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參考·對話|鄭永年:中國有些人思維還處於「被西方殖民」狀態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發展迅速,但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固然重要,如果沒有軟實力卻很難實現國家真正的崛起。同時,沒有一個強大而富有生命力的知識體系,就沒有國際話語權。中國文明復興的關鍵就在於重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5月21日,在全球化智庫(CCG)北京總部舉辦的鄭永年最新著作《中國的知識重建》及《中國的文明復興》發布會上,全球化智庫學術專家委員會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如是說。
當天的發布會從剛剛結束的第二輪中美經貿談判談起。鄭永年表示,19日發布的中美聯合聲明符合雙方利益。然後,他話鋒一轉,指出中美貿易摩擦的核心在於美國擔心失去在技術領域的主導地位。美國提出高技術關稅並要求中國終止對高科技市場的補貼,這些要求反映了對中國的誤解和擔憂。中美貿易戰當然是由美國發起的,但從中國角度來說,美國的誤判也與宣傳中國製造時民族主義色彩被誇大有關。
實際上,中國的技術發展規劃與德國工業4.0計劃等其他國家的計劃一樣,都是本國經濟結構轉型的最新舉措和自然延伸的發展趨勢,並非意在趕超西方,卻被美國認為具有掠奪性。
鄭永年指出,「我們講中國故事,不能講著講著把人家講害怕了,所以我們要思考這裡面有講故事的方式問題,背後也有需要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問題」。西方輿論的強大正是因為它背後有知識體系和思想體系的支撐,媒體只是一個表達方式。「我們的媒體輿論不要用急進和強勢的方式進行宣傳」,如「趕超美國、趕超西方」等等,這不但沒有消除其他國家疑慮,反而容易加深它們的不安。
照搬西方概念無法解讀中國
在《中國的知識重建》一書中,鄭永年指出,從近代到現在,西方學者一直都在用西方的概念和理論來分析中國,往往產生一種「看著蘋果(西方)來論述橘子(中國)」的局面。
但鄭永年指出,不能過分譴責西方對中國的偏見,主要的責任在於中國知識界本身。解釋自己生活的世界是自己的責任,而不是他人的責任。中國早已擺脫被殖民的命運,但有些人的思維和思想還處在「被西方殖民」狀態下,如果這樣,就不可能產生自己的知識體系。一個文明,如果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就不可能變得強大。在能夠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之前,中國沒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大國。單純的GDP成就不了中國的大國地位。更重要的是,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可持續發展也會受到制約。沒有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國可以應用,但不會創新。一個嚴酷的現實是,一旦涉及創新,人們在中國看到最多的是山寨文化、山寨概念和山寨理論。
中國的知識重建需要靠中國知識分子自己來完成,中國知識分子需要更多文化自覺。鄭永年向記者指出,現在誰都想做王陽明,但被炒得很紅火的王陽明卻很少有人真正在研究,如此一來「陽明學」很快就會變成一種庸俗不堪的宗教,不僅不會凈心還會攪亂人心。
他認為,中國學者不應做照搬照抄西方概念和理論的學術「商人」。他說,所謂社會科學,社會放在首位,「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也出現了一大批掌握西方社會科學研究技術的人才,包括留學生和中國自己培養的學者。可惜的是,他們學到了西方的研究技術,而非方法論意義上的社會科學。他們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強調的只是『科學』,或者說只是形式化的科學,而沒有『社會』,在這種情況下的研究和對中國的解釋也同樣在曲解中國本身」。
軟實力從講好自身故事開始
在回答記者關於中西軟實力實踐對比的提問時,鄭永年指出,軟實力的建設有一個過程,西方也不是一開始就有軟實力的,從文藝復興到工業革命,今天西方所擁有的軟實力是幾百年的結果。「但是一定要注意到,軟實力一定是首先能自己把自己的故事說清楚,而且自己人——老百姓是相信的,這至關重要。」
他認為,在中國的經濟力量迅速崛起後,儘管在某些方面中國對發展中國家具有一定的話語權,但從總體上看,目前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尤其對發達國家而言還是非常微弱。中國現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即使是在國際經濟領域的話語權也並沒有得到充分顯現,與中國的經濟力量不相符。
西方為什麼有那麼大的話語權?主要是他們把西方的故事講得很好。很多價值觀是通過「講故事」表達出來的。中國也必須這樣做。中國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識體系,解釋和說明中國的現實,並且也能「出口」到國外,彰顯中國的軟實力。
在書中,鄭永年強調,世界對中國的故事很感興趣。西方學者一直驚嘆於中國文明和歷史所積聚下來的經驗故事,更不用說改革開放的成功故事。對中國來說,「媒體在講故事方面可以扮演,也必須扮演重要的角色。而知識界的責任是在中國故事或中國敘事的基礎上把經驗材料概念化、觀念化和理論化」。
鄭永年認為,中國可以強調與西方互補和協調的重要性,要強調互補性而不是一味強調不同之處。中國的改革開放既是普世價值在中國的體現,同時又為普世價值增加了中國元素。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不僅給本國人民帶來好處,對平衡世界經濟的貢獻也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得到彰顯。改革開放是中國的最優實踐,可以被轉化成中國的國際話語權,這是目前很多國家都需要的經驗。
推薦閱讀:
※優秀父母決定孩子一生的對話法-金牌父母系列
※大江健三郎與莫言正月里的對話
※諾蘭對話中國導演 自曝十年前沒勇氣拍《敦刻爾克》
※朱建軍:意象對話的特點
※當事人NO.72對話李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