在教室里「存在」了一個月,他就這樣「輕鬆地」處理完了,必然會帶來「後遺症」。王老師沒有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認識這種違反校規行為的嚴重性所在,也沒有就此機會制定班級管理的相關措施。這樣的處理,學生們並沒有受到深刻的教育,心中不會留下深刻的記憶,類似的事情還可能發生;另外,王老師輕描淡寫地處理,會給學生一種管理不嚴格的印象,這就不僅影響班級建設,在學生心裡還會留下對待事情「稀鬆平常」的不良影響。王老師對學生出現的成長偏差的認識簡單化、表面化。面對課間十分鐘,他無奈地感覺到自己不知道怎樣去發現問題,而且感覺如果總是「如臨大敵」那樣去發現問題「太累了」。當他轉了一圈沒有發現問題後,就開始消極地為明天出現什麼問題而擔心了,卻沒有根據以往的經驗,積極地「預測」班級中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或可能存在什麼隱患,出現問題的原因有哪些。3、王老師應該怎樣做王老師不能只有一般的工作熱情,他還要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工作熱情高只是工作態度的問題,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需要更高的專業素養。就本案例的處理來看,王老師的能力體系是存在問題的,最起碼是缺乏敏捷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因此,王老師應該學習關於質的研究的基本知識,並在今後的班主任工作中紮實地實踐質的研究,進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王老師可以從三個方面努力:首先,王老師應提高問題發現能力。王老師在反思中意識到了自己應該經常到教室轉一轉,以便及時發現班級中的現存問題。但在下一節課的課間十分鐘,儘管王老師去教室「轉」了一圈,並沒有捕捉到班級中的現存問題。實際上,不少學生不帶課本來上課就是一個極需要解決的問題。這說明,王老師還不善於敏捷地捕捉現象,透視現象——觀察力、洞察力很薄弱。王老師應該學習並思考生活中現象與本質之間的關係,養成觀察思考的習慣。其次,王老師應提高問題分析能力。在把富強玩球打碎玻璃的事情調查清楚後,基本的信息調研出來,王老師並沒有經過分析、整合,確定一個科學的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比如,學生富強說自己在教室里玩球曾被老師發現過,但老師並沒有制止,因此富強就認為可以在教室里玩籃球了。他根據王老師的態度來判斷哪些事情可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像富強一樣,有這種認識的學生不在少數,有的學生不是認為富強被「抓」是「倒霉」嗎?這說明,王老師自身的教育意識薄弱,該重視的問題沒有引起重視。現在,學生的反饋信息足以令王老師反省,王老師卻「麻木」了。班級中的不少學生的分辨能力有問題,王老師是有責任的。「教育無小事,無處無教育」,這才是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有的教育意識。再次,王老師應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富強把基本情況說明清楚以後,其他同學留存的漠視危險遊戲的問題、教室牆壁上的球印需要清除等需要解決的問題,王老師並沒有作為工作的切入點,及時處理,這與王老師的教育思維「膚淺」、「遲滯」有關係。富強的危險遊戲已經造成了負面影響,王老師的處理方法就是簡單地告訴富強「以後不要再玩了」。這樣的處理幾乎談不上教育,只是一種臨時性的「制止」,難以觸動學生的思想,是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的。再比如,既然王老師自己發現不了班級中存在的問題,那他為什麼不調動全班同學(尤其是班幹部)的力量來發現問題呢?如果能群策群力,肯定有助於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學生天天生活在教室這一現場,班級中的風吹草動學生是最熟悉的,而且學生中蘊藏著極大的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如果班主任引導學生能成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主體,就抓住了教育的關鍵。在王老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薄弱的背後,除了經驗不足,還有專業知識素養欠缺的問題。這一專業知識體系包括教育科研知識、教育管理學知識、班級建設知識、法律法規知識等多個方面。王老師急需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再重視積累經驗,持之以恆,不久的將來,在課間十分鐘遇到什麼問題,都能有效地、科學地去分析,並能夠合理地解決。三、案例拓展: 充分利用十分鐘「你回來,快點給我撿起來!」剛走進教室時,張琪梅大喝一聲,嚇了我一跳。「看什麼看,誰讓你碰掉了我的東西,不說聲對不起!」當「肇事者」沈琪回頭看張琪梅時,另一句吆喝又喊出去了。原來,沈琪碰掉了她的課本,在沒有道歉的前提下笑嘻嘻地走了過去。「我讓你不撿!」這句話說完的時候,沈琪的幾本課本已飛到了教室外。「記著,以後再敢這樣,小心我打爛你的頭!」那聲音都有些尖利了。