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收購優步,出行從此不便?
本文為《經濟學家告訴你》原創首發
提要:
◎滴滴和優步,是靠著更好更優質的服務才佔領了市場。
◎能夠形成壟斷的,永遠都是最優質的服務,而不會是哪一家市場份額大的公司。
◎只要這個市場在,市場內的競爭就不會停,企業為人民服務的動力就不會停。
◎政府的限制管理,才是網約車平台發展變質最大的風險所在。
近日傳出新聞,滴滴出行收購優步中國。身邊有朋友聽到這個消息,忿忿不平地說:「優步那麼優惠,乘坐優步比滴滴便宜多了。現在優步被滴滴收購,形成價格壟斷,馬上就沒有那麼優惠的價格了。」
滴滴收購了優步就完成壟斷了?呵呵。這置神州、易到於何地嘛,人家在國內網約車平台好歹也排名第三第四,就這樣視他們如無物好嗎?
有朋友會說,雖然還有神州,有易到,但是滴滴和優步的市場佔有量加起來遠遠超過其他平台,這也可以算作壟斷了。
那麼,問題來了,滴滴和優步為什麼能壟斷?
滴滴和優步的壟斷是靠著政府扶持么?顯然不是,就在半年前國內政府還對滴滴優步這樣的網約車喊打喊殺呢。有人說,靠的是資本,滴滴和優步靠著強大的資本實力,燒錢玩「補貼大戰」,籠絡了一大批用戶,這才佔領了市場。
沒錯,滴滴和優步確實是靠金錢補貼佔領了市場。但是,對消費者來說,不就是因為用滴滴比坐計程車便宜、服務也更好么。滴滴和優步,是靠著更好更優質的服務才佔領了市場。
又有人說,滴滴和優步服務好,價格低,但這都是過去了,如今他們壟斷了市場,就有條件提高價格,實行壟斷定價了。
如果滴滴和優步服務不再好,價格不再便宜,和計程車沒有區別了,那我們還會繼續執著於滴滴嗎。我們大可以換一家服務更好的平台繼續出行,何必弔死在滴滴上。不是還有神州、易到在嗎?
說到底,滴滴、優步佔有市場,是因為他們服務質量高價格優惠,我們自願選擇了他們,而不是我們被迫選擇的結果。在沒有政府干擾的情況下,能夠形成壟斷的,永遠都是最優質的服務。
實踐證明,壟斷市場之後,滴滴的價格會上漲。
收購快的壟斷市場之後,滴滴的價格確實上漲了。這個現象我是有印象的。當年滴滴和快的打補貼大戰,我去機場一趟45塊錢,給我優惠了20元,司機說他那一單能收入35元,就這麼一趟滴滴就要虧損10元。
這種虧損還不像京東,京東只是加上各種運營成本、建設投入等等,才賬面上看起來虧損,單就每一筆交易來說都是盈利的。而滴滴和快的當時都一樣,每一筆都是虧損的,這種生意怎麼可能正常,這種補貼怎麼可能持續得了嗎?
所以,當時收購快的之後滴滴價格上漲,這不是滴滴在製造壟斷收益,而只是讓扭曲的價格回歸正常。幸好這場價格戰結束得早,不然他們兩家公司都死了,消費者豈不是又要重新去坐那又貴又髒的計程車了。
還有朋友擔憂,現在還有神州、易到在,滴滴不敢放肆,萬一滴滴哪天把神州、易到等所有網約車平台全部收購了,豈不是真正形成壟斷了?那個時候再進行壟斷定價,我們豈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如果真這樣的話,有人就要笑了。如果滴滴把市場上所有其他出行公司收購,然後實行壟斷定價,那不就和當初的計程車一樣了嗎,滴滴變成了當初的計程車公司,自然會有新的公司出來成為當初的滴滴,去顛覆這個新的「計程車」。我就有朋友在滴滴工作,熟悉滴滴公司內部的工作流程,只要滴滴膽敢高利潤營業,我就敢拉著這個朋友出去單幹,重走當年滴滴顛覆計程車領域的路。
這不是沒有前例。當年新東方英語教育機構佔據了國內最大的英語培訓領域的市場,學費也隨之水漲船高,當時就有人驚呼學費這麼貴,國內學生要學不起英語出不了國了。結果呢,新東方的學費高,自然就冒出了許多價格沒那麼貴的培訓機構,甚至還有許多新東方的老師離職單幹。或許你新東方教育質量好,但我不需要最好,我只需要最合適,只要達到我的要求,我還是願意性價比更高的服務。
當年滴滴和快的市場份額那麼大,他們合併後大家都以為出行領域的鬥爭結束了,誰會想到神州、易到還有優步居然會接二連三地冒出來繼續和滴滴鬥爭。只要這個市場在,市場內的競爭就不會停,企業為人民服務的動力就不會停。
就像之前說的,滴滴形成壟斷是因為服務好而價格低。哪天滴滴服務質量變質了、價格不再便宜了,自然會有企業冒出來,以更好的服務、更低的價格來搶佔市場。
當然,湧現出新的企業來代替劣質企業,不是沒有條件的。多的不說,至少企業得進入這個行業吧。但是7月28日交通部頒布《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需要有政府批准才能進入了。有了政府設立的這道門檻,其他企業就不好進入這個行業了,沒有了同行的競爭,滴滴哪怕做得再糟糕也不用擔心被擠出市場。真正會讓滴滴變質的,不是滴滴收購優步壟斷市場,而是政府給網約車設立了門檻,從此其他企業難以進入這個市場,阻礙了這個領域內市場的自由競爭。
可以說,政府的限制管理,才是網約車平台發展變質最大的風險所在。
推薦閱讀:
※收入越低的人出門帶的行李越多嗎?
※雨雪天氣出行必備小物件
※出行吉凶方位預測表
※正月開市和出行求財吉日
※7個月北京被抓200多輛車,神州卻說不存在政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