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京舊城有多少座城門?

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的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合計20座城門,這是最常見的說法。但現如今,嚴格意義上的北京城門僅存「一對半」:「一對」是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半」是德勝門箭樓;角樓只留下內城東南角的箭樓;而城牆,只剩下不足400米。

老北京最愛念叨的「皇城根兒」這會兒確實只剩下「根兒」了。即便是「根兒」其實也越發淡漠,只存在於年紀稍長的一些人的「念想」里、存在於北京的路牌和地名上了。

北京曾經有過和今天仍殘存的城門:

內九:東直、西直、朝陽、阜成、德勝、安定、宣武、崇文、正陽外七:廣渠、廣安、左安、右安、東便、西便、永定皇城四:天安、地安、東安、西安

內九門:

1正陽門

元代稱麗正門,從離卦中「日月麗乎天」得名,又稱前門。明清時,北京城有九門十廟之說,在內城的九座城門的瓮城內都建有廟宇,除德勝門、安定門是供奉真武大帝外,其餘各門均供奉關帝。每座城門都建一座廟,唯獨正陽門有兩座廟,東為關帝廟,西為觀音廟。

正陽門位於內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專用的,明朝稱大明門,清朝稱大清門。除了皇帝,任何人不得從箭樓的正門進出。皇帝每年兩次出正陽門,一次是冬季,到天壇祭天,另一次是驚蟄,到先農壇去耕地。1915年為了在正陽門(前門)兩側建火車站,雄偉壯觀的瓮城被拆除。拆除了瓮城,原來封閉的瓮城變成了開闊的場地,關帝廟和觀音廟露出真容,廟的香火更盛。1967年關帝廟、觀音廟被拆除,沒留下一點痕迹。

2東直門

東直門全景,1901年拍攝。

北京內城九個城門最先修建的是哪座?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可是,北京的老工匠都說東直門是北京的第一座城樓,於是便把第一座城樓稱為「樣樓」,意思是說它是北京其他城樓的樣子。

東直門是位於京城內城東邊北側的一座城門,東直門城樓形制同朝陽門,但規制較小。元代東直門稱崇仁門,通寬31.5米,通深15.3米,通高34米。鎮門之寶外有鐵塔,內有一座石雕的藥王爺像。多走運木料的車。1915年因修築環城鐵路將瓮城和閘樓拆除。1927年將箭樓拆除,僅存箭樓台基。台基又於1958年拆除。1965年又將整個東直門城樓拆除。東直門城樓被拆除尤為可惜,這是北京留下來惟一的明成化年間雕樑畫棟閣樓式楠木建築。1965年拆除。

3朝陽門

1900年代朝陽門全景。照片由北向南拍攝,可見面向北的閘樓。

朝陽門,元稱齊化門,門內九倉之糧皆從此門運至,故瓮城門洞內刻有谷穗一束,逢京都填倉之節日,往來糧車絡繹不絕。「朝陽谷穗」為南糧北運的第一位喜迎神。糧食進了朝陽門,就存放在附近的糧倉之中。現在朝陽門內的地名還有「祿米倉」、「海運倉」、「新太倉」等,那都是當年存放官糧的倉庫。

朝陽門通寬31.35米,通深19.2米,通高32米。通過京杭大運河運來的漕糧,皆由此門入城,存放在朝陽門內的幾座大倉庫內。瓮城內建有關帝廟,廟裡只有神牌而沒有神像。1953年拆除城樓,1957年又拆除箭樓。

4崇文門

崇文門全貌,1886年拍攝

元代稱文明門,通高35.2米,通寬39.1米,標誌是鎮海的崇文鐵龜。那時北京南郊大興一帶有很多釀酒的作坊,酒車大多由此門進城,所以有個說法:「崇文門進酒車,宣武門出囚車」。

在清朝,崇文門外多糟坊,過往一路飄酒香,故有「酒門」的俚稱。但當年,不管是富商巨賈還是販夫走卒,對崇文門之所以熟悉卻不在酒,只因這是進京商貨的大稅關,一年凈斂白銀數十萬兩,崇文門的稅官,遂成為戶部諸稅官中有名的「肥缺」。