學生們被她的舉止驚呆了,都默不作聲,並紛紛把目光投到了我身上。我理解這些目光的意味。稍加思索,我便開始處理這件事情了。「哎呀,櫻花大少(沈琪的網名),這回怎麼不『火』了!」我調侃的話語剛說完,學生們的笑聲便響起來了。「惹不起還躲不起嘛!」 沈琪邊說著邊把張琪梅的書撿了起來,他的動作又惹來了同學們的笑聲。「張琪梅,你也真牛——牛!」 我邊說邊豎起了拇指,學生們又笑開了。「老師,他真是的,碰掉人家的東西不撿不說也不道歉!」 張琪梅有些不好意思了。「對,以後再這樣,把他往死里打!」我的話剛說完,學生們笑得更厲害了。「老王(學生們對王老師的『昵稱』),你是不是男人,幫著女生說話。」沈琪的話語引來了幾個好事男生的更多的附和。「對,把老王開除出男生的行列。」「老王改性了,可別是人妖……」伴隨著男生們的開涮,教室里徹底消除了剛才的尷尬氣氛。聽著學生們的嬉鬧,我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了。上課開始,我結合這件事提出了兩個問題。「他們兩個人誰先出現的錯誤?」「沈琪。」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真正的異口同聲。「那麼,張琪梅把沈琪的課本扔出教室對不對呢?」這一問題引發了爭議,有的同學認為「沈琪是『罪有應得』,誰讓他不撿自己碰掉的東西」,有的同學認為張琪梅做的有點過分,有的同學認為可以原諒兩個人的錯誤做法,有的同學認為張琪梅也應該把沈琪的書撿回來,……在學生們爭論了一會兒後,我表明了自己的觀點:「起初,沈琪碰掉張琪梅的書卻不撿是錯誤的,但後來在受到『懲罰』後撿起來是正確的,他笑嘻嘻地還拿我開涮,說明他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張琪梅想糾正沈琪的錯誤,做法是正確的,但她採取的措施有些過火,她後來的不自然說明她認識到了自己不應該那樣做。我以為,沈琪應先向張琪梅道歉,也要向全班同學道歉;張琪梅負責把沈琪的書撿回來。大家對我的觀點有什麼想法?」「還是老王想的周全。」「薑是老的辣啊!」……正當學生們七嘴八舌地爭論時,我在黑板上板書了幾句話:在這件事情的認識基礎上,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爭端呢?敵對,在自己的周圍樹起一面面的牆壁?大事化小?寬以待人嚴於律己……請在今晚的成長日記中發表你的看法吧!我想,等明天閱讀學生的成長日記時,不知道又有多少教育契機在等著我。課間十分鐘,是班主任處理班級事務的理想時段。這要求班主任要有極強的問題意識與較高的問題即時處理能力。換言之,到教室後,班主任又要在最短的時間之內發現問題,並及時分析問題,接著處理。這樣的十分鐘,對班主任來說,才是有價值的十分鐘,而對於學生的成長來說,也是最有價值的課間十分鐘。第一講:班主任的每一天第六節:廣播操教學過程:一、案例視頻:教育的魅力——有容乃大什麼是溝通?簡單的說就是交流觀點和看法,尋求共識。由此可見:溝是手段,通是目的。作為班主任,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很多。下課,當很多學生圍著我們你一言我一語時,師生關係就在不知不覺的溝通中貼近了。而當個別學生有了問題需要幫助的時候,或有了錯誤需要糾正的時候,我們就要有目的的和他們進行溝通。今天我就遇到了這樣一件事:這些日子,我們學校全體學生一起在學習新的廣播體操。每次學操前,我都要叮囑孩子們認真看老師的動作,認真聽老師的講解,爭取以最快的速度學會。可是我們班徐龍和佟樂因為學操時態度不認真,被體育老師叫到隊伍前面批評。出現了這種情況,我真的很生氣,(我們班在大家的心目中一直很優秀,況且認真學操我強調了無數遍)但我並沒有粗暴的批評,而是慢慢靜下心來,思考怎樣和他們進行溝通。有了方法後,我找到了他們。他們低著頭,顯然是知道錯了,在等著我批評。我先請他們坐下,並微笑著對他們說:「老師知道你們不是故意不認真做操的,只是一時沒留神,做了不該做的小動作,對嗎?」兩個孩子抬起頭,疑惑的看了我一眼,可能他們還沒有明白老師為什麼為他們開脫,所以沒有言語。「可這個情況卻被體育老師看到了,把你們叫到了隊伍前面,你們自己也覺得很丟臉,對嗎?」我接著問。「嗯。」這次孩子們倒是說話了,卻也不敢暢所欲言。「作為班主任,我也覺得很沒面子呢,還不服氣,想把面子掙回來,作為男子漢,你們一定想把面子掙回來。對嗎?」「是!」聽到我的這句話,孩子們有了肯定的回答。雖然聲音不大,但能聽出他們的決心。「我想了一個好辦法,能讓你們迅速掙回面子,不過就看你們做不做了。」我故意賣了個關子,「做,做。」孩子們連聲說。「真是上進的好孩子!」我發自內心地讚歎。於是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請他們兩個做男隊的排頭,(我班有兩個男生隊)並告訴他們:「你們在排頭做操,體育老師容易看到你們,如果做得認真的話,那麼你們就能很容易得到表揚,這可是你們找回面子的好機會,也是給咱班爭榮譽的好機會,你們在老師心中怎麼樣,三(一)班在全校同學眼裡怎麼樣就看你們了。」兩個孩子接受了我的建議,並一再向我表示:「老師,放心吧,我肯定會給咱班掙回面子的。」果不其然,孩子們很珍惜這個機會,操做得好極了,幾次被體育老師當眾表揚,讓全體同學對他們兩個刮目相看。事實證明,我這次與孩子的溝通是成功的,我想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我理解學生。能夠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設身處地去感受學生的內心體驗,不是以自己為參照標準去評判學生的是非得失。