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三)朱棣遷都北京之謎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繼續講明成祖朱棣。永樂時期是明朝的一個盛世,這個盛世除了在明朝的版圖之內,還遠遠影響到它的版圖之外。但是我們在講到它的影響的時候,我們先要講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在明成祖期間實行了遷都。明朝的都城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是以南京,就是現在的南京,當時叫做應天府作為京師。朱元璋晚年曾經有意往北方遷都,他曾經派太子朱標到北方去考察,但是朱標考察完了以後不幸故去了,朱元璋到了老年,遷都的事情也被擱置了。建文帝即位以後,發生了靖難之役,遷都的問題無從談起。明成祖即位之後,遷都又在考慮範圍之內。他首先宣布以南京為京師,北平為北京。大家知道明朝建立的時候滅亡了元朝,把元朝的大都就叫做北平,明成祖上台以後就把北平叫做北京。這時候,明朝就有兩個都城了,一個是京師,一個是北京。明成祖朱棣對北京進行了大規模的營建,明朝永樂十五年開始營建北京的宮殿,到永樂十八年北京的宮殿全部修建完畢,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北京故宮,基本還保留了明朝永樂年間的面貌。於是,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朝正式宣布遷都北京。這個北京城,是在元朝都城的基礎上向南推移。它的宮殿也從元朝的宮殿向東推移,原來元朝的宮殿是在現在的北海、中南海一帶,現在的故宮是在北海、中南海的東邊。明朝在永樂年間還同時建了天壇,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天壇也是明朝永樂十八年所建。* 就在朱棣遷都北京,坐在北京紫禁城的龍椅上躊躇滿志地俯瞰著這個剛剛建成的嶄新國都,感受著這個王朝的宏大和雄偉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卻發生了,而且這件大事讓朱棣的遷都舉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爭議。皇宮裡的意外事件永樂十九年正式宣布遷都北京不久,皇宮裡發生了一次大的火災,這個火災把三大殿一掃而光,全部燒毀。這個記載,當時有一些外國使節來到中國,親眼看到了這場大火,大火燒了幾天,全部燒毀。這些宮殿經過幾年的營建,當時這個工程是從全國各地調了材料,從雲南、四川、湖廣調了木材,北京西山運來的石頭,建了這個宮殿。三大殿燒了,很痛心啊。中國古人的一種觀念,這是上天所降的災害,上天降了災害,為什麼?說你人事沒做好。就是皇帝在執政過程當中有問題了,所以老天要降一個災害警醒警醒。於是朱棣就請群臣來討論這個問題,你們說,現在上天降災,燒了三大殿,是為什麼?群臣這時候放開膽子紛紛地上疏,都說遷都不當。太祖把首都是建在南京的,當時要遷都,也是想遷到咸陽、西安,沒有想往北京遷,你遷到北京那不是祖宗的意志啊,因此老天爺才燒了皇宮。朱棣很不高興,他讓這些大臣跪在午門外辯論。他說,當初我遷都的時候,「與大臣密議良久」,什麼意思呢?說我遷都的時候與大臣秘密協商了很長時間,不是輕易決定的。你們現在說遷都不對,「彼書生之見,烏足以達英雄之略哉!」說都是書生之見,你怎麼能知道我英雄的胸懷呢?我遷都是有一個深謀遠略啊,你們說不對,你們根本沒有理解我遷都的目的。那麼,朱棣為什麼要遷都北京呢?後人有很多分析,說朱棣遷都北京,這很容易想起朱棣封在北平,他作為燕王,這是他的老家,它是根據地,他把他的根據地鞏固了,然後在他的興王之地建立都城,這很自然,這言之成理啊。所以有人說,朱棣遷都北京就是為了鞏固興王之地。這是朱棣的英雄之略嗎?朱棣是這麼想的嗎?有人說這不是,還有原因。說朱棣當時面臨著北方蒙古的威脅,北京靠近蒙古地區,如果在北京建都,便於防備蒙古。天子守邊,皇帝在這兒坐鎮,這丟不啊;如果你退讓,江山就沒有了。所以遷都北京是為了防禦蒙古,這是朱棣的英雄之略嗎?我們想,這可能還不是朱棣的英雄之略。除了剛才說到這些原因,難道朱棣遷都還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嗎?在他深邃的眼神背後,究竟是怎樣打算的?他不顧群臣一浪高過一浪的極力反對,也不顧紫禁城突如其來的這場大火,堅持要把大明王朝的首都定在北京。在他的內心深處究竟又有著怎樣的英雄之略和怎樣的決心,竟然可以讓他不顧京城可能被蒙古騎兵包圍的危險,仍舊不改變遷都北京的主意呢?遷都北京的真實目的那麼,什麼是朱棣的英雄之略呢?我們首先要看看北京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北京前不久紀念了建立都城八百年的紀念,它是從遼、金開始算的。