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北川遺址行:斷讀「人定勝天」

人勝不了天,人算不如天算。2008年5月12日,一萬多鮮活的生命,尤其包括一千多學生娃們,轉瞬之間化為泥土,昔日的家園,而今的墓地,著實讓人感嘆生命的脆弱,敬畏大自然吧,在自然面前,人永遠只是漂浮於世的塵埃。

人的生存依靠自然,不可能脫離自然。人定勝天,就是人們體現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夠超越自然界。斷讀,應該是「人定/勝天。即便是皇帝也只敢稱自己為「天子」,沒有要凌駕於老天爺之上的膽量。人定勝天,其本意是人定兮勝天,不是人兮定勝天。

雖以過去四年有餘,那時的很多場景,如今在北川老城,仍然歷歷在目。那個大山環抱中曾經美麗的家園,已經成為一片瓦礫,一座空城,是生在這裡,長在這裡,亡在這裡人們的墓地。沒有了喧囂,沒有了噪雜,沒有了笑聲,沒有了爭執,留下的只有在這片廢墟下安靜的生靈。逝者遠去,生者堅強,血濃於水,相互守望。

子在北川曰:逝者如斯夫。老縣城的時間,永遠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那一刻,山崩地裂,江河嗚咽。自然界人世間,無一不是逝者,一經流去,不會再回。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一片長滿了青草的平地,這就是5·12地震的「萬人墓」,整個縣城在地震中遇難的一萬多人都集中在這裡。坑前,擺放著到訪者敬獻的一束束鮮花。

那是怎樣的一座殤城啊。就在頃刻間,一座有著獨特風情、秀美雅緻、中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城,一下子被完全摧毀,夷為平地,成為慘不忍睹觸目心驚的廢墟……

再往前走,看到的就是斷壁殘垣,有歪了一半的樓用柱子支撐著,有塌成疊狀的石材,有隻剩下屋頂或是沒有了樓下幾層的殘骸,有的樓被只剩下一半,門都沒有了。

每棟樓前立了一幅照片,顯示地震前的原貌、建築的名稱,員工數字以及逝去的人數。

面對自然的災難,我們有的只有敬畏和珍惜。想著這些建築中很多的人永遠的埋在了地下,我們放輕了腳步,願逝者安息!

北川中學所在,雨仍淅淅瀝瀝下個不停。透過圍住北川中學遺址的鐵絲網,斷壁殘垣的廢墟內,滿目瘡痍,一束束枯萎的黃白色菊花和殘留散落的香蠟、紙錢,似要喚醒廢墟下永久沉睡的孩子。

這裡是最叫人心疼的地方:北川中學遺址,這片綠草下,安歇了近萬的生靈。北川中學在此次浩劫中被山體淹沒,留下的只有一桿紅旗和一副籃球架。

剩下的只有那些殘垣斷壁、瓦礫鋼筋和時而飄散過來的陣陣氣味。露著半個籃球架的那裡是北川中學的校區,遺址大門西南側的那個地方是北川中學。

從山頭傾瀉而下的巨大山石堆積如山,無數的斷壁殘垣此起彼伏。只有一桿依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在頑強地證明,這裡也曾有過生命的躍動。

老縣城裡有很多親人來拜祭的痕迹,尤其在北川中學拜祭的父母留下了一些橫幅,上面的話語讓我感到難過.....

北川中學完全被埋在碎石之下,新校區只有半個籃球架在寒冷的風雨中向到訪者訴說著那場空前的災難。看見那堵牆了嗎?裸露的牆壁上還有主人的獎狀。人全不在了。5·12地震那天,兩萬多人的縣城,有一萬多人頃刻間走到了另一個世界;全縣的機關幹部半數遇難;兩處中學也只有兩個班上體育課的學生倖免。

這裡,就是給國人帶來無數傷痛記憶的老北川縣城。4年前,那場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頃刻間撕裂龍門山脈,將北川縣城徹底摧毀,1.5萬同胞不幸罹難。

街邊倒塌的建築都被木柵欄圍了起來,為的是告誡生者不要驚擾逝者的亡靈。

北川老縣城,一切都還保持著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地震發生後的原樣。樓房被扯成了不同程度的碎片,東倒西歪,讓人恍惚以為那只是積木。很多現在看起來只有三四層的樓房,其實原本有七八層,下面幾層都被泥石流掩埋了。

穿行在地震廢墟中清理出來的通道上,凝望著殘破的老縣城,注視著「2008」、「5·12」、「14∶28」這幾個令人刻骨銘心的紅色數字,每一個人的心情都極其沉重。在老縣城的廢墟瓦礫之上,鮮花、香燭、花圈等祭品,隨處可見,祭奠的鞭炮聲不時響起。許多人駐足在昔日親友罹難之地,低頭沉默不語……

放眼望去,只有街道遠處,三三兩兩出現的緬懷者的身影,告訴我們這是在人間。偶爾遇見的環衛工人身穿的黃色工作服,是唯一可以看見的一抹亮色。鞋子踏在馬路上,儘管很小心,但腳步聲還是清晰可聞。

 