其次是尊重學生。只有高度尊重學生的感受和權利,對學生的問題甚至錯誤表示關心和接納,才能使學生排除緊張、懼怕、擔憂的心理,消除其自我防衛,面對自己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途徑。第三是信任學生。我相信,我的學生能夠做到更好。但學生感受到老師的信任,就會十分珍惜,也會做得很好。二、案例綜合分析開始看這個案例,覺得班主任這次的教育引導工作是很成功的。讀了「對話班主任」和「對話專家」以後,又覺得有很大的不足。廣大班主任可能與我有共同的體會。究竟怎樣看待這個案例,肯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個人的意見,這個案例所表現的教育過程以及教育效果應該肯定。班主任表現出了他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智慧。班主任所總結的三點認識符合教育規律。首先,班主任特別重視與學生的溝通。我們知道,班主任工作做得好不好,最關鍵的是班主任與學生的關係,正如古人所言:「親其師,信其道。」師生感情的融洽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成功教育的基礎。案例中的班主任,並不是在這一次處理問題時才想到與學生溝通。她早就認識了與學生溝通的重要意義。平常在課間,她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與學生感情貼近。這是難能可貴的。沒有「平時」,難勝「戰時」。當學生出現問題或犯了錯誤時,就有目的的「溝通」,作具體的工作。這裡需要指出,依據專家的意見,對溝通的理解應該包含三個層面——信息交換;情感交流;行為互動。案例中的班主任老師對溝通的理解似乎簡單了一些:「什麼是溝通。簡單的說就是交流觀點和看法,尋求共識。由此可見:溝是手段,通是目的。」但仔細想一想,她解決問題的過程也基本體現了專家所講的三個層次。只是學生說話的機會少了一些。其次,班主任特別理解學生。她知道學做新的廣播體操應該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於是不止一次的給學生強調應該怎樣做:「每次學操前,我都要叮囑孩子們認真看老師的動作,認真聽老師的講解,爭取以最快的速度學會。」十個手指頭不會一般齊,這是客觀現實。總會有學生不能按老師的要求去做。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生氣是必然的。關鍵是怎樣處理。有的老師可能會大動肝火,簡單化的「批」字當頭,採取「訓育」的方式。案例中的班主任沒有這樣做。她生氣之後,先是冷靜地思考了有效的解決方法,然後採取了溫和的處理措施。「我並沒有粗暴的批評,而是慢慢靜下心來,思考怎樣和他們進行溝通。有了方法後,我找到了他們。他們低著頭,顯然是知道錯了,在等著我批評。我先請他們坐下,並微笑著對他們說:『老師知道你們不是故意不認真做操的,只是一時沒留神,做了不該做的小動作,對嗎?』」她巧妙地為學生「開脫」,使教育提升了可接受性。她的方法是:「你們在排頭做操,體育老師容易看到你們,如果做得認真的話,那麼你們就能很容易得到表揚,這可是你們找回面子的好機會,也是給咱班爭榮譽的好機會,你們在老師心中怎麼樣,三(一)班在全校同學眼裡怎麼樣就看你們了。」兩個學生接受了班主任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有人提出,方法是老師預先想好的,如果讓孩子自己想出解決方法,教育效果會更好。有專家認為:「這樣的成功並不能說是我們的溝通出了問題,它並不是溝通的問題,而是老師要求學生怎麼做,學生按照老師的指示去做,他是一個服從,是一個服從的過程,因此他最終產生的效果,實際上是一種服從的效果,而不是我們說的溝通的效果。」這種看法有一定道理,應在更大限度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如果學生想不出適合的方法,老師可以給出多種啟示。第三,班主任信任學生,這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尊重,有理解,才能有信任。從案例可以看出,班主任對學生的信任是發自內心的:「我相信,我的學生能夠做到更好。」案例中處理問題的整個過程,體現了這種信任。我們認為「信任」是一種正確觀念的體現,也是一種真情的流露,不能作假。如果作假,學生會慢慢體驗出來,失去對老師的信任。嚴重的會影響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現實工作中,有的班主任,僅僅把「信任」當作一種方法來使用,是需要反思的。當然,我們也要指出,班主任並沒有弄清這兩個學生做操不認真的原因是什麼。是不重視,是習慣性,是情緒問題,還是有其他原因?無論如何,不能停留在老師為學生「開脫」的理由上,那畢竟是一種很虛的「假設」。正如專家所說,班主任給學生傳達的是一種「理想信息」,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學生的表現帶有更大的「服從性」。專家的話值得參考:「要求方法的變化,比如說,我們要真正了解學生,你就不能走馬觀花,你就要深入地用一些科學的方法,去找到這個學生到底出現什麼問題,原因在哪裡?因為你了解學生問題的原因以後,你的方法在哪裡,你就會找到一個正確的突破口。」搞清真正的原因,有利於對問題的更為深入的思考,發現普遍的規律性的認識。以後,遇到同類的問題,會有預案性的處理措施。