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圖說:主要佛經 | 古佛經之美【853期】

主要佛經

俗話說,佛學浩如煙海。二千五百多年以來,三藏十二部各種顯密經典可謂汗牛充棟,不勝枚舉。在此,僅結合作者個人的見解,於三藏中的經藏部分,選擇顯密二十三部重要佛經簡介如下。

阿含經

阿含,意為傳承的教說或集結教說的經典,是原始佛教的基本經典。學術界一般認為其基本內容在第一次結集時已經被確定,約公元前一世紀時寫成文字,為早期佛經的彙集。阿含經由眾多小經組成,論述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生死輪迴、善惡報應、營生處世、倫理準則、王法政道及佛陀與其弟子之言行等。亦含有布施、忍辱、濟度眾生等內容。北傳漢譯分為《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四部。

四十二章經

相傳為第一部漢譯佛經。後漢迦葉摩騰和竺法蘭譯。1卷。譯於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包括四十二篇短小經文。說善惡因果、人生苦惱、離欲絕愛、布施、持戒、禪定、四沙門果等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為佛教入門之書。該經言簡意賅,流傳較廣。

法句經

古印度法救撰,三國時吳國竺將炎和支謙譯。2卷。法句,意為真理的語言。該經系採取散見於早期佛經中的偈頌而分類編成。內容廣泛涉及佛教教義的各方面,深入淺出,富於哲理。在古印度被作為初學佛法的入門讀物。為南傳佛教徒的必讀書。

華嚴經

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即總說一心法界之體用,廣大而無邊;佛,即證入大方廣無盡法界者;華嚴,即以蓮花莊嚴、嚴飾之意,喻佛果之萬德圓滿。此經為華嚴宗所依的根本經典,有三個漢譯本:(1)東晉佛陀跋陀羅譯本,60卷,稱「六十華嚴」或「舊譯華嚴」;(2)唐實叉難陀譯本,80卷,稱「八十華嚴」或「新譯華嚴」;(3)唐般若譯本,40卷,稱「四十華嚴」,全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簡稱《普賢行願品》或《入法界品》。

三種譯本中,以新譯華嚴流傳最廣。此經以九會說法組合而成,稱釋迦牟尼初成佛後,在菩提場、普光明殿、帝釋天宮、夜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自在天宮等處說法,入三昧,顯現神變,于海印定中顯現佛果地無量無礙、莊嚴無比的境界。說菩薩以菩提心為因而修行,頓入佛地的因果,顯示心性含攝無量、緣起無盡等相涉相入、無礙無盡的境界,被大乘佛教推為經中的圓滿頓教,有「經中之王」之稱。

又,《普賢行願品》原為「四十華嚴」的標題,後專指其中的最後一卷。說菩薩所修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等十大行願,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歸宿,傳誦甚廣。

金剛經

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稱《金剛般若經》或《金剛經》。後秦鳩摩羅什譯。1卷。該經稱佛對須菩提說諸法無相,菩薩應以無所住心,修布施等六度及一切善法,發願度盡一切眾生,並極言持誦解說此經的功德。在北傳佛教界流傳甚廣,被禪宗奉為根本經典。有多種異譯本。

心經

全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唐玄奘譯。1卷,共260字。「心」,喻核心、精要。《心經》被認為是般若經典的提要與精華。該經稱觀自在菩薩為舍利子(舍利弗)說五蘊皆空,觀諸法實相,以無所得而證無上菩提。此經言簡意賅,在佛教界廣為傳誦。有多種異譯本。

阿彌陀經

亦稱《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小無量壽經》、《小經》。後秦鳩摩羅什譯。1卷。該經稱佛向舍利弗等說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此經在北傳佛教界流傳甚廣,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一起,為凈土宗三經之一。有多種異譯本。

無量壽經

亦稱《大無量壽經》、《大經》。三國時魏國康僧鎧譯。2卷。該經稱佛向阿難等說阿彌陀佛在過去世為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願,願成就極樂凈土以接引念佛眾生往生。經中還描述了極樂凈土的清凈莊嚴及往生條件、往生品級等。流傳頗廣,異譯本甚多。近代夏蓮居會集五種譯本,合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

