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盃,讓我們跟著歷史的記憶回顧下唐朝的蹴鞠!

2014年巴西世界盃進行的火熱,但讀者們,足球愛好者對於足球的起源,發展過程是否了解呢???下面藝術網小編為您介紹下,普及下業餘知識!

漢朝人踢的球是什麼做的呢?有兩種,一種製作簡單,直接用毛髮或毛線「糾結為之」,叫毛丸,耐用性要差一些,估計也踢不太遠;另一種就是唐人顏師古所說「以韋為之,實以物」,韋是經去毛加工製成的柔皮,縫成球包,裡面塞滿動物的毛,這種實心球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小時候踢過的用塑料袋包裹的廢紙球,但比毛丸高端一些,東漢末許昌皇宮賽場上常用的應該就是這種。體育史學者們認為,這種皮革外殼的實心球,至晚在殷商就出現了,因為當時的鞠字偏旁從革,而且祭祀時又有了鞠舞。

到了唐朝,足球的製作有了一次質的提升,從實心球變成了能充氣的球。唐代的詩文當中多有提及,比如歸氏子在《答日休皮字詩》中說「八片尖裁浪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仲無頗在《氣球賦》中說「盡心規矩,初因方以致圓;假手彌縫,終使滿而不溢」;唐玄宗時頗受重用的徐堅也在《初學記》描述,「今用皮,以胞為里,噓氣閉而蹴之」。

綜合這些資料可以看出,唐代的足球更多地稱為球,而不是鞠,在皮革處理上要經過水揉火烤等多道工序,制球時,先把皮子裁成方塊,再用8片皮子組合縫成外殼,當然,這種外殼肯定不會有今天用32片皮子做的足球那麼圓。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唐代的球已經有了「內膽」,是動物的尿脬。這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的內膽球,據世界體育史記載,英國發明吹氣的球是在十一世紀,比我國晚了三四百年時間。唐代的球要用嘴吹氣,之後紮起來,縫好外殼,就可以踢了。

氣球的彈性比實心球肯定好很多,能夠踢得更高,更具娛樂性,也因此,這一器材的重大進步導致唐代的足球規則比之漢代發生了重大改變。民間的玩法有幾人對踢的,叫做「白打」,「圍而蹴之,不使墮地,以失蹴為恥,久不墮為樂」;也有純粹比賽誰踢得高的,叫做「趯鞠」,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中有「蹴鞠屢過飛鳥上」,說的就是這種玩法,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也講到一個叫做張芬的人能將球踢得「高及半塔」。

在競賽場上,耐扛耐摔的力量型選手不再吃香,中國古代足球就此鎖定「技術流」。球門從漢朝的一方六個變成了雙方共用一個,從低球門改為高球門,以將球踢過網洞多者為勝,雙方直接對抗變成了間接對抗。所以,從唐代開始,長途帶球奔襲這樣的場面就不再出現,選手們更在意停球、射門的技巧。

寒食節這天不踢不爽

古代足球規則的演變,往往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背後牽制,這就是軍事訓練。

漢初,戰國時耀武揚威的戰車消失,步兵大量興起,所以對抗性的蹴鞠成為練兵的手段;到了唐朝,騎兵是最重要的兵種,怎麼操練騎兵成為頭等大事,於是騎術與砍殺術完美結合的馬球應運而生,對攻性的蹴鞠地位旁落,記載其運作規則的《蹴鞠》二十五篇也隨之失傳。

但在唐朝,單球門和不用球門的蹴鞠活動還是很受歡迎的。這裡不得不提一個今天已經消失的傳統節日——寒食節。其在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相傳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寧願被燒死在山上也不願出來接受封賞的介子推。在這一天要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又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等內容。到了唐代,「寒食蹴鞠」之風達到鼎盛,幾乎成了「法定踢球日」,掃墓之餘,你不到郊外踢踢球,都好像這一天沒過似的。

唐代許昌詩人王建在一首《宮詞》中寫道:「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寒食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這首詩在諸多古代體育研究文章中引用率頗高,詩中的「白打」,就是唐宋時期民間非常流行的無球門踢法,由兩人或者多人對踢。新鄭人白居易也留下了一首《洛橋寒食》,描述足球場上的場景,「蹴球塵不起,潑火雨初晴」。

除此之外,王維、李白、劉禹錫、韋應物等知名詩人的作品中都提到過寒食蹴鞠。由於唐代「寒食蹴鞠」開展地域的廣泛,一生漂泊的杜甫在晚年寫過一首《清明》,感嘆「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杜甫生於鞏義,曾到過洛陽、陝西、四川、湖北等地,說明這些地方都有寒食節蹴鞠的習俗。

寒食蹴鞠本是民間習俗,因為太流行,對皇室也產生了影響,宮裡這一天也要用到足球。《新唐書》中記載過需要按時供應皇宮的物品,「二月獻牙尺,寒食獻球,五月獻綬帶」;唐人韋莊寫過一首《長安清明》,說「內宮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結合王建的那首詩,說明這天宮裡也有女子進行「白打」式蹴鞠表演,並且皇帝是要提前打賞的。足球運動在唐朝就廣受歡迎,難怪球迷這麼喜歡足球了

更多相關信息來源——中國藝術網 yishu.com

推薦閱讀:

世界盃段子: 不是每個球隊都叫特能輸
帥到沒朋友!世界盃各隊美圖集錦!!
從南非世界盃看新中國的足球郵票
2010年南非世界盃【撲克牌系列】
世界盃歷史上 這些你根本不知道的冷知識

TAG:歷史 | 記憶 | 世界 | 唐朝 | 世界盃 | 回顧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