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針灸治痛取穴規律初探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針灸科趙吉平

鎮痛是針灸療法的一個顯著作用。鎮痛效果的優劣,首先在於配穴是否得當。筆者試將疼痛分為內臟痛、肢體痛、軀幹部痛、頭面部痛四類加以探討。

1.內臟痛

內臟痛包括胸、腹、盆腔內臟器病變所致的疼痛,臨診時以臟腑經絡辨證為主,再配合其它辨證方法。組方時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急性內臟疼痛。多為實證或本虛標實證,來勢迅急,痛勢劇烈。要注重辨病施治,以「急則治其標」為法,以迅速止痛為目的。多選用局部穴、郄穴、合穴、絡穴等能夠很快糾正氣血逆亂的穴位。

(2)慢性內臟疼痛。多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病程較久,痛緩而連綿發作。治療時更注重辨證施治,根據「緩則治其本」「標本兼顧」的法則,多選用俞穴,募穴、原穴。

(3)內臟痛是由臟腑氣血失和所致,定經選穴不僅要注重臟腑經絡辨證,還要結合病因病機,採用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等多種辨證方法。無論疼痛的急緩、輕重,都應針對病因病機而選取有特殊治療作用的腧穴、多為特定穴。如寒凝者,取關元、合谷;火熱者,取各經滎穴;氣滯血瘀者,取合谷、三陰交等。

(4)內臟痛常規表現為胸腹與背腰牽引痛。對此,施偶刺療效好。俞募配穴法即是典型的偶刺法。急慢性臟器痛除在相應的俞募穴表現出牽引痛外,還常常在背俞穴周圍出現變色、凹陷、突起、皮下結節、壓痛等,治療時可尋找這些陽性反應點加以針刺,效果較好。

2.肢體痛

肢體痛主要指上下肢肌肉、關節的疼痛。疼痛性質有多種表現,如串痛、重痛、掣痛、腫痛、刺痛等。治療時仍要注重經絡辨證,按部分經,以循經取穴為主。根據疼痛範圍、部位、特點不同,取穴也有區別。

(1)痛在一側,病在一經,表現為循經串痛者,西醫的神經性痛多屬此類。可循經選擇針感傳導較好的1~3穴,如上肢的曲池、合谷、極泉;下肢的環跳、足三里、陽陵泉、委中。對於針感較差的患者,可以循經取穴或阿是穴「排刺」,接氣通經,調暢經脈。

(2)痛在一處,病位局限者,多屬經筋病變。若為急性疼痛,局部治療非但不能去瘀滯,反會使之加重。唯用疏散之法,行氣活血為宜。以遠端循經取穴為主,採用運動阻力針法,使氣至病所,此法常獲佳效。必要時再配合局部穴或阿是穴行雀啄刺。採用對應取穴法,包括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巨刺、繆刺)、以上治下、以下治上(腕踝對應、肘膝對應、肩髖對應)、以前治後、以後治前等方法。若為慢性疼痛,主要是局部氣血澀滯,絡脈瘀阻所致,故應以局部取穴為主,配合遠端循經取穴,疏通經絡。

(3)周身肢體竄痛,病及數條經脈,非取諸經腧穴調節整體不效。多以肘膝關節以下穴位為主,左右上下配合:如合谷、太沖開四關,行氣止痛,用於氣鬱致痛者;曲池、足三里利樞節,調理氣血,用於氣血失和致痛者;陽陵泉、外關疏少陽,舒筋活絡,用於因筋之緩急致痛者。痛無定處,走竄不定,為風為氣所病,配治以報刺,追逐其邪可獲良效。某些肢體關節疼痛,久治效微者,可試取督任兩脈。取督脈可通調諸陽之氣,其中上半身以大椎為主,下半身痛以命門為主。取任脈可助諸陰之本,如關元、氣海、神闕。因精神抑鬱所致,主訴身痛不已者,還要注意取頭穴及背俞穴,鎮靜安神,解郁止痛。如風池、天柱、神庭、四神聰、心俞、肝俞、脾俞。

3.軀幹部痛指胸脅腹部、背腰部疼痛。應注重經絡辨證,按部分經,遠近配合取穴。如脅痛當責之於肝膽兩脈,故宜遠取太沖、陽陵泉、支溝,近取章門、大包。另外,急性痛應以遠取為主,慢性痛應以局部取穴為主。

4.頭面部痛

頭面部痛指五官疾病以及其它各種原因所致疼痛。根據臟腑經脈器官相關理論,頭面五官均與特定的臟腑經脈有生理病理上的密切關係,所以治療時除取局部穴、阿是穴外,要注重依部辨經而循經遠取。一般多用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同時應調治臟腑,多取背俞穴或夾脊穴。另外,宜在分部循經取穴的基礎上結合首辨證取穴。

如上所述,筆者在治痛取穴時,將疼痛按部分類、依部分經、循經取穴為原則。另外,組方時還應注意兼治神,住痛移痛。可選用安心神的四神聰、百會、神庭、本神、神門、內關、大陵、心俞等。

針灸是一門實踐醫學,前人的臨床經驗有極大應用價值。如條口透承山治療肩周炎疼痛,次髎治痛經等。有些疼痛,如規律性、間斷髮作性疼痛,配用子午流注取穴可收到滿意療效。


推薦閱讀:

學易經,懂規律
遵規守矩知規律
小鵬點評:最應知道的10條心理學規律
揭秘七規律讓醜男娶「仙妻」
第8講 找規律(二)

TAG:針灸 | 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