這樣,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就向更高的層次發展。我們認真閱讀「對話專家」,可以在理性層次上拓寬思路,也啟發我們學習更多的理論知識。問題是常見的,似乎不是大事,但需要諸多的理論解釋和理論支撐。三、案例拓展: 師生同樂課間操廣播又播放《分列式進行曲》了,大課間時間到了。今天是星期三,輪到我們一、二、三年級去大操場做操,我的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上。快速地組織好學生,就帶著他們來到了運動場。不一會兒,廣播里就播著《雛鷹起飛》,學生也跟著音樂的節奏做了起來。但是,我們一年級的學生還太小,做的操別說動作是否到位,單單這個節拍就合不上,我站在前面看著干著急。終於,熬過了這「漫長的大課間」,我垂頭喪氣地帶著學生回到了教室。事後,我苦苦思索著該如何提高學生課間操的質量,最後我準備自己帶著學生做,看看是否有效果。到了星期五,又輪到我們低段小學生去運動場做操了,我就帶著學生快速來到場地。然後我壯著膽站在班級隊伍的最前面嘗試著領操,可能是大家覺得我的舉動很新鮮,紛紛投來好奇的目光,如此高的「回頭率」讓我覺得渾身不自在,但我依然堅持著。就這樣堅持了幾天後,大家都彼此習慣了,班級學生確實被我這以身作則的做法感動了,做起操來明顯比別班同學起勁。我的這一舉動猶如一塊石頭扔進平靜的水面,波浪一圈圈地向周圍輻射,不僅我班學生的做操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甚至連站在我班級旁邊的其他班級學生也比以前更認真了,我的良苦用心終於有所回報。這樣,與學生一起體驗做課間操的苦與樂,既鍛煉了身體,又帶動了學生更認真地做操,實在是一舉兩得。正在我沾沾自喜的時候,班長陳潔跑來問:「季老師,您能一直為大家領操嗎?」「那我的動作做錯了,你們可別笑話我哦!」「好,一言為定!」班長一溜煙似的跑到教室,向大伙兒公布我答應領操的事兒。我明白,站在隊伍前面與學生面對面地做操,我的笑臉一定能夠在57位學生的臉上得到複製,何樂而不為呢?就這樣,時間一天天過去,我領操的水平在學生「善意的目光」中得到提高。校長對我說:「操場上那麼多班級同時在做操,惟獨你班的學生是帶著笑容在做操。」領導的肯定更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全班一條心,黃土變成金,在低段小學生廣播操比賽中,我們班居然一舉奪魁,完成了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朱永新教授在《先教育之夢》一書中談到「理想的德育,應該重視心靈的溝通,建立起溫馨的對話場景」。所以,我們必須和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相互溝通、相互督促的關係,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德行。看操,學生是在班主任監督下的被動做操;領操,是班主任督促學生認真做操的過程,更是學生督促班主任做操動作是否到位的過程,學生是在班主任引領和鼓勵下的自主做操。二者所體現的教育觀念不同,所獲得的效果也不同。我以「領操」為起點,充分尊重學生的需求,亦師亦友地引領學生自主成長,與學生一道共同譜寫出自己的教育歷程。第一講:班主任的每一天第七節:午餐午休教學過程:一、案例視頻:挑食的孩子吃飯時間到了,學生們坐在餐桌旁邊正在吃飯。當我走到妮妮的餐桌旁,看著她瞅著餐盤裡的豆芽菜,皺緊眉頭,好像吃了它就會下地獄一樣。於是,我俯身問她:「妮妮,這豆芽菜不好吃嗎?」妮妮眼淚汪汪地對我說;「王老師,我不會吃豆芽菜,我能不能不吃。」起初,我說不能,還跟她說豆芽菜營養很好,吃了對身體有許多好處。她還聽得進去,當我的面勉強吃了幾口。可當我剛要誇獎她,她又說:「老師,我實在吃不下了,您發發慈悲吧!」看著她那樣痛苦的與豆芽菜做鬥爭,我的那道愛心防線徹底崩潰了。(我們食堂有規定,盛到碗里的飯菜一定要吃完,不然要扣分。)於是,我拿來一個空碗,讓她把豆芽菜倒進去,她馬上顯出了喜悅神情。我說以後可不能這樣了。然而過了幾天,我發現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幾個同學也仿效我的樣子把沒有吃的飯菜倒掉了。事後,我的指導老師知道了,她對我說:「管理一個班級,一方面對學生要施於愛心,一方面要遵循一定的紀律。對待學生要有張有弛。一個有愛心的老師,不能缺乏必要的嚴格。不能因為同情學生放棄學校或班級制定的紀律。愛心與紀律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分離。這次午餐過程中發生的事情讓我對班主任的工作有了更多的認識,對愛心的理解也比以前深刻了。二、案例綜合評析這個案例發生在一位年輕的班主任工作中,她顯然缺乏經驗。經過指導老師的點撥,她提高了認識,積累了經驗。對於大多數年輕的班主任來說,班主任專業素養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提高認識,積累經驗的過程。1、老師的愛心與責任感。案例中我們看到了王老師充滿了愛心與責任感。孩子們吃午飯時,她在餐桌旁細心地觀察孩子們吃飯的情況,準備隨時解決發現的問題。她看到妮妮的表現異常:瞅著餐盤裡的豆芽菜,皺緊眉頭,好像吃了它就會下地獄一樣。這肯定是一個挑食、偏食的孩子。王老師開始採取的做法是很好的,問明妮妮不吃豆芽菜的原因。「妮妮,這豆芽菜不好吃嗎?」妮妮眼淚汪汪地對我說;「王老師,我不會吃豆芽菜,我能不能不吃。」接著王老師給妮妮講清道理:「豆芽菜營養很好,吃了對身體有許多好處。」這是許多老師都會採取的方法。