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李鴻章跪日:跪出來了甲午戰爭
跪洋禍國的李鴻章(六):跪日,跪出來了甲午戰爭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朝鮮半島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或為屬國,或為郡縣,總之,行中國正朔。事實上,朝鮮人本來就是炎黃子孫。
《清史稿·朝鮮傳》:
是年(光緒十六年),熙母妃趙氏薨,遣使奉表來訃曰:「朝鮮國王臣李熙言:臣母趙氏於光緒十六年四月十七日薨逝,謹奉表訃告。臣李熙誠惶誠恐頓首稽首。伏以小邦無祿,肆切哀惶之忱,內艱是丁,恭申訃告之禮。臣無任望天仰聖激切屏營之至,謹奉表告訃以聞。」
可見,1890 年(光緒十六年),朝鮮國王給朝廷上表,依然是恭恭敬敬地自稱「臣」,與中國的大臣給皇帝寫奏摺一樣,說「臣XX誠惶誠恐頓首稽首」。
韓國宮廷
此時,朝鮮的歸屬權問題,正在因為李鴻章的跪洋「外交」,悄悄地發生本質性的變化。
有領兵作戰經驗、精通「外交」的李鴻章,當然也知道朝鮮半島「實為東三省屏蔽」,事關中國國家安全,因此,保住朝鮮,很重要。
但是,早在光緒七年之前,日本就開始琢磨朝鮮了。李鴻章知道後,給朝廷出的主意是怎樣的呢?
《清史稿·朝鮮傳》:
(光緒七年)十二月,鴻章奏言:「……日本脅令通商,復不允訂稅則,非先與美國訂一妥善之約,則朝鮮勢難孤立,各國要求終無已時。」
李鴻章的外交妙招,是以夷制夷,夢想通過讓朝鮮與美國等國家簽約通商,以西洋國家的勢力,嚇唬日本,使之不敢亂來。
本來,朝鮮一直是將外交權交給了朝廷的。但是,在李鴻章的主持下,光緒八年,朝鮮以主權國家的名義,先後與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簽署了通商條約。
光緒八年六月,朝鮮發生宮廷政變,朝鮮大院君李昰應殺宰相、殺王妃閔氏,亂鬨哄之中,焚毀了日本使館,殺死了在朝鮮練兵教師堀本禮造等七人。
恰好,此時的李鴻章回到老家丁憂守制,由張樹聲代理北洋大臣。
得知這一消息後,張樹聲立即電令丁汝昌率威遠、超勇、揚威三艘艦艇赴朝鮮,以防不測。
張樹聲的決策確實正確。因為日本海軍少將仁禮景范已乘金剛艦,已經先於丁汝昌一行抵達朝鮮。隨後,日本陸軍陸續登陸朝鮮,直撲朝鮮首都。
丁汝昌立即歸國請求援兵;張樹聲事先已經報請朝廷批准,命提督吳長慶所部三千人東援,並授予吳長慶「便宜行事」,即自主決斷、臨機處置的權力。大軍立即出發,七月十二日,大軍進駐朝鮮首都。
吳長慶立即抓捕了李昰應等人,平定了叛亂,恢復了秩序。自此,吳長慶這支部隊留駐朝鮮。
韓國宮廷
轉眼到了光緒十年,朝鮮又鬧政變了。朝鮮的一批與日本打得火熱的青年官員,勾結日本軍隊,於十月十七、十八日,殺死包括國王衛隊長在內的文武官員,劫持國王。
朝鮮官民請求吳長慶派兵平叛,救回國王。十九日,吳長慶出兵,要求日本放回國王一行,立即撤兵。日本不幹,兩軍交火,吳長慶擊敗日軍,救出國王,斬殺叛國分子。
日本也派全權大臣井上馨,帶上兵艦六艘、陸軍若干來到朝鮮,要求朝鮮:謝罪、賠款20萬元、日本增加在朝鮮首都的駐軍,等等。朝鮮皆聽命。
朝鮮是中國的附屬國,僅僅朝鮮答應了,那是不算數的。
於是,光緒十一年正月,日本派遣伊藤博文來到中國,商議朝鮮問題。
朝廷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伊藤博文商議。
李鴻章一出面,不要臉的事情就發生了。
日本人提出了三條:中國撤軍、嚴懲吳長慶、賠償死難者。
由於在談判之前,光緒帝就明確指示:「此次朝鮮亂黨滋事,提督吳兆有等所辦並無不合。前據徐承祖電稱,日人慾我懲在朝武弁,斷不能曲徇其請。」皇帝認為,吳長慶在朝鮮的軍事行動,都是正確的。既然吳長慶殺死日軍是對的,那麼,賠款之事自然是免談,而且軍機大臣們也不同意賠款。
《清史稿·日本志》:
(李鴻章)函致總署,謂議處、償恤兩層,縱不能悉如所請,須求酌允其一。
李鴻章給軍機處寫信:日本人提出了三條要求,總得答應一條吧?
