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從別人的人,自虐心理都比較強 拒絕他人對你的不合理要求 合理的拒絕,掌握了生活的主動權
07-11
順從別人的人,自虐心理都比較強自虐是一種自己傷害自己的行為,是一種主客同體的虐待。它屬於自己製造痛苦自己接受的行為,即施虐的主體又是受虐的客體,受虐的客體同樣是施虐的主體。 什麼叫自虐?顧名思義,自己折磨自己,如故意去看自己覺得難以接受的作品等。自虐症通過傷害自己造成一定的精神滿足感。從一定程度看,這是一種精神分裂的體現,通常我們會埋怨別人作的事如何不好,而較少反省自己,自虐症正好相反。那麼,生活中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自虐呢? 如果和男朋友分手了,你是不是覺得因為自己不夠善解人意?如果別人求你幫忙,但是你沒有時間,當你解釋時是不是覺得很愧疚?想過沒有,你為什麼會感到是自己做得不夠好,為什麼總把責任歸到自己的身上? 其實,這就是你的自虐心理在作怪。不要過於擔心,自虐是很普遍的現象,心理學家發現,世界上大約有一半的人都有自虐傾向。 有自虐心理的人,大多覺得自己全身都是缺點,沒有別人優秀,即使他們本身條件很好,也不敢正視自己。他們希望能做好一些事情,卻總在關鍵的時候喪失信心。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很難成功,因為他們還沒有站起來,就把自己踩在腳下了。 生活中,那些總是順從別人的人,自虐心理都比較強。這些「老實人」和「老好人」,很少得罪人,可以用「與世無爭」來形容。當別人提出一些要求的時候,哪怕是無理的,為了避免因為自己不同意而觸怒別人,他們也總是表現得很願意。即使在很多時候,他們心裡並不是這樣想。 用一句話概括:自虐就是折磨自己。 在心理學上,自虐可以分為兩種:第一,心理上的自虐;第二,身體上的自虐。自虐和自殘有很大的不同,自虐一般不帶有什麼目的性,而自殘目的性很明顯,比如,為了挽救失去的戀情割腕自殺。而自虐卻不會這樣,只是一種心理不平衡的狀態。一個處於自虐狀態的人,因為對自己不認同就對自己進行懲罰,以獲得一些精神上的發泄和釋放。相對於精神的自虐,身體自虐更要明顯一些,比如那些酗酒和嗜煙的人,都有一定的自虐傾向,在折磨自己的身體中,得到一些心靈的釋放。另外,自虐也可能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心理情結,一些原始土著人身上滿是文身、穿孔,就是通過傷害自己的身體來表明自己是勇敢的,具有忍耐精神的。 在一個男主人酗酒的家庭中,女主人如果為了讓丈夫改過自新,總是採取和丈夫進行冷戰或爭吵的方式,卻遲遲不肯離開,漸漸地因為「情感雞肋」的折磨,很快就會耗掉自己的精力,而這種甘心被耗掉的心理就是自虐。通過自虐來達到折磨對方,達到玉石俱焚的目的,總歸對自己是傷害,其實,自虐本身起不到任何作用。 那麼,我們要怎樣去擺脫自虐心理呢? 勇敢地說出來 大多數自虐的人,因為害怕別人對自己不滿,而很少會表露自己的情緒。比如,一位同學的舍友很不講衛生,他礙於面子,不提醒不反對,而是默默忍受日益惡化的宿舍環境,最終忍無可忍,只有通過打架來解決問題了。其實想要擺脫自虐心理,只要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敢於說「不」,情況就可以得到好轉。 一個總是不敢拒絕別人的人,如果感覺自己不滿意,不妨堅定地拒絕別人,這樣,自己就不會因為無奈的承諾而煩惱;那些總是被欺負的老好人,只要提出自己的意見,爭取自己的權利,那麼就不會再出現因為沒有成就感而自卑、自怨的狀況了。 擺脫不必要的責任 很多自虐的人都把不該自己承擔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比如,有個人母親去世了,他責怪自己平時沒有照顧好母親,於是一味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並用酗酒來擺脫這種自責。所以,有自虐心理的人,如果能放下過多的責任,不要總是自尋煩惱,那麼,自虐就會很快好轉。 總之,如果想擺脫自虐,最好的做法就是「放自己一馬」,不要和自己過不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心靈上,只有放開,幸福的指數才會大幅攀升。 