那麼遼、金建過都城,但是遼、金是半壁河山啊,但是有一個特點,遼、金是少數民族政權,它不僅僅是在北京建都,而且控制了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再往下看,北京還是元朝的首都大都的所在,元朝是一個什麼樣的朝代?元朝是一個以北京大都為中心,建立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國,這個帝國它的版圖在中國歷史上是最強盛,是最大的,這個帝國它不僅僅繼承遼、金控制了北京和以北的地區,同時以北京為中心控制了江南、西南、東南廣大地區。朱棣作為一個藩王,他很年輕就來到了北平,他每天所看到的就是忽必烈這些人在這裡經營的天下。這一點對於朱棣的影響太深了,朱棣要做皇帝,要做一個千古名王,誰是他的榜樣?忽必烈。所以,他遷都北京是為了防禦蒙古嗎?蒙古不在話下,他五齣漠北,打得蒙古人無影無蹤,不在話下。不是為了防禦蒙古,他是為了繼承元朝這些雄主,要建立一個龐大的帝國,是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一個統一國家向前繼續推動一步。這,我想才應該是朱棣的英雄之略。所以說朱棣遷都北京是為了防禦蒙古,是為了控制興王之地,小看了朱棣,書生之見,烏足達英雄之略。那麼我們看,和遷都北京同時,或者說朱棣上台以後所採取的一系列政策,看是不是能夠證明我們這個問題呢?* 朱棣的內心深處,是否真的有過這樣一個宏偉的天下觀呢?這個宏偉天下觀究竟是什麼?他真的是為了建立這樣一個他夢想中的輝煌天下而遷都北京的嗎?在曾經的歷史上,這位不尋常的皇帝究竟做過什麼?剛才我們講,從國內的範圍說,他經營蒙古,經營東北,經營西域,加強對西藏地區的管理,開設貴州,一直把明朝的控制到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整個這樣一個版圖,實際上是以北京為中心,這是繼承了元朝當時的版圖。第二,明成祖還要以北京為中心,建立他所理想的天下秩序。他理想的天下秩序是什麼樣的秩序?中國有一句話,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中國人要建立一個什麼秩序呢?要建立一個和平的、共存共榮的這樣一個秩序。這個理想,集中就反映在鄭和下西洋當中。所以,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和遷都北京是一樣的,他要實現他的建國理想,實現他的天下理想。他的天下理想是什麼?就是要用儒家理想的天下觀來建立一個天下秩序。這個天下秩序,在鄭和帶給世界各國頭目和藩王的詔書當中說得非常明確。詔書是這麼說的:「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至失所。」什麼是「覆」,什麼是「載」啊?「覆」就是天所罩著的地方,覆嘛,「載」就是大地的承載,凡是天地承載、罩著的地方,日月所照,太陽、月亮照得著的地方,霜露所能夠下得著的地方,落下來的地方,當地的人民,老的少的,都希望他們能夠好好地生活,按著他們自己的理想,不至於流離失所,沒有產業。因此,我要派鄭和帶著詔書到你們各地去,希望你們聽我的話。聽我的話要怎麼做呢?「循禮安分,毋得違約,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要按照規矩辦事,不要亂鬧,誰也不要超過這個規矩,什麼規矩呢?「不可欺寡,不可凌弱」,不要認為你們人多就欺負少數的,不要認為你們強大你們就欺負別人。目的是呢?「庶幾共享太平之福」,大家都享太平之福多好啊!儒家的觀念,天下大同的觀念。在可能的情況下,先把我們域內的事情治理好,然後我們建立一個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國際秩序。這就是鄭和下西洋所攜帶的詔書所表達出來的明成祖的天下觀。* 朱棣這樣一個太平盛世的理想,在當時屢遭戰亂、生靈塗炭的中國是一個寧靜而美好的夢想。但這個夢想距離現實究竟有多遠?朱棣在他長達65年的漫長一生中,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過這個四海平靜、天下大同的理想?夢想的實現那麼朱棣是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他的理想呢?我們知道,鄭和下西洋從永樂三年一直到宣德五年,一共前後經過了二十幾年的時間。他所到之處是三十餘國,這三十餘國很多國家的使節來到中國,很多國王來到中國,來朝貢,來建立友好的關係。永樂十二年,榜葛剌,實際上是現在的孟加拉這個地方,向中國進獻了一個長頸鹿。長頸鹿產在哪兒?產在非洲,當地管長頸鹿叫什麼名字呢?他發的音跟中國古代一種仁獸叫麒麟相近,叫麒麟。所以中國說沒有見過麒麟啊,這是麒麟。曾經有三次有國外的貢使到中國來帶了麒麟。中國認為麒麟是四靈之首,什麼四靈之首呢?有麒麟、鳳凰、神龜、龍。麒麟是四靈之首,麟的出現是標誌著天下太平。所以,明朝各地的貢使有三次向永樂皇帝進獻麒麟,所以叫「威德遠被」,我們現在說,明朝的影響達到了很遠的地方,他們用這個來表現和明朝之間的友好。