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記憶(32):孚王府與寧郡王府

清代「在分封諸王的問題上,不設郡國,把諸王全部留在京城,並且賜建府邸」(引自趙志忠《北京的王府與文化》)。清代的封爵共有十四等,其中「能被賜府的是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六等,其中親王、郡王稱『王府』,貝勒及以下稱『府』」(引自《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本文所提及的「王府」則是從廣義上來說的,不僅包括親王府及郡王府,也包括貝勒府、貝子府、公主府等。王府的規制,每一等級的封爵有不同規定,比如親王府的基本規制是:正門五間、正殿七間、翼樓各九間、後殿五間、後寢七間、後樓七間;郡王府降等,其規製為:正門五間、正殿五間、翼樓各五間、後殿三間、後寢五間、後樓五間。清代對王府規制的規定極為細緻,比如只有親王府與郡王府的主體建築可用綠琉璃瓦;親王府的門釘為縱九橫七。「所有王公府第的建造都必須遵守規制,否則便要受到制裁,輕則罰俸,重則奪爵。」(見馮其利《尋訪京城清王府》)清代的王府,都位於北京內城,但「也不在皇城內設府」,只有三個例外:「清初攝政王多爾袞的睿親王府和阿濟格的英親王設在皇城,在他們削爵後即不再為王府。只有乾隆帝四女和嘉公主的府邸設在皇城中,且一直沿用至光緒朝。」(引自《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其中多爾袞的睿親王府後改為普度寺,其山門及大殿今天依然存在;和嘉公主府則在1898年以後成為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的所在地,其正殿仍然保存至今。

北京的清代王府,據趙志忠統計,在1997年時尚保存有22座,實際的數量可能要更多一些。比如前面提及的和嘉公主府,趙志忠的《1997年北京王府保存情況表》就沒有記載;又如位於恭王府旁的阿拉善王府,該表也未提及。不過,恰如作者自己所說:該表「雖然不能說盡善盡美,但基本上反映出了北京王府的現狀」(見氏著《北京的王府與文化》)。在這些現存的王府中,孚王府與寧郡王府主體建築保存完整,且建成年代較早,因而對於研究清代王府規制具有重要的價值。

孚王府位於朝陽門內大街137號,《東華圖志》記其歷史沿革道:「原為貝勒允祁的府第。原怡親王允祥的府第在東單帥府園,雍正八年(1730)允祥去世後,舊邸改為賢良寺,另將此處的府邸改賜與第二代怡親王弘曉。咸豐十一年(1861)襲爵的第六代怡親王載垣獲罪後,王府被收回,同治三年(1864),又將此府賜於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其於同治十一年(1871)晉爵為孚親王,因其排行第九,故此府又俗稱『九爺府』,後繼續由其後人貝勒載澍、貝子溥伒居住。民國時期,此宅售予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部下楊宇霆。後此府曾經先後用作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校舍,國民黨勵志社北平總部。」另據馮其利《尋訪京城清王府》記載:「日偽時期,這裡是日本人的『偕行社』所在地。」抗戰勝利後才由國民黨特務機關勵志社使用,據說「戴笠還到過這裡」(引自馮其利《尋訪京城清王府》)。

王府的建築共有東中西三路,其中「中路保存最好,西路也基本保存著原有的主要建築,東路則損毀比較嚴重,剩下的建築已經不多」(引自《東華圖志》)。其「中路南端為宮門五間,門前有石獅兩座。宮門北側是正殿,面闊七間,前有月台,護以石欄。殿前東西有翼樓,面闊七間。後殿五間、後寢七間,均有配殿。最後是後罩房七間。正門、正殿、後殿、後寢均覆以綠色琉璃瓦」(引自馮其利《尋訪京城清王府》)。孚王府「西路的前面部分已經多被改建,不成格局,只有零星幾幢建築散落其中。後面的院落則大部尚存」,這尚存的四進院落「均有游廊貫穿相連,尺度小,布局緊湊,院落的空間形態也各不相同,頗有變化」(引自《東華圖志》)。孚王府的「東路原有格局已失,中央剩下一座三開間周圍廊的軒館,可知此處原來是王府的花園。東路的北面保存著一座四合院,頗為精緻,有南房五間,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院中環以游廊」(引自《東華圖志》)。

《東華圖志》稱孚王府的布局為「清代王府最典型的格式」,也就是「三條軸線,四個部分——中軸線為禮儀空間,西軸線為宅舍居住空間,東軸線為軒館休閑空間;服務用房則分別置於兩側軸線的前部」。此外,這座王府的「平面與《大清會典》的規定基本契合,且與《乾隆京城全圖》上的怡親王府大致吻合,說明其布局仍保持著清代中期的原貌,為研究清代王府建築的寶貴實例」。

寧郡王府位於東單北極閣三條71號,據記載,該府為「怡親王次子弘皎的府邸,咸豐十一年(1861)發生『辛酉政變』,顧命大臣怡親王載垣被賜死,清廷詔命改由寧郡王的後人來承襲『世襲罔替』的怡親王爵位,故此處又改稱怡王府」。這座王府「規模並不大,但前殿和後寢形制都很完備,與《乾隆京城全圖》大致吻合,是一處較好的郡王府實例」。其「大門為五開間前後廊歇山頂建築,中啟三門,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拱。大門對面設巨大影壁,已無存。入大門為第一進院,院落尺度寬敞,中央大殿為五開間周圍廊歇山頂建築,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拱,大殿進深很大,屋頂巍峨,正脊和垂脊上設有吻獸和垂獸;東西分設翼樓各五間,前出廊硬山頂。再北原有東西配房各七間,前出廊。東側已改建為樓房,西側仍為原貌。大殿之北為內寢區的門殿,三間前後廊歇山頂建築,檐下用五踩單昂單翹斗拱。其北為寢殿,五開間前後廊歇山頂,前出三間懸山抱廈,殿身檐下用五踩重昂斗拱,抱廈部分不帶斗拱……寢殿之北為後罩院,設有後罩樓七間,帶前廊,硬山頂;樓左右各有轉角硬山房六間。後罩樓原為二層,其後部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改為三層近代建築。」(引自《東華圖志》)