性格孤僻者的自述 自述1 從小到大自己一直都是內向孤僻的性格, 不知道怎麼跟別人溝通, 不知道該怎麼社交, 就算在家裡也一直關在自己房間里,活在自己的世界, 可能是因為小時候家裡管教嚴格, 但現在不會了, 可是陰影還在,我該怎麼克服? 自己也有著嚴重的完美主義, 一直害怕別人怎麼看我, 做錯一點小事情就會很內疚很自責,然後就不敢再走下一步了, 同時也嚴重的缺乏自信, 任何事情都覺得自己不能,感覺自己好懦弱好沒用, 根本不敢在別人面前表現, 也害怕人群, 害怕人們用異樣眼光看我, 所以在外面的我都是一直低著頭,我該怎麼辦? 從小到大我對每個人都很好, 沒脾氣, 但我身邊很少朋友, 我很了解是因為自己不會社交, 不懂得怎麼跟別人溝通, 除非是很熟的朋友, 不然我就會一個人靜靜的坐在角落裡, 我一直熱情不起來, 不知道該怎麼跟別人混熟. 現在跟亞洲著名的音樂製作團隊學音樂只敢躲在幕後, 以後該怎麼面對人們如何社交? 自述2 我們會對喜歡的人掏心掏肺的去好,我們也會對對自己好的人特別感激,永遠記著人家的好! 可是我們的內心又那麼的脆弱,如果自己最在意的人無意中傷害了我們,在別人看來是很微不足道的一點打擊,可對我們來說卻是那麼的致命,尤其是自己對最在意的人犯了錯,因為種種原因,錯過了化解的仇恨的機會,當自己真正清醒過來時,認識到自己錯誤的時候,卻已經得不到別人的原諒了,那種感覺真的很絕望!沒有了活著的希望,自己恨自己.... 我不怪她,不怪這個社會,我只怪我自己是個孤僻,什麼都不懂的人...我渴望被人理解,渴望被在乎的人原諒...可是我在別人眼裡卻又是那麼的怪異,我所做的事又那麼的讓人討厭,如果不是很你深交很久的朋友,真的沒人會理解你的內心,也不會徹底的原諒你,因為你只會讓人討厭! 有時候甚至連自己的父母不理解你,說你什麼都不幹,犯了錯就只會對你發火,責怪你明知故犯,裝瘋賣傻!所以我慢慢的對任何人都失去信心了,我也不再渴求被人理解,被人原諒了,我心裡有過希望,沒遇到的話我會很平常的過我以前的生活..雖然我很孤僻,但是我不會給你們任何人添麻煩,只希望你們別給我們這樣的孩子希望,如果給了他希望他會比任何人都對你熱情,對你好,可一但這種希望破滅了,你會要了他的命! 看到上述的痛苦,你會發現他們真的非常無奈,長大成人後,面對自身的缺陷,他們承受了諸多壓力,而是如何造成他們這樣的性格呢? (1)本人氣質因素。先天適應能力差,主要與遺傳因素有關。 (2)幼年不幸經歷的影響。研究表明,父母離婚是威脅當代兒童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這種遭遇使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過早接受了人世間的煩惱、鬱悶、焦慮的不良體驗,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一道很深的傷痕。他們只好通過封閉自己,給自己創造一個較為安寧的空間。此外,在某些特殊的環境里,例如在陌生的環境里,親人突然離去,或父母吵架、不和睦,或經常的訓斥,孩子的心理承受不了這種壓力,也會使孩子變得不願與人接觸,出現退縮、孤僻等現象。 (3)缺乏交際技能力和方法,導致人際交往的挫折。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斯認為,許多兒童不能與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生命的早期沒有學會基本的社會交往技能,從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別人交往。 這使得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遭到拒絕或打擊,如恥笑、埋怨、訓斥,使他們的自主性受到傷害,隨著這種失敗次數的增多,逐漸變得懼怕,對交往失去信心,與別人產生隔膜,在團體中找不到歸屬感,便把自己封閉起來。越不與人接觸,社會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鍛煉,結果就越孤僻。最後他們經常處於壓抑、孤獨和冷漠之中,性格變得喜怒無常,難以自制,並且無法與他人進行溝通協調。 (4)撫養教育不當。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與遷就。