在一幅現在還可以看得到的《榜葛剌進獻麒麟圖》上面有這麼幾句話,怎麼說的呢?說是:「德化流行,協和萬邦,聖人有知人之德,通乎幽冥,則麒麟出。」我解釋一下這話,「德化流行」,道德教化很普及,到各地了,到全世界各地了。「協和萬邦」,大家都很友好,關係很融洽。「聖人有知人之德」,出了聖人了,當然他是歌頌明成祖,說這個人是知人,他對各個國家都很友好,給我們帶來很多物品,不侵略、不搶掠,平等對待我們,有知人之德。這個時候就能夠通幽冥,可以通天通地,通到神靈界,因此在這個時候麒麟就出來了。當然這些個觀念是迷信色彩,可是他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呢?說明了當時明朝在世界各地的影響,就是用中國各地、各國家平等的觀念向海外宣傳。明朝提出來,在跟各國交往的過程當中採取「厚往薄來」的政策。什麼叫「厚往薄來」?給別人多,索取的少。朱元璋就已經提出這種政策,朱元璋說:「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你要這些小地方幹什麼?當然這種觀念我們不足取,我們認為朱棣說的比朱元璋還要進步一些,說強不能夠凌弱,眾不能暴寡,共享太平之福,這種觀念應該說是「德化流行」。這是一種說法。再一個說呢,明朝成祖時候又「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日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殊方異域,鳥言侏離之使,輻輳闕廷,蓋兼漢、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並也。」我解釋一下這句話,他說明朝「北窮沙漠」,到了沙漠最遠的地方;「南極溟海」,到了海的最邊上的地方、最遠的地方;「東西抵日出日沒之處」,你說太陽從哪兒出來我東邊就到哪兒,太陽從哪兒落下我西邊就到哪兒;「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凡是船和車可以去的地方,我沒有不去的地方,講了明成祖的時候。所以,說各種各樣的語言、穿各種各樣的服裝的人都紛紛來到明朝的闕廷上,說這種盛況「蓋兼漢唐而有之」,說漢朝、唐朝的盛它都有。「百王所莫並也」,說歷史上沒有哪一個皇帝能比得上他的。* 在真實的歷史上,朱棣是否真的超越了以前的眾多皇帝?在他在位的這些年裡,這位有著胸才偉略的傳奇皇帝究竟做過什麼?他又如何證明他的不同凡響?在朱棣其後的數百年里,人們又是如何評說他的呢?歷史的評說大家都知道中國歷史上,漢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貞觀之治」,但是人民常常忽略了明朝還有一個「永宣盛世」,就是永樂到宣德年間的盛世。而這個盛世最具代表的實際上應該是「永樂盛世」。用清朝人的話說:「永樂盛世,蓋兼漢唐而有之。」說把漢、唐的盛世兼而有之,說它的功、它的業叫「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所以,我們在南京明孝陵就可以看到康熙皇帝在孝陵前面立的石碑上寫了四個字,叫「治隆唐宋」。所以我們看,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盛世,這個盛世是什麼?是「永樂盛世」,它是繼「文景之治」、「貞觀之治」以後又一個盛世,而且它是兼漢、唐而有之。剛才我們說明成祖遷都北京,他是雄才大略。他以北京為基礎,建立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同時以北京為基礎,要建立一個平等和諧的天下秩序。他的胸襟,一般人、一般帝王無法比。明成祖要做事,要做全世界做大的事;他要編最大的書,全天下的書都要收攏來,編成一部《永樂大典》;他要建全世界最大的宮殿,這個宮殿到現在仍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宮殿;他要建一個全世界最高的祭天場所,天壇,現在仍然是全世界最高的祭天的場所。他登上皇位以後,要給朱元璋建一個非常像樣子的石碑,這個石碑非常大,以至於到現在它還沒有搬動地方,現在還在明孝陵的路邊上擺著。這個石碑如果建立起來,那是全世界最大的石碑。現在叫「碑材」,如果我們到南京鐘山上可以看到這個明朝的碑材。還有一件事情,說明明成祖的胸襟,他要做事就要做最大的事。比如說我們現在在北京大鐘寺,那裡有個古鐘博物館,後邊的大殿裡頭有一口古鐘,現在把它叫做「永樂大鐘」。這個大鐘是世界上最大的鐘,這個鐘大到什麼程度呢?高6.75米,直徑3.3米,重量九萬三千斤。上面布滿了經文,多少經文?23萬字,據說這個字是當時著名書法家沈度寫的。為什麼朱棣要建這麼大的鐘?證明他是至高無上。因為有一句話叫做「惟功大者鍾大」,說只有建功立業建得最大的人他的鐘是最大,那誰最大?永樂皇帝認為他自己大,所以他建最大的鐘。三百年後,有一個被稱做彼得大帝的沙皇,他也想造一口世界上最大的鐘。但是這個鐘還沒造好就破了,現在還在莫斯科大街上放著,供人們參觀。