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中國發生一場「人口大地震」,現今,很多人來此處尋根
在很久之前,長江與漢江交匯、沖刷、積澱,最終,形成了我的故鄉——江漢平原。提到我的家鄉,大家都會想起我們的民歌文化,著名的《洪湖水浪打浪》就是出自我的故鄉江漢平原,除此之外,湖北省還有百餘種蒸菜美食廣受大眾追捧。
「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江漢魚米鄉」就是對我家鄉的真實寫照。
何曾幾時,我開始對祖籍的歷史產生濃厚興趣,就像葉子對根的追溯一般,隱約間回憶家鄉一位老者對我溯源的啟蒙:
那是我年幼的時候,村子裡有一位盲眼的老爺爺,為了生計學習了些算命的本事,在縣城「瞎子街」為人卜卦。盲眼爺爺除了算命外,二胡拉的也極為出色,但是,在父親的阻撓下未能藉此進入劇團,只得算卦謀生。
在古代,一些西方國家的先知也是盲眼的,可見,瞎子算命,也算是歷經無數春秋異域的迴響。
瞎眼爺爺除了算卦,還承擔著傳承親族文化的重任,雖然,手中並無家族宗譜,家族姓氏的源頭卻一直留存於心。當年,他跟我們幾個小孩子講:我們家族可追溯最早的祖先姓魯,名畢榮(擬音,詳不可考證),於明朝從江西顛沛流離至湖北,本想定居天門,因種種原因搬到當下的祖地,如今在天門還存有我族宗親的祠堂。
當時的我尚且年幼,並未對此留下深刻印象,不明真假。事過境遷,在後來偶然翻閱史籍才知道盲眼爺爺所言非虛。可時間太久未能尋得老人家行蹤,溯祖之事無從考證,只得暫時作罷,極為可惜。
查閱了許多歷史書籍後,了解到當年祖上搬家至此是隨著「江西填湖廣」的浪潮。這場運動是在明朝洪武年間,在政治、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無數江右民系人口遷徙到湖廣。
根據曹樹基的《中國移民史第5卷:明時期》總結:
在洪武年間(早期)湖北地區的174萬總人口(不包括施州地區的少數民數人口)中,土著人口佔43%,移民人口佔57%。根據各府的移民原籍作一統計,在湖北的98萬移民人口中, 江西籍移民約為69萬,佔總人口的70%。
——湖南全區在洪武年間的278.7萬各類在籍人口中,元末及洪武年間遷人的民籍和軍籍移民達73.1萬人 (包括移民移人湖南後所生子女),占當時全區人口四分之一。
可以說,此次移民影響相當深遠,以至於在清代「湖廣填四川」之後,長江流域的人口發生了更為劇烈的變化。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學者考究歷史,收集材料,逐漸勾勒出「江西填湖廣」這場移民活動的基本面貌。當年的移民路線大體為:進入湖南採用陸路,移民門通過湘東與贛西間的多重山脈的長廊或斜谷進行遷徙。並且,進入湖北以水路為主,充分利用長江、漢水的交通脈絡。
可惜,專家學者推測出的路線太過籠統,我並未從中找出關於本家祖先詳細的遷移線路,至此,恐怕宗族關於這場移民的細枝末節已然淹沒在歷史塵埃中。
江漢平原以北,即為宋元戰爭的前線——襄陽。在蒙古鐵蹄踏進襄陽城後,京山等地一片狼藉,生靈塗炭,此番細節於《元史》中有詳細記載,其中,便有些遷徙的痕迹產生。
元末戰火蔓延,京山縣南(如今為仙桃市)為陳友諒軍的大本營,除此之外,還有徐壽輝等勢力盤踞在京山縣周圍,戰亂席捲災禍蔓延,使後來當地都流傳著「洪武開坎」的民間諺語。戰亂影響深遠,以至於無數家族被迫移民至此。據傳,張居正的先祖就是從朱元璋祖地鳳陽遷居而來。
如今,不少兩湖的住民(鄉村居多)戲稱自己為「江西種」,流傳有「湖北湖南一家親,都是江西老表親」等有趣的順口溜。還有一些有趣的傳言稱:但凡江西人後裔的小腳趾甲便要比常人多一塊。又比如,湖南湖北一些地方稱如廁為「解手」。
據當地人說,因為他們的祖先是被五花大綁用船押運至此,途中要解決三急之時,必須呼喊看守官兵解開手中捆綁的繩索,所以,「解手」一詞就成了如廁方便的意思,並沿用至今。
這便是「江西填湖廣」這場遷徙帶來的些許影響。
這裡,我們分析傳世的移民資料,發現這場運動至少遠可以上溯到唐朝,一直延續到清後期,時間跨度達一千多年。南宋末年以前是序幕期,移民動因有的是受戰亂所逼,有的是聽說兩湖人口稀少,土地易於購置。其後,出現過兩次遷徙高潮。
其中,最大的一次就上文所說的——明初洪武年間。
還有一次,則是魏源所記的——清初。
祖籍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中後人對祖先崇拜所產生的概念,所謂祖籍,即祖宗長期居住、繁衍、休養生息之地。若將家族理解為枝葉繁茂的大樹,祖籍則是根系生長的沃壤。無論我們出身何處,祖先的源頭、足跡等都是承載文明的歷史瑰寶。
可以說,在明朝滅了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即明初大移民。其中,「江西鄱陽瓦屑壩」、「山西洪洞大槐樹」、「南京楊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寧化」並稱為中國明代四大移民的集散地,也是尋根之地。
試想當年,我們的祖先背起行囊背井離鄉,攜家帶口遷徙到陌生的地域,開創嶄新的社會文化,他們就像是蒲公英的種子,流離奔波只為開枝散葉繁衍生息,這是多麼勇敢無畏的壯舉!這點,我們可以從當年移民活動流傳下來的「走西口」、「闖關東」、「充軍雲南」等民諺中得到一絲信息。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家族開枝散葉的微末細節,倘若尊重史實,耐心考量,就能從其中得知先祖生存遷徙的源頭。
各位讀者,讀到此處,是否有心捧起一本厚厚的史書追溯家族由來呢?
參考資料:
『《元史》、《明史》、《中國移民史》、《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浪潮》』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