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筷子吃飯有十忌,你至少曾一項犯忌,不信對照看看
你會用筷子嗎?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吃了這麼多年的飯,你會用筷子嗎?或許不少人會覺得此問題好笑,天天都在用筷子,誰不會!其實這問題並不簡單,筷子是國粹之一,幾千年來形成了豐富的「箸文化」。在古代,有關筷子的說法、用法和忌諱不少,現代人未必都知道。
中國人是何時開始使用筷子的,雖然歷史久遠,但並不難理解。從現代考古發現來看,至少在新石器時代,中國人便開始使用筷子了。
筷子的叫法多多。早期,人們並不把筷子叫「筷子」子,在古代比較主流的稱謂有三個,一個叫「箸」,一個叫「X」(造字:「箸」下「者」換成「夾」)、「Y」(造字:「箸」下面的「者」換成「助」)。如果用木頭製成的,又寫作「Z」(造字:「木」旁「夾」)。其中以「箸」和「X」流行較早,「Y」在魏晉使用較多,如顧野王《玉篇》稱,「箸者,X也,飯具也」;隋唐以後的正式說法多稱為「箸」。
X、Y兩字,會意與形聲兼有。其字義反映相當直接,就是夾食物、幫助吃飯的東西。這東西在古人眼裡並不一般,《說文解字》中稱,「箸,飯攲也。」攲在古人眼裡是一種奇巧之物,不要西方人覺得中國的筷子不可思異了,就是古代中國人自己也覺得筷子的發明很絕。
至於現在流行的「筷子」叫法,只是明代以後的文獻中才較多出現,開始叫「快兒」、「快子」。被引用較多的說法,是陸容《菽園雜記》中有關時俗的記載。時水上行舟之家講究避諱,以吳中(今蘇州)一帶為甚,如忌諱「翻」、「住」等字眼,於是稱「幡布」為「抹布」,「箸」為「快兒」。
明人李豫亨在《推篷寐語》中則是另一種說法,船家將「箸」稱為「快子」,並不是「箸」與「住」諧音,而是「箸」與「滯」諧音。「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船家取意行舟快如飛,久兒久之便喊開了,「快子」按文字學規律,漸變成了「筷子」。
在今天看來,筷子是普通之物,但在早期還是相當講究的,吃什麼食物時該用筷子都有說法。《禮記·曲禮上》是這樣說的,「飯黍毋以箸」,意思是吃米飯時不能用筷子,而匙羹吃。在羹里有菜的時候,才動用筷子——撈夾,即所謂「羹之有菜者用Z(造字:「木」旁「夾」)。其無菜者不用Z(造字:「木」旁「夾」)」。到後來,如何用筷子的規矩更多了,形成了豐富的「箸文化」——
現在不時能看到的兩人用四隻筷子共同夾菜,這在古代是不允許的,這種動作叫「截筷」,與收納骨灰時的動作相似,不吉利。
吃時不能讓人停下筷子。「停筷」是針對死人的,人死後會在棺前會放最後一碗「飯」,並將一雙筷子直插飯上,這叫「供筷」,這樣才停下筷子。因為這忌諱,吃飯時是不能將筷子插在飯上的。
在正式場合,連筷子的擺放都要注意。如筷子橫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食,諸位慢用」。而在湘西一些地方,如果表示不再就食,則將筷子十字交叉,放在碗上,俗意「實在吃不下去了」。還有地方,如果將筷子放在碗的左邊,即表示已經吃飽。
但這種民間用筷禮節,一般在熟人、平輩中間使用,不同身份、輩分之間要慎用,如晚輩不能在長輩「橫筷」之前放下筷子。明初,一位名叫唐肅的大才子,萬分榮幸地被明太祖朱元璋叫來「侍膳」,但因「拱箸」,即擺放橫筷而遭朱元璋嚴厲懲處。明人徐禎卿筆記《翦勝野聞》中記述了此掌故:
「(唐肅)食訖,拱箸致恭為禮。帝問曰:此何禮也?肅對曰:臣少習俗禮。帝怒曰:俗禮可施之天子乎?」
結果本因「失朝坐免官」的唐肅這回又慘了,被定罪「大不敬」,罰到朱元璋老家濠州守城去,即所謂「罪坐不敬,謫戍濠州」一說。
歸納起來,民間關於筷子的禁忌有十多項——
忌「三長兩短」,兩隻筷子要長短一樣;
忌「仙人指路」,使用筷子時食指單獨伸出不好,老北京稱之為「罵大街」;
忌「品箸留聲」,不要將筷子在嘴裡來回嘬;
忌「擊盞敲盅」,乞丐討飯才會這樣;
忌「迷箸刨墳」,用筷子在盤裡翻來翻去;
忌「淚箸遺球」,夾菜時把汁滴在桌上或他人菜里;
忌「乾坤顛倒」,兩隻筷子大小頭顛倒;
忌「定海神針」,將一隻筷子插在盤裡菜中間;
忌「當眾上香」,把筷子插在飯里送給同桌……
推薦閱讀:
※聊聊天天用的筷子
※如果你家的筷子6個月沒換,可能惹來這個「1級致癌物」
※拿筷子的禁忌
※筷子的文明
※老北京用筷子的規矩那都是在論的,您可別露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