妮妮是個聽話的孩子,聽了老師的話,勉強吃了幾口。王老師以為問題解決了,要誇獎妮妮。但是,道理歸道理,事實歸事實。對於小孩來說,從來不習慣的東西,不可能一下子就適應的。於是新的問題出現了,妮呢央求老師:「老師,我實在吃不下了,您發發慈悲吧!」這一聲發自內心的苦苦的央求打動了王老師。看著她那樣痛苦的與豆芽菜做鬥爭,我的那道愛心防線徹底崩潰了。在這裡,我們真切地體會到了王老師那顆關愛學生的心,也明顯的感到她的教育經驗的不足。如果王老師不熱愛自己的學生,沒有教育的責任感,上面的一切都可能不會發生。她不會去細心觀察學生吃午餐的情況,自己去吃午飯就是了;她也可能到學生餐桌旁看一看,囑咐幾句就完成了任務。那樣,妮妮挑食的毛病不會發現,也就沒有講道理的過程,也就沒有後來的教育失誤。生活中,有人主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找麻煩嘛!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說,在崗位上,恐怕要經常地「少一事不如多一事,自找麻煩」的。因為在教育教學中,隨時隨處都會有教育的契機。對於班主任來說,更其如此。2、王老師的愛心出現了失誤。妮妮央求老師不吃豆芽菜,給王老師出了難題。先前講的道理只起了一點點作用。怎麼辦?王老師知道學校的午餐紀律:我們食堂有規定,盛到碗里的飯菜一定要吃完,不然要扣分。但是,這項紀錄卻被王老師的「同情心」淡化掉了。於是,我拿來一個空碗,讓她把豆芽菜倒進去,她馬上顯出了喜悅神情。此時,王老師並沒有忘記教育的責任,對妮妮說:以後可不能這樣了。可以想見,這句話是沒有教育效力的。王老師的做法暫時滿足了妮妮的需要,卻沒有想到她的做法留下了後遺症。然而過了幾天,我發現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幾個同學也仿效我的樣子把沒有吃的飯菜倒掉了。王老師沒有想到,自己的教育行為,成了「反教育行為」,帶來了「惡果」。其實,對於沒有經驗的教師、班主任來說,發生這種現象並不奇怪。就像下棋一樣,需要「走一步,看三步」,要瞻前顧後。班主任肯定都學習過很多教育理論知識,但理論必須與實踐結合,要在實踐中反覆磨合,積累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王老師的指導老師對她所講的一番道理,肯定以前就學習過,聽說過。然而,只有在實踐中「碰了釘子」,聽起來才更深入內心。「管理一個班級,一方面對學生要施於愛心,一方面要遵循一定的紀律。對待學生要有張有弛。一個有愛心的老師,不能缺乏必要的嚴格。不能因為同情學生放棄學校或班級制定的紀律。愛心與紀律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分離。」指導老師的話固然是對的,如果能在工作方法上給王老師以具體指導就更好了。3、王老師應該怎麼辦?我們給王老師出點主意:(1)當妮妮央求老師發發慈悲,不想吃豆芽菜時,不妨拿一個乾淨的碗來,盛出一些豆芽菜,對妮妮說:「來,王老師跟你一起吃。」一邊吃,一邊讚美豆芽菜好吃,有營養。同時,表揚旁邊吃得香的同學。榜樣的力量,可能會促使妮妮繼續吃下去。這樣做之後,告訴妮妮,以後有不喜歡吃的菜,先少盛一點,把它吃完,逐漸改變挑食的毛病。(2)也可以把妮妮的豆芽菜分給其他同學一些,表揚吃的香的同學,鼓勵妮妮吃完。(3)挑食,是不少學生的毛病。應該提前在班上開展一次活動,討論挑食的害處。提出吃飯時的解決方法。防患於未然。(4)王老師倒掉豆芽菜的做法,影響了學生,好幾個學生效仿她的做法,出現了嚴重的浪費現象。必須召開一個嚴肅的班會,當眾檢討自己的錯誤,使全體同學提高認識,杜絕類似的現象。4、特殊情況應特殊對待。有些學生,由於生理的原因或某種特殊的原因,不能吃某些食物,如「胎里素」,天生對一些食物過敏,我們不能認為是挑食。還有的學生有某種疾病,不能吃某些食物,要予以關心。三、案例拓展:盛怒之前降降溫伴隨著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同學們在中隊長的指揮下,有條不紊的在走廊上排好了隊伍。就在這時,有學生反映「解老師,陳浩哭了。」怎麼回事?哎!原來是王家哲沒有排隊,卻直接插隊,被陳浩制止而不服,動手打了陳浩。又是這個「王家哲」!人長得瘦不伶仃的,其貌不揚,但是吵架打架的好手,班中很多同學受過他的欺負,同學們包括老師都非常的討厭他。一開始面對同學們的告狀,他還振振有詞,但一看我憤怒的眼神,他就把頭深深地垂了下去。「你打人你還有理了!」我一把將他從隊伍中拉了出來,對著他恨恨地說:「給我站在這兒,中飯也別去吃飯。」而他,嘴唇囁嚅了幾下,想說什麼,但最終沒有說出來,只是把頭埋得更低了。上午很快過去了,而我,也早已忘記了自己說的話。中午就餐時間,我照例要在我們班的就餐點轉轉,看看學生到齊了沒有,看看大家都吃飽了嗎,有沒有浪費糧食的現象。而中午,轉了一圈,卻唯獨沒有王家哲。這孩子,又到哪兒去了?「你們看見王家哲了嗎?」「有誰知道王家哲吃過飯了嗎?」「沒有,老師。」「王家哲今天沒進食堂。」「王家哲今天中午沒來吃飯。」「解老師,我好像看見王家哲還在教室里。」……「吃過飯的小朋友快點去叫王家哲到食堂里來吃飯。」「好的,老師,我去叫。」「我去,我去……」學生們一個個應和著去了。我提起的心也稍稍放下了一點。但是,接下來的情況卻不容樂觀。「解老師,王家哲不在教室里。」「解老師,我們找過了好多地方,都沒有王家哲。」糟糕,事情有點麻煩了。我馬上跑回教室,發動在教室中的學生一起分頭去找王家哲。最後,好不容易在操場的一個角落裡找到了王家哲。同學們讓他到食堂去吃飯,他卻忸怩著不走。「王家哲,你為什麼不去吃飯?」看著弄得灰頭鼠臉的王家哲,我又氣又急。