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傷寒論中的大棗使用規律
版權聲明:轉載時請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及本聲明http://johnson-tcm.blogbus.com/logs/26495055.html
今日在學習《傷寒論》 時,對於方劑中的大棗的用量有些疑問,覺得不是很好記憶,應該找些規律。尤其是在看到苓桂棗甘湯中的大棗為15枚,而之前的桂枝湯、柴胡湯、瀉心湯類中的大棗都是12枚,覺得有些奇怪。所以就上網查查看,到底是否真的有什麼規律,於是查到了這篇文章。
********************************************************
大棗首載於《詩經》,日「棗」。《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大棗為上品,有「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葯,久服輕身長年」之功。仲景十分重視大棗的作用,也善用大棗,《傷寒論》共載方112首,應用大棗者4O首,其中三十枚1方,二十五枚1方,十五枚1方,十二枚28方,十枚2方,六枚2方,五枚1方,四枚4方,佔總數的35.8% ,僅在桂枝、生薑之後,可見仲景用棗配方範圍廣泛,且數量應用嚴格。仲景治法悉本源於《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考其大棗的用量也應源於《內經》的象數,所以《傷寒論》中以大棗配方,數量上有諸多變化,究其用法並不徒設,本文試就其中的寓意,作一粗淺的探討。1 本於經絡之數大棗的用數意與經絡之數相應,《素問·陰陽別論篇》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傷寒論》中大棗常用十二枚,恰好與十二經脈相應。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衛運行不離經脈,用數與十二相應意在調和營衛。所以凡有營衛不和,皆用大棗十二枚。如桂枝湯用於治療風寒客於肌表營衛不和的太陽表虛中風證;小柴胡湯治療傷寒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陽證及雜病見少陽證者。太陽表虛中風,為營弱衛強;少陽邪在半表半里,營衛爭之,均為營衛不和,皆用大棗十二枚以和營衛。而《傷寒論》中用於調和營衛的,也多由桂枝湯和小柴胡湯來化裁,所以大棗也以十二枚的用法為多。除此之外,治療濕熱兼表發黃的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中大棗用十二枚也有此意。
2 和於臟腑象數
象數與臟腑密切相關,《索問·金匱真言論篇》日:「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 ?,其數八,?。南方赤色,入通於心,?? ,其數七,?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 ,其數五,t--。西方白色,入通於肺,?? ,其數九,?。北方黑色,入通於腎,?? ,其數六,? 。」可見《內經》將「五、六、七、八、九」配與五臟,建立了五臟與五數的最基本聯繫。而早在《易經·繫辭傳》中就將從一到十的十個數字,奇數與偶數相配,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IT"?·;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即:一六北方水,二七南方火,三八東方木,四九西方金,五十中央土。所以《內經》中數字不僅與臟腑經絡相關,而且包含著天地陰陽五行的深刻含義。而《傷寒論》中大棗的數量富於變化,也是《內經》中臟腑象數理論的體現。在這不同的數量中,也同樣蘊含著不同的象理。
2.1 溫中健脾
大棗味甘、性溫,主歸脾、心二經,配方多用十二枚。其中.十是土數,二是火數,土味甘,火性溫,這也與大棗的性味相符;十又為脾之成數,二是心之生數,數與歸經相符;火可生土、暖土,可溫中健脾,與大棗作用相應。由此可見,用大棗十二枚並不是信手拈來,數中之象與性味、歸經、功效相應,意在溫中健脾。這也是《傷寒論》中脾胃病及中虛證,大棗多用十二枚的原因。在正虛邪微時可加強健脾補中之力,如小建中湯治中焦虛寒的虛勞里急腹痛等症,吳茱萸湯治療胃中虛寒,濁陰上逆的陽明寒嘔,少陰吐利,厥陰頭痛等症。在虛實寒熱錯雜時配伍健脾益氣葯可扶正祛邪,如諸瀉心湯治療寒熱互結、胃氣重虛、水熱互結之心下痞;黃連湯治上熱下寒胸中煩熱嘔吐腹痛;黃芩湯治太陽、少陽合病的自利;旋覆代赭湯治療胃虛痰阻,肝氣上逆之心下痞硬等。
