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說《道德經》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講解】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段話,以前解老的注本多認為,「不仁」就是不講仁慈。當然,這些注本認為,天地和聖人不講仁慈,是老子的假設語和反語。就是說,天地假若不仁,對於萬物就會怎樣地輕賤;聖人假若不仁,對於百姓就會怎樣地輕賤。還有說「不仁」是天地和聖人視萬物萬民一律平等,沒有偏愛之仁,云云。但通覽《道德經》,敝人認為,老子讚頌的天地和聖人並不是上述之義,而都是指有仁慈之心的,不能假設它(他)們不仁。比如第三十八章有「上仁為之無以為」的「上仁」,第十九章中的「絕仁棄義」的「絕仁」,都是讚頌「仁」的。所以「聖人不仁」之說法必然另有含義。
還有就是對「芻狗」的理解,以前大多解老者借用《莊子·天運篇》載師金之言曰:「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綉,尸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音cuàn穿)之而已。」認為「芻狗」就是用草紮成的狗,作祭祀之用。用的時候還要在草狗身上加上許多裝飾讓它好看,以表示對天地和列祖列宗的尊重。祭祀過後芻狗失去了作用,丟在地上,可以隨便踐踏。
敝人認為上述解釋也是錯誤的。因為古人祭祀,用芻狗不用芻狗還是一件存疑的事。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按信仰和傳統,古人祭祀都是該用真正的牛羊豬雞犧牲品的,而不會也不應該扎個草制的狗去敬神。如果這樣做,那肯定是對天地、對先祖、對神靈的不尊敬。再換句話說,即或是真有扎草制犧牲品祭祀的事,那就是貧窮百姓家行的事了,並且芻狗也只是祭祀用物之一,應該還有芻羊、芻豬、芻牛等等,為何老子偏偏只用「芻狗」這個無足輕重的祭祀物來作代表性喻比呢?缺乏道理。
再說,老子一開篇就用假設和反語來描述天地和聖人,這也是不合乎道理的。另外,在《道德經》中,這種語義用法是少見的,與老子的語義慣用手法相悖。所以,以上述理解去詮釋天地和聖人一段是完全錯誤的。
其實本章前段話中「不仁」之「不」,與「芻狗」,都被人誤解了。「不仁」之「不」,與「丕」 同,讀 「pī批」音,即「大」的意思。「丕」通於「大」的例子古時較普遍,如《詩·周頌·清廟》云:「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按《孟子·滕文公下》引《書·君牙》進一步闡述為:「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這是說,周文王有著偉大昭著的謀略,使他征服了天下。而周武王有著偉大的才幹,把周文王開創的天下給繼承了下來。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是偉大的聖王。如《管子··侈靡》:「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心術》:「道其本,至也。至不至無。」其「不」都作「丕」解「丕」讀,故先秦時「不」與「丕」是常常通用的。
而「芻狗」二字,「芻」與「狗」要分開來理解。「芻」表示草木;「狗」則表示牲畜。其實此解最早見於《老子河上公章句》,其中有註:「天地生萬物,人最為貴。天地視之如芻草、狗畜,不責望其報也。」這裡就把「芻」與「狗」分開來講,認為「芻」指草禾,「狗」指「狗畜」。
