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探源:緣起夏至,最終屈原勝出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最初是戰國時期一個祛病防疫的節日,加上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此外,部分地區還有紀念伍子胥說、曹娥說、毒月惡日驅避說等。流傳有吃粽子,喝雄黃酒,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賽龍舟等習俗。事實上端午節是一個典型的複合型節日。緣起「四時合序」,後注入屈原精魂,演繹成「龍舟節」。端午節本名端五節,端即開端」、「初始」之意;「五」是個會意字,本意是交午,故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五,陰陽在天地之間交午也。」換言之,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故「端五」漸漸演變成「端午」。清富察敦崇著《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宰相宋璟建議要避諱,就把「端五」改為「端午」了。端午一詞源於古代的干支記日法。按照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五月就是午月。按照農曆干支記日法,計有5個午日:庚午、壬午、甲午、丙午、戊午。每個月包括兩個午日,端午的字面意思就是五月的第一個午日。端午一詞的最早文獻記錄是東晉周處的《風土記》載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顯然端午節的起源與夏至節氣有關。據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禮儀志》雲,漢代五月五日風俗源自夏、商、周時之夏至節。因夏至(白天最長,黑夜最短)時節天氣濕熱,極易造成人們身體不適;蚊蟲叮咬也易於造成疾病流行,故夏至最初並非「良辰吉日」。因而在《周禮》中:與冬至祭祀天神相對,夏至祭祀地祗已成為重要的祭祀時間。其次戰國以來有關於五月五的節俗。古人普遍認為五月五日是「毒月惡日」,因五與「忤逆」的「忤」同音之故。按照百姓的生活經驗,此時氣溫升高,各種毒蟲如蠍子、蜈蚣、蛇、蚊子等出動,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並由這一現狀上升到信仰層面----相信此時瘟神會作惡,進而上升到哲學層面:因夏至時節陽氣最盛,是陽盛陰衰、陰陽失衡的日子,可導致邪氣叢生危及生命。為應對古人們採取各種行動。這從《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禮記·月令》云:此時需齋戒,禁止在南方用火,還要登高辟邪。《夏小正》載五月要用蘭草水沐浴。並逐漸形成不少民俗活動,比如小孩手腕上纏五色線,門上掛艾草或菖蒲、飲雄黃酒等等。總之,端午節的實質就是避瘟辟邪,目的是衛生保健。隨著歷史的演進,人們逐漸在端午節俗內涵中添加了新的元素:漢魏六朝時期出現「先賢紀念」的主題。時端午節的人物紀念各地不同,如楚地紀念屈原、吳地紀念伍子胥、越地紀念越王勾踐以及孝女曹娥等,最終屈原在歷史「端午人物」中勝出。
----屈原是憂國憂民悲憤而死,伍子胥是被逼無奈而死,曹娥是為父親盡孝而死。相比之下,人們更推崇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操。
東漢人應劭《風俗通》是最早把紀念屈原當作端午競渡的起源:「屈原於是日(五月五日)死於汨羅,人傷其死,所以並將舟楫以拯之。今之競渡,是其遺迹。」北周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亦有相同的記載。東晉時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和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又把角條(粽子)看作是紀念屈原的祭品。及至宋代,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並下詔將五月初五日定為「端午節」,諭令各地官府組織紀念諸如賽龍舟之類的活動,以紀念屈原。 唐、宋時代,端午節稱為大節,清代甚至成為三大節之一,與新年、中秋並列。端午節於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成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午節在2006年第一批國家非遺名錄體系中,申報主體是文化部,但涉及4處習俗,分別是屈原故里湖北宜昌秭歸縣的端午習俗、湖北黃石的西塞神舟會、湖南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蘇州的端午習俗。在第二批名錄中,作為擴展項目,端午節的申報增加了上海寶山區的劃龍船習俗,浙江杭州餘杭區的五常龍舟盛會,福建晉江市的安海習俗等。在公布的第三批中,端午節的擴展項目又增加了4個,包括黑龍江省黑河市五大連池葯泉會、浙江省嘉興市的端午習俗、福建省石獅市的端午閩台對渡習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大澳龍舟游涌。至此,擠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的端午文化習俗達12個。知識鏈接端午節的名稱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端午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天中節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兒節」,可能也是據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端禮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於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掛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推薦閱讀:
※夏至吃面,做幸福的你!
※夏至——恭迎靈寶天尊聖誕,天尊寶浩詳解
※今日夏至,冬病夏治正當時,約嗎?
※※今日夏至,祝福送上!打開看看,越快越好!.
※【夏至養生素食菜譜】夏至美味素食四菜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