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為什麼要逼死自己的生母

  在封建王朝的宮廷內部,母以子貴、子以母貴從來就是辯證的統一,這說明母子在皇權背景下的特殊依存關係。康熙晚年,阿哥們為了儲位不惜反目成仇、不惜傾軋誣陷。而雍正如果真的像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樣,在如此惡劣、危險的環境下最後由乃父親自指定為合法接班人的話,那麼首先備感欣慰和高興的無疑是他的生母德妃烏雅氏。可是,老太太並不高興,不但不高興,而且還因為種種難言之隱居然導致了暴死的結局,這種完全不合情理、不符常識的下場是發人深思的。

  我們現在來看看烏雅氏的反常表現。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烏雅氏公開表示:「欽命予子纘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後來,雍正請生母按照清朝祖制接受太后的尊號,老太太不答應;請接受百官朝賀,老太太還不答應;最後還請老太太搬到寧壽宮(歷朝太后所居的住處),老太太仍舊不答應。清雍正元年三月,老太后的第一個萬壽節,在雍正的固請下,老太太才勉強同意辦理,但不同意大家向她「行禮」慶賀。五月二十三日,老太后突然病故,從發病到死亡前後不過十幾個小時。作為雍正的生母,看到自己的兒子非常幸運地成為康熙四十七年一廢太子以來最為正宗的接班人,非但不高興,反而一再表示出情緒化,這是為什麼?烏雅氏說:「欽命予子纘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這句話不見於《實錄》,卻見於《雍正朝起居注》第一冊(該書第29-30頁)。這裡的「予子」指的是雍正,老太后說雍正的即位是她做夢都沒有想到的,這是一種故意客套、謙辭的說法嗎?從她後來的那些很讓新皇帝兼兒子的雍正下不來台的做法看,老太后的這句話不是虛晃一槍的客套話,而是真話,真的是她做夢都沒有想到的。這裡所說的「實非夢想所期」的關鍵意思在於,並不是老太后事前不知道由誰來承接大統,而是實在沒有想到竟然是皇四子繼承。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都知道康熙後期不再冊立太子,君的人選只有老皇帝自己最清楚,他沒有半公開透露過,但不等於說完全保密。康熙朝還沒有把密建儲貳定為制度,而從雍正朝開始則把這一措施逐漸完善化、制度化。然而,即便是這樣,「密建」的密也不是絕對的密,而是相對的密,皇帝身邊極少數人仍舊可以得知儲貳到底是誰。這點我們只要看看道光帝的繼承就可以知道了。清嘉慶二十五年,嘉慶帝猝死熱河,乾清宮的正大光明匾額後面沒有找到立儲的錦匣,熱河方面更是亂作一團,這時候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提出應該扶立皇次子智親王綿寧(即後來的道光帝),軍機大臣猶豫不決,因為祖制規定的密立儲貳的錦匣沒有看到,嘉慶生前的密旨沒有拿到,自然不敢輕易答應,於是,大家決定請在京的嘉慶的皇后出面講話。皇后下達懿旨,支持禧恩的說法,提出擁立皇次子綿寧為繼承人。嘉慶帝皇后的懿旨中就說「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見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予所深知。為降諭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嘉慶皇后說的「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見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託,撫馭黎元」。這絕對不是她個人的意見,而是來自於嘉慶生前所言,而嘉慶皇后說:「而皇次子秉性謙沖,予所深知。」也不是她親身了解的第一手資料,也是來自於嘉慶帝的灌輸。作為中宮皇后,她對於皇次子綿寧將成為嘉慶的接班人的事情應該清楚,否則她絕對不敢斷然決定由皇次子承繼大統。事後,嘉慶的錦匣找到,裡面果然內定皇次子綿寧即位。還有一個例子就是道光在選擇皇儲時的一些表現,李岳瑞所著的《悔逸齋筆乘》中記載靜妃後來自述:「但恨汝父(道光)當年欲立汝(指奕)時,吾矯情力辭,鑄此一錯,使汝從此低首他人下耳。」這說明道光帝在考慮皇儲人選時通知的重要人士中也包括該皇子的生母。自雍正制定密建儲貳制度到道光即位,期間已經經歷了三代,可以說制度本身已經比較完善了,否則禧恩提出擁立皇次子,軍機大臣為何猶豫不決?然而,即便是這樣,密建儲貳的具體人選作為中宮皇后仍舊可以窺知一二。再以創建密建儲貳制度的鼻祖雍正本人來說,清雍正十年,雍正對心腹重臣張廷玉、鄂爾泰親口交代過有關儲君人選的內容,張廷玉自己編撰修訂的《張廷玉年譜》中予以透露:「聖諭曰"汝二人外(指張廷玉、鄂爾泰),再無一人知之』,」而且,雍正也在密折裡面和鄂爾泰探討過有關儲君的問題,可見,密建儲貳從建立那天起就不是絕對保密的,就不是絕對只有皇帝一個人知道的。從嘉慶皇后下懿旨指定道光即位以及雍正密語張廷玉等人的事例中,我們可以知道在還沒有完全樹立密建儲貳思想的康熙末年,如果康熙內定雍正日後接班的話,他不可能一點都不透露給雍正的生母德妃烏雅氏。特別是在力主給雍正翻案者看來,康熙末年儲貳基本上圈定在皇四子雍正與皇十四子胤禵二人身上,而此二人都是德妃烏雅氏的親生兒子。作為生母的烏雅氏怎麼會一點都不知道?退一步說,就算是老皇帝為了保密,為了讓皇四子、皇十四子的共同生母不至於有所偏廢進而不透露一點消息給烏雅氏,那麼,雍正即位之後,烏雅氏的那些不留情面的峻拒又當何解呢?有的人或許要說,老太后所以不高興主要在於看到雍正與胤禵的兄弟失和。這樣問題又來了,既然雍正是奉旨即位也就是合法接班,胤禵不服雍正就是違反大原則,就是公然對抗康熙的遺旨,老太后居於深宮幾十年,難道不懂得這個規矩?她還能為幼子胤禵的不明事理而遷怒於雍正嗎?她放著合法合理的皇太后不做,為了小兒子對抗大兒子去跟大兒子慪氣直至突然病死,這符合人之常情嗎?這符合常理嗎?這符合德妃烏雅氏的一貫作風嗎?