而他自始自終低垂著頭。「怎麼了,為什麼不吃飯,還害得同學們到處找你。說呀!」「解老師,不是您上午說我打了人,不許吃飯了嗎!我不敢去吃飯。」最後,看我真的著急了,他才從喉嚨里擠出了這幾個字。唉,這孩子,說什麼好呢?我急忙拖了他就往食堂走去。過後想想,孩子說得沒錯,上午是我說不許他吃飯的,基於對老師的敬畏、害怕,他中午不敢到食堂去吃飯是情理之中,而我,卻……假如中午我不去食堂檢查,假如王家哲中午跑出了校園,假如中午沒有找到王家哲,假如……一切的假如背後,可能都蘊藏著大事情。雖然學生犯錯了,但他們畢竟還只是七、八歲的孩子,愛玩、愛吵、愛鬧那是他們的天性啊,而我以不許吃飯來懲罰學生,如何對得起師道尊嚴啊。老師,在最生氣的時候,應該降降溫。第一講:班主任的每一天第八節: 逃學曠課教學過程:一、案例視頻: 他又曠課了「老師,張雷有沒有向您請假?他下午沒來上課。王老師下午第一節前去教室時,班長報告了這一消息。「他沒有向我請假,記曠課。」王老師對班長說完這話後心裡想:「這個學生剛轉來第一天就敢曠課,真夠戧。」回到辦公室後,當王老師準備聯繫張雷的家長時,卻發現自己沒有關於他的任何聯繫方式。張雷今天上午剛轉來,王老師還沒來得及統計。另外,學生連轉學證明也沒交,而上午和他的家長交流時,家長說了幾句話就匆匆忙忙地離開了。看來,只好等到明天再說了。第二天早晨,張雷來上課了。第一節課上課前,王老師開始處理張雷曠課的事情。「你昨天下午幹什麼去了?為什麼不請假?」王老師的詢問聲調是很嚴厲的,而且是在教室里公開處理的。他以為,應該給這個新來的學生一個「下馬威」,也讓全班同學看到他對曠課這種嚴重違紀行為的態度。「沒幹什麼,在家看了一下午的電視。我在原來的學校也不請假。」張雷說這話的時候一臉的無所謂。教室里很靜,很明顯,大家對張雷的話語都感到很吃驚。「不管你在原來的學校怎麼樣,你現在是在新的學校。我可以告訴你,你剛來咱們班,學籍還沒轉來,一旦表現不好,我肯定會向學校反映把你退回到原學校的。」王老師的語調是冷峻的,也表明了對張雷的曠課處理最後會選取什麼方式。無所謂,對我來說去那裡都一樣,反正我不想上學。」張雷的話語越來越不像話。「什麼也不用說了,先寫一份自我分析書,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吧。另外,回家反省一天。」 「好的。」說完這些,張雷背起書包就走了。第三天早晨,張雷交上了一份列印很工整的自我分析書。「尊敬的老師:您好!此刻,我懷著萬分沉重的心情向您做出深刻的檢討。以前的檢討,老師們批評我不夠深刻,沒有觸及靈魂深處。為此,我首先重新學習了《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一條條地對照檢查,我嚴重違反了很多條,真是不對。痛定思痛過後,我決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讀著這段文字,又加上是列印文稿,王老師馬上想到,這份自我分析書會不會是張雷從網上下載的。打上「此刻,我懷著萬分沉重的心情向您做出深刻的檢討」這句話後,在幾秒內「百度」搜索引擎就找到這篇自我分析書的原文。「看來,我得花點時間和張雷的家長一起分析他的成長情況了。」想到這裡,王老師馬上向張雷要來他爸爸、媽媽的電話。聯繫家長的時候,張雷的爸爸說讓孩子的媽媽去學校,而張雷的媽媽則說讓孩子的爸爸去學校。直到下午,張雷的媽媽才來到學校。王老師自然也把張雷叫到了辦公室。「王老師,這孩子是不是沒救了?我真是沒臉來學校啊……」接下來的半個多小時里,張雷的媽媽邊說邊流淚。從她的敘述中,王老師知道她和張雷的爸爸早在張雷四歲的時候就離婚了,又各自組建了新家庭。法院判決離婚時,張雷判給了爸爸撫養,而實際上是由爺爺奶奶帶著。張雷每次出現成長偏差,張雷的爸爸從來不管,爺爺奶奶也管不了,只有他媽媽管。可她媽媽也道出了自己的苦衷,自己有了新家庭,不能多管張雷的成長,否則,現任丈夫不高興。「老師,我在班裡就自己的曠課行為公開道歉。媽媽您放心吧,我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了。」或許是媽媽的痛苦打動了張雷,當媽媽正在哭著述說時,張雷打斷了媽媽的話語,提出了對自己的處理意見。看到這個結果,王老師非常高興,他以為這就是理想的處理結果。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張雷果真沒再曠課。而王老師也一直沒有去找張雷進一步了解他的具體情況,他以為這個學生要全面轉變了。直到一個月後,張雷又一次曠課時,他才開始重新思考處理張雷的曠課行為。在搜集有關張雷的信息時,班幹部反映的情況讓他有些吃驚:張雷在其他任課老師上課時老是睡覺,不睡覺時就看一些青春類讀物,作業絕大部分都是抄的,他已經多次和同學說起自己不想上學了……搜集了更多的信息後,王老師感覺到處理張雷的曠課行為不能再像上一次那樣了二、案例綜合評析此案例中呈現的學生曠課行為是中小學常見的不良行為,是學生成長障礙中最具危害性的問題之一。因其成因複雜、危害性大,因此班主任處理起來難度頗大。「弄不好」,會讓班主任處於「勞民傷財」卻「一事無成」的境地,惹來家長的怨言不說,更有甚者,可能因為處理嚴重失誤,會被學校、教育行政部門批評或處分。1、如何認識王老師的教育行為?「王老師發現了學生張雷的曠課行為後立即處理」是值得肯定的日常工作行為。王老師進教室後和班幹部一起核實後,確定張雷曠課了,接著就開始處理,是一種很好的工作習慣。班主任工作的推進,非常需要這種即時處理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像曠課這樣的嚴重違紀行為必須及時地處理,否則容易出現一些無法預料的後果,既影響當事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會在群體中留下「後遺症」。