崇文門還有個俗名「哈德門」。據記載,元代哈達王府建在崇文門內,故崇文門俗稱「哈達門」,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民國時期。「哈達」與「哈德」諧音,天長日久,口口相傳,哈達門便被演繹成「哈德門」、「哈大門」、「海岱門」等。著名的「哈德門」香煙之名由此而生。1950年拆掉瓮城,1968年全部拆光。

5宣武門

宣武門早期全景

元代稱順城門。通寬32.6米,通深23米,通高33米。標誌是報時的宣武午炮。多走囚車,也稱死門。那會兒墓地都集中在陶然亭一帶,送葬的人多走這個門,加上清代的刑場在菜市口,押送死囚的車也走這兒。1965年拆除。

6阜成門

阜成門全景,1870年拍攝

元代稱平則門。通寬31.2米,通深16米,通高31.7米。標誌是瓮城牆壁上刻著一朵梅花。西山門頭溝產煤,此門距西山最近,故煤車都走此門。因為「煤」與「梅」同音,老年間有「阜城梅花報春暖」一說。1953年拆除瓮城、箭樓台基(箭樓40年代拆除),1965年拆除其城樓。

7西直門

西直門全景(左至右)箭樓、瓮城、閘樓及卷洞、城樓。

西直門原為元大都西城牆之中門,稱和義門。西直門通寬32米,通深15.6米,通高32.75米。標誌是瓮城裡有一塊刻著水紋的石頭。皇宮嫌城內的水質不好,於是取用玉泉山的水,因此每天清晨水車多走此門。瓮城呈正方形,四角皆為直角,是北京各城門中唯一的正方形瓮城。西直門也是除正陽門外規模最大的一個城門。1969年因為修建地鐵,將城樓、箭樓、閘樓、瓮城一併拆除。

8德勝門

德勝門,1924年拍

元稱為健德門,為出兵征戰之門,寄語於"德勝"二字。此門多走兵車。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德勝門瓮城內的珍品,應數立在中間的一座碑亭。亭中矗立著一座高大石碑,鐫有乾隆帝六十二歲時(1797年)的御制詩。這位當時的太上皇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在「德勝」二字上很是抒發了一回豪情。

上世紀50年代,北京的城牆開始被大規模拆除。直至60年代,因為修建地鐵,絕大多數城牆都被拆除了。德勝門箭樓因為在城樓外側,沒有擋著地鐵線,所以逃過一劫,僥倖存留下來。

9安定門

安定門箭樓北側,1915年拍攝

也叫「生門」,有豐裕之意。其箭樓通寬32.5米,通深25米,通高30米。皇帝從此門去地壇祈禱豐年。軍隊出征也走此門。其他八座城門的瓮城內都建有關帝廟,唯獨此瓮城內建的是真武大帝廟,故真武大帝是此門的鎮門之寶。1969年因修地鐵被拆除。

外七門:

10廣安門

廣安門最早的照片,1885年拍攝

明代叫廣寧門,又叫彰儀門。廣安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台通高26米。1957年城樓被拆除(40年代已拆除箭樓及瓮城)。

11永定門

永定門全貌,1924年攝

1952年,永定門瓮城已拆,只剩箭樓

永定門是外城中最大的城門,「前有箭樓、中為瓮城、後是城樓」,以雄偉姿態位於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在北京城中軸線的最南端,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永定門始建於明嘉靖時期,當初修築外城是為了國家安定,所以永定門取「長治久安」之意為名。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台通高26米。永定門於1958年被拆除,現存城樓為2004年重建。

12東便門

東便門城樓正面,1920年拍攝

東便門是外城七門之一。外城是修建於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重城,包內城之南,老北京稱外城為冠城,即帽子城。外城城牆的高度、厚度都不如內城,城門的規模也不如內城的城門,而東便門和西便門的規制又是在七城中最小的。

東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面開過木方門,無窗;面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辟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2.2米。瓮城為半圓形,東西寬27.5米,南北長15.5米,單層單檐硬山小式,灰筒瓦頂,南背面辟過木方門,東西北三面辟箭窗,每面各二層,弱面每層4孔,東西面每層2孔;面闊三間寬9米,進深一間深4.6米,高4.7米;其城台正中辟門,外側(北半側)為拱券頂,內側(南半側)為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0.5米。1958年東便門便拆除了。