所以,彼得大帝想要超過明成祖,沒有實現他的願望。明成祖仍然是最大的「大帝」,為什麼?因為他建了一個最大的鐘,「惟功大者鍾大」。* 朱棣這樣一位傳奇皇帝,是他締造了華麗宏偉的故宮,開拓了空前遼闊的疆域,是他派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龐大的艦隊七下西洋,也是他主持編纂了蓋世無雙的《永樂大典》。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在這樣一個個空前的壯舉之下,究竟要耗費多少錢財?在這樣的盛世之下,隱藏著怎樣的危機?盛世的危機明成祖無論從文治上、從武功上都是一個胸才大略的君主。但是,胸才大略也伴隨著一些其它的弊病。每做一件事情都要耗費錢財,所以在永樂時期,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之下,出現了一些很艱難的情況。所以,不論在明成祖北征蒙古的時候,還是他派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很多大臣都上疏反對,反對什麼呢?說耗費錢財,國庫空虛了,百姓負擔太重。奏疏當中怎麼說的呢?說「向也南征北討,出師連年,輜重牛馬,耗散鉅萬,又江北困於營造,江南疲於轉輸。」什麼意思呢?說江北你蓋皇宮,這皇宮得花多少錢?蓋天壽山陵墓,蓋天壇,花多少錢?「江北困於營造,江南疲於轉輸」,北方地區不是經濟中心啊,經濟中心在南方,北方打仗也好,蓋房子也好,要讓南方的供給到北方來,很疲憊啊。「丁男疲於力役,婦女困於耕耘,富者怨征斂之繁,貧者罹凍餒之苦。」說男的力役很疲憊,女的種地也很辛苦,富人你收他的很多錢,收了很多稅,貧的人那就更困苦了,就有挨凍受餓的危險。所以很多人對明成祖的政策提出了尖銳的批評。《新唐書》在評價唐太宗的時候有一段話,「盛哉,太宗之烈也,好大喜功,勤兵於遠,此中材庸主之所常為,是以後世莫不嘆息於此焉。」說唐太宗建功立業很了不起,但是唐太宗好大喜功,所以後人對唐太宗的作為常常會提出批評。我們在評價明成祖的時候,不僅要看到他有雄才大略、卓有建樹的一面,同時也看到他給百姓帶來的沉重負擔。* 朱棣締造了眾多空前的壯舉,但卻耗費了超過其他皇帝的民脂民膏;他開拓了空前遼闊的疆域,卻使無數的將士戰死沙場;他繼承和開拓了朱元璋的事業,但卻是篡奪了侄子的皇位,而且殺戮無數。那麼,當時間過去了幾百年,我們今天究竟又該如何評價這樣一位頗具爭議的皇帝呢?今人的評價那麼,我們對明成祖這樣一個人怎麼評價呢?我們先從明朝本身說。第一,他繼承了明太祖的事業,對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調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業建立在更鞏固的基礎上,把明朝的事業推向新的高度。第二,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明成祖是一個關鍵人物,他推動了中華民族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文化的進程。但是,明成祖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他也是一個有缺點的君主,那麼第三點我們就說,明成祖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他也有殘暴的一面。他的殘暴不僅僅體現在他奪取政權以後對於政治反對派的殘酷鎮壓和殺戮,也表現在他奪權以後建立的東廠對於全國政治、官僚隊伍加強控制,同時造成以後宦官擅權的弊病。第四,我們說永樂盛世是一個遠邁漢唐的盛世,但是這個盛世又是一個艱難的盛世,這個盛世是讓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得到的。如果我們要求一個帝王既做大事業,又要保護老百姓的利益,這是我們的理想,但是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我們不能夠不指出他的缺點。他既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一個給大家帶來沉重負擔的君主。在明朝歷史上明成祖是一個關鍵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明成祖也是一個重要人物。經過明成祖完善了中國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餘年的政治生活。
推薦閱讀:

毛囊角化症 北京有推薦的醫院嗎?
這是北京拍的鳥,請問是啥鳥?
流傳在老北京王府里的趣聞傳說-- 墨非(簡介)
北京作家中最佩服的就是他 他的這篇文章每次看都會哭
大故宮之門---老北京內城九門  

TAG:北京 | 遷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