王老師「想」消除張雷的曠課行為在班級的負面影響是對的。曠課的負面影響大於遲到等違紀行為的影響,可能使學生對學校教育產生失望情緒,也會導致學生對學校規章制度、班主任工作權威的漠視。班主任如果不及時處理,就給學生一種「管理不嚴格」的錯覺。王老師在第二天張雷返校後就著手處理,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消除這種不良影響。這種工作意識非常可貴,也值得肯定。王老師向張雷明確如果繼續曠課的後果是必要的。因為經常曠課被原來的學校勸退,一般的學生到了新的學校會有新的表現,想重新開始自己的學校生活。但是張雷並沒有表現出這種常規反映,而是又開始曠課了。王老師特別指出如果對他的幫助不起作用的話,也將面臨「被退回原學校」的局面。這實際上是在提示張雷,他的成長機會的難得,他的轉變需要老師的幫助,但自己的積極努力也才是最重要的。讓張雷明確自己目前的行為的後果,靠外在的強勢力量喚醒他的轉變意識。需要討論的是,這樣的「嚇唬」,是王老師的教育策略,還是真想這樣做。從後來的教育行為看,更大的可能是一種教育策略。長期以來,在學校內部的班級之間,在學校與學校之間,對某些「難教生」推諉教育責任的現象是存在的。「難教生」確實給教育者帶來諸多的麻煩,需要花費太多的教育精力,而且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然而,從教育的基本原則,教育者的教育良心來看,「推」是不應該的。王老師在處理的過程中,關注一些關鍵信息是一種良好的工作習慣。比如,當他發現了張雷寫的「自我分析書」有抄襲或從網路下載的可能時,立即到網上搜索驗證。像張雷曠課這樣的複雜問題,涉及的因素很多,而抓取關鍵性因素作為工作的切入點,是完成類似工作任務的重中之重。王老師的這一良好的工作習慣值得其他班主任借鑒學習。王老師聯合家長的力量來處理張雷的曠課行為是理想的選擇。當王老師意識到張雷的曠課行為比較嚴重時,決定聯合家長的力量來處理這一問題,有利於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力量的整合,形成多層面、全方位的教育轉化時空。家長的到來,不僅了解了更多的情況,也出現了新的教育契機。當王老師發現張雷又一次出現曠課行為時,決定用新的方式來處理也是理智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成長經歷,一些學生因此表現出的獨特的成長問題也是有個性化內涵的。因此,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的時候,當一種策略、一條途徑走不通時,就要選取新的策略和途徑。這一點,王老師為其他班主任做出了好的表率。2、王老師怎樣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王老師發現了張雷曠課後應該立即和家長取得聯繫,儘管「轉學證沒交」,「家長未提供聯繫方式」,但可以通過不同渠道查到張雷是從哪一所學校轉來的,通過該學校的辦公電話就可以查到張雷原先的班主任的電話,進而得到張雷家長的聯繫方式。然而王老師沒有這樣做。不把張雷的曠課行為及時地通知家長,如果張雷在校外出現了意外情況,學校和王老師都會惹上更多的麻煩。王老師在教室里公開處理張雷的曠課行為時,其語氣選擇沒有考慮到容易引發他和張雷的衝突。在激化了師生矛盾後再去處理張雷的曠課行為,張雷不信任老師了,在對立情緒中溝通,可能得來錯誤的信息多,於是就很難找到科學的切入點了。既然張雷到新的學校後第一天就敢曠課,這說明該生對王老師的權威作用並不怎麼重視,他也不擔心自己會受到學校的處分。如果想到這一點,王老師就不宜選擇那樣的處理方式。王老師決不應該採取再讓張雷回家反省的處理方式。張雷本來就對學校不感興趣,再採取令其回家反省的處理方式,更是一種「不去學校」的負面強化,增加他對學校的反感。王老師面對張雷時,處理他曠課的起點應該是增強他對學校的興趣。而且,在沒有確定張雷的曠課原因時就急於做出處理決定,是非常盲目的。更為嚴重的問題是,讓學生回家反省,是一種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的行為,這是萬萬不能做的。冰凍一尺,非一日之寒。王老師沒有意識到張雷答應不再曠課的許諾的不穩定性。張雷的媽媽向老師哭訴自己的不容易,肯定不是第一次了,張雷也應該早已聽到過,為什麼單單這一次他受到觸動?家庭破裂,張雷是受害者,所以不看好自己的前途,走一步算一步,但他的品質並不壞,他也想做好。可能是因為轉到新的學校後,張雷依舊像以前一樣曠課,她的媽媽傷心透頂,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些絕望。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再次聽到媽媽受到的傷害,他便被觸動了。張雷的這種態度轉變,缺少內在的根據,有可能僅僅因為同情媽媽,所以,就具有不穩定性。一旦離開那個特殊的情境,張雷的這種轉變行為不一定能持續很長時間。隱含的問題是,王老師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因此當張雷短時間之內不再曠課時,王老師也就沒有進一步確定新的解決策略,來鞏固張雷的行為,甚至連張雷近期的基本表現都沒有去進一步的分析,致使張雷剛剛出現的轉變趨勢又在短時間之內消失了。王老師還可以從原來的學校和班主任處以及張雷本人了解更多的情況,研究其發展的軌跡,使工作做得更有針對性。