於是,李鴻章直接給皇帝上摺子,大談了從朝鮮撤軍的重要性、必要性、正確性。
《清史稿·朝鮮傳》:
鴻章奏言:「日使伊藤博文於二月十八日詣行館會議,當邀同吳大澂、續昌與之接晤。其使臣要求三事:一,撤回華軍;二,議處統將;三,償恤難民。臣惟三事之中,惟撤兵一層,尚可酌允。我軍隔海遠役,本非久計,原擬俟朝亂略定,奏請撤回。而日兵駐紮漢城,名為護衛使館,今乘其來請,正可乘機令彼撤兵。……以後彼此照約撤兵,永息爭端,俾朝鮮整軍經武,徐為自固之謀,並無傷中、日兩國和好之誼,庶於全局有裨也。」
中國撤軍,可以同樣要求日本也撤軍。以後,只要朝鮮把軍隊建設起來了,能夠實現自衛,就好了。這樣做,可以實現中日友好。
《清史稿·日本志》:
旋奉旨:「撤兵可允,永不派兵不可允;至教練兵士一節,亦須言定兩國均不派員為要。」鴻章奉旨後,與伊藤會議,因議將前五條改為三條:一,議定兩國撤兵日期;二,中、日均勿派員在朝教練;三,朝鮮若有變亂重大事件,兩國或一國要派兵,應先互行文知照。
光緒帝批示道:中國撤軍可以,但是,如果要求中國今後永遠不派兵朝鮮,那是不行的;中日兩國都不要派軍事教官到朝鮮。
李鴻章據此,好好地發揮了他的「外交才能」,在光緒帝批示的範圍之外,答應日本:今後,朝鮮如果發生啥事兒,中日兩國或一國要派兵,必須相互告知對方。
光緒帝不是說要保留中國出兵朝鮮的權力嗎?李鴻章不僅賦予了日本出兵朝鮮的權力,而且,中國出兵朝鮮時還必須通報日本。
就這樣,中日簽約了。中日雙方都從朝鮮撤兵了。
這就是說,李鴻章以條約的形式,放棄了中國是朝鮮宗主國的權力,中國失去了自主出兵朝鮮的權力。
記住下面這些時間、事件,是有意義的。
光緒十一年二月,中國軍隊打敗了世界第二大軍事強國法國的陸軍、海軍,法國求和。
同月,李鴻章與日本使臣伊藤博文開始談判朝鮮問題。
三月,李鴻章與日本使臣伊藤博文完成有關朝鮮問題的談判並簽約。
同月,李鴻章與法國使節開始談判越南問題。
四月,李鴻章與法國使節完成有關越南問題的談判並簽約。
李鴻章的這次跪日、跪法「外交」,直接招致了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了甲午戰爭的必敗結果。
韓國服飾
李鴻章與日本簽署這個賣國條約後,朝鮮仍然堅持把中國作為自己的宗主國,朝鮮國王堅持認為自己是中國皇帝的臣子。
光緒二十年四月,朝鮮發生了東學黨叛亂。叛軍勢力如滾雪球般,眼看就要打到首都了。朝鮮緊急求救於中國。李鴻章派直隸提督葉志超率兵赴朝,並按照他與日本的約定,通知了出兵朝鮮的信息。日本聞訊後,立即大規模出兵朝鮮,並直取朝鮮首都。
李鴻章不要臉的跪洋外交再一次暴露無遺。
《清史稿·朝鮮傳》:
(光緒二十年四月)朝鮮大震,急電北洋乞援師。鴻章奏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蘆榆防兵東援,屯牙山縣屯山,值朝鮮王京西南一百五十里,仁川澳左腋沔江口也。五月,電諭駐日公使汪鳳藻,按光緒十一年條約,告日本外部以朝鮮請兵,中國顧念藩服,遣兵代平其亂。日本……乃以兵北渡,命其駐京公使小村壽太郎照約告於中國總署。……朝鮮亂黨聞中國兵至,氣已懾。初九日為朝兵所敗,棄全州遁,朝兵收會城。
亂平,而日兵來不已。其公使大鳥圭介率兵四百人先入王京,後隊繼至,從仁川登岸約八千餘人,皆赴王京。朝鮮驚愕,止之不可。中國以朝亂既平,約日本撤兵,而日人要改朝鮮內政。……時日兵皆據王京要害,中國屯牙山兵甚單。世凱屢電請兵,鴻章始終欲據條約要日撤兵,恐增兵益為藉口。英、俄各國使臣居間調停,皆無成議。鴻章欲以賠款息兵,而日索銀三百萬兩,朝論大嘩,於是和戰無定計,而日本已以兵劫朝鮮。
日使大鳥圭介首責朝鮮獨立。六月,……朝鮮以久事中國,不欲棄前盟,駐京日使照會總署文略謂:「朝鮮之亂,在內治不修。若中、日兩國合力同心,代為酌辦,事莫有善於此者。萬不料中國悉置不講,但日請我國退兵。兩國若啟爭端,實惟中國執其咎。」遂遍布水雷漢江口,以兵塞王京諸門。十七日,袁世凱赴仁川登輪迴國。二十一日,大鳥圭介率兵入朝鮮王宮,殺衛兵,遂劫國王李熙,令大院君李昰應主國事。矯王令流閔泳駿等於惡島,凡朝臣不親附者逐之。事無鉅細,皆決於日人。
中國軍隊抵達朝鮮後,朝鮮叛亂勢力立即土崩瓦解。但是,日軍依然源源不斷地進入朝鮮,並全面控制了朝鮮首都。
這時,李鴻章提出,中、日雙方都立即撤軍。日本人說,那不行,必須對日本進行全面改革之後,才能談撤軍問題。
袁世凱眼看勢頭不對,一再向李鴻章致電,請求立即增兵。李鴻章說,增兵不是給了日本人借口嗎,不行!他堅持按照他與日本人簽的條約,要求日本人撤軍;他正在發動英、俄各國使臣進行外交斡旋呢。
李鴻章磨破外交家的嘴皮,沒用;英、俄各國使臣外交斡旋,沒用。
於是,李鴻章祭出了他的外交法寶:賠款,向日本賠償軍費!
沒想到,日本人獅子大開口:白銀三百萬兩,少一文免談。
李鴻章一再自我作踐的行為,招來日本的極度蔑視。日本更加猖狂,直接以戰爭相威脅:「兩國若啟爭端,實惟中國執其咎」。
消息傳出,朝野沸騰,主戰主和爭論展開了。
正當朝廷激烈爭論的時候,日本軍隊一邊全面控制了漢江入海口,一邊斬殺了朝鮮國王的衛兵,幽禁了國王李熙。朝鮮軍政大小事情,日本人說了算。
於是,甲午戰爭開幕了,並且註定了由跪洋者李鴻章統領的淮軍必敗的結局。
推薦閱讀:
※李鴻章家庭舊照曝光:女兒和外孫女都是絕色佳人
※李鴻章有見識了不起 推動了歷史發展
※李鴻章真的是「背鍋俠」嗎?
※海碰子:李鴻章與他的兄弟們
※慈禧聽聞李鴻章去世的消息,是什麼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