觀無量壽經

亦稱《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經》、《觀經》等。南朝時宋國畺良耶舍譯。1卷。該經稱佛為韋提希等說修三福、十六種觀想而求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法門。流傳頗廣。

法華經

全稱《妙法蓮華經》。後秦鳩摩羅什譯。7卷。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為古來流傳最廣之經。妙法,意為所說之法微妙無上;蓮華,比喻經典之潔凈完美。該經稱佛自說其出世說法的本懷在於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說三乘終歸於一佛乘,一切眾生凡於佛法結緣者皆可成佛,佛常住不滅,觀世音等菩薩有利益濟度眾生的功德等。該經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示現三十二種身濟度眾生,尋聲救苦,無感不應,持誦者甚為廣泛。

維摩詰經

全稱《維摩詰所說經》,略稱《維摩詰經》或《維摩經》,又名《凈名經》。後秦鳩摩羅什譯。3卷。該經稱維摩詰(意譯凈名)是佛在世時毗舍離城通達大乘菩薩道的一名富有居士,經中通過維摩詰與文殊師利等人的問答、議論,貶斥小乘,弘揚大乘入世而出世的菩薩精神,闡述了維摩詰所證的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樹立了一個在家菩薩的典型。為禪宗常用經典之一。有多種異譯本。

大般若經

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唐玄奘譯。600卷。般若波羅蜜多,意即「通過智慧到達彼岸」。為大乘般若系經典之集大成者,為大藏經中最大部之經典,約佔全部經藏的三分之一,占般若系經典的四分之三。

該經旨在說明世俗認識及其面對之一切對象,均屬因緣和合,假而不實,唯有通過「般若」對世俗真相之認識,才能把握絕對真理,達於覺悟解脫之境。該經宣說以無所得為方便,以大悲為本,修行菩薩六度、十二禪、三十七道品等普度眾生、莊嚴國土的大乘思想,並以般若一法通貫三乘道乃至密乘道。

解深密經

唐玄奘譯。5卷。為法相唯識宗所依之根本經典。該經論述了真如、八識、三自性、禪觀、菩薩道六度及修行階位、佛果境界等大乘深奧義理。有多種異譯本。

楞嚴經

全稱《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略稱《大佛頂首楞嚴經》、《大佛頂經》、《楞嚴經》等。唐般剌蜜帝譯。10卷。首楞嚴,為佛所得三昧之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皆言其境界之高深廣大。該經稱佛因阿難被淫女幻術所攝一事而說,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為宗,開示首楞嚴三昧的義理與修習方法,涉及世界眾生的形成、諸趣因緣、菩薩行位、定中魔事等問題。此經是一部開示修禪、二十五圓通、五蘊魔事等禪法要義的經典,是一部從圓頓禪角度概述大乘心要的經典。宋代以來流傳頗廣,尤受禪宗、凈土宗的重視。

楞伽經

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南朝時宋國求那跋陀羅譯。4卷。楞伽為山名,據傳在斯里蘭卡;阿跋多羅為入;經題意即「佛陀入楞伽山所說的寶經」。經中說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四種禪等大乘理論,以如來藏統一空有,宣說萬法唯心。該經結合如來藏思想與唯識阿賴耶思想,系代表印度後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經典。為法相宗所依六經之一,也是禪宗的重要經典,為早期禪宗用來印心的經典。

圓覺經

全稱《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稱《圓覺修多羅了義經》或《圓覺經》。唐佛陀多羅譯。1卷。該經稱佛為文殊、彌勒等菩薩說眾生本來成佛、圓覺清凈,破除迷妄便得開悟。為禪宗常用經典之一。

大般涅盤經

又做《大涅盤經》、《涅盤經》。北涼曇無讖譯。40卷。該經稱釋迦牟尼臨涅盤前,宣說如來常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等教義,對大乘義理進行了總結性的闡述。流傳頗廣。

