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何時改變了席地而坐的習慣
中國古代是採用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直到十世紀才發展成垂足而坐的方式。
現存最古老的傢具發現於東周墓中,此時的傢具(桌類)已具有後世熟知的榫接結構特徵,漢代後坐具相繼出現。但此時還不是日常用具,而是儀典中供尊貴人士坐用。換言之,唐朝以前的席地而坐的「席」,算是當時的坐具了。魏晉南北朝時,西方的椅子、折凳等坐具陸續傳入中國,從此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才由雙腿盤坐在地上而變成坐在椅子上。至隋、唐時代,席地而坐與垂足而坐兩種生活習慣已經同時並存,透過現存的繪畫可發現,宋、元時期垂足坐的椅、木凳及高型桌、台、案等傢具已大量存在,而傳統床榻等席地而坐的傢具,其坐面與地面的距離亦已升高。可見垂足坐傢具已穩固地佔據宋、元傢具主導地位。
夏、商、周時期
夏商周時期逐步形成和成熟時期,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孕育期。從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來看,商代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在這裡,床雖然僅僅起到道具的作用,但可以推斷,商代已出現了床,而且高度不低,下可容人。西周的統治者還根據席的優劣和裝飾特點規定了嚴格的「五席」制度。五席的質地和特點並無等級貴賤之分。
春秋戰國時期
從大量的出土實物中得知,春秋戰國出現的漆木床、彩繪床等為後來的漢代成為漆傢具高峰期奠定了基礎。這床又大又矮,適合人們席地而坐的習慣。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床已很普遍,而且製作水平已相當高。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增強,傢具不僅具有使用功能,又兼有欣賞價值和觀賞功能。
秦漢時期
當時人們的起居方式仍然是席地而坐,室內的傢具陳設基本延續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席、床、榻、幾、案的組合格局,漆木傢具完全取代了青銅器而佔據主導地位。西漢後期,出現了「榻」這個名稱,是專指座具的。,秦漢時期僅供坐用,後演化變成可坐可躺。
魏晉南北朝
談玄之風盛行。出現了新的起居習慣,使席地而坐不再是唯一的起居方式,為隋唐五代垂足起居方式與席地坐起居方式的等肩並存奠定了基礎。魏晉延續了秦漢時期以床榻為起居中心的方式。榻在這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還放有筆、硯和投壺,使人會文之餘,還可遊戲娛樂。
隋唐五代時期
唐朝的社會經濟發展很快在文化藝術上豐富多彩,由於大興宮室和貴族府第,傢具產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人們的起居習慣呈現席地跪坐、伸足平坐、側身斜坐、盤足迭坐和垂足而坐同時並存的情景。
到唐朝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革,人們開始坐高,雙足懸起,中國的垂足傢具才逐漸興起,經五代十國至宋代垂足傢具逐步完形,並完全取代席地而坐
推薦閱讀:
※中國八大菜系的特點各是什麼?
※中國古代著名戰役--垓下之戰
※中國知名文學刊物
※三月,去中國春天最美的10個地方吧!
※段俊平:《易經》與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