從這個案例不難看出,班主任處理曠課問題需要多角度思考,需要從每一個曠課學生的實際出發,採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經常曠課的學生,是一把多銹的鎖,切切不能簡單化的處理。三、案例拓展: 讓她在學校有事乾沒轉來之前,關於麗麗的轉學原因各位班主任已知曉:因為經常曠課被學校勸退。因此,當學校往班級里安插她的時候,各位班主任都不願意接收。就這樣,麗麗和她媽媽在學生處被「涼」了一上午。快要放學時,王老師考慮再三後決定接收她。在眾位班主任的驚異目光中,王老師領走了麗麗。「王老師,別人都不要我,你怎麼敢要?你不怕我和你對抗?我可是會經常曠課的。」初次見面,麗麗的話就讓王老師領教了她的「厲害」。「你胡說什麼,好好和老師說話。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心!」麗麗的媽媽因為生氣而大聲的呵斥麗麗。「你能管得了我?管不了就別再說廢話啦。」「你想氣死我……」伴隨著母女倆的爭吵,王老師把麗麗送進了教室並安排好了座位。「王老師,上課允許不允許吃瓜子?不允許吃的話我下午就不來上課了。」當王老師準備離開教室時,麗麗又提出了一個極富挑戰性的話題。「不允許吃。如果有正常原因,可以不來上課,但得請假。」王老師乾脆地說。「你有膽量今天下午敢不來?」王老師看著麗麗心裡想。下午,麗麗真的沒有來上課。這讓王老師「大跌眼鏡」。王老師也意識到,對麗麗的曠課行為的確不能等閑視之——從麗麗今天的表現來看,原來的學校採取勸退的方式對待她,也確實有他們的苦衷;另外,王老師也想到,對這個孩子來說,想主動幫助她的老師不多了,「弄不好」,自己將是最後一個。有了這樣的認識基礎,王老師便想方設法地去幫助麗麗。經過論證後,王老師選擇的第一個工作著力點是和麗麗溝通,先把她曠課的原因找出來,這是確定轉變策略的基礎。王老師以書面形式和麗麗交流,他認為這樣更隱秘,便於麗麗接受。在溝通了一個星期後,王老師贏得了麗麗的信任,麗麗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說出來了。王老師把麗麗曠課的原因精心地整理後,一條一條地呈現在表格中,便於麗麗清晰地認識自己。溝通主題:麗麗曠課的原因分析時間:2011年9月16日至2011年9月23日麗麗曠課的原因對策分析你的父母雖然沒有離婚,但家庭名存實亡。你爸爸在外面又組建了一個家庭,他現在以那個「家」為主。你感到無家可歸,但你又不得不回去,這扭曲了你的心靈,你對父母有很大的成見,因此你不接受他們的管理。父母現在的生活狀態你改變不了,但可以改變你對待父母的態度,並由此改變你自己。你認為家裡很有錢,繼承父母的遺產就可以養活自己,學習成績的好壞對你來說無所謂。需要澄清認識:如果你將來自己不能掙錢,錢再多也會花光。認真學習以求一技之長,為的是你的將來。況且,錢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還有更重要的精神追求。你的小學、七年級一直在一所私立學校就讀,那所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很鬆散,絕大多數學生根本不學習,你深受影響。在新的班級,管理嚴格,自己要適應現在的學習氛圍。你的學習基礎越來越差,落下的功課太多了。你在課堂上聽不懂,老師們又不關注你,所以你不願意呆在課堂上受罪。先找一門你最感興趣的課程開始追趕。你對未來感到很迷茫,自然把握不了自己的成長。分析自己的成長現狀,明確成長方向。你自由散漫的習慣導致了原來學校的一些任課老師的反感,所以任課老師不是很關注你。你先改變自己的不良習慣,贏得現在的任課老師的信任和喜歡。在經過一系列的溝通後,麗麗開始有了轉變的意識。緊接著,王老師決定先讓麗麗對某一科的學習感興趣,靠這一點先把她留在學校。在瀏覽了各科近期的單元檢測成績並和麗麗分析後,王老師發現麗麗的英語成績不錯,而且對英語學習也比較感興趣。於是,王老師又開始了和麗麗的溝通,並以一個表格為載體進行。比如,在界定麗麗的學習現狀時,王老師設計了《麗麗的英語學習優勢的開發》。完成現狀界定後,王老師和麗麗確定了轉變目標和轉變策略,並在實踐中逐步落實。附:《麗麗的英語學習優勢的開發》溝通主題: 時間:學習現狀老師的分析:麗麗的分析:老師的分析與麗麗的分析重疊的地方:感興趣的原因老師的分析:麗麗的分析:老師的分析與麗麗的分析重疊的地方:學習優勢老師的分析:麗麗的分析:老師的分析與麗麗的分析重疊的地方:學習不足老師的分析:麗麗的分析:老師的分析與麗麗的分析重疊的地方:在轉變過程中,王老師還和其他任課通報了麗麗的情況,並請他們給麗麗留有轉變的餘地,比如,哪怕麗麗在其他學科的課上學英語,各位任課老師也要暫開綠燈。另外,王老師還讓麗麗擔任了英語課代表,麗麗來學校後可做的事情更多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麗麗的英語學習水平與原來相比大有改變。在一次單元檢測中考到了91分。這時候,麗麗在學校有「正經事」可幹了,開始對學校有好感了。時間不長之後,麗麗不僅不曠課了,而且成了班裡很勤奮的學生之一,儘管還沒有非常大的進步。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特級教師張萬祥班主任工作100招-3
※班主任工作創新藝術100招(77):借雪誘導招
※有一個針對自己的班主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何評價南京外國語學校教師成亞青?
※班主任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