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制香學問廣 手工藝人秀絕活
制好的香需在陽光下晾晒乾。
從市場上買回的有粘性的香粉。
加水將香粉調成麵糰狀香泥。
手工理壓香形。
製作好的「細香」。
「粗香」的製作工序和「細香」一樣。
製作好的「粗香」。
手工制香工具:一方小桌、一個香帚和一塊鐵片。
手工削出的制香竹籤。
本報訊:文、圖/記者陳仕亮
在小樓鎮長嶺村雅塱自然村,即使是最年長的老人,也說不清楚該村的手工制香史。
從哪裡,才能追溯到村民手工制香傳統的源頭?也許只有環抱雅塱村的大山才知道。
一年四季,雅塱村裡都有村民在房前屋後手工制香。這種手工製作出來的香品,曾經為這個山區中的小村莊帶來繁榮,不少商販爭相到村裡收購,不過,這已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往事了。
2000年之後,在機械制香的衝擊下,雅塱村的手工制香傳統受到前所未有挑戰,村民的謀生方式開始向經濟效益更好的領域轉型,或外出打工、或出門經商,靠純手工制香補貼家用的生產方式逐漸被一些村民遺棄。
昨日,記者在雅塱村走訪,依然能見到一些村民手工制香的身影。
「手工制香的經濟效益較低,現在的年輕人不屑干這個,只有一些中老年人在做。」長嶺村村委委員賴南星對記者說。
午後陽光,明媚溫暖。在村巷深處,一位婆婆正在自家門前手工制香,動作輕巧,手法嫻熟。有村民誇讚婆婆心靈手巧,婆婆則用帶有客家口音的粵語回應:「制香幾十年,早就爛熟了。」
婆婆姓姚,78歲。她告訴記者,以前制香要上山採集香樹皮作原料,將其粉碎後攪拌、熬釀等眾多工序,最後才製作成香品。「現在制香是到市場買回有粘性的香粉,加水調適成香泥後再制香。」
「我們是純手工製作,連這些竹籤也是一根一根削出來的。」婆婆指著制香台上的一紮竹籤說,像她這樣純手工制香,一天下來能制出3斤左右的香品,每斤在市場上僅能賣6元錢。
在離姚婆婆家的不遠處,趙嬸也在家門口手工制香。姚婆婆製作的香品在市場上屬於「細香」,與之相比,趙嬸手工製作的香品可算是「粗香」。「兩種香的製作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粗香』的竹籤比較大而已。」趙嬸笑道,一支「粗香」的價格是1角8分錢,要比「細香」划算些,靠純手工製作這樣的「粗香」,一天能制出三五百支,也就掙個幾十塊錢。
每年的傳統節日,是香市的「牛市」,這對於雅塱村部分尚在手工制香的村民來說是個好日子,這樣的好日子總是能在村中帶起一陣制香熱潮。春節前的一段時間以及四、五月,是村民手工制香熱情最高的時候,最多時仍有二三十戶人家在手工制香。而在平時,他們只在閑暇時騰出功夫制香。
「時代快速發展,機器制香技術幾乎代替了手工制香,手工制香這種技藝和傳統還有搶救和保護的價值嗎?是否還有傳承的必要?」賴南星向記者道出了他的疑問。
手工制香的傳統是否具有歷史文化和經濟價值?記者一時也回答不上來,這或許是相關部門應該關注的一道思考題。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陶瓷等工藝製品中所見的月梅紋(一)
※各種煙氣脫硫脫硝工藝
※裝修科普:從流程、工藝、到材料教你認個遍,再也不怕被忽悠了
※清代順治青花瓷的發展和工藝特點
※手把手教你毛線編織拖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