當孩子哭鬧不願去幼兒園時,父母就依順孩子的要求,使孩子得不到集體生活的鍛煉;有的家長怕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玩時吃虧(挨打、受氣),就整天把孩子關在家中,讓他獨自玩耍。 此外,父母的粗暴對待,夥伴欺負、嘲諷等不良刺激,使兒童過早地接受了煩惱、憂慮、焦慮不安的不良體驗,會使他們產生消極的心境甚至誘發心理疾病。 缺乏母愛或過於嚴厲、粗暴的教育方式,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會變得畏畏縮縮、 自卑冷漠,過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最終形成孤僻的性格。 下面就談談克服孤僻性格的注意事項和方法: (1)正確進行家庭教育。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專家戴斯認為家庭是學習人際關係的第一所學校。也就是說,兒童與人交往的技能首先是在與家人的情感交流過程中形成,兒童會在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中學會獲得愛和表達愛的方式,學到基本的說話方式、手勢、表情和交往方式。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法上,既不能過分溺愛,也不能要求過嚴。過多指責,會捆住孩子的手腳,使其成為謹小慎微的人;過分溺愛易使孩子產生依賴心理,缺乏積極主動的進取精神。 (2)正確評價和認識自己和他人。一方面要正確認識孤僻的危害,孤僻只能給自己帶來痛苦,沒有人生的樂趣,在社會上、工作終與人不能團結協作,終將被社會淘汰;另一方面正確地認識別人和自己,努力尋找自己的長處,看到自己的短處。 孤僻者一般都沒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有的自命不凡,不屑和別人交往;有的則過於自卑,總認為自己不如人, 交往中怕被別人譏諷、嘲笑、拒絕,從而不與別人交往。 這兩種人都需要正確地認識別人和自己,多與別人交流思想,溝通感情,享受朋友間的友誼與溫暖。 (3)學習交往技巧,優化性格。主動找些相關書籍,學習交往技巧。同時多參加體育、文藝等集體活動,在活動中開放自我,真誠坦率地對待他人。要敢於與別人交往,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同時要有與任何人成為朋友的願望。 這樣,在每一次交往中都會有所收穫,豐富知識經驗,糾正認識上的偏見。 拒絕他人對你的不合理要求合理的拒絕,你就掌握了生活的主動權靜靜非常愛面子。一天,她戴了雙可愛的小手套去上學,同桌的小麗看到了,就對她說:「咱們換手套戴好嗎?」靜靜雖然不願意,但還是把手套換給她了。可是,小麗後來一直沒有把那雙手套換回給靜靜,因為她也很喜歡那雙手套。這雙手套是媽媽因為靜靜上初中了而給她買的,一直以來,靜靜都捨不得戴。現在,靜靜又不好意思向小麗要回那雙手套,於是就向媽媽哭述。媽媽發現靜靜的這種類似情況已經不止一次了,每次她有自己心愛的東西,別人向她要時,雖然心裡不願意,但她總是不敢開口拒絕,而事後又總是後悔。現代社會是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進行選擇,對自己不願做的事就可以給予拒絕。不會拒絕他人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1.害怕失去朋友。如果孩子比較內向,人際交往不是很多,往往會害怕孤獨,這樣的孩子在與人交往時往往賠著小心,事事順著他人,人家要什麼就給什麼,人家說叾什麼就聽什麼。2.虛榮心強,面子重。與成人一樣,孩子也怕別人說自己「小氣」,因此,往往為了虛榮心和面子而做一些違心的事情,拒絕說不出口,但心裡又不願意,往往用另一種方式來發泄。3.膽小懦弱。膽小懦弱的孩子明明想說「不」卻總也說不出口,因為他們怕自己說了「不」後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拒絕和大方並不矛盾,大方給予是建立在自己願意的基礎上,是我們提倡的。但像靜靜這樣明明自己不願意,或不願做的事,就應該給予拒絕。否則,一味按別人的旨意行事,就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專家建議學會拒絕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重要方面,敢於說「不」也是孩子應對社會各種複雜問題的一種重要本事。