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正義網]為何不能建立"公益型國企"?

[正義網]為何不能建立"公益型國企"?時間:2011-12-13 16:17:00作者:戈海新聞來源:正義網

評論投稿

列印

轉發

複製鏈接小|中|大字型大小.TRS_Editor TABLE{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TRS_Editor P{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0.5pt;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em;}.TRS_Editor H1,.TRS_Editor H2,.TRS_Editor H3,.TRS_Editor H4,.TRS_Editor H5,.TRS_Editor H6,.TRS_Editor HR,.TRS_Editor BLOCKQUOTE,.TRS_Editor DL,.TRS_Editor DD,.TRS_Editor DT,.TRS_Editor OL,.TRS_Editor UL,.TRS_Editor LI,.TRS_Editor PRE,.TRS_Editor CODE,.TRS_Editor TEXTAREA,.TRS_Editor SELECT,.TRS_Editor CITE,.TRS_Editor PRE,.TRS_Editor CENTER,.TRS_Editor TABLE,.TRS_Editor DIV{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em;}.TRS_Editor FORM,.TRS_Editor FIELDSET,.TRS_Editor LEGEND,.TRS_Editor SELECT,.TRS_Editor TR,.TRS_Editor TD,.TRS_Editor TH{margin-top:1em;margin-bottom:0em;}.TRS_Editor BUTTON,.TRS_Editor OPTION,.TRS_Editor ADDRESS,.TRS_Editor DFN,.TRS_Editor EM,.TRS_Editor VAR,.TRS_Editor KBD,.TRS_Editor INPUT,.TRS_Editor SMALL,.TRS_Editor SAMP,.TRS_Editor SUB,.TRS_Editor SUP,.TRS_Editor SPAN,.TRS_Editor A,.TRS_Editor B,.TRS_Editor I,.TRS_Editor U,.TRS_Editor S,.TRS_Editor STRONG,.TRS_Editor LABEL,.TRS_Editor IMG,.TRS_Editor BR,.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ext-indent:0;}

  有媒體報道稱,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2011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首度提出「公益型國企」概念,被划進這一類別的包括石油石化電網通信類央企。國資委昨天予以糾正和澄清,稱邵寧提出的「具有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不等於「公益型國企」。(12月13日《京華時報》)

  媒體將「具有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誤作「公益型國企」予以發布,的確與邵寧的本意相悖。事實上,具有「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強調的是國有企業在經營謀取利潤的過程中,不應該放棄社會責任。「公益型企業」的著眼點則在於,企業本身的經營行為就是為社會服務、不以謀取利潤為前提的。邵寧的本意大概是說,要讓部分國企應該具備公益性質,通過改革讓「公益」軟化壟斷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不削弱國有企業壟斷地位的同時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

  坦率來講,這樣的預想十分可貴,但總的來看不見得有多高明,甚至於可能面臨根本改不下去的困境。首先,「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沒有一個硬性指標,也就是說,究竟什麼樣的企業屬於具備「公益性質」的國企,外人很難斷定。而我們知道,國有企業善於發揮口才優勢,黑白顛倒的說法不是沒有出現過,如果沒有一個指標,只讓企業自說自話,改革很可能流於形式。加之裁判是政府部門,民意很難發揮效用,上級評判下級、老子評判兒子,改革成功與否、徹底與否會變得撲朔迷離。

  其次,根據以往經驗,一旦國有企業向著「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邁進,政策扶持和優惠就會接踵而來。道理很簡單:既要保證企業利潤,又要壟斷企業具備公益性質,需要企業付出更大成本,國家自然會給予這些企業一定補助;即便企業沒有直接損失,國有企業也不會放著掙錢的機會不要,而甘心踏踏實實搞改革。事實上,每一次國有企業面臨的改革,總會有一種「贖買」形式進行置換,企業從國家政策中總能撈到一些好處。

  此外,國企叫窮叫屈的方法也是一整套一整套的,如果一項政策不能給企業以及企業中的領導層帶來實質效益,他們就會哭爹喊娘一般阻撓改革進行。而這一切的原因,恰恰就在於國有企業定位不清,看似國家控股的企業應該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服務社會公共生活,但實際上靠著壟斷地位,國企經常與民爭利,漲價總比別人快,降價總比別人慢,霸王條款層出不窮。說他們靠市場,市場有時卻在失靈,說他們是國企,有時卻毫無公益性。

  因此,從這個層面上考慮,改革首先應該明確的是哪些企業應該向公益型方向發展,哪些企業應該去適應市場競爭規則。邵寧指出,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路徑日漸清晰,國有企業在向兩個方向集中,並逐漸形成了兩種類型不同的國有企業,分別是「具有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和「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但在筆者看來,「具有公益性質的國有企業」倒不如直接改做「公益型企業」,破除其中的利益衝動,同時打破「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因為國企確實應該是公益性的。

推薦閱讀:

靈素之問|三焦名實正義(一)
俠義精神,是拿來給小人物們洗腦的
正義和社會契約
但求人間正義在 何懼風雨摧華年
毛詩正義序 孔穎達

TAG:正義 | 公益 |