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哲學家:尼可羅·馬基雅維利

譯者: 讖言 發表時間:2015-02-25我們對政治家的評價總是交織著希望和失望,我們對政治背後的惡總是徘徊在理想主義希望和悲觀主義憂慮之間,馬基雅維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種兩分法所帶來的危險,讓我們更清楚知道我們想要怎樣的政治家。

我們對政治家的評價總是交織著希望和失望。一方面,我們有一個理想主義觀念,認為政治家應該是一位正直的英雄,他或她可以將全新道德之風吹進這個運作腐敗的國家。但是,當我們意識到有多少秘密協議,以及政治家撒了多少謊的時候,又總是變得憤世嫉俗。我們對政治背後的惡總是徘徊在理想主義希望和悲觀主義憂慮之間。令人驚訝的是,馬基雅維利——他的名字後來變成了一個單詞,用於描述最糟糕的政治陰謀——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種老生常談的兩分法所帶來的危險。馬基雅維利的文章認為,我們不應驚訝於政治家的說謊和偽飾,但也不能因此認為他們不道德或者是「壞」的。一個好的政治家——從馬基雅維利引人注意的觀點來說——不管他們偶爾表現得有多陰暗和狡猾——都應該知道如何去保護、發展這個國家,給國家帶來榮譽。只要明白這個基本要求,我們就會少一點失望,而且會更清楚知道我們想要怎樣的政治家。

尼可羅·馬基雅維利1469年生於佛羅倫薩。他的父親是一位富有且具有影響力的律師,所以馬基雅維利接受過大量的正規教育,而且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市政秘書,負責起草政府文件。但他就任沒多久,佛羅倫薩發生了政變,在該地統治了60年的美第奇家族被驅逐,從此佛羅倫薩陷入了幾十年的政治動蕩。這導致馬基雅維利經歷了一系列事業變動。

賽迪·第·提托,尼可羅·馬基雅維利肖像

雖然馬基雅維利最為聞名的是其對政治領袖的建議,但他自己卻是一個失敗的政治家,甚至在那個時代被視為不成功的政治理論家。然而,他的觀點卻值得重視,因為他漂亮地描述了政治上的重要問題:好政治家和基督教觀念上的「好人」是不可兼得的。

馬基雅維利最出名的著作《君主論》(1513年)講述了權力的取得和維繫,以及怎樣的人才能成為有效的領導人。他認為,一個好的君主最大的責任就是保護他的國家,不讓其穩定的統治受到外部或內部威脅。這意味著君主必須知道如何鬥爭,更重要的是,他必須了解身邊人的地位和管理方法。對於人民而言,他應該既不是溫柔和可輕易違抗的,也不是冷酷到讓社會厭惡的。他應該看起來威嚴不可親近,卻又通情達理。當談到君主是應該被愛戴還是被恐懼時,馬基雅維利寫道,雖然理論上說,一位既被愛戴又讓人心存恐懼的君主是最好的,但他也應該總傾向於來一些刺激人的恐怖行動,因為這才能最終控制住人民。

吉洛拉謨·薩伏那羅拉

馬基雅維利最為激進、最與眾不同的觀點,是他認為領袖不應當遵循基督教的美德。馬基雅維利的基督教同儕認為,君主應該是仁慈的、和平的、慷慨和寬容的。他們認為,當一名好的政治家簡單地說就是當一名好的基督教徒。但馬基雅維利相當有力地反對了這一觀點。他通過吉洛拉謨·薩伏那羅拉的例子,讓讀者細想基督教道德和好的管理者之間如何不可兼得。薩伏那羅拉是一位狂熱且理想主義的基督徒,希望在佛羅倫薩建立一座人世間的上帝之城。他公開反對美蒂奇家族的荒淫無度和苛政暴權,他甚至在幾年內把佛羅倫薩變為一個和平、民主和(相對)忠誠的地方。然而薩伏那羅拉的成功是不可持續的,因為——馬基雅維利認為——它建立在有意要維持基督教「良善」的弱點之上。不久之後,他的政權對腐敗的教皇亞歷山大構成了威脅。教皇及其親信籌劃抓捕了薩伏那羅拉,並對他加以虐待,在佛羅倫薩中心把他吊起來燒死。在馬基雅維利的眼中,政治圈裡的好人都可能會遭遇這一切。

馬基雅維利認為,領袖不應該重蹈這位不幸的基督徒覆轍,而應該精明地運用他所說的——一個有趣的悖論辭彙——「罪惡的美德」。馬基雅維利說明了罪惡的美德的使用條件:它對於保護國家安全應該是必要的;它應該被迅速執行(通常在一夜之間),但不應經常重複,以免建立一種愚蠢無情的形象。

馬基雅維利舉出了同時期的西塞爾·博爾吉亞這個例子,他認為這是個好的領袖——儘管馬基雅維利並不想與他深交。西塞爾佔領切塞納城的時候,命令其中一個僱傭兵雷米羅·德·奧爾科維持當地秩序,雷米羅用了迅速而殘暴的方法:把男人帶到妻兒的面前砍頭、查封財產、閹割叛徒。隨後,西塞爾為了提醒城民誰是真正的主人,把矛頭轉向了奧爾科,將他斫為兩半並曝屍於公共廣場。而在那之後,馬基雅維利讚許地發現,殺戮停止了。西塞爾持續削減賦稅,進口廉價糧食,建造劇院並組織一系列精彩的節慶,讓人們不再沉迷於不幸的回憶中。

朱塞佩·勞倫斯·加特里 離開梵蒂岡的西塞爾

馬基雅維利的著作在200年里都被天主教廷列為禁書,因為他聲稱好的教徒與好的領袖不可兼得,這對教廷構成了壓力。但即便對無神論者和我們這些非政治家而言,馬基雅維利的觀點也是重要的。他告訴讀者,我們不可能擅長所有事情,也不可能對一切友善。我們要選擇自己想要發展的領域而捨棄其它——不僅僅因為我們能力和資源有限,也因為不同領域的道德準則會相互矛盾。我們所選的一些領域——如果不是君主,也可能是商業、家庭生活或其他形式的歸屬與職責——可能會產生我們語焉不詳的「艱難的抉擇」,而這所指的是一種道德交換。我們可能得犧牲新教教義中的善良,去換取現實成效。我們可能不得不說謊,以換取人際關係的存續。我們可能不得不忽略勞工的感受,以換取商業的發展。

這一切——馬基雅維利堅信——是與現實打交道的代價,而不是我們內心贊同的道德取向。世界對馬基雅維利一直既愛且恨,因為他堅持了這一讓人難受的真理。

推薦閱讀:

人擇原理是一種哲學觀嗎?
《紅樓夢》的哲學要點
說服他人,只須三步——同事的哲學(6)
【每日哲學辭典】綿延
哲學與時代問題的解決(2) ? 2017年度 ? 大講堂 ? 報告 ? 宣講家網

TAG:哲學 | 哲學家 | 馬基雅維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