關於注意的穩定性:鬼斧神工來自忘我境界。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教孩子學會拒絕呢?建議1 :教孩子正確認識「面子」孩子有時也和大人一樣為了照顧面子,常常做出一些違心的事情,不敢拒絕無理要求。比如,雖然自己的錢都是父母給的,但當別人來借錢去玩遊戲時,為了面子還是借給他了。有些孩子甚至發展到別人叫他去做一些不合紀律的亊情也會違心去做,而事後卻遭到老師的批評。可見,讓孩子學會拒絕就應該教孩子正確區分面子。如果面子是為了維護個人的尊嚴,那麼它應該是積極的,倘若面子是為了一點虛榮心,為了隨大流,則可以去除。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凡事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不能一輩子為面子所累,該拒絕時就應該拒絕,尤其是當自己不願意或者不合紀律等情況時,一定要敢於說「不」。建議2 :讓孩子堅持自己的決定有時,孩子不敢拒絕同伴的要求是因為害怕別人不跟自己玩,害怕由於拒絕而導致孤獨,離開夥伴心裡就沒著落。因此,孩子平時跟小夥伴說話都備加小心,別人要什麼東西,他就會拱手奉送,可是,事後他就後悔了。這種情況就是平常說的「沒志氣」,常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孩子當中。這時,需要父母逐漸培養孩子的果敢品質,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就應該勇敢承擔起責任來,自己拒絕同伴後就應該承擔起受冷落的後果,而不是過後就反悔。建議3 :教孩子一些拒絕的技巧拒絕也是一種習慣,有時孩子並不是缺乏拒絕的膽量,他只是覺得直接說「不」總是讓人感到彆扭,又找不出別的理由,所以就只好不拒絕別人。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要求。不合理要求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過分的要求,二是不正當的要求。父母要教孩子區分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對不合理的要求勇敢地說「不」。當然,拒絕別人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對於別人的過分要求,正確的態度是實亊求是。如果同學不考慮別人的承受能力而盲目地提出過分的要求,教育孩子坦率地向同學表示無能為力,並委婉地向同學解釋原因,為自己不能滿足同學的要求而遺憾。對於別人的不正當的要求,則應明確表示拒絕。如果同學的要求是不正當的,教育孩子根本不用考慮自己是否能夠滿足對方,也不能因為與對方平時關係較好而遷就對方。比如,對方要求自己幫助他考試作弊等屬於道二德上的問題,不但要立即拒絕,而且要及時制止同學的這種錯誤思想,幫助同學改正。當然,直接說「不」總會有些尷尬,特別是熟人之間。這就要求父母教孩子學會向對方闡述自己的觀點,要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表示自己的態度,讓對方明白被拒絕是有理由的,並非是對對方的敵視態度。建議4:鍛煉孩子的膽量有時候孩子不敢拒絕也可能是膽小,對別人的要求雖然心裡不同意,可是又不敢說出口,只好違心地答應對方的要求,事後只好找父母哭述。特別是一些小女孩性格內向,平時不愛說話,即使受了小男孩的欺負也不敢反抗。這時父母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膽量和勇氣了。有時,孩子膽小可能是因為父母太過嚴厲,久而久之孩子都不敢反抗別人的意見了,這就需要父母提倡民主風氣。這種情況,父母可以從鍛煉孩子在別人面前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入手,在親威朋友面前,在同學老師面前,在陌生人面前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給予足夠的支持,並給予方法上的指導,這可能是一個較長的反覆的過程。