13廣渠門

20年代初的廣渠門

廣渠門是北京外城城牆東側唯一的一座城門,曾稱大通門,又稱沙窩門。建於明朝的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四周有迴廊。瓮城呈弧形。箭樓為單檐山頂,正面及兩側各闢箭窗二層,正面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1930年代鬼子佔領時期將箭樓拆除。1953年拆除了城樓和瓮城。

14左安門

左安門俗稱「江擦門」,是北京外城南側三個城門之一,位於永定門東面。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與頂;面闊三間,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其南側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1953年,將城樓、城台、箭樓、瓮城全部拆除。

15右安門

右安門,拍攝於1924年

右安門位於外城南城牆的西側,俗稱「南西門」,又稱「豐宜門」。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為防止異族入侵修築外城。1564年右安門加築瓮城,增建箭樓。古時候朝廷是從內廷(紫禁城)的角度來測定的方位。因此,位於故宮西南邊的叫做右安門,而東南邊的就叫做左安門了。1956年拆除箭樓、城台及瓮城,1958年又將城樓拆除。

16西便門

1924年喜仁龍攝影城樓上鑲嵌著「西便門」匾額

西便門城樓為單層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四面開方門,無窗;面闊三間寬11.2米,進深一間深5.5米,高5.2米;其城台正中辟過木方門,樓連城台通高11.2米。瓮城為半圓形,東西寬30米,南北長7.5米。1952年將城樓、箭樓、瓮城一併拆除。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蒙古騎兵數次南侵,加之城外關廂居民日漸增多,在京城四周修築外城。後因財力不濟,只修了環抱南郊的一段,設永定門等5門,使京師城垣呈「凸」字型。後與外城東北、西北兩隅與內城連接處附近各闢一朝北的城門,分別稱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

17天安門

天安門位於北京城的傳統的中軸線上,由城台和城樓兩部分組成,造型威嚴莊重,氣勢宏大,是中國古代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l7年)。原名承天門,以示皇帝「承天啟運,受命於天」。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後,改稱天安門.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權力。

18地安門

地安門又成為厚載門,位於皇城北垣中軸線上,明朝時稱為「北安門」。它規格同東安門,但體量稍大,南北互相對應,寓意天地平安,風調雨順。

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弘治十六年(1503年)二月重修,隆慶五年(1571年)七月修葺,清順治九年(1652年)七月重建,並易名為「地安門」,為磚木結構之宮門式建築,面闊七間,中明間及兩次間為通道,明間寬7米,兩次間各寬5.4米,四梢間各寬4.8米,總面闊38米,通高11.8米,進深12.5米。正中設朱紅大門三門,左右各兩梢間為值房。1954年至1956年拆毀。

19東安門

東安門位於皇城東牆的中部,南北走向,正對紫禁城東華門。其規制與西安門、地安門相仿。東安門始建於明宣德七年(1432年),面闊七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正中明間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紅漆金釘門扇1對;左、右稍間及末間作值房。遺憾的是,在北京眾多城門中,唯有東安門沒有留下一張照片。現存的標註「東安門」的照片,其實都是「東安里門」。

明天順五年(1461年),太監曹吉祥及其從子曹欽謀反縱火燒毀東安門,次年重建。1912年2月27日袁世凱策動兵變,北洋軍將東安門放火焚毀。1912年之後在原址新建了東安門。1926年至1927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拆皇城牆,將東安里門一併拆除。此後,玉河先後被填平成為南河沿大街、北河沿大街,皇城東墻址建滿房屋,成為居民區。

20西安門

西安門,1942年拍攝

西安門位於皇城西城牆偏北,與東安門並不對稱。這一點在北京城建講究左右對稱方面實屬特例(如圖示)。西安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無城台,門基為青白石,紅牆;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正中明間及左、右次間為門,各有紅漆金釘門扇1對;左、右稍間及末間作值班房。從1913年起,因阻礙交通,皇城牆逐漸被拆,以後北洋政府財政緊張,便拆皇城牆變賣,到後來西安門只剩下孤零零的大門了。1950年西安門毀於火災。

另附一些有關的大圖:


推薦閱讀:

尋夢北京 (三)上京求讀
〈獨家〉北京奧運綠化4千億 苗木業搶攻
北京大七環到底有多厲害?超出所有人的想像!解密!
全國人民調解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 周強張軍出席會議並講話
北京百人工作組已先行派駐副中心工作!副中心和北三縣「三統一」或將大提速!

TAG: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