在北京現存的清代王府中,只有恭王府以及位於後海北岸的醇親王府花園(宋慶齡故居)對外開放。其他的王府都被單位佔用,並不對外開放。比如本文介紹的兩座王府,寧郡王府「前部為某藝術劇院佔用,後部用作一家工廠的廠房」(引自《東華圖志》);孚王府的情況,據馮其利《尋訪京城清王府》記載:「解放後,孚郡王府址才回到人民手中,作為政務院幾個部委的駐地。1956年科學出版社遷此辦公。科學出版社遷址東皇城北街16號之後,孚郡王府址仍由四個機關使用。」而王府的東西兩路則「為居民住宅」(引自《東華圖志》)。孚王府的主體部分被單位佔用,普通民眾連進去參觀都不行,怎麼叫「回到人民手中」呢?

在北京市的這些未開放的清代王府中,除了孚王府與寧郡王府外,還有幾座王府在建築上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像後海北岸的醇親王府,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出生地。這座王府現存建築包括府邸、花園(新中國成立後作為宋慶齡故居)、馬號、家廟(民國時期改為關岳廟)幾個部分。其中府邸及家廟基本保持了原有建築格局,馬號「院內仍保存有石馬槽」(引自《北京古建築地圖》)。在我看來,醇親王府(北府)堪稱北京現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可惜的是這座王府只有花園部分作為宋慶齡故居對外開放,府邸部分為國家宗教事務局佔用,家廟(關岳廟)為西藏駐京辦事處佔用,馬號是北京第二聾啞學校校舍。位於西城區定阜大街的慶王府,雖然絕大多數建築已被拆毀,但現存的建築仍然極具價值,據《北京古建築地圖》記載:「(慶王府——引者注)保存基本完整的西部為王府生活區,有並排三路院落,西路為花園,園內建有綉樓,亦稱梳妝樓或『卍』字樓。該樓形制新穎,雕刻精緻,空間靈活,獨具一格。平面為『凹』字形,正面面闊五間,左右兩翼內側面闊四間,外側面闊六間,有紅廊柱、紅欄杆,間有黃色『卍』字木雕。西路還有有精雕的楠木裝修建築一處,價值很高。此外,後園中原本有一座大戲樓,分為上下兩層,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可容納約400人,『文化大革命』期間失火焚毀。」這座大戲樓被燒毀的時間,據《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記載,是在1971年春節。它的被毀,是很令人惋惜的事情。因為北京市現存的王府戲樓只有一座,位於恭王府。恭王府的大戲樓只有一層,慶王府的則分上下兩層;恭王府戲樓的面積只有685平方米,慶王府大戲樓則是它的兩倍,1300平方米。可以說,如果慶王府的這座戲樓能夠保留到今天,它將是獨一無二的。可它最終卻因為人們不夠謹慎,缺乏文物保護意識,在「文革」期間被火燒毀。這是至為可惜的!同時,我很想去參觀一下慶王府的那座綉樓,因為它獨特的形制和精美的木雕。可這座王府現在被北京衛戍區和北京軍區某部佔用,我根本無法進入其中參觀。

除了恭王府以外,北京還有許多極富歷史與藝術價值的清代王府。我希望以後能夠有更多的王府經過整修對外開放,這樣既保護了文物,也有助於人們全面的了解與認識清代王府及王府文化。

圖1:《乾隆京城全圖》中的孚王府。

圖2:孚王府文物保護單位標識。

圖3:孚王府介紹牌。

圖4:孚王府臨街大門。

圖5:孚王府大門前的石獅。

圖6:孚王府大門。

圖7:孚王府大門雀替。

圖8:孚王府大門天花板彩畫及斗拱。

圖9:孚王府正殿。

圖10:孚王府西阿斯門。

圖11:孚王府東阿斯門。

圖12:《乾隆京城全圖》中的寧郡王府。

圖13:寧郡王府文物保護單位標識。

圖14:寧郡王府介紹牌。

圖15:寧郡王府大門。

圖16:寧郡王府大門斗拱。

圖17:寧郡王府正殿。

圖18:寧郡王府西配樓。

圖19:寧郡王府後罩樓1。

圖20:寧郡王府後罩樓2。

圖21:醇親王府(北府)臨街大門。

圖22:醇親王府(北府)正門。

圖23:關岳廟影壁。關岳廟本為祭祀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光緒皇帝之父)的祠堂。民國時期,北洋政府在其後寢祠內塑關羽、岳飛像,合祀關岳二人,故改稱關岳廟。

圖24:攝政王府馬號。

圖25:大藏龍華寺:清末曾作為攝政王載灃的家廟。

圖26:大藏龍華寺山門細部。


推薦閱讀:

老北京兒時白塔寺廟會記憶
揭老北京八大胡同「窯姐」密語
北京人的吃喝玩樂,那叫一個「舒坦」!
老北京話詞典----北京土語集錦
放毒!北京100年前的小吃攤,您饞了嗎?

TAG:記憶 | 北京 | 老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