這樣孩子多與他人接觸和交流就可以逐漸增加膽量,碰到不合理的要求就會敢於給予拒絕。作為孩子的保護人和監護人,父母應當身體力行,用自己的行為幫助孩子提高辨識能力,同時,父母也要教孩子學會維護自身利益,拒絕他人不合理要求!個案:小A是研究生院里出了名的熱心人,不管別人有什麼事找到他,他都會欣然答應,所以他的口碑一直很好。但是,小A自己卻非常苦惱,因為有時自己確實很忙,不能答應同學的請求,但是自己又不知道怎樣拒絕別人,結果被迫做了很多不願做的事情,制定的學習計劃經常被打亂。他常常責怪自己:「為什麼說一個『不』字就這麼難?」 點評: 小A的這種情況屬於NSN綜合征,NSN, 就是NEVER SAY NO 的縮寫,是指人們由於不會拒絕而產生的緊張、焦慮、恐懼、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情緒障礙。原因之一是擔心:如果我拒絕了別人,別人會生氣,會不再喜歡我,會和我發生衝突。這個擔心並非全無道理,但是他不知道,不拒絕別人,別人固然高興了,但你自己卻心裡不痛快,你心裡不痛快對他也會流露不滿,你與他也就建立不起良好的關係。況且,除了你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之外,他還會輕視你,而人不會對自己輕視的人有真正的喜愛。拒絕是會引起衝突,但是衝突過後,你與他卻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友誼。他會尊重你,從而愛你,假如他是那種不允許你堅持自身利益的人,你也不必與他為友。原因之二是內疚:我不應該拒絕別人。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權利,為什麼要無條件接受別人的要求呢?有些人會利用你的內疚感控制你,你不按他的要求做,他就會表現傷心、沮喪、還會批評你不關心朋友、不公平等,但你要相信,每個人都應該對他自己負責,你有權決定是否為他的困難承擔責任。建立自信解除不合理信念 只有建立自信,才能為自己行為方式的改變打下基礎。心理學家認為,沒有天生的怯弱者,一切怯弱的個性都是後天學來的。這就是說,人的膽小,不敢維護自己的權益,不好拒絕別人,不敢大聲講話等行為表現都是在不知不覺中學來的,學來的行為可以通過學習而去改變它。平時多給自己積極暗示,比如「我不比別人差」、「只要努力我就能做好」、「我有權利向別人提出要求」等,儘力排除消極心理暗示。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可以用社會能接受的方式表達個人權利和情感,但必須明白:維護自己的合理要求與斤斤計較是不能畫等號的。拒絕別人的方法1.英國心理學家朱莉婭、貝里曼等人提出的「破唱片技術」,當別人強迫你做某事時,你可以不加反駁,自信而溫和地堅持己見不和別人作複雜的爭辯,而只是反覆地重複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像播放破損的唱片時總在一個地方一遍遍地重複那樣,你要做的事就是以堅定的態度一遍又一遍地重複你的意見」。2.謝絕法:對不起,謝謝,這樣做可能不合適。3.婉拒法:哦,是這樣,可我還沒想好,考慮一下再說吧!4.幽默法:啊,對不起,今天還有事,只好當逃兵了!5.無言法:運用擺手,微笑、搖頭等身體語言表示自己拒絕的態度。6.借力法:你問問他,他可以作證,我從來幹不了這種事。7.緩衝法:哦,我再與朋友商量一下,你也再想想,過幾天再決定吧! 在和別人的關係中,你會不斷面臨各種請求、要求和命令,凡此種種,就當下的感受而言,「接受」遠比「拒絕」更為容易,但若僅僅因為一時心軟、膽怯或礙於面子就有求必應,則可能後患無窮。因為你可能力不從心,也可能支付不起昂貴的代價,其結果是害人害已。不能拒絕別人要求的人,不是把自己搞得很被動,就是因不能信守承諾而失去個人信譽。 拒絕要「有禮有力」。所謂「有禮」即有禮貌,要盡量照顧別人的權益和別人的情緒,所以用詞要委婉,去掉情緒,切忌生硬地頂撞別人。所謂「有力」,是要明確、堅定和不容討價還價。 學會說「不」實質也就是學會自如地表達否定的、不願意的個人態度,以直率、誠實、恰當的方式表達你此刻的意願。 為了提升你拒絕別人的能力,你要學慣用委婉的語氣表達堅決的否定。你要學會多用下列短語,「我喜歡你這樣做」,「我不喜歡你這樣做」;「我很高興你這麼說」,「我不高興你這麼說」;「我要你做……」,「我不要你……」。 不過,要是你碰到了蠻橫糾纏或不厭其煩地提出無理要求的人,你究竟該採用哪些步驟來拒絕對方的要求呢?