2.2 培土製水
大棗用量有培土製水之意的,最有代表性的非十棗湯莫數。十棗湯是用於攻逐水飲的峻劑,方中甘遂、大戟、芫花3味,皆辛苦氣寒而稟最毒,故選用大棗肥者十枚,取其甘溫之性味,預補脾胃之虛,使攻邪不傷正氣。考其用量,十是中央土之成數,土之味為甘,數與味相應;土又可制水,尤加強培土製水之力,與整方的功用相應。而全方以「十棗」命名,意在強調方中大棗的作用,同時說明十枚的用量有其特殊的寓意。不能隨意更改。
2.3 協調臟腑關係
在五臟中,至陰脾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索問·太陰陽明論篇》日:「帝日:『脾不主時,何也!』歧伯日:『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這段話說明脾居中土,分旺四時,奉養調節四臟,居後天之本,並具有統領調節水火、木金這兩對陰陽的功能。而追溯脾土的這種功能,不難發現它與河洛八卦象數動態模式中,位於中央的五、十的作用相應。「五」是四方生數(一、二、三、四)變為四方成數(六、七、八、九)的中介,生數加五即為成數,「五」為生數之極,「十」為成數之極。「五」與「十」雖不主四方,四方的形成中卻離不開這兩個數,在其相生、相剋的變化中無時無刻不貫穿這兩個數。所以脾土斡旋四髒的功能,來源與河圖洛書中與五與十中蘊含的特殊意義。而十五也和脾土一樣具有協調臟腑關係的作用。
大棗的用量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中,就體現了這種作用。此方是治療奔豚氣的,證見於發汗後,臍下悸,心氣虛,腎氣逆欲上凌心,欲作奔豚者。方中用茯苓伐腎氣,桂枝瀉奔豚。用大棗十五枚,大棗入脾經,既滋脾土以制水,又協調心腎陰陽,十五位居中土為樞紐,可協調南北東西,這裡重在調節上下之水火,加強協調心腎陰陽的作用。而本方是《傷寒論》中唯一一個用十五枚大棗的方子,所以用數量來發揮協調臟腑關係作用的方子非此莫數。
3 與天地陰陽之數相應
數字中陰陽的劃分,最早出現在河圖中,其將奇數定為陽,偶數定為陰。《易經·繫辭傳》曰:「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天數指一、三、五、七、九諸陽(奇)數,此五數相加為二十五;地數指二、四、六、八、十諸陰(偶)數,此五數相加為三十,從此也賦予了二十五和三十,陽與陰的不同含義。而用數字與天地陰陽相應,從而補益陰陽,也是《傷寒論》中大棗用量的一個特點。當歸四逆湯是一張溫養陽氣的方子,用於治療「手足厥寒,脈細欲絕」之證。方中用大棗二十五枚,二十五陽數之和,寓有「陽之盛處」之意,可應天數。取諸陽之和溫經散寒,把陽數之和用在一張補陽的方子里,數與方子的主治功用相應,看來仲景用數是有所特的。炙甘草湯是太陽篇的最後的一張方子,用於治療「心動悸,脈結代」之證,方用大棗三十枚,三十是陰數之和,是「陰之盛處」,可應地數。取諸陰之和峻補真陰,既然用這樣一個數,全方應該有滋陰的作用,而炙甘草湯的功效正是養陰補血以復脈。由此可見,仲景將葯、量、數的運用都發揮到了極處。方中每個量數都不是虛設的,都有其蘊含的意義,而仲景用數最有代表性的也應該是這兩個方子。
仲景用棗除用量外,煎煮方法也值得注意。凡大棗入湯劑均劈開,以利有效成分的煎出,一般用水以常火或微火一次煮成,適寒溫分次服或頓服。特殊煎法有:泔瀾水煮如桂枝茯苓甘草大棗湯;潦水煮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水和清酒煮如炙甘草湯等。
綜上所述,《傷寒論》中大棗配方範圍廣泛而嚴格。在數量運用上與經絡之數、臟腑之象數、天地陰陽之數相應,蘊含著調和營衛、溫中健脾、培土治水、協凋臟腑關係、補陽益陰等深刻含義。充分體現了仲景辨證論治,潛方配藥學術思想的合理性、完整性。同時提示,無論臨床用藥,還是膳食滋補,大棗若以數來服用,可得到葯療與數療雙重效果,這對於指導用藥有重要意義。自古以來醫易相通,有「不知易者,不可以為醫」之說,仲景用棗以枚數計算,用量明顯受到《易經》象數思想的影響。除《傷寒論》之外,在薯蕷丸中大棗用量達百枚,由此可見,用數來人葯,是仲景用藥的一大特色,值得深入研究。
推薦閱讀:
※[回答備份]標準病案:苓桂術甘湯證
※用2012年運氣解讀《傷寒論》刺期門的臨床價值
※關於營衛理論的個人認識——兼談《傷寒論》53條
※《郝萬山講傷寒論講稿》
※從《河圖》談《傷寒論》第七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