  康熙封烏雅氏為德妃,德,顧名思義就是有德、以德服人,說明烏雅氏在德行方面有讓康熙比較滿意的地方,她曾經先後誕育三個兒子,清康熙二十七年,她還為康熙生了皇十四子胤禵,這一年她已經30歲了,按照當時的年齡標準,這個年齡早就不算年輕了,這也說明她的得寵程度。康熙能夠最後把接班人確定在德妃名下的兩個兒子身上,其本身就說明德妃在他心目中有著一定的地位。像胤禩不得立的一個原因不就是康熙所說的生母出身「微賤」嗎?而康熙當初冊立皇次子胤礽不也有早逝的皇后赫舍里氏的影響因素嗎?正因為德妃「有德」,所以,康熙才格外青睞她的兒子們。換言之,以德妃的如此賢德,是不可能在雍正屬於合法接班的前提下還與兒子因為胤禵的不服而生氣,更不會在一些有關祖制家法的大禮節上給雍正新君以難堪。

  而這位有德的德妃做了皇太后以後卻行事古怪、脾氣大變,不在「德」的一面繼續保持本色,這又是為什麼?《清世宗實錄》記載,太后烏雅氏在清雍正元年五月二十二日未刻(午後一點到三點)發病,二十三日丑刻死亡(凌晨一點到三點)。烏雅氏的身體「素稱康健」,半天的時間就病死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實錄》上不說,《清史稿》上面也不記,倒是胤禟的太監何玉柱(一作何國柱)說:「太后要見允禵,皇上(雍正)大怒,太后於鐵柱上撞死。」胤禩的太監也這麼說,也說老太太是撞死的。因為胤禟、胤禩是雍正的政敵,後人以為這些可能出於誹謗。可是,他們恰恰忘了,胤禩、胤禟是雍正的政敵並且遭到嚴厲的清洗,他們手下的親信太監自然也難逃法網。在這種必死的情況下,他們還有編造謊言的必要嗎?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至少有一部分是真實的。據說胤禩、胤禟府中的太監被發往外地時親口對當地人說過:「只好問我們的罪,豈能封我們的口?」例如他們說過的「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指雍正)」,就和乾隆等人後來所說的相吻合,說明他們口中傳遞出來的消息不見得都是假的,都是誹謗。我們再回到烏雅氏之死的話題上來,清雍正元年三月底,雍正親奉康熙的靈柩前往景陵安葬,皇太后烏雅氏隨行,四月初,雍正回京前夕讓胤禵留在景陵守陵,這樣一來,胤禵就等於被變相地禁錮起來了。隨後便發生了太后暴死事件,如果把這兩件事聯繫起來考慮,雍正如果是合法接班,如果胤禵就像雍正自己說的那樣「平日素為聖祖皇考所輕賤」,那麼雍正何以如此加意防備,何以冒著不孝的罪名、不顧太后的顏面也不準胤禵返京?而太后如果是在雍正合法接班的前提下即便是心疼幼子,也要給足新皇帝的面子,因為曲在胤禵,怎麼就在返京不到兩個月後忽然發病身死?

  老太后烏雅氏舉動反常的唯一前提就是雍正得位的不正,一個在已經了解到十四子胤禵接位的生母看到另外一個兒子矯詔即位,內心的苦悶可想而知,而不當立的兒子又進一步迫害當立的兒子,這就讓生母更加憤懣。母子之間的衝突最終導致了老太后的暴死。

推薦閱讀:

讓皇帝魂不守舍的美人 晚清后妃照嘆為觀止(組圖)
清兵攻打宿遷,弘光皇帝居然干這個
一生生過四位皇帝的女強人!
魏忠賢號稱九千歲,手握實權卻為何當不了皇帝?原來與朱元璋有關
趣談清朝皇帝

TAG:自己 | 皇帝 | 雍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