大寶積經

又作《寶積經》。唐菩提流志等譯。120卷。分49會(部),系纂輯有關菩薩修行法及授記成佛等之諸經而成。有多種異譯本。寶積,即積聚法寶之意。全經內容泛論大乘佛教之各種主要法門。每一會相當於一部經,亦各有其獨立之主題。其中,第四十三會《普明菩薩會》是《大寶積經》中最為原始的部分,狹義的《寶積經》即指這一會。又如,第四十六會《文殊說般若會》,即是《文殊般若經》的異譯本,第四十八會《勝鬘夫人會》,即是《勝鬘經》的異譯本,等等。雖然全經的每一會各有特色,但就整體而言,則缺乏一貫之系統。

地藏菩薩本願經

略稱《地藏本願經》。唐實叉難陀譯。2卷。該經稱佛於忉利天宮為母摩耶夫人說法,說地藏菩薩宿世弘誓因緣,以佛滅後眾生付託地藏菩薩救度,讚歎禮拜稱念地藏菩薩的本願功德,並廣說地獄苦況、善惡業果,強調讀誦此經可獲不可思議之利益,消滅無量之罪業。此經在中國佛教界傳誦較廣。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略稱《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藥師本願功德經》、《藥師本願經》、《藥師經》等。唐玄奘譯。1卷。該經說東方藥師佛因地發十二大願救拔眾生疾苦,攝引眾生往生凈土,以說明現世利益與凈土往生之思想為其特徵,並具有密教性質。有多種異譯本。

大日經

全稱《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亦稱《毗盧遮那成佛經》、《大毗盧遮那經》、《大日經》等。唐善無畏與一行合譯。7卷。該經稱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在金剛法界宮宣說真言秘密法門,開示眾生本有凈菩提心的本覺曼荼羅,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三句為中心,說三密相應,修有相、無相二種瑜伽,悟入凈菩提心之道。為密宗胎藏界法的主經。

金剛頂經

全稱《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亦稱《金剛頂瑜伽真實大教王經》、《大教王經》、《攝大乘現證經》、《真實攝經》、《金剛頂經》等。唐不空譯。3卷。所謂「金剛頂」,即諸經中最高之意。該經闡述秘密曼荼羅的義理和修持儀軌,開示密宗行者怎樣通過禪定(瑜伽)修行達到轉識成智的目的。為密宗金剛界法的主經。

蘇悉地經

亦稱《蘇悉地羯羅經》、《妙成就作業經》、《蘇悉地經》等。唐輸波迦羅譯。3卷。「蘇悉地」,意譯作妙成就。該經講五部真言,持咒的處所、友伴、戒行及燃燈獻食供養、作法等方法儀式。該經系以闡釋金剛、胎藏「兩部不二」為旨趣之經,與《大日經》、《金剛頂經》同為密宗三部大經之一。

圖說:佛經之美

漢地自從發展出以紙本書寫開始,佛經就佔有重要的地位。由於佛教徒傳播佛法的熱忱,佛經的書寫成了最重要的圖書類別。佛經由捲軸裝到線裝發展的歷史,也正是漢地紙本圖書裝訂的歷史。

佛經的裝幀

佛經裝幀形式的演變,取決於製作材料的進步和閱讀者對翻閱方便的要求。佛典讀者多是僧侶及佛教徒,基於對佛法的尊重,誦經時端坐正念。因此,「易翻便誦」成為佛經裝幀形式演進的最大因素之一,並與世俗書籍裝幀交互影響,形成中國書籍裝幀史重要的內容。

捲軸裝

捲軸裝又稱卷子,早期的佛經都是捲軸裝。沿襲古代帛書形式,把紙張接成長條,在卷尾黏上木軸,以便於展收。

葉子

文字多的,裝成長卷;簡短的咒語,則使用單葉紙張,稱為葉子。葉子方便、廉價,在印刷術發展初期,頗為流行。

經折裝

捲軸裝誦經不便,唐代後期,佛教徒將長卷的經紙,按一定行數,連續左右摺疊,前後加上硬板封面,稱經折裝。其在清代以前,一直是佛經最主要的形式。至五代初期,由於經折裝的折處易斷裂,遂發展出冊裝形式,依序有蝴蝶裝、包背裝與線裝的演變。

