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刺母是「中國式家長」的悲哀
嚴勇傑 繪
4月1日晚,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到達大廳,赴日留學5年的23歲青年汪某對前來接機的母親顧某連刺9刀,致其當場昏迷。事後,汪某被警方刑拘。
據教育部數據,2010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8.47萬人,比2009年度增加了5.54萬人。從1978年到2010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90.54萬人。與過去相比,留學生的自費比例越來越高,出國留學的年齡越來越低,各種極端事件也越來越多。
母親沒教給兒子敬畏和感恩
因為抱怨母親錢給得不夠及時、不夠多,汪某連刺母親9刀,這一不幸當然是個極端的案例,人們關心的是,這個學生是不是精神正常?據介紹,汪某的家庭並不殷實,每年三四十萬元的留學開銷全靠其母每月7000元的收入來支付,家中積蓄耗盡,甚至不得不向親友舉債,汪某留學5年卻從未打過工。南京大學心理教育研究室桑志勤教授認為,這說明這個孩子依賴性強,缺乏獨立人格。「他母親提到去年孩子說有幻聽幻覺的情況,這是精神疾患的典型癥狀,應該進行精神測試。」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問題的出現固然與外因的引誘相關,但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學習環境的長期醞釀。南航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授楊雪花說,這位母親既可憐又可恨,她付出很多,成了兒子的「提款機」,這是教育的失敗。母親在教育中缺乏原則,導致了她根本不受孩子尊重。現在不少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禮,但惟獨看到父母就不講道理,稍有不滿意就暴跳如雷,根子就在於父母的遷就和百依百順。顯然,這位母親明顯沒有教會孩子感恩,更沒有教會孩子如何敬畏父母。這提醒我們,對子女,「愛要剛剛好,付出太多、太完美,他覺得理所應當,反而害了孩子。」
個例呈現「中國式家長」的悲劇
對留學意味著成功的曲解以及獨生子女時代特有的舐犢情結,造就了「中國式母親」在教育子女問題上失去「鎮定」與「淡定」,舉止失當,為孩子成長埋下「地雷」。南京師範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飛說,雖然這只是個例,但呈現出來的是「中國式家長」的悲劇。我們的家長一直灌輸給孩子的理念是:只要你願意學習,我砸鍋賣鐵、賣房賣血都送你去,「只要學習好,啥都不重要」,這讓孩子覺得,我學習你給錢天經地義。到頭來,家長往往發現種下「百依百順」的種子,卻收穫了「恨鐵不成鋼」的跳蚤,只能悲劇一場。
教育是國家和社會的事,但更是個人與家庭的事。成功的教育離不開一位成功的母親,一個優秀的孩子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孕育的金果子。家庭教育要成功,首先要認識你自己,認識你的孩子。一些家長認為大家都去留學,那麼我的孩子也該去留學,事實表明,很多在國內很優秀的孩子到了國外也表現失常,出現各種心理問題,以至於「留學垃圾」成為高頻詞。殷飛認為,父母對子女留學應該有科學的規劃和準備:你的孩子究竟有沒有學習的動力和激情,他的個性究竟適不適宜去國外留學,你的家庭能不能承受高昂的學費,「留學是另外一種教育方式的選擇,而不是逃避壓力的捷徑。」
「母親呼籲不要對孩子判刑,孩子也希望能夠維持母子關係,但判刑可能是挽救孩子的唯一道路,判刑,是對兒子和母親的教育,而不僅僅是懲罰。」這一觀點在微博上廣為傳播。「很多家長認為人格和性格可以在以後的歲月中自己習得,而知識需要從幼兒園開始打拚,動輒聲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這恰恰是『中國式家長』的悲劇。人格和性格需要從0歲開始培養,而知識是可以慢慢由他自己去學習到的。」殷飛認為,多數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一直以來過分注重知識的積累,忽視了孩子的性格、人格、責任感、親情觀等影響孩子終身的東西的培養,這成為當前我們教育極端事件頻出的重要根源,需要引起家長的警惕。
健全的人格比知識更重要
留學生刀刺母親,也給留學低齡化提了個醒。南大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祈林說,現在很多孩子獨立健康的人格尚未被培養好,就被父母匆匆送往國外。其實,做人比成才更重要,一個孩子出國求學之前,首先要有獨立的人格、判斷是非的能力。江蘇社科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李寧寧認為,留學並不適合所有孩子,出國固然可以增長見識,感受異國文化,但一方面現在出去的多數是獨生子女,多年來所接受的教育又只是片面追求智力發展的教育,另一方面,為了躲避「高考獨木橋」,一些家長把尚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國外,這些沒有健全人格的孩子,生活自理、心理調適能力、適應社會能力都較差,在國外面對的壓力既新且大,如何學會融入陌生環境、如何尋求幫助、如何尋找自我,都將是很大的問題,因而,在成長的過程中將遭遇很多的偶然性,一旦出現什麼意外,就可能出現一次情緒的地震式爆發。
教育子女是一門學問。留學生出現各種極端事件,這不是第一起,但我們希望這是最後一起,實現這個願景,「中國式家長」的反思很有必要。選自《新華網》,原載《新華日報》
推薦閱讀:
※出國留學,你到底為了什麼?
※建築女神曼大建築學申請之旅
※我在佛羅倫薩美院上學的日子(7)
※出國行李箱準備的注意事項
※以愛之名「窮」二代留學生被逼出的留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