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只遜《紅樓夢》一籌,與《儒林外史》並駕齊驅...這是一本什麼書?

一部被朱自清稱為「只遜《紅樓夢》一籌,與《儒林外史》可以並駕齊驅」的奇書,在寫成後的兩百多年裡暗沉深海。後經學術大家馮友蘭、著名作家馮沅君兄妹校閱、標點,并力薦力推,這顆「泥土裡的珍珠」最終得以重見天日,並享譽盛名。這本書就是清代文學家李綠園所著的長篇白話小說《歧路燈》。緊附其上的,還有一篇用以對讀的《家訓諄言》,同小說一起,彰顯了作者的淑世情懷和育人理念。

李綠園畫像

李綠園(1707-1790年),名海觀,字孔堂,號綠園,今河南省平頂山市人。他一生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差不多與18世紀共始終。清乾隆元年(1736年),李綠園考中恩科舉人。到40歲時,他三次赴京應試,都名落孫山,最後一次科考後,就留京謀職,當了3年教師。後經其學生舉薦,他被朝廷選任江浙漕運之職。從此,李綠園開始了「舟車海內」的宦遊生涯。晚年他曾任思南府印江縣(今屬貴州)知縣。20年中,他走遍大江南北,閱盡百般風情,也留下了許多詩文名篇,《歧路燈》就是他的代表作。

李綠園代表作《歧路燈》

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一部老少皆宜的勸善小說

《歧路燈》的創作始於1749年,中間李綠園因「舟車海內」一度輟筆,1777年才脫稿,歷時30年。小說一共108回,60多萬字。

《歧路燈》以明代嘉靖年間社會生活為背景,以「浪子回頭」為題材,講述了開封祥府縣蕭牆街譚氏家族家庭教育的故事。

小說中的主人公叫譚紹聞,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他父親譚孝移被保舉「賢良方正」(舉薦選拔官吏的一種,要求有才能、德行好)到北京,而他從小熟讀四書五經,十二歲中秀才,可以說,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李綠園故居

然而,譚紹聞的父親赴北京就任後,母親和舅舅便在家給他請了一個不靠譜的塾師,叫候冠玉。這個為躲賭債跑到開封來的「老師」,喜歡看戲,喜歡賭博,就是不好好教人讀書。他認為學生不需要讀五經,只需要背會幾篇八股文章就可以應付科場了。在他的錯誤指引下,譚紹聞逐漸亂了心性,走向了歧路,終日與匪類和地痞流氓結交拜把,看戲、進賭場,敗喪家產的同時,更敗壞了原來的家教家風。

在京謀職的譚孝移辭官返鄉,見到兒子已被帶入歧途,積慮成疾,病倒在家中。臨終前,他將譚紹聞叫到病榻前,留下「用心讀書,親近正人」的遺訓,並叮囑兒子:「你守住這八個字,縱不能光宗耀祖,也不至覆家敗門;縱不能興家立業,也不至棄田蕩產。」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強調的是教育的示範意義。李綠園對成長問題的關注,尤其集中在「身邊人」的角色上。在小說中,他設計了眾多性格各異的匪人,他們或是紈絝子弟或是腹黑小人,而主人公譚紹聞的墮落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受這些人的誘惑。

有「匪人」,也有「正人」。小說中,譚紹聞最終在他族兄、忠僕以及他父親老朋友等人的幫助下,一步步走上了浪子回頭的道路,終於改邪歸正,重振家業。

李綠園家訓核心要義「用心讀書,親近正人」

《歧路燈》既是教育小說也是世情小說,它的誕生不是李綠園個人想像力的迸發,而是對當時社會生活的映射。它生動反映了當時教育危機的嚴重性,生動揭示了家庭教育不當、社會交往不慎、個人意志不堅等對青少年成長成才的危害。其用意,並非僅僅是揭示問題,正如李綠園在晚年所寫的《歧路燈》的自序中所說:寫一部男女老少都喜歡閱讀的小說,以「發人之善心」。

事實證明,小說發揮了積極作用。「用心讀書、親近正人」的教育理念,影響了李氏後人,也成為當地許多子弟的指路明燈。小說還獲得不少名家推崇。朱自清評價它:「圓如轉環,滴水不漏。」語言學家、文學批評史家郭紹虞認為:「《歧路燈》記載一家之盛衰而波瀾層疊,使人應接不暇,固有《紅樓夢》之長。描寫社會人情而能栩栩如活,聲色畢肖,則兼有《儒林外史》之長。」