蝴蝶裝

所謂「蝴蝶裝」,是以書葉的版心為中心,將印有文字一面朝內對摺疊起,再將各葉折縫對齊,黏在包背厚紙上。此種形式在翻閱時,葉的兩端有如蝴蝶展翅,故稱為「蝴蝶裝」。

包背裝

因蝴蝶裝的書葉與書葉間有完全空白的一面,翻閱不便,後來就將向內對摺的書葉改為外折,以書葉兩邊的余幅固定,外面再加上一整張紙黏連書背,包裹書的前後,即為「包背裝」。

線裝

將包背裝黏連書背的方式改為對齊打孔穿線,即為「線裝」。線裝有四眼﹙孔﹚、六眼、八眼的穿線之別。佛經以線裝訂起源甚早,在出土的遼代﹙907年-1126年﹚佛經中就有;然而正式的線裝,是出現於約明代中葉(15世紀)以後。

方冊褶裝

這是一種采書畫冊葉對摺的裝幀形式,每半葉略成正方形,佛經中比較少見。

佛經的形式

佛經一開始主要靠手寫流傳,後來有了刻本大量印刷流通,隨著裝幀的演變及不同時代獨特工藝及藝術風格等因素,佛經內容的形式與版式逐漸走向規範化、藝術化,除了宗教上實用的目的,也因著刊寫佛經的功德目的,同時要求內容的華麗美觀,特別是宮廷版本,極其精緻莊嚴。

書衣

又稱封皮、夾板;質料有木板、厚紙、織錦等;包在佛經或古書最外層,較厚,用以保護全經﹙書﹚。

題籤

為方便人們檢索取閱,佛經、古籍、書畫的書衣或卷首,都貼有一張小紙片書寫作者及作品名稱、卷次等,稱為「題籤」。

附圖

「佛經附圖」則是佛經中所附的插圖繪畫,其形式如同石窟經變壁畫般,概要呈顯經中義理或說法場景。從附圖畫風及其中元素,可見歷朝畫師的不同風格及佛教藝術價值。

扉畫

第一種是位於佛經最前面的附圖,稱為「扉畫」或「卷首畫」,這種附圖通常畫「佛陀說法」,以表明經文內容即為佛陀說法的內容。

拖尾畫

第二種是位於佛經最後面的附圖,稱為「拖尾畫」,通常畫威武兇猛的「護經天神」,取其保護經書、護持佛法之意。

經中插圖

第三種則是位於經文之中的附圖,稱為「經中插圖」,通常是依每段經文之意繪圖。

題記

序文

跋文

功德主

御制序

佛經在經文卷前或卷後,通常會刻有一些文字題記、序文、跋文,通常記載募資者、書經者等功德主,及刊刻源由;另外,還有一種皇帝所作的御制序。

經牌贊

還有一種題記資料,稱為「經牌」,乃是襲自古書的「牌記」或「木記」(外形類似碑牌),亦是記載刻書時間地點等數據;其中又有一種內容是頌揚佛法或功德主的贊文,稱為「經牌贊」。

音義

通常置於佛經卷末,標示經中某一字詞讀音、意義的文字。佛經音義不僅促進了佛教義學的闡釋與研究,而且也為宗教、哲學、語言、文學、藝術、中外交往史等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佐證資料。

經文

經文是佛經的主體。卷首標題經名、卷次、編譯者姓名;屬於大藏本叢書的佛經,會有千字文帙號。

邊欄

佛經或古籍一版所刻內容的四邊,通常有欄線框起,種類有單欄、雙欄,講究點的附圖還會以金剛杵等花紋裝飾。由邊欄可知一版的大小,是判定版本的重要依據。


推薦閱讀:

[EASL]圖說肝細胞肝癌(HCC)
[轉載]看地圖說歷史:居庸關,桑乾河
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257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圖說健康:做好十件事 讓男人比女人更加長壽
圖說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特點

TAG:佛經 | 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