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點睛》:賢不賢都是我師

《論語點睛》:賢不賢都是我師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篇第一七章)

孔子說:「遇見賢者要向他看齊,遇見不賢者要內心自我反省。」

無論見人賢不賢,善不善,都有益於己,可以反諸其身。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希望自己也有賢者之善,就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從善如流,海納百川;見不賢而內自省,擔心自己也有不賢者的毛病,故能「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又說:「過而改之,善莫大焉。」又說:「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把別人給自己指出過錯看作一大幸事。

孟子說:「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子路在孔門,登堂而未能入室,但他有一個很大的優點,聞過則喜,聽到別人給自己指出過錯就高興。夏禹也是這方面的模範,他聽到善言,就要行一個大禮。

比起子路夏禹來,大舜更高一籌,別人有善處、長處、優點,就向人看齊,向人學習,順從別人,吸取過來,為我所用。這就是「與人為善」,取人之善,偕同別人一起為善。現在成語「與人為善」指善意幫助別人,與孟子的意思略有不同。

老子也有類似說法:「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錢穆說:「此章見與人相處,無論其人賢不賢,於己皆有益。若見賢而忌憚之,見不賢而譏輕之,則惟害己德而已。又此章所指,不僅於同時人為然,讀書見古人之賢,亦求與之齊。見其不賢,亦以自省。則觸發更廣,長進更易。」(《新解》)

本章適用於個人也適合政治。儒家在政治及制度上也要「見好就收」:見到別人優點好處就吸收來為我所用。政治制度法律之善,是大善,更應該「善與人同」,更值得「樂取於人」。

《孟子-告子章句下》記載,魯國想讓樂正子管理國家政事。孟子聽說後,喜而不寐。公孫子問:「樂正子剛強嗎?」答道:「不。」「有智慧謀略嗎?」答道:「不。」「見多識廣嗎?」答道:「不。」公孫丑於是說:「既然這樣,先生為什麼高興得睡不著呢?」孟子的回答是:「其為人也好善。」、「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乎?」

好善就是「樂取於人以為善」。只要好善,一切都好說,治理天下都綽綽有餘,何況魯國呢。因為,「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如果好善,天下之人都願意不遠千里地趕來,告之以善。各種善言何愁不能實踐,各種善事何愁不能落實,各種善制善法何愁不能建設起來?

今人相反,見賢思拍磚焉,見不賢而思齊也。見到不良人事而能內自省者,萬中無一也。一些人垂垂老矣,還在不遺餘力地反儒,真是可悲可恥。妄言妄語害人害己一輩子,還不知自省,不能說一句正言真理。

首發《廣西老年報》2016-9-8

推薦閱讀:

《論語》八佾第三
【經】《論語》雍也篇(11---15)
錢穆:《論語》究竟應該怎麼讀
《論語》全譯——衛靈公篇第十五
朱熹《論語集注》鄉黨第十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