心理專家有以下一些建議供你參考: 1、在不發出任何回應信號的情況下,傾聽對方的陳述,如果時間允許,你盡量讓對方把話說完,再給出拒絕態度。當然,必要時也可以立即打斷對方的話。 2、倘若對方是你的上司或者父母、長輩,你不得不做出回應的話,你可以僅僅給出簡單的回應信號,如「嗯」、「啊」等,表示你在聽他說。注意,讓自己發出的每一個音調都往下沉,並逐漸拉開回應信號之間的時間間歇。 3、以明確的態度表示拒絕,不要對拒絕的理由進行陳述,或者只進行一次陳述。過多地解釋會讓對方不斷地產生新的希望,這是許多人無法有效拒絕別人的常見原因。譬如,對方邀請你吃飯,你不想去卻說:「哎呀,今天我不空」等等,對方一定會提出另外一個時間,你該怎麼辦呢?這種情況下,你還不如直接說:「不行」、「啊,不用客氣」或「不必啦!」更好。 4、使用單調、堅定的語氣重複說「不」字。當你說到第3個「不」字的時候,對方多半會徹底放棄對你的繼續要求。不信你可以在生活中試試! 學會合理的拒絕,你就掌握了生活的主動權,你就會放下包袱並生活得更加輕鬆自如。不過,在你說「不」之前,你最好先問問自己的內心,你是真想拒絕呢還是出於防衛?請記住:拒絕一個自己不想拒絕的要求,是對自我的不尊重。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那是否說明高尚的友誼應略帶冷淡呢?若朋友交往親密,沒事就約吃飯,常在一起分享生活的點滴,那就該被視為「小人之交」嗎?小人之交甘若醴 兒童也正是利用這種效應來逐步達到更高的要求,甚至於向成人提出極不合理的要求。在一次教育諮詢活動中,一位年輕媽媽訴說她心中的苦惱:她4歲的女兒簡直成了「小皇帝」,凡是不管正確與否都得順著她,否則就鬧得大人不得安寧。許多父母也有這樣的經歷,為兒童不斷地提出各種要求而煩惱,以為兒童有「問題」。其實,問題的根源不在於兒童,而在於成人教育不當。兒童不斷地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是因為以往的成功經驗已經告訴他,只要他提要求父母沒有不滿足的。這種思維定勢一旦形成,父母不滿足兒童的要求,兒童就表現出一系列反抗行為:哭、沉默、不吃飯、摔東西、拒絕上幼兒園等。這樣一來,父母出於愛心,或迫於無奈,常常情感戰勝理智,進而又去滿足兒童的各種不合理要求,以至形成惡性循環。 我們必須堅決而明確地加以制止,並指出因為這種要求不合理,成人才不予答應,即使再鬧也沒用。這樣才能避免形成惡性循環而出現消極的進門坎效應。 首先,這句話的最後兩句是「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其中「故」指利益。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際交往的本質是社會交換。但君子交的是契合的價值觀及對等的人格,而小人交的則是利益。由於價值觀和人格是穩定的,而利益是變化的,所以才說君子之交更穩固。 其次,心理學上有一個「自我邊界」概念,表現為交往中尊重對方的意願和選擇,保持私人距離。君子相交,能對不合理的要求說「不」,也能接受對方合理的拒絕。而小人相交,由於關係不穩固,因而彼此都需要控制對方,心理距離也越來越近。 長此以往,雙方的「自我邊界」會變模糊,形成「我這樣想,你也應該這樣想」的思維定勢,容易產生衝突。所以,真正的友誼要順其自然,以共同的興趣、契合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基礎,貴在長期、穩定。莊子認為,友情要以「相視而笑,莫逆於心」為最高境界,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由此可見,要想「君子之交」,關鍵就在於保持距離,讓「自我邊界」清晰。在實際交往中,可以在要求對方前或回復對方的不合理要求時,問自己3個問題:我的表達真實嗎?我的表達是出於什麼理由?我的表達有必要嗎?如果回答都是肯定的,那就大膽地表達。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男人對你用情越「深」,在這事上越不會「拒絕」,別不懂
※原創:只有學會拒絕才不會步入歧途
※賴建平:歌頌暴君即製造暴君,埋沒賢良即拒絕善良
※這樣觸碰她,她根本不能拒絕!
※穆加貝依然拒絕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