《史記·樂毅列傳》太史公曰:「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臣公,樂臣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根據其傳承系統,自河上丈人凡六傳至漢初曹參。據此推斷,河上公當是戰國時代的仙學養生大家,他的生活年代離老子最近,故所對他當時和之前時代的民風民俗,都應該是十分了解的。而《莊子·天運篇》里所說的「芻狗」,則是民間用於避邪祈福的一種宗教法事用品。因為狗血是辟邪的,所以沒有真狗的時候可以扎個草狗代用。就像北方高原沒魚的地方,過年的宴席上會放-條木魚代替真魚,以喻「年年有餘」。故「芻狗」在辟邪的法事里是可以單用的,而祭祀是不可以用的。所以,老子《道德經》里所說的「芻狗」和《莊子·天運篇》里所說的「芻狗」是兩碼亊。
老子所說的「芻狗」,就是河上公所解釋的,是「芻」與「狗」兩種事物。「芻」代表自然界草木,「狗」代表豬、牛、馬、羊、兔等牲畜。為什麼要用狗來代表牲畜呢?因為狗與人相處的歷史最早,也最直接最親近,所以就最容易被借用喻比。
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其實是「天地大仁,以萬物為芻、狗」。
為什麼「天地大仁,以萬物為芻、狗」呢?因為芻是野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春發夏長,秋黃冬枯,年復一年,都是順其大自然的規律輪迴著生命。而狗、牛、羊、豬這一類的家畜,在兩三千年前,它們雖然早已被人類所馴化,但飼養方式卻是自由式的。不像現在要弄個棚圈把它們關起來飼養,而是不使用它們、不宰殺它們時,它們白天可以自由地在野外覓食,天黑了就會回到主人安排的圈舍中來。甚或這種圈舍就安設在比較安全的野外,連繁殖都在野外,完全是一種悠閑式的生存方式。現在一些偏僻的山區也還存在這種家畜牧養方式,比如把豬、羊、雞、免放到一個可控制的大環境里,讓它們自由生存,要宰殺它們時再去捕捉,就是例證。
「天地大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就是說,天地讓萬物就像植物生命的草一樣、動物生命的狗豬牛羊一樣,一任它們順其自然和自身規律的生生滅滅,滅滅生生,而不加干預。而聖人體感到了天地自然的這一大仁,且完全同化於這種大仁,所以他們對待老百姓,也會像天地對待草木與畜牲一樣,任其遵循外界和自身兩重自然規律自生自存,不加人為干預。
但「仁」具好生之心,愛生之德,你不能看著老百姓某一天遭受災難而不聞不問,袖手旁觀。這就要聯繫到下一段話語來理解了。
下一段話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橐籥是古代人用獸皮做成的鼓風器,用於炭薪助燃。再後來人們又用木頭製成風箱,原理相同,但使用方式和橐龠卻是不一樣的,有風眼、風板和拉杆,拉杆前推是鼓呼出風,拉杆抽回是吸進來氣,風箱就是利用特製的呼吸作用發揮助燃功能。古聖哲就是通過風箱鼓風現象聯想到人的呼吸,由人的呼吸聯想到了天地的呼吸,從而認識到,天地生萬物,緣於此呼吸作用;天地滅萬物,也緣於此呼吸作用。人之生,緣於此呼吸;人之死,也緣此呼吸。但萬物與人都有生滅,而天地自然為什麼卻能永生不息呢?原來天地自然的橐籥現象之中有個奧秘使然。這個奧秘就是橐籥的空虛結構。天地自然就是這個空虛結構,而萬物芻狗則是在橐籥內一呼一吸的拉杆。空虛結構是「虛而不屈」,看似空虛混沌,自身也無運動,但在這個空虛結構里,什麼生滅運動的情況都存在,萬象森羅,不虧不少。作為萬物芻與狗的拉杆則是「動而愈出」,有運動就有物質能量信息的付出。任何事物,任何生命,從數術學上講,都存在一個量的限額,而所有運動都要從這個有限的物質能量信息庫中支出。運動平緩,支出正常;運動劇烈,支出大費。支出完了,事物終結了,生命也終止了。這就是「多言數窮」。「多」是指超正常;「言」從口出,泛指消耗性的運動;「數」指原始有限的積累;「窮」就是用盡了。要使一個事物和一個生命的過程完美的延長,有沒有辦法呢?有。