 時光在指間悄然流逝,悲傷依然深埋在心中。4年後,北川另建新縣城,老縣城則成為國家級地震遺址博物館,為研究地質構造、預防地質災害提供科學依據,同時紀念逝者,警示後人。

從默默無語的萬人坑墓到天真活潑的孩子,這巨大的反差里,有誰能不感到活著真好呢?在能夠享受生命面前,一切身外之物又算得了什麼呢?珍愛生命,善待生命,享受生命吧。

在這些祭奠現場和所有的重要遺址旁,都有武警官兵巡邏執勤的身影。他們巡邏一天下來,每人要走50多里路。除了身體上的勞累,官兵們每天都要忍受工作中的枯燥和寂寞,有時還要面對一些誤解、詰難,官兵們卻沒有怨言。

  聽介紹說,全縣城2.2萬人遇難了1.5萬人......整個老縣城走路觀看大概需要一個半小時。雖然已經過去四年但是你還是能夠感覺到當時地震的破壞力和對這裡致命的打擊。

這座小城位於群山之間的河谷,登上山腰就能俯視整個縣城。站在高處,屏住呼吸,生怕打破了這裡的寧靜。整個縣城猶如竹籃中擺放凌亂的東西,亂得一塌糊塗。地震和山體滑坡吞噬了眾多高樓和街道,連屋角也被掩埋,時隔四年多依然慘不忍睹……

聯社大廈,是當地最高的建築,遇難的員工也最多。

這位叫王大慶的,墓地就在這片廢墟之下...

沿著濕滑的山路攀行,幾經周折,終於來到了往日最繁華的縣城中心。近距離地感受這個遭受重創小城微弱的呼吸,頓生傷感。昔日人頭攢動的街道和繁華的商城在地震中被無情地湮沒,寬闊的橋樑被生硬地撕裂……

縣委、縣政府不僅僅是人去樓空,而是已沒有辦公樓的影子,只有熟悉它的人通過從瓦礫中探出頭的一個樓角才能辨別它的位置。

才發現原來北川縣城就包圍在三座大山腳下的中間位置,一條江水從中流過。車開到高處,下車看縣城的原貌:東倒西歪的樓房無聲地簇擁在大山的懷抱中,灰黑的畫面、靜寂的風聲,一旁有圖片,地震前山青水秀,很美,地震後再加上泥石流的衝擊,一片廢墟。

冒雨沿著「之」字形的盤山公路上行,到了一個倒拐處,人流腳步漸緩,這裡就是被稱為「望鄉台」的地方。望鄉台上,由當地居民搭建的祭台達十多處,「沉痛悼念『5.12』遇難同胞」的石碑、「向遇難者祈福」的牌子隨處可見。一些以賣地震紀實圖片、光碟、祭品、香燭的攤戶,用微型DVD反覆播放著地震時的搶險實況,聲音凄厲、嘈雜,讓人不忍卒聽。

那裡有些山塌了一半,河流、道路中斷,堰塞湖、落石、滑坡、倒塌的房屋,都能看到,俯看北川縣城。看看北川中學廢墟和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在望鄉台上,為逝去的北川鄉親上炷香。

透過蒙蒙雨霧,極目遠望,經過大地震和泥石流襲擊後的北川老縣城依稀可見。

北川新縣城規劃得很好,是一座花園式的美麗小城,很美,但是有不尋常的安靜,街道上行人和車輛都很稀少,沒有任何車水馬龍的喧囂。只有樓房陽台上晾曬的衣物和臘肉,告訴你這裡其實住滿了人。

天空中飄起了霏霏細雨。透過朦朧的車窗玻璃,一棟棟新建的裝飾著羌族羊頭圖騰畫案的農居晃過眼帘。一片開闊地上,藍頂白牆的板房區整齊地排列,不時有人進出,隱約有歌聲傳來,一切都顯得那麼安詳而富有生機。過擂鼓鎮,只見山寨60多棟極具羌族特色的碉樓拔地而起,已成為北川災後重建的一顆明珠。

老北川所見的一幕幕情景還在腦海里頻頻閃現,揮之不去。尤其是斷壁上褪色破碎的獎狀、只露樓角的縣委政府大樓,扭曲的橋樑、掩埋的商廈,不時地定格在大腦里。

通過到地震遺址去憑弔去參觀,重要的是激發一種愛國熱情,一種感恩的情感,激發關注弱勢群體,關注災區,這是有必要的。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地震,包括地震所造成的災難以及災難所形成的遺址以及地震所形成的抗震救災的新文化,把它變成一種資源去促進一個地方的發展。

地震遺址的保護,還是要人文思想,就是要尊重人,尊重死難者,這是一個最起碼的底線,如果沒有了這個底線,那這個商業化就沒有意義了。

回望北川,生命的困局。那些飄蕩在老城上空的悲慟及延綿起伏的山巒,像在告訴光臨這裡的每一個人,請你靜靜地來,悄悄地走……

推薦閱讀:

良渚遺址群
奇琴伊察古城遺址——「羽蛇神」的故鄉
石峁遺址: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
凌家灘遺址揭秘4:古共工國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瑞金革命遺址

TAG:遺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