李綠園文化書畫展

《歧路燈》之所以能獲得這麼高的評價,與李綠園曾遊歷大江南北的經歷密不可分,也正因如此,《歧路燈》中的兩百多個人物個個性格鮮明,栩栩如生,讓人咂摸無窮。再加上李綠園對河南老家有著極其深厚的感情,使得他在書中對河南方言把握恰當,大量地道的俗言俚語在他筆下熠熠生輝。不論何類人物,他總能依據其身份、年齡和性格特點,對其言談話語進行精心描摹,有時甚至連人物的鄉音口語也儘力模擬,所以他筆下的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給人以呼之欲出之感。

擔心後代無能繼業 81條《綠園家訓》警醒世人

說起李綠園及《歧路燈》的創作背景,首先要提李綠園的祖父李玉琳。

李玉琳是個窮秀才,家住河南省新安縣北冶鎮馬行溝村。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豫西鬧饑荒,老百姓紛紛背井離鄉。為了生存,李玉琳兄弟帶著母親一起加入了逃荒的隊伍。適逢洛陽歲試,李玉琳遣其弟玉玠先帶著母親前往南陽,自己留鄉參加考試。考試一結束,李玉琳就急忙揣著僅剩的70枚銅錢,星夜南下尋母,步行400公里仍無母親的音信。一天傍晚,李玉琳走到南陽方城梅林鋪,身無分文,尋親無果,情急之下,坐在道旁呼天大號,突然見到弟弟玉玠倉皇前來,不禁喜出望外,得以與母親團聚。由此,李玉琳的孝行聞名遐邇,時稱「尋母孝子李」。

李綠園書屋「今有軒」

李玉琳的兒子李甲,即李綠園之父,出生於新安,也是秀才和孝子。母親因病腿痛,李甲常攙扶著母親走路,遇雨雪天氣則背著母親出入。此外,李甲還經常買「果栗納母袖中,小兒女爭來索,母笑而分給之」。母親聽力不好,卻喜歡聽「里巷間好事」,李甲就比畫著講給母親聽,讓母親高興。「其因時隨勢以博高堂之歡者,多此類也。」其他子孫們的孝行,也見於詩文傳記。

有著如此孝行傳統的家族,李綠園為何要窮其一生創作《歧路燈》呢?小說中譚紹聞的父親譚孝移或許道出了其中緣由:「一個『怕』字了得,擔心後代無能繼業。」

小說《歧路燈》的一大特色就是卷首有一篇《家訓諄言》,又稱《綠園家訓》,是李綠園在家塾教育本族子弟的語錄,共81條。他的學生轉錄《歧路燈》鈔本時,將之附於卷首,用以對讀。兩者互為表裡,相得益彰,「學者欲讀《歧路燈》,先讀《家訓諄言》,便知此部書籍,發聾振聵,訓人不淺。」

「今有軒」正門

《綠園家訓》內容涵蓋讀書治學、人格修為、居家教子等諸多方面。它處處借瑣小細微之事教化後人,傳授起止坐卧、處事交遊之道。比如:「與人並坐,不可倒身後靠,搖腿顫腳」,「制褲不宜用葛夏」,否則「幾於祼處」。「家中戲具,只可藏圍棋二區」,子弟不可「養鷹、供戲、鬥鵪鶉、聚呼盧等」。

勿尚體面,以耗積儲。體面者,品高,行端,學贍,文美,人自敬之,才謂之體面。若衣冠之鮮麗,裘馬之輕肥,僕從之俊干,此不過市井小兒之所謂體面耳,非真體面也。

【譯文】

不要因為追求體面而耗費家中積蓄。品德高尚,行為端方,學識廣博,文章優美即是體面,人們自然敬重。那些追求華麗衣冠,輕暖皮衣,肥壯駿馬以及聰明僕從的,只不過是市井小兒之輩所認同的體面,並不是真正的體面。

爾曹讀書,第一要認清這書,不是教我為做文章,取科名之具。看聖賢直如父兄師長對我說話一般,方是真正讀書道理。

【譯文】

你們讀書時,首先要認清讀書不是為了教我們寫文章,考取功名。領悟到讀書時聖賢就像父兄師長一樣給我教誨的,才是真正的讀書之道。

「用心讀書,親近正人」,兩百餘年過去了,李綠園的作品至今還影響著後世的人們,書中充滿哲理的教育理念、耕讀傳家的基本規範給予著我們深刻的啟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王媛媛丨視頻、資料提供:河南省平頂山市紀委)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讀懂了林黛玉,就讀懂了《紅樓夢》?
可能考到的知識: 名篇閱讀《紅樓夢》
《紅樓夢》大揭秘之九
紅樓夢與禪 之三(轉)
紅樓夢,夢中之夢(前80回)丨盤點

TAG:紅樓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