這個辦法就是「不如守中」。「中」就是橐籥的空虛結構,不偏於動,也不偏於靜;不偏於呼,也不偏於吸。任動靜自然動靜,任呼吸自然呼吸。如果動靜與呼吸的一方有所偏激,就用「中」去調節,高者下之,低著扶之,強者弱之,弱者強之,最後統歸於和諧的自然。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在於他們「內則聖,外則王」。所謂「內則聖」,是指他們個人的修為是徹通徹達的,是極其完美的。徹通徹達指智慧,是把宇宙自然、天地自然(地球空間)、人類社會和人類生命本身的一切奧秘和規律都弄明白了;極其完美指生命,因其按照道的本體自性來從事生命修為,所以生命的行為是最為合理的,因而是利己又利人的,是最為道德的,故而生命又是最健康的和生生不息的。所謂「外則王」,就是由於「內則聖」的表現,使聖人成為了廣大百姓敬仰的楷模,願意接受他們的教育和領導,而自然成為一個國家或一個部落的政治領袖或精神領袖。
聖人「外則王」的守中用中之道,在於政治治理的無為性。作為統治者的聖人只需將國家機器置於類似橐籥空虛結構的「中」性,一任國家之內的人民按照自性和社會規律去尋找自認為最好的生存與生活方式。如果其中因少數人機巧之心作祟,破壞了社會的自然和諧性,作為統治者的聖人才會適當動用國家機器的功能,去進行恰當的調節治理,使社會重新歸於自然和諧。社會的自然和諧,呈現出來的氣象就是一派生機。社會的自然和諧還會兼及到人與大自然二者之間的自然和諧,反過來大自然的和諧又會增進人類社會的更加自然和諧。這樣就會出現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長此以往下去,這個人類社會就叫做長治久安的社會。在這樣一種政治制度下的社會,就會成為一個長壽超長壽的社會。
從遠古、上古到中古,人類中的智者由偶然的發現到自覺地實踐,探索出了生命修為一道,造就出了聖人。由於聖人「內則聖」之修為的代代傳承,最終又派生出專務生命修鍊的內丹仙學一道。所以本章內容也成為了內丹修鍊的最機密最經典的法訣。現揭示如後。
內丹修鍊家認為,天地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天地,其中有相通的共性。天地之所以比人的壽命長久,是因為天地有大仁在,一任萬物像芻狗在其間一如橐龠般鼓動演化,生滅更迭輪迴。自己卻寂然守中,使陰陽的運化始終處在一種不出現極化的狀態之中,所以才成就天地恆久的壽命。天地的大仁是沒有形象的,它只是一種空虛的境界,但它又是有覺的,只要陰陽處於極度的和諧平衡,它就會育生萬物。按照人天合一的原理,內丹家的大仁,就是在功態下的明神真意發揮主宰功用的狀態。
何為明神?先天之後天、後天之先天之神。純先天之神為元神,是生命的生物本能之神。純後天之神為識神,操縱運用人的七情六慾和思慮營謀。明神處於先後天之間,是一種帶有靈知靈覺、中和無偏的仁誠之神。明神發揮調節作用時則名為真意,一物二名罷了。修士下手興工,當以明神穩鎮心境,再一任自身小天地的囊龠(即呼吸)自由自在的開合升降。這樣一來,人體小天地就會由後天的生命系統被破壞,由此得以逐步修復完善,而重新返還到完美的先天狀態,生命就會生生不息。
古云:大道至簡至易。修士做功能恆持如此,修補在此,築固在此,產葯採藥在此,煉丹得丹在此,養胎亦在此;煉精化氣在此,鍊氣化神在此,煉神還虛亦在此。
「守中」之用大矣哉!「守中」之妙大矣哉!
推薦閱讀:
※【書】老子 | 道德經 全文81章!(收藏版)
※【趙妙果悟道心得】道德經第33章:明人修養
※淺談道德與法律的關係
※如何理解「百善孝為先,論心不論跡,論跡貧家無孝子;萬惡淫為首,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這句話?